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歷的“恢復高考”

我親歷的“恢復高考”

徐博文

“恢復高考”四個字,已經是中國文化的特定用語,因為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連續十一年不舉行大學考試的。當然,十一年不考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莫大悲哀,而大冬天恢復高考則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千百萬莘莘學子之幸。

四十年前,在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的第二年,鄧小平復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他主動要求分管科技教育工作。1977年8月3日至6日,他主持召開了全國科技教育工作高級知識分子座談會。會議結束第二天中央發出一份《科技教育工作座談會簡報》,這個《簡報》是千百萬人心目中最珍貴的文件,它標誌著被中斷十一年的高等教育入學考試正式恢復。到8月中旬,恢復高考的小道消息不脛而走。

我親歷的“恢復高考”

中共中央關於恢復高考的相關文件

在這次座談會前,教育部以時間緊來不及改變原來招生辦法為由,繼續實行“文革”中“自願報名,基層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簡稱為“推薦和選拔”的老辦法,並上報中央。但在座談會上當大家統一了立即恢復高考的認識後,鄧小平當即決定,把文件追回來。

在這次座談會上,提出當年立即“恢復高考”是我國電化學泰斗、武漢大學教授、中科院查全性院士,後被人們稱為“恢復高考”第一人。他的建議,在會上的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首肯,也同時得到了大多數與會者的支持,但這在當時是冒著風險的,頂著壓力的。

1977年8月13日,全國高校工作會議召開。10月15日,教育部新制定的高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獲得中央通過。該文件提出的報名和錄取原則是“自願報名、統一考試、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鄧小平把原來草稿中的報名需要單位批准拉掉了。從此,“推薦和選拔”這種極不公平的、給教育戰線造成巨大思想混亂、嚴重影響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錯誤做法隨著“文革”十年動亂結束而被歷史無情拋棄。

恢復高考、舉國沸騰,是千百萬學生又看到了人生的曙光。可是“十年文革浩劫”,各級各類學校都處於癱瘓半癱瘓中,不少已經完全停擺。中、小學教育也是有“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教學內容就是讀“紅寶書”和勞動,尤其是“白卷英雄”張鐵生的出現,使“讀書無用論”在全國漫延。這時的“老三屆”即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屆高中畢業生都已界而立之年,但在絕望中又突然恢復高考,是大家既興奮又內心忐忑。興奮是自然的,但忐忑不安的是因為撂的時間太長,把所學知識已忘的差不多了,尤其是數、理、化等自然科學。我和大家一樣,甚至處於更為不利的境地。原因一是在“文革”中期,即1972年秋,中央發過“關於恢復高考的通知”,但這個《通知》是在“四人幫”橫行時發出的,其招錄辦法當然是“推薦和選拔”,並明文指出,已婚的和年齡超過25週歲的沒有資格。這時“老三屆”基本已婚,我堅持等待沒有結婚,但年齡已超過25週歲。走到這步田地,我一氣之下在那年冬天把所有的初、高中課本拿到自家老墳地在晚上全部燒光。現在又恢復高考,只在家中找到一本高一的化學課本,除此之外,別無他有。第二個不利原因是,我在農村接受再教育期間,是省上抓的農業學大寨農業科技推廣的典型,由蘇聯留學歸國後任陝西副省長的林季舟同志駐隊親自指導和支持。這本是一件好事,我也全身心投入,並且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恢復高考這就又變成了我的不利因素。有兩個不利因素,但我還是決定參加高考,以圓大學夢。當我去渭陽中學開高中畢業證明時,遇見了我的班主任馬光宗老師。馬老師見了我說:“博文,你考不上,你多年搞農業技術推廣,而你們一班的XXX,人家教初中數、理、化,比你優勢大得多。”其實,馬老師因和我關係很好,說的都是實情。但我對馬老師說:“你說的不錯,但你還不知道我把課本都燒光了,你知道我們67級只讀到高二,就開始文化大革命,亂了,高三的課程一點都沒學。但現在給上學機會,我就要拼,考不上,說明咱自己水平不行,心服口服,但若我放棄,我的心死都不甘。”於是我開了高中畢業證明,報了名,開始緊張的複習,這時距離高考不足兩個月。

說是複習,其實沒有課本,也沒有任何複習資料,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回憶。晚上睡到炕上回憶,白天勞動間隙回憶,會議上學時老師的聲情並茂的講課,會議上學時上晚自習做作業題,回憶和同學解答某個數學題的討論過程。因為專心回憶,在一次擔水茅糞時,本來向自留地擔,卻朝相反的方向走了幾百米,猛然靈醒了,自己都覺得好笑。又一次上廁所,當走到廁所,竟然把上衣釦子全部解掉。上廁所,一蹲下去,就是大半個小時,外邊的人大喊,也甚至聽而不見。

記得陝西統一高考時間是1977年12月12日到13日兩天,由陝西省統一命題。共考四門課程,政治、語文、數學、理化。我考試在杜橋中學考場。儘管題出的都比較容易,但大家答的都感到不理想,當然我也一樣,至於結果,只能聽天由命,並不抱多大希望。

我親歷的“恢復高考”

1977年恢復高考考試現場

兩個月過後,我突然接到陝西師大渭南專修科(即現在渭南師院)的錄取通知書,人生的關鍵一睹,成功了。而報考前到學校開畢業證明時馬老師給我說的那位教初中數、理、化的同學,連續兩次高考都沒有錄取,我至今不解其因,但說明表象不能代替紮實和智力。

後來,我才知道,錄取“老三屆”並不是想的那樣順利。“老三屆”高考上線的比例比年齡小的學生高得多,但還因“左”的流毒,起先僅錄取了“老三屆”上線生的百分之五,且要求階級成份好,年齡還要在30週歲以下,大量上線的甚至考得很好的“老三屆”並沒有被錄取。好在鄧小平同志對恢復高考高度重視,親自批示: “充分發揮現有高等學校潛力,積極擴大招生人數”。教育部為此專門召開電話會議。陝西省委根據中央精神,決定從1977屆已被初選未被錄取的考生中,由陝師大招收1880名專科生,為陝西培養一批急需的中學教師。陝師大根據省委指示,成立了“西安、咸陽、渭南、榆林”四個專修科,主要錄取“老三屆”高中生。這次擴招,全國共錄取“老三屆”六萬人。

1977年高考全國報名人數570多萬人,最後錄取29萬人,錄取率4.60%。1978年又進行了第二次高考,兩次連續高考報名人數共1100萬人,共錄取40.1萬人。但78高考和77高考不同的是,78年已不管階級成份、家庭出身,對年齡也放的較寬,這次“老三屆”被錄的不多,但多數錄入本科,錄入專科的和77級錄取的合併在一起。

渭南專修班(現渭南師院)77、78兩次考試共錄取了557人,共12個班,其中文科三個班,數學科四個班,物理科兩個班,化學科三個班。我被分在數學科四班。渭南專修科錄取範圍包括渭南地區13個縣(包括臨潼縣和藍田縣)和商洛地區7個縣共20個縣。兩地區總人口763萬人,共有9740大隊,平均每縣錄取27.85人,17.5個大隊能錄取一名,每1.36萬人可錄取一名。1977年渭陽中學被錄取“老三屆”33人,其中66級21人,67級12人。我是67級2班,全班49人,被錄取7人。再以下年級學生沒有被錄取的。可見,人的知識是有層次的。

恢復高考距今整整四十年,當時的“老三屆”均界古稀,但對恢復高考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因為它改變了我們的前途和命運,也給國家青黃不接的用人需求應了急、顧了緊,還有不少人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高考,就是國家選拔人才的“度量衡”。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因為它還給了廣大人民群眾一個公正、公平和正義。

我親歷的“恢復高考”

政協渭南市臨渭區委員會

投稿請發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