股市大作手傑西·利弗莫爾最後落得自殺的結局,這是為何?

宙憒4LTn3495


大道理若干:

1、年輕才是成功的本錢。利弗莫爾是直覺型交易者,而實際上,這需要迅速的反應和良好而年輕的心態。利弗莫爾死時63歲了,並且又一次破產。在美國,個人破產製度的確是一個不錯的制度,讓負債累累的人迅速擺脫困境,東山再起。然而這一切的前提其實是年輕。有人也許會找到反例,比如巴菲特,但很明確的是,巴菲特的投資方式和利弗莫爾本質不同。在利弗莫爾的《大作手回憶錄》中,其開頭就將自己描繪為一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直覺型交易者。直覺是優勢,但是隨著年齡,直覺也會退化。而當你年邁,知識才開始發揮應有的作用。

2、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光腳者的幸福在於,你怎麼走都是向上的,今年賺10萬,明年賺15萬,雖然生活一般,總體上感覺還是良好的。若是從15萬重新跌落10萬,心中躊躇一下,日子緊一點,也美滿的過去了。人生短暫,圓滿平安既是最大的福分。然而利弗莫爾的人生可並非如此,每一次跌落都十分徹底,每一次翻盤都是十分艱難。需要巨大的毅力和忍受力。而63歲的利弗莫爾,已經無法忍受這種天堂墜落的折磨。

3、反身性,趨勢性對於人生的作用。《西虹市首富》裡面,想要花光十個億,結果反而多出了十個億。這是正財富效應。同樣的,當利弗莫爾表現良好的時候,更多的資金青睞於他,更多的人提供給他機遇。他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然而當人生趨勢逆轉,1933年他失去了財產,而1934年成為酒鬼並且申請破產,200多萬的債務只有18美元的資產。繼而,大家很清楚從1929年之後,美國經濟陷入了長期的停滯,而在1934年,羅斯福新政開始干預市場。並且限制做空。而利弗莫爾慣用的工具幾乎全部作廢。在不熟悉的環境領域,更多的虧損。直到所有的壞消息延續,到1940年擊垮其整個人生。

所以教訓很明確,我們要在年輕的時候儘量的學習,而在年老的時候儘量的保持警惕,不要過度依賴直覺,不要過度的放縱自己,在得意的時候,要為失意未雨綢繆,潮起時想著潮落。


凱恩斯


傑西.利弗莫爾傳奇的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和大喜大悲來形容,其實第三次破產之前他已經做了周密的部署,即便再次破產其買的保險與信託也能夠保證餘生衣食無憂平安度過;但是人生的大起大落歷經沉淪起浮,在心理層面上的打擊一遠遠超過物質上的得失,關鍵是身邊人的背叛和愛人的疏離,令一個曾經吒吒風雲的人物情何以堪?總結下來,傑西.利弗莫爾的自殺一方面是精神崩潰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心力憔悴心力衰竭的表現;往事已矣成追憶,獨留傳奇在人間!也許他不想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裡給自己傳奇的一生留下陰影,也許真的累了只想長眠於世不再受人打擾。致敬傑西.利弗莫爾,傳奇的投機之王!


傲風206315050


利弗莫爾是個大投機商,雖然他有很高的炒股(期貨)技能。但人性的弱點決定了他每一次大成功後便有些飄飄然!投機客技術再高,也不能保證每次都能成功!尤其是加了槓桿的投機客,幸運之神並不會每次都會光顧他,稍有閃失便會傾家蕩產!因此利弗莫爾並不是一個善始善終的股市投資大家,只是一個被命運之神拋棄的大投機客而已!


大道至簡一wang


以利弗莫爾的水平,他不應該在1930年那一段行情中失敗,我覺得他虧掉5000萬美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虧了絕大多數。

我只能說兩點。

第一,他老了,思路沒以前清晰。

第二,他把基本面的份量放太大了,什麼意思?就是他把自己的觀點凌駕於市場表現。

如果那一段他沒有倒下,歷史將改變。


金融日料


他應該是得了重度抑鬱症,一般活著太刺激太富有的生活,精神都不好。



雲淡風輕的夢裡


家庭失和,兒子自殺,妻子不善解人意,了無生趣,股市盈利如鏡花水月,鮮衣怒馬己成過去。



採訪本上的人生


大部分交易能成功穩定盈利的人容易有抑鬱症,特別是文化程度高的交易者,在穩定盈利後,會發現盈利變得如此簡單,簡單到毫無意義,但對市場會心存恐懼,焦慮,容易對事物失去興趣,最主要是朋友少,內心寂寞,無人能分享~~~等等,能在穩定盈利而過的很輕鬆的人,基本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


期貨實戰者


實際就是一個典型的冒險注意者,從他的人生股市圖中可以找到這個答案,牛市哺育了股神,熊市又將其扼殺了,我在股市中總結了一句買賣提示:牛市中最佳的買入點放在了熊市就是最佳的賣出點,一個完整的投資買賣策略,絕不是一次性滿倉,而是超短線、短線乃至波段的組合拳。


阻擊手2018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4308328960798661475, "vid": "v020048f0000be50tfik781tlsfd0tbg\

123博弈課


樸素的道理不用說太多,他的失敗在於他屬於關鍵點追擊買入型投機者,這種買入方式的致命缺點是容易追高,他追高後不肯認錯,繼續加倉,結果爆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