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偏见到底有多深?深到你感觉不到,不可见底

本文想再谈一谈俞敏洪事件,但忽然转念还是先谈一谈自己刚经历的一件事,这一件或许能表达知常容的主要观点。知常容自认是一个理性而且比较客观的人,而且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比较公允,甚至还自认为自己的偏见是很少的。但是知常容从上海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18岁的小姑娘,一番聊天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不公,偏见如此之深,深到自己都没有任何感觉。

我们的偏见到底有多深?深到你感觉不到,不可见底

知常容从上海回到台州,坐在靠走廊的位置,靠窗的位置一直空着,坐在车上无聊也会盯着空位想会是谁坐在这里呢?这似乎是一种乐趣。到了余杭站之后,有一个小姑娘坐上来,顿时感觉很不错。

因为陌生也就各自看着手机,后来不知是旅途太远,还是什么和这个姑娘聊了起来。

第一个偏见:不读书怎么活

当我得知小姑娘只有18岁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小姑娘在什么地方读书,但看小姑娘的打扮似乎并不像一个读书的孩子,自然是试探的话语,小姑娘回答说她已经工作好几年了。

当时我十分吃惊,为什么不读书,你这个年龄正好是读书的年龄,太可惜了,我是真心替她可惜,她说自己笨笨的,不是读书的料,初中毕业就出来了,她们的一些同学初二毕业就出来的。

我说这个怎么能这样呢?

小姑娘说读书也没有什么好的,我又不是读书的料,笨笨的,我觉得工作很好啊,有钱赚还有得玩,比起读书开心多了

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说,我听到读书差的都羡慕读书好的,或者后悔不认真读书的,这是我一直固定的逻辑。我父亲是一位农民,他告诉我你要是不认真读书就回家种田,和堂哥堂姐一样,我小时候人长的瘦小,被父亲带到田里干活,干不动活,经常挨骂,如同一个差生天天受到老师歧视的感觉。

这就是我拼命努力读书的动力,不为别的,就是我不是干农活的料,所以必须努力学习,然后谈不上成功,至少给我找到了一份看上去体面的工作。所以我一直认为人怎么不可以读书呢?不读书怎么办呢?而且还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在这个社会大学生都找不到出路,不读书那不是更没有活路。但平时交流时总是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不能是唯一出路,不读好书一样能找到好工作等等。但实际上依旧坚信认为不读书就死路一条。

我们的偏见到底有多深?深到你感觉不到,不可见底

知常容在反思当父母真的给孩子灌下不读书没有活路的理念之后,当孩子在读书竞争中成了失败者,但他也认为父母的理念是对的,会不会让他觉得真的没有活路了,这个现象已经比比皆是,与其说是社会的压力大,倒不如说我们在把孩子往死路上逼,我们的偏见会让孩子付出代价吗?事实上这种代价已经在付出,只是我们一直把责任完全推给外部环境,把自己摘了个一干二净,认为自己就是弱者,我们只是一个曲从者怎么会是作恶者呢?

第二个偏见:父母不反对吗?

所以我第二句话就是你爸爸妈妈不反对吗?你这么早出来,像我们台州不管怎么样都要混到高中或大学毕业。小姑娘继续告诉我说,她就是跟着妈妈一起出来的。

知常容奇怪她妈妈很坦然的带孩子出来工作,这或许是接受现实,或许是无奈,但是我从小姑娘的嘴里并没有听到她父母对自己失望的情绪,以及父母对她的任何抱怨。

而相反网上暴走的未来亲家体,陪孩子陪成脑梗阻,知常容身边很多人从小学开始,一年孩子教育开支远大于家庭总收入的比比皆是,孩子不读书,读书不好,天塌了,天塌了吗?塌的不是天,是自己。

我还小声地问了一句,恨老师吗?

小姑娘说我自己笨笨的,为什么恨老师呢?

我顿时感到羞愧万分。这还是我的偏见。如果没有这种偏见我就不会问出这样的话来。

我们的偏见到底有多深?深到你感觉不到,不可见底

第三个偏见:工作

我问小姑娘你做什么工作呢?

小姑娘说她美容院工作。

我说那地方很复杂。小姑娘很吃惊地看着我,怎么复杂了,都是女客户,又没有男的。我一时语塞,因为复杂的或许不是小姑娘,是我。

聊到后来得知工作在我老家那里,所以就问她有没有出去玩吗?她说她一个月工作有三天是休息,其他都在工作,每天上班结束回来10点,然后洗洗睡都到十二点了,没有时间出去。我向她介绍了老家好玩的地方,她说一个人不想出去,甚至她还提到不喜欢去酒吧,那太吵。

我或者很多人一直有一个偏见,认为孩子不读书或读书不好会变坏,不读书就会变懒,事实上这个小姑娘让我看到自己的偏见是何其的深,小姑娘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下都觉得很开心,比起我一天工作八小时却有时抱怨却感到羞愧。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偏见在看这个世界,在抱怨整个生活环境,而小姑娘却让我看到一种道,一种坦然的道,一种怡然自得。这个和我设想一点也不一样,这就是我的偏见。

第四:回到俞敏洪引发的话题

我们的偏见到底有多深?深到你感觉不到,不可见底

回头我们再看最近一直火热的话题,由俞敏洪引出的女人,男人,国家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我也写了一篇名为《 》,我当初写这文只是分析解剖这种逻辑的存在的历史 ,结果下面留言要么支持俞敏洪说的没有错,要么就指责男人,或者指责女人,甚至俞敏洪连续二次道歉之后,反而这件事情越来越热,因为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加入这一场争辩。

我看到不是谁对谁错,我看到的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偏见

,一种比我还要固执的偏见,各自在指责中坚持自己理解是正确的,因为自己坚持的那种观点是对自己或者对自己认为的情况最有利的。

而这种偏见才是这个话题持续火热的原因,当指责是男人问题的女人可想过你的父亲是男人,当指责女人的男人可曾想过你的母亲是女人。当在网上互相指责的人回到家中见到另一半又怎么想呢?而男女互相争论只能让我感叹男女平等之路还需要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不是已经男女平等了。现在只不过从以前的男权,变成现在男权女权互相争夺主导权,仅此而已。双方都想压制对方,而不是与对方平等相处。

平等是一种秩序,当秩序稳定后就不会有人去讨论这个秩序的问题,只有秩序在建立的过程中会出现如同钟摆或向左或向右摇摆。这又让我想起辜鸿铭先生说的一句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倒是无形的。”这种互相指责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释放戾气,或者是情绪的宣泄呢?偏见永远在我们争论时显现。

当然还有人说俞敏洪不是讲女人的事情,而是一个比喻,引用,心忧国之发展,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俞敏洪是否是偏见的受害者,而俞敏洪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例子来比喻呢?是否也可以说他是偏见的施暴者。

我们的偏见到底有多深?深到你感觉不到,不可见底

孔子曾经感叹: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圣人都有偏见,何况我们普通人呢?不同的是孔圣人知道反思和改正,而我们却一直习以为常而且死命坚持,就算知常容现在有反思,但以后现实中估计依旧会坚持那偏见。不管是小姑娘的言论,还是俞敏洪事件,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偏见,偏见有多深呢?深到我们都不知道,不可见底的深。

结语

最后用《道德经》的一段话结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感谢你看完全文,我是知常容,文章讲历史,专栏说教育,闲时谈谈道德经,我对世界的看法大多在《 》,里面开头四章讲人心七变,其实就是一种偏见的发展史,对孩子教育的看法大多在《 》有详细的介绍,欢迎与各位交流,知常容之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