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費一槍一彈得到400萬土地,清朝為何對沙俄的索取如此慷慨?

靜夜史


歡迎打來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東北那些事兒。(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晚清近代的中國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

其中最大的屈辱,有二。

一是沙俄割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哥薩克騎兵

二是甲午一戰敗於彈丸小國日本。

為什麼把甲午戰敗排在第二呢,因為一時戰敗於日本,國民痛定思痛,反倒激起愛國主義思潮,最後抗日戰爭戰勝日本,也算一雪前恥。

但是割讓給沙俄的大片領土,卻很難再回到祖國懷抱。

道光三十年,林則徐痛心疾首地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為什麼林則徐一針見血指出俄國是中國最大的禍患呢?

就是因為,林則徐多少了解一些外國的情況,知道英法美這些列強,雖然表面上咄咄逼人,但是多是想依靠國內強大的工業基礎,逼中國打開國門,和中國做貿易的。

而俄羅斯,國內工業既不發達,卻也跟隨列強蠶食中國的腳步,不過這是真的蠶食,就是想得到中國的土地。

從康熙朝雅克薩一戰,中俄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歷史上,沙俄一步步侵蝕中國領土。

《璦琿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北京條約》,強佔了黑龍江、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勘分西北界約記》,蠶食了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44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伊犁條約》及其附屬條約,割走了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如果再加上之後的外蒙地區,以及之前清朝的一些附屬地區,差不多有400萬平方公里。

沙俄沒有同中國發生太大的戰爭,沒有像八國聯軍侵華那樣的令國人矚目的事件發生,但時就是利用清政府忙於同各列強周旋,無力顧及北疆地區,一步步蠶食了中國的大片國土。

當然,清朝也不願意喪權辱國,尤其是東北地區,事關清朝之族源聖地,只是腐敗無能,無力抵禦外敵。

沙俄的一系列趁火打劫之侵佔中國領土行為,使我國喪失大片北疆領土,最終成為中國晚清近代的最大恥辱。

更多歷史類原創精彩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清朝政府,大家看看歷史都知道了。清朝政府是貪官汙吏,遍地都是。老百姓是生活困苦,官員跟本就不管百姓生活飢苦。到是清朝的官員貪得要命,都很有錢,都很富有。但是這些官員不會治理國家,整天就知道,吃,喝,嫖,賭,抽,從來不關心國家大事,是一夥軟弱無能之輩。一聽外國人來了,嚇得屁滾尿流,不是給錢,就是割地,從來沒有反抗精神。原因有兩點,第一是貪生怕死,喪權辱國,第二就是這些官員的家底太厚了,錢太多了,怕外國人打來,家底沒了,錢也花不著了,也享受不了了。所以外強一來,官員就點頭哈腰,不管人民死活,為了他們自己的貪圖享受,喪權辱國,不是割地,就是賠款。把清朝的時代,整的國將不國,民不聊生。因此,怕的原因,就是為自己的享受別丟了。


老狼王123


你這說的是《尼布楚條約》吧。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腦子裡要有個概念,不要以邊疆明確的關內和歐洲來看待東北亞,那邊總體上還是部族的時代,各地區只能大概說是哪些部族的活動範圍,沒有明確邊界,不管沙俄還是滿清,對這邊的部族來說都是外來人,和這些外來人究竟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是附庸沙俄還是滿清,各部族根據自身情況做決定。由於滿清自身的東北亞屬性,所以滿清在當地支持者更多。

沙俄和滿清的衝突,是一個劃清邊界的過程。這個過程很早就開始了,俄國的探險隊到達後,和滿清在當地的勢力就不斷髮生衝突。1652年駐防寧古塔的章京海色就和沙俄探險隊戰於烏拉扎村。之後反覆衝突,直到1689年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被很好的執行了一百多年。

所以,你標題裡面的沙俄不費一槍一彈純屬胡扯八道,沙俄和滿清打了很多次,死了不少人。

滿清也不是白給了沙俄,是打了之後的結果。康熙平定三藩後,調集了全國的火炮,運到邊疆地區,打了很長時間之後,雙方才願意坐下來談判的,談判的結果是《尼布楚條約》。

現在不少人為了黑滿清,就胡編亂造。《尼布楚條約》這麼個非常正常的條約,也要被他們發明成喪權辱國,發明成丟失四百萬土地。那塊地從來就不屬於滿清,怎麼就是你丟失了?當然也不屬於沙俄,所以才需要打仗來劃清界限,打仗的結果就是這個界限。

至於說滿清弱的,我就問你,康熙打俄國人之前,才剛平定三藩,三藩的主心骨就是當年明國的關寧軍,關寧軍就是明國最強軍隊了,要是明國還在,只怕關外全都是俄國的了。

可以反滿粉明,但不能閉眼瞎說。


白完公會


俄羅斯是戰鬥民族,中國一些人至今對這個鄰國都有恐懼感,何況異族統治的的清朝呢!滿族人本身數量不多,漢人的土地足夠滿族人消費了,給俄羅斯400萬土地對滿人沒有任何影響,雙方又能和平相處,滿人何樂不為呢!不僅如此,香港,奧門租給英國葡國,也是這種道理喲!


user9314716795833


俄國中國大敵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