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贾,你那里还招人吗?

他一路折腾,一路质疑,一路创新,一路超越。他开过小吃店,做过中餐馆,找高人定位一次性就扔进去400万,自此平步青云,他就是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

老贾,你那里还招人吗?

1967年,贾国龙出生在内蒙古临河。

照理讲,云卷云舒的蓝天,无边无际的草原孕育的是蒙古大汉,偏偏贾国龙从小就身体羸弱得不行,只能坐在板凳上看小伙伴赛马、摔跤、射箭,以至于他日后在大连上大学,也因为水土不服,不得不退学。

直到那个时候,贾国龙才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

回到临河,他上午举哑铃,下午练骑马,晚上负重跑5公里。别说,半年过后,肚子上出现了4块腹肌,身板逐渐硬朗了起来。

妈妈一高兴,拿出5500块压箱底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从此,贾国龙开始了折腾的人生。

第一次是在老家。刚开始是小吃店,主要就是拍黄瓜、肉皮冻、拌拉皮,晚上贾国龙则带上一推车的炒米,沿街叫卖。

慢慢的有了手扒肉、砂锅面、烩银丝,一来二去回头客人开始躲起来。

“为什么不开个中餐馆?”1989年5月,贾国龙将姓氏一拆,西贝餐馆就正式登陆农畜产品基地一条街,“主打河套小吃”。

由于为人厚道,加上味道正宗,没过多久,西贝就成了农畜产品基地一条街老板们的定点食堂。7年过后,贾国龙赚到了第一个100万。

第二次是在深圳。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1997年哪里最开放?当然是深圳!当年国庆,已经小有成就的贾国龙离开老家,前往深圳,并很快在关外搞到一家酒楼,主营海鲜。

没有想到,9个月下来,不仅没挣到一分钱,还把之前积累的100万家当全赔进去了。

第三次是在北京。“南方不行,就北方!”贾国龙不死心。1999年,他跑到了北京,盘下联想桥附近的金翠宫海鲜大酒楼,准备大干一场。

刚好酒楼旁边就是临河办事处,人家顺手就把办事处迎来送往的事也交给了贾国龙来做。按理来说,这样的差事油水很多,没想到这回不是9个月,而是4个月时间就赔了100万。

兜兜转转两三年,不但一分钱没有赚到,反倒欠下100万的外债。换上一般人,早彻底蒙圈了!

不过,贾国龙却能给自己找台阶下,“海鲜不行,就筱面!”“联想桥不行,就六里桥!”反正,他发誓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这回,贾国龙瞄上的是老家的莜面。

也是,临河地处内蒙古河套平原腹地,那里昼夜温差超过15度,日照时间更是多达3000个小时,非常适合莜麦生长。

也正是得益于临河得天独厚的地位位置,导致临河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的10倍以上,“富含钙、磷、铁、核黄素等七八种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预防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10多种疾病。”

然而,换了地方还是出师不利。贾国龙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筱面在临河蒸出来好好的,到北京就黏成一坨”。

师傅不行?用的是老家的大师傅,20多年的厨师经验。

水土不好?用的就是临河的黄河水。

设备不行?专门从德国进口的。

几经周折,最后贾国龙才发现是气压的问题,“北京海拔低、气压高,蒸的时间要短一些”。

面好了,可顾客就是不登门。怎么办呢?

贾国龙找到一位亲戚,亲戚说可以帮忙联系歌唱家德德玛,“至于人家捧不捧场,就看你自己了”。

贾国龙反应那个快,不到20天就组建了一支蒙古歌舞表演团队“设备、音箱、灯光,简直赶上专业的歌剧院。”德德玛进店就竖起大拇指,“内蒙古人的骄傲”。

听说有明星助演,人流立马呼呼往店里涌,不到3个月,西贝莜面村的日均流水就从2万元增长到4.5万元。

到2004底,西贝莜面村的营业额已经突破1个亿。

换上一般人已经很知足了,但是贾国龙却不这么想,“要搞就搞大的!”

此时,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地方砸广告,在回龙观、颐和园等地方开直营店已经满足不了贾国龙的胃口,“必须超常规发展!”

自己琢磨不出来?那就请外脑!他一口气砸下400万,请到一家国内的顶级咨询公司,“请高手给定定位”。

不过,人家只在西北总部转了几天,就开出了药方,“定位西北民间菜,最好90%的原料来自西北乡野与草原!”

“贾总,我们被坑了!”财务总监感觉400万打了水漂。

但是,贾国龙却如获至宝。

为此,他对西贝重新进行了翻修。食客一进门就先看到一盘厚重的老石磨,房顶上晒的是玉米棒,房檐上吊的是红辣椒,窗前挂着一排纸糊灯笼。

为此,他把西贝包间设计成窑洞。每个包间配有厨房和服务员,“让西北乡土气息充满每个窑洞”。

2012年春节,一位中亚的参赞带着女儿去吃莜面,临走女儿隔窗看到筱面妹搓面的场面就不走了。结果2个小时以后,那老外又在筱面村吃了一顿。从此,成了西贝的忠实粉丝。

为此,他在河套平原成立了养殖基地。一共有3000多户牧民给西贝养羊,1万多农户提供莜面,另外还有1万多农户提供杂粮。

为此,他不允许使用任何味精、鸡精。“调味用的酱油不允许含提鲜剂,全部使用自然发酵的酱油品种”。

等到当年年底,财务总监服气了。要知道,西贝筱面村的17家门店,每家店门口都排上了500多米的长队,光等号就需要个把小时,全年营业达到8个亿,净利润超过1.2亿。

不过,肉夹馍、凉皮、大盘鸡等200多道菜品,每道原料都去大西北找,贾国龙也挺闹心。

所以,2012年以后他决定做减法。

第一是减店面规模,将每家店控制在300到600平米之间。

第二是减装修风格,将所有店面全部统一,一律散台,中央厨房,红台布配白餐具。

第三是减菜品规模,只保留精品。2013年国庆,贾国龙召集北京、深圳等主厨齐聚六里桥总店,在包房里关了3个多月“菜品试做”,最终确定80道菜,“品评团闭着眼睛点,人人都说好吃,这道菜才保留”。

当然,食客的满意率不能减。贾国龙要求 25 分钟上齐一桌菜。想想看,每次顾客点完菜后,服务员咣咣拍着胸脯,“上不去的菜不收钱”,顾客那是什么感觉?

这一减不要紧,西贝马上迎来二次大爆发,营业额一举超过50个亿。

如今,贾国龙已经拥有“西贝”、“九十九顶毡房”、“腾格里塔拉”等将近五、六个品牌,超过80家酒楼与一所厨师职业学校,贾国龙也顺理成章当上了西北菜的龙头老大。

贾国龙来自内蒙古农村,早年又在深圳、北京打拼多年,所以非常体谅底层的辛酸和血泪。

2004年以来,他雇用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员工,他们享有业内较高的良好的福利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

而且,贾国龙给核心员工的工资总是超出预期。例如人家想要5000元,他就要求人力部给6000。“给6000元,肯定高兴,再给员工赋能,让他干出7000元的活来!”

如此这般,员工忠诚度当然极高。在西贝,从传菜员到服务经理,从小学徒到分部的凉菜导师、店长,10年以上的老员工比比皆是。

一位50多岁在西贝唱戏的老太太,被贾国龙改造成店长。

一位没学历、没经验、没技术的“三无”青年,跟着贾国龙干了12年,最后成了上海分部的老板,年收入超过千万。

创业分部的董俊义回忆,1997年春节前,贾国龙把负责采购的自己叫到后厨,“贾老板是不是要收拾我?”要知道,当时贾国龙在深圳赔得一塌糊涂,已经连续5个月发不出工资了。

不曾想,贾国龙从兜里递过来2000元皱巴巴的钱,“拿着,你平时又是采购,又当电工又通厕所,不容易!”当时,董俊义就哭了!

钱散人聚,人聚钱散!这一点贾国龙很清楚,所以他再三强调,“西贝永远不上市,把利分给奋斗者!”

贾国龙不只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从2004年开始,他对于门店的店长采取合伙人制,每家门店分部占40%股份,总部占60%股份。

所以,分店店长年薪超过100万、分部负责人超过1000万的比比皆是。

所以,很多一线的服务员都盼望着去北京开年会,哪怕远远看上贾国龙一眼就很激动,很满足。

当然,年会的重头戏是贾国龙的“喜悦奖”,贾国龙会拿出自己50%的分红来发奖金。据说2018年1月西贝年会,他在朝阳公园现场发出了7000万的“喜悦奖”。

你说员工能不死心塌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