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前景有多大?

冬季凱風


產業園區是培育科創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國工合將與產業園區一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創中心。2018粵港澳產業園區大會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一個政府、園區、企業交流互通的平臺,促進三方合作,共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

(中商產業研究院院長 袁建)

(中商產業研究院院長 袁建)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結構較均衡,電子信息產業與裝備製造業蓬勃發展,擁有華為、騰訊等全球著名科技公司。但相對另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結構仍待進一步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一般分為灣區西岸、東岸以及港澳地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西岸主要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帶,以裝備製造業+農業為主。其中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農業產品、電子加工等。東岸主要為知識密集型產業帶,以新興產業+高科技為主,其中包括互聯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等。沿海則為生態保護型產業帶,包括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同時,東岸、西岸、沿海城市群加強聯繫與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構建產業結構。

另外,港澳地區在大灣區中起到促進向外發展、加強對內融合的作用。其中,澳門積極發展旅遊休閒服務業、博彩旅遊,同時也擔任葡語國家交流平臺中心的角色。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成為對外開放渠道,擔任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等角色。

粵港澳大灣區前景明朗

總的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快速發展中,產業集中、結構優化、多地加強交流與合作,未來在全球經濟舞臺上將越來越突出及重要。為了灣區更好的發展,國家將持續出臺多樣利好政策扶持發展,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緊密聯繫,促進灣區進一步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前景明朗。


中商情報網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潛力無限!這不是瞎吹,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經濟體,而珠三角又是國內NO1的經濟區,我們可以看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 。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所以拿粵港澳大灣區來與這些世界著名的灣區來對標一點也不“誇張”。

我們對比世界的知名的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以後,就可以知道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前景。

三大灣區各有不同定位標籤。紐約灣是金融灣區,承載著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是美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多設於紐約。

舊金山灣區,又可稱作科技灣區。在這個全世界最好的自然氣候和優美環境下,誕生的是幾十所著名院校,逾百位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和圖靈獎得主都在此地學習或工作,諸多知名的全球頂尖高科技公司的企業總部也都駐紮此地。

東京灣區,它的發展歷程和動力機制具有典型的意義,東京灣區起始於二戰之後,伴隨著開港後一系列產業升級,空間分佈的逐步迭代,形成了今天以產業為核心標籤的灣區代表。

而粵港澳大灣區會走哪個模式,在筆者看來更傾向於是“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一個結合。

我們可以看下各城市之間的“功能”,以及產業佈局:

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產業體系完備,既有強大的製造業產業鏈、也有以深圳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香港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助力區內其他城市經濟的發展。目前大灣區產業佈局完整,西岸以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端製造業為主、沿海以生態保護型的現代服務業為主、東岸則以知識密集型的新經濟為主。未來金融、服務和高端製造將成為“灣區名片”的代表。

圖5: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佈局規劃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三大經濟區圈,分別是:深莞惠經濟圈、廣佛經濟圈、珠中江經濟圈。從這些經濟圈的功能定位也可以看出,更偏向於科技類。

所以未來粵港澳的大灣區的發展大方向,很可能是走以深圳為“領頭羊”的“科技”+“產業”的發展模式!

(-46東南偏北)


天天說錢


這個問題很大,簡單點一下吧。

對標國際的一流灣區,我所在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就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了。

由廣深港高鐵與珠三角組成1小時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和那幾個國際一流灣區相比,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毫不遜色,即有著自身雄厚資源和港口群,一旦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歷史機遇,再加以金融、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等,就可縮小在人均水平、研發投入、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方面和那幾個存在的差距。

總之,基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現代金融、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借鑑國際三大灣區發展經驗,1小時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將崛起,未來有望成為第四個世界級灣區。

點到為止吧。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告訴你,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前景可大了,國家充滿信心,我們充滿期待。

粵港澳大灣區,已完全具備建成世界一流灣區的基礎條件。

\n一,粵港澳大灣區的特徵

1,開放程度高,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在亞太地區也是處於前列。香港是功能齊全的全球自由港,這不用不多說,就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去年出口額佔GDP比重高達75%,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8倍, 大大高於長三角(滬蘇浙)的47%和京津冀的11%。2015年大灣區的外來直接投資高達2030億美元,比長三角和京津冀兩個超級城市群的外來直接投資總和還要多出一倍。此外,在大灣區的全球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和辦事處以及海外金融機構,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層次水準,都是全國其他城市群所無法比擬的。

2,擁有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功能齊全的生產要素和產業集群。經過三十多年的融合發展,目前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品和服務供應鏈。既有中低端的生產要素、基於全球分工、支援跨國公司運營的加工貿易基地,又有高端生產要素、基於自主創新的全國科技產業創新與技術研發平臺,既是世界聞名的產品供應基地,也是亞太區首屈一指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和全球最大的博彩娛樂中心。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的競爭力模型,大灣區的生產要素和產業集群具有相當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這是未來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條件。

3,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從全球灣區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看,灣區經濟的發展一般呈現出由港口經濟、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創新經濟演化的過程。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總體上仍處於港口經濟和工業經濟階段,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是其他三大灣區總和的4.5倍,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只有62.2%,遠低於其他三大灣區82%以上的水平。

但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步伐正大步前行。數據顯示。僅珠三角9市的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達2.7%,已和美國(2.8%)、德國(2.83%)處在同一水平。以創新能力著稱的深圳,更是創造了一天產出55件發明專利的驕人成績。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具有騰訊、華為、中興、網易等世界著名的極具創新力的科技公司。

在廣州、深圳等市還建立起了很多科技創新基地。

4,具有強大的人口、經濟、交通、教育等規模。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的相關數據對比:



從表中可以看出,截至2015,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規模、港口及機場的吞吐量、世界100強大學數量均超過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最大的機場群,2015年全球30大機場國際貨運吞吐量排名中,香港排第1位,廣州位列第22位。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中,粵港澳大灣區佔據3席)。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已達1.36萬億美元,超過舊金山灣區,與紐約灣區相當。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高度發達的交通網絡,特別是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形成了環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帶。

二,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大優勢:

1、區位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地理條件優越,“三面環山,三江匯聚”,具有漫長海岸線、良好港口群、廣闊海域面。經濟腹地廣闊,泛珠三角區域擁有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南海,是距離南海最近的經濟發達地區,是中國經略南海的橋頭堡。粵港澳大灣區臨近全球第一黃金航道,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是東南亞乃至世界的重要交通樞紐,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是我國與海絲沿線國家海上往來距離最近的經濟發達區域。

2、產業優勢。粵港澳大灣區航運業發達,擁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群和機場群,客貨運量都位居全球前列,是國家開放格局中的重要門戶。大灣區產業結構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港澳地區現代服務業佔主導,金融、醫療、旅遊、貿易、物流、法律、會計、商業管理、餐飲、博彩等行業發達。內地9市產業體系比較完備,製造業基礎雄厚,是“世界工廠”,且正在向先進製造業升級,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升,金融、信息、物流、商務、科技等高端服務業發展較快,已形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其中的深圳正在向創新經濟轉型,在全球創新價值鏈中已經佔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廣州已經趕超新加坡,深圳已經趕超香港,珠海與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相當,佛山直追歐洲名城阿姆斯特丹,東莞已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中山已超過日內瓦,惠州已經超過德國第二大港口城市不萊梅,江門與英國著名的文化古城愛丁堡並駕齊驅,肇慶與英國的利物浦等量齊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較為豐富的知識人口儲備;具有產業鏈較高覆蓋率和製造快速反應能力,且總部眾多。根據投資總部理論,大區域合作,尤其是遠距離合作,必須依託社會基礎設施完善總部,這些總部所會聚的產業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越高,在全球拔河博弈中所向披靡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總部又總是聚集在離覆蓋市場最近的城市,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能夠產業國際中高端產業競爭的基礎。

3、制度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是“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多元制度格局。我們認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最大制度優勢。由於香港是“一國”的一部分,一直以來香港受到國家堅定不移、一以貫之的支持,讓香港搭上國家快速發展的快車,充分地享有“一國”之利;另一方面,香港保留了原有制度優勢,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港元與美元掛鉤,金融市場開放,出入境相對開放和簡易,採用普通法制度,以中英雙語為法定語言,與國際商業市場完全接軌,同時也有“兩制”之便。因此,“一國”和“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雙重優勢,只要國家在政策層面進行適度調整,雙重優勢便可極大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三,粵港澳大灣區在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對內將不斷整合,形成更融合的發展格局,區域內城市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有專家指出,在參考國際化都市圈發展軌跡及都市圈空間層次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空間上應形成“3+3+3”的空間結構。形成具有層次性,兼具協同發展能力的創新型城市佈局。

深港、廣佛和珠澳構成3個大灣區發展內核,作為珠三角的核心引擎,發揮各自的經濟、教育、產業優勢。以“深港莞惠”、“廣佛肇清”、“珠澳中江”構成3個環珠江城市帶,按照都市圈空間層次和模式規律組織空間功能,形成內部梯度集聚、外部高能釋放的大灣區。

順應腹地拓展和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圍繞3個環珠江城市帶繼續拓展,融合發展構建更大範圍的新型都市區,進一步與鄰近湖南、廣西、福建等省份的合作,以華南地區作為戰略縱深支撐。最終形成3+3+3的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的2區9市,各具優勢,也各有劣勢。優勢中最突出者,香港有金融業、深圳有創新科技、廣州有商貿、其他珠三角城市有製造業。若融合充分,則各城市的這些優勢將輸出至灣區內其他城市,為其他城市所利用,即其效應將從本市放大至整個灣區。

其結果,具備優勢的城市將得益於市場的擴大與需求的增強,在普遍供大於求的今天,將是經濟增長的最可貴動力。同時,其他城市也將得益於輸入的優勢效應,抵減自身的劣勢效應。這樣,各城市的經濟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整個灣區的競爭力得到增強。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香港大學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肖耿表示,如果我們把粵港澳大灣區中最好的東西放在一起,那這個灣區是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灣區,但是目前卻沒有辦法放在一起,還有很多的障礙。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格局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在不同的制度與城市之間,如何融合起來,如何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真正高效便捷地流通,讓各方面效率和效益最大化,這是擺在決策者們面前的問題和挑戰。

借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相信粵港澳大灣區能緊緊抓住機遇,克服種種困難穩步發展,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大灣區。


影子伴你


大有可為

2017年,國家正式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由廣東省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土地面積4.3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600萬。

2017年大灣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萬億元,摺合美元約1.5萬億,相當於韓國或者西班牙的經濟總量。其中,灣區內的超級都市香港23049億元、深圳22438億元、廣州21503億元,三城合計66990億元,約佔全灣區的三分之二。

國家的目標是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與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媲美的世界級灣區。那麼,這幾大灣區又是什麼經濟水平呢?

紐約灣區——金融灣區

美國的紐約灣區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其金融業、奢品、都市文化等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其中灣區內的華爾街是世界金融的心臟,擁有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7家大銀行中的6家,2900多家世界金融、證券、期貨及保險和外貿機構均設於此,成為世界金融的心臟。紐約的對外貿易週轉額佔全美的1/5,製造業產值佔全美的1/3。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1/3以上的總部設在紐約灣區。2015年紐約灣區的GDP達到1.4萬億美元,佔全美的8%。

東京灣區——產業灣區

日本的東京灣區聚集了日本1/3人口、3/4工業產值,成為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和國際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貿中心和消費中心。

在東京灣的沿岸,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橫須賀港六個港口首尾相連,形成馬蹄形港口群,年吞吐量超過5億噸。在龐大港口群的帶動下,東京灣地區逐步形成了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地帶,鋼鐵、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等產業十分發達。日本年銷售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有50%設於灣區,三菱、豐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均設於此地。東京灣區可稱為“產業灣區”。2015年東京灣區的GDP達到1.8萬億美元,約佔佔全日本的38%。光一個東京市GDP就到達9000億美元,是世界最高之城市。

舊金山灣區——科技灣區

舊金山灣區以環境優美、科技發達著稱,擁有舉世知名的硅谷和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20多所著名大學,谷歌、蘋果、Facebook、甲骨文、英特爾、特斯拉等科技巨頭的全球總部。舊金山灣區因氣候環境宜人,集聚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科技發展迅猛。舊金山灣區可稱為“科技灣區”。2015年,舊金山灣區GDP0.8萬億美元,約佔全美4.4%。


未來前景

粵港澳灣區與以上世界三大灣區對比,存在著支柱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大,國際巨頭企業不多,現代服務業總量偏小等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經濟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其人均GDP約為2.2萬元,如果達到紐約灣區或者舊金山灣區六七萬美元的水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力量將上漲三倍,達到5萬元美元的水平,華為、中興等世界級企業數量將不再是現在的幾家,而是幾十家。


紅谷新視界




“粵港澳大灣區”前景有多大看這張圖即可明瞭,“粵港澳大灣區”位於其中心,小圓圈包括臺灣、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廣西、海南九個省,自中心出發高鐵四小時可至圓圈任意點,大圓圈包括日本、韓國、朝鮮、中國、蒙古、緬甸、尼泊爾、不丹、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十九個國家,半徑大約4200公里,420公里/小時高鐵十小時自中心可達圓圈任意地區,航空所費時間則更短。"粵港澳灣區"集小成可惠及廣東一省,集大成可輻射帶動"泛粵港澳灣區經濟圈"九省,更大一點願景就是人類趨於一體化需要形成聯邦(或邦聯)體,十九個國家字同文、語同音、行同軌。


品山達人


粵港澳大灣區9+2,先看看珠三角你就知道了——

美好示範,看好廣東:森林裡的珠三角——


深圳、中山聯手進入國家森林城市行列,真是一個好上加好的好消息!

加上之前廣州、惠州、東莞、珠海、肇慶、佛山、江門等7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珠三角9個市實現了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

做到了一個都不能少!

由此,珠三角成為全國首個森林城市群。

城市在森林裡,森林在城市裡。

城市在呼吸,森林在呼吸……

美好中國,詩意嶺南。

你可以盡情發揮你的想象力了……

森林城市,由此成為廣東美好生活示範的重要內容之一。

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孩子們從小就在森林的懷抱裡,森林則自始至終圍繞在孩子們明亮的眼睛裡。

孩子們的呼吸浸潤在森林的氧吧裡,孩子們的成長呵護在碧綠的樹蔭裡,孩子們的未來展現在陽光的照耀中。

曾幾何時,一語流行大江南北: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

40年前改革開放起步,作為前沿的廣東,吸引了無數懷揣著夢想的人們絡繹而來,下海衝浪,創造未來,見證了廣東從貧窮落後地區一躍發展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成為中國40年經濟奇蹟的重要創造者。

工人、農民、大學生、個體戶、打工者、小老闆、大老闆……他們在奮鬥中實現著自己的致富夢。

如一些農民洗腳上田,洗腳上樓,貧窮變為了富裕,底層進入了主流,當然也湧現了很多暴發戶,那種“窮得只剩下錢”的狀態也為人不屑。但是人們將逐漸放下偏見或鄙視,逐漸消除鄙視鏈,因為物質和精神上的“髒亂差”正在不斷地清除。人們需要共同推進社會的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如今,物質生活獲得極大發展,精神文明也在努力提升。宜居宜業宜遊——廣東的美好生活已拉開新的帷幕,流淌著新鮮的空氣,孕育著更加美好的心靈。

這種美好將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美好,將是人文與自然親和自在、相得益彰的美好。

這種美好,高速卻不失閒適,富有活力而不失安寧,積極進取而不失平和、激烈競爭而不失公平公正……

當然,廣東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物質生產尚需均衡發展、高質量發展,精神文化素質尚需進一步提升,即使空氣質量、環境質量仍存在著問題或瑕疵等等。廣東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一流灣區的建設目標,都需要牢牢樹立物質發展的標高和精神發展的標高。

因此,廣東的城市發展,不僅僅是森林城市的建設,而且應該是山水城市的塑造;不僅僅是山水城市的塑造,而且應該是精神城市的鑄就。

因此,我們能看得見森林城市的挺拔,看得見山水家園的漂亮,看得見精神建築的偉岸……


經行天下光未央


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領頭羊,全球60%的經濟總量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

而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相關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只需要5年即可超越東京,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前景可期。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重點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國際貿易中心。

灣區自身區位極佳,資源優異,已具備建成世界級城市群的現實基礎和潛力。

經濟活力強

2017年GDP總量已經達到1.24萬億美元,相當於全國經濟總量的14% ,超過了舊金山灣區。並且,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額逐年增加,並且增速連年第一,遠超三大灣區。環顧全球,無論經濟總量還是人口數量,粵港澳都堪稱" 富可敵國"。以當前發展趨勢計算,粵港澳大灣區僅需5年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灣區!

5大一線城市,有3個匯聚於珠江口100多公里的距離內,這不僅是中國的城市奇觀,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

各城市優勢互補,經濟結構最健康

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重要特徵是沒有明顯的核心城市,經濟呈現多極化趨勢,沒有“一極獨大”的區域龍頭,有三大世界級灣區不具備的結構優勢。

各城市之間分工明確,產業全面開花,將珠江兩岸、粵東西北乃至泛珠三角地區的製造、資源、土地、金融等優勢充分整合,形成強而有力的區域經濟競爭體。

珠三角可以引入港澳地區先進的管理經驗,學習其產業結構模式,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香港金融業也為大灣區提供全球融資平臺。推動內地和香港兩地資本市場融合發展,是國內資本走出去投資的機會。

而港澳地區則可以吸收珠三角地區的人口紅利,發展自己所匱乏的產業。

開放程度高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9個內地城市,2015年的利用外資額約為256億美元,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五分之一,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

領軍企業眾多

粵港澳大灣區坐擁眾多領頭企業,包括華為、中興、網易、順豐等等。

創新能力突出

深圳具有完善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廣州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科教資源豐富,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擁有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科技和金融服務能力較強...各個城市優勢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創新的沃土。

近2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121個院士工作站,4所世界一百強大學,36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華為、廣汽、美的等“智能化創新化”企業,超算中心天河二號計算機等,粵港澳大灣區高精尖科技統領全球,創新能力突出!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並且其戰略意義具有全球性。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世界級水平大灣區,潛力不可限量!

【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好內容等著您】

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寫入十九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對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大特點

制度多樣性:粵港澳地區橫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除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還有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廣東自貿區的南沙、前海蛇口和橫琴三個片區。自由港、特別行政區、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在大灣區的制度疊加效應,為貿易和產業合作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

產業結構偏重製造業:粵港澳大灣區仍然處於工業經濟階段向服務經濟轉型的時期,目前,製造業的比重較大。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的比重為62%,而已經進入創新經濟的美國紐約、美國舊金山和日本東京三大世界級灣區的第三產業比重均在八成以上。雖然深圳、香港等個別城市已經具備了創新經濟和服務經濟的特徵,但是,區內的大多數城市仍處於進入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過程中,大灣區的整體效應和影響力仍有待提升。

基礎設施繼續完善: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市場化改革強調,區域間互聯互通以“多式聯運”為核心,港澳地區在區域內交通配套整合上最具改革條件,陸海空“多式聯運”將有效地提高貨物週轉率,降低運輸成本。粵港澳大灣區在城際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的客運發展領域已經領先全國其他地區,但在精度上仍具備成長的空間,特別是在信息化管理的協調統一方面,尚需打破固有的壁壘。

城市分工進一步細化:大灣區內的很多城市間主導產業差異化程度尚不明顯,需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城市的核心定位,整合產業集群,用產業鏈的思維參與全球化競爭。

創新潛力有待深挖:大灣區內擁有多家國內知名高校,深圳更是擁有眾多的高新科技企業、高校人才資源和創投機構。未來,大灣區可以通過建立企業和大學、科研機構的聯盟等平臺,縮短新技術從研究到應用的過程,減少溝通成本,尋求合作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有先天的地理優勢,同時也有殷實的經濟基礎,城市群之間合作親密、共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基於過去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基礎,打破行政區劃壁壘,打造創新統領城市群,實現產業融合發展的升級版規劃。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進行的項目不斷,其中為了更密切地連接灣區城市群之間的經濟、物資、交通的聯繫,粵港澳大灣區從海、陸、空三個層次全方位規劃未來的交通佈局。制度的複雜性體現在制度的多樣性和互補性,抓住制度創新的契機並加以合理利用,或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特有優勢。


中商產業研究院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重要的經濟引擎。廣州和深圳又是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有很大的優勢。香港和澳門是我國著名的特別行政區,也是世界上國際化大都市之一,在金融、娛樂、管理和航運等領域全球領先。

1地理位置: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巨大。而且面向我國東南亞地區,有廣闊的市場,香港和澳門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經濟體系,可以很好的實現經濟互補。

2產業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類型多元化,主要依靠金融、航運、電子和互聯網領域支撐,而且本地區人口龐大,擁有龐大的人才優勢,有利於形成人才儲備庫,發揮經濟效益。

3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會超過紐約大灣區和舊金山大灣區,與東京大灣區並駕齊驅,如航運能力和互聯網領域領先其他灣區,但人均GDP和500強世界企業數量落後於其他大灣區。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持續健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地區經濟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我國粵港澳大灣區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灣區,成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