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為什麼被稱為“文獻名邦”?

張瀾_ATM


 自中原漢人南遷帶來華夏文化與當地古閩越文化的交融、匯合後,激活了莆仙大地上的鐘靈之秀,這裡文風蔚起、人文薈萃,流傳著“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的風流佳話。眾觀莆仙史上的名人歸納起來有“三多”。

   出仕者多。唐以來莆仙人進士之多,令人驚異。進士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是中國政治舞臺上的主角,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官的主流。莆仙地域自唐至清共產生了2300多名進士。在眾多進士中,獲狀元及第的有徐鐸、薛奕、葉剮、黃公度、鄭僑、陳從龍、吳叔告、陳文龍、林濟孫、林亨、林環、柯潛12人,獲榜眼的有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李喬7人,獲探花的有翁承贊、黃暘、林文、李仁杰、戴大賓5人。

   身居高位者多。人才興盛是莆仙文化的一個優勢,而入仕者官居高位更是一大特色。在中國宰相譜中莆仙人官至宰執、大學士職銜的有翁承贊、陳洪進、蔡京、蔡卞、蔡攸、葉顒、陳俊卿、龔茂良、鄭僑、陳文龍、黃鏞、周如盤、朱繼祚等14名。還有30多名尚書、30名侍郎。蜚聲朝野,名聞遐邇。

   名流學者多。莆仙古今諸多傑出人才,在某個專業或某個部門專心著述,成為彪炳史冊的名流學者。如教育方面:有開莆田文化教育先河的宗師鄭露兄弟、理學家林光朝;文學方面:有閩中文章初祖黃滔、“錦繡堆”詩人徐寅、大文學家劉克莊、著名兒童文學家黃衣青、散文家郭風等;學術方面:除黃璞外,還有學者鄭嶽、張琴,研究魯迅的專家許懷中等;藝術方面:有宋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名畫家李在、“波臣派”肖像大師曾鯨、莆田派“篆刻鼻祖宋珏”;書畫篆刻大家郭尚先及近現代國畫家李霞、國畫大師李耕等;史志方面:有撰寫《通志》的史學巨匠鄭樵,編纂《八閩通志》的方誌專家黃仲昭,編纂《宋史新編》的史學家柯維騏,編寫《十國春秋》的歷史學家吳任臣,編寫《福建史稿》的史學教授朱維斡等;科技方面:有撰寫世界第一部果樹專著《荔枝譜》及《茶錄》的蔡襄,製作“渾球儀”的天文學家陳紹叔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