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存四大疑點


基因編輯嬰兒,存四大疑點


一.事件概況

霍金曾在書中這樣寫道:“法律可能會禁止對人類做基因改造,但是一些人可能抵擋不住改善記憶、抗病力、壽命等的誘惑。”他預計,人類本世紀就能發現通過改造基因提高智力的技術。與“克隆人”一樣,人類基因改造至今仍是一項充滿爭議的技術,在世界許多國家被禁止實施。而如今,霍金的預言再一次被印證。

據人民網11 月26 日報道,來自中國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賀建奎團隊,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日突然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已經於11 月在中國健康誕生。消息一經發布,便在全球學界掀起來軒然大波,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質疑。

二.事件引發輿論的三大爭議

爭議一:為何可以跨過倫理審查?

許多媒體及專家對該項實驗是如何跨過倫理審查提出了質疑,紛紛找出了賀建奎團隊的倫理審查書,如下圖:


基因編輯嬰兒,存四大疑點


基因編輯嬰兒,存四大疑點


本研究的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

(圖源:中國臨床試驗申請中心)

然而,據新京報報道,這家醫院在今天下午表示,嬰兒的基因編輯工作並不是在該機構進行,嬰兒也不是在該機構誕生。此外,該機構所在地區衛計委回應,並未收到該項目的倫理審查報備。另據報道,有七人在《申請書》上簽字,簽名的七個委員中,至少有4個與深圳和美醫院的醫生同名,其他三位因為字體無法辨認,無從分辨。上述七人之中有一位委員表示,對於此事並不知情。

爭議點二:艾滋病預防是否有必要通過基因編輯?是否具有科學意義?

中山大學一研究團隊發佈了國內首份針對普通公眾和HIV 攜帶者關於基因編輯認知的比較報告,超六成受訪者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持積極態度。

575份HIV 攜帶者問卷顯示,有94.78% 的HIV 攜帶者支持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HIV 。另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4月針對2537名美國成年人的一項調查顯示,60% 的美國人支持對未出生嬰兒進行基因編輯,認為為了降低患嚴重疾病的風險,基因編輯是一種有效的醫療手段。

雖然有不少人支持基因編輯在預防與治療疾病方面的應用,但關於艾滋病預防是否有必要通過基因編輯仍存在爭議。

據微信公眾號賽先生報道,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全球健康及傳染病研究中心與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認為,“由於艾滋病毒的高變性,還有其它的受體可以使用,CCR5基因敲除,也無法完全阻斷艾滋病毒感染。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100%可以生個健康和可愛的孩子,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

爭議點三:實驗結果無法得到驗證

消息一經報道,網友紛紛提出此項實驗結果驗證過程的不合理性:該團隊如何能夠證明這對雙胞胎嬰兒能夠天然抵抗艾滋病?因為也不可能現在就讓嬰兒接觸艾滋病傳染,這是有悖倫理道德的。如果這對雙胞胎一生都沒有經歷過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環境或行為,又如何證明她們天然抵抗艾滋病?

爭議四:參與試驗的7對父母知情嗎?

賀建奎曾在華盛頓郵報報道中表示,本次參與試驗的 7 對父母拒絕接受採訪,他也不會透露他們的個人信息,也不會透露具體的操作位置。他已經在試驗前和家長們溝通過可能存在的風險。

考慮到大部分的普通民眾對於此類技術瞭解堪稱盲區,相關媒體不禁提出了系列疑問:既然“和家長溝通過可能存在的風險”,家長們對此究竟知情到什麼程度?只是知道這是一項“輔助生殖技術”的操作嗎?還是知道自己的孩子要接受“基因編輯”?他們知道什麼是“基因編輯”嗎?還是知道自己的孩子要接受的是“可能導致未知而不可控風險”的基因編輯?

三.百餘名學者在微博發佈聯合聲明譴責

目前,122位科學家在新浪微博“知識分子”賬號上發佈聯合聲明,對“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進行強烈譴責。

這條聯合聲明稱,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此項技術早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創新,但是全球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們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其他巨大風險以及更重要的倫理。

國家一定要迅速立法嚴格監管,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我們可能還有一線機會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對於在現階段不經嚴格倫理和安全性審查,貿然嘗試做可遺傳的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的任何嘗試,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認為,基因編輯技術風險太大,可能的連鎖反應尚不清楚,類似的操作需要進行長期的動物實驗,直接應用於人身上是不合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