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前焦慮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如何解決?

鹿涼笙bang


樓主好!焦慮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本質是人自造的“心理陷阱”,是自己困住自己、暫時無法掙脫的的心靈假象,是“消極思想觀念”長期暗示自己和誤導自己的錯覺,悟之不可怕,改之也不難。下面把曾作為高中家長的、對孩子心理問題的一些體會,分享給你,供參考。

“孩子的焦慮”,起因很複雜,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下面分五類,簡單說明。

【1、遺傳因素】

a、孩子是父母身體的一部分,他們天生的性情裡,都遺傳有父母的性格基因。所有家庭裡,每個孩子身上都會有與父母相同的性格特徵,常常是父母貪婪,孩子也貪婪;父母急躁,孩子也急躁;父母不愛學習,孩子也不愛學習,等等。故孩子現在的焦慮與父母內心深處的、曾經的焦慮,有對應和呼應關係。當父母看到孩子很焦慮,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鎮定,泰然自若,無論再苦再難,都和顏悅色地與孩子說話,不抱怨、不苛責、不強求,總是充分地肯定和信任孩子。大人的這種成熟穩健的心態能傳染給孩子,幫他們增長定力,減輕思想壓力。

b、孩子前世的福報不夠,曾經做的壞事太多,生到今世,會以“愚鈍無知、學業艱難、性情浮躁、命運多舛”為報應,承受這個代價;以這樣的痛苦方式,為前世的錯誤償債。故孩子的情緒極端化是他們成長中的特殊階段,父母在語言上用愛、用責任、用智慧,多去交流,感染他們走出暫時的心理誤區;在行動上,多表現出與孩子同甘共苦的決心和氣概,就能及時減輕和消除孩子突發的心裡焦慮。

c、按《易經》命理學的道理看,孩子13歲--18歲(含18歲)是人生的第二個低谷期,其中13、14、15和18歲的四年非常背,人人都如此,這段時間恰恰是初中和高中的命運轉折期,自然也是父母和家庭的厄運期。這段時間裡,孩子的學習狀態普遍是“起伏大、思緒繁雜、好惡不定”,遇到的所有身心困難都是命運註定的。孩子情緒反覆無常,容易焦慮,背後都是先天的制約。

【2、年齡因素】

a、孩子在“初二至高三”階段,都會進入身心的快速成熟發育期,情緒不穩、多動敏感、愛鑽牛角尖,這些合起來就是常說的“情緒叛逆(逆反)”,特點就是非理智化、任性化、簡單化、極端化、矛盾化和迷茫化。一旦遇到困難就蒙了,遇到挫折就很痛苦,無法掙脫。父母應該定期與孩子談心,不一定總談學習,可以用講故事、講自己的過去、講身邊人的成敗經驗,甚至講電視劇、電影、史書上的小故事都可以,把要說的“拼搏、堅強、自信、樂觀、勇敢”等理念,巧妙地灌輸給他,教他正確面對和處理各種矛盾關係。一定要反覆講,經常講,幫孩子提高“心理成熟度”。孩子最焦慮的往往不是困難,而是面對困難時,沒有辦法,克服不了;他們不是不懂“堅韌”的道理,而是不懂“正確堅持”的道理,家長對孩子學習的同步心理引導,一定要跟上,與學校的教學配合好。

b、男孩的焦慮比女孩輕得多,是因為男孩的思維簡單,且沒有女孩的生理期,對事物相對比較麻木,而女孩恰恰相反,思慮密,心事多,遇到不順就擱不下,非常情緒化。所以,父母對男女孩在焦慮時的引導,要有所區別。對男孩,多鼓勵、表揚和肯定他的努力,就可以了;對女孩,則要問清原因,選擇最合適的時機、最合適的語言、最合適的方式,才能把話說到她們心裡去。這方面的交流技巧,就是父母要去積累和鑽研的了,每個家庭都不同,看自己的體會了。

c、異性吸引產生的相互干擾,是很多莫名其妙焦慮的背後根源。色心萌動,好奇獵奇,相互欣賞,彼此羨慕,這些潛在的心理本能追求,會在汙濁的社會風氣浸染下,常態干擾孩子的心理發育。很多孩子的焦慮說不出口,原因都是與“情色需求”有關,不一定都與學習和班級別的活動有關。家長一定要注意這個特殊的心理背景,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同步教育孩子正確面對異性問題。當然,做父母的也必須收斂自己的身心和生活習氣,別給孩子太多這方面的家庭暗示。

【3、環境因素】

a、紛亂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環境,會長期觸發孩子的焦躁情緒,多數大人也是如此。所以,孩子在家時,父母要注意保護他的學習條件;面對在校寄宿制的平日生活學習,提前教他“怎樣克服吵雜環境影響心理”的方法,而不要任由孩子去忍受、去自己解決。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擅長自我調節情緒,學習壓力大、競爭氣氛濃、身邊看不見的社會歧視以及汙濁的不公平現象,都可能引起他們特別強烈的情感憎惡或失態。如前所說,父母對孩子成長要同步做的心理課,必須跟上。對孩子的學習教育是學校在進行,對孩子的心理教育更多需要家長輔助進行,不能全靠學校。

b、孩子身邊的、毛病一大堆的人,會長期無形感染他的情緒浮動,漸漸扭曲價值觀和人生觀,導致情緒的畸形成長。在校交友不慎,是絕大多數孩子焦慮的主要原因。父母一定要經常給孩子講,怎樣判斷人、怎樣交流、怎樣說話、怎樣對待矛盾、怎樣面對痛苦等等的方法,講的多了,孩子能聽進去,變成自己的理念,自覺調整狀態,化解自己的焦慮。

c、父母和別的家庭成員性格上的缺陷,將暗中傳染給孩子,加重他的心理焦慮。很多孩子的焦慮並不重,都是被父母等家人錯誤的處事方式、言語甚至做派激怒,進而放大了看不見的焦慮。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面對的一切都是新的,對心理疾病的感覺也是新的;大人能正確面對的困難和矛盾,孩子都不擅長,哪怕是一點點小矛盾,大人不會在意,孩子卻壓在心上,很久不能釋懷。所以,保護孩子的情緒是家長的必修課,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甚至打架,不要在孩子面前太放肆,不要在孩子面前玩虛假、拿架子、擺老資格,而應用平等的態度教育孩子,更容易見效。不要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產,要把他看做一個有獨立判斷力的、有自主性的人對待,口氣不傲慢、語調不霸道、言辭不欺凌,時時處處使孩子覺得,父母的關愛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這是教育孩子必須注意的關鍵處。

【4、性格因素】

a、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性格的差異性也是如此,解決焦慮等的心理問題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父母需要去摸索,而不能用過時的老經驗,也不能簡單照搬別人的經驗,要孩子去被動地適應自己。幫助孩子,是從瞭解自己孩子開始的。家長往往不擅長觀察孩子的舉動和情緒的細微處,看不到身心成長中的點滴變化,總試圖用舊的眼光、舊的看法、舊的方式,甚至常用幼兒班、小學的教育方式,對待初高中的孩子。家長教育觀念的落伍,跟不上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不能幫孩子解決心裡焦慮、在教育上總是脫節的主要原因。家長的教育要對接孩子的性格特徵,對症下藥,是必須的長期策略。

b、對說話、做事急躁的孩子,多創造條件,使他吃苦,能打磨掉他的“躁氣”;對行事草率、常無頭腦、粗心大意的孩子,要對給他精細的事做,能打磨掉他的“愚氣”;對特別自私、喜歡獨處、格外任性的孩子,要多拉他見世面,能打磨掉他的“獨氣”。如果在小學和初中階段,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則高中階段更應該趕緊補課,不能放任孩子的性格成長自流,具體做法還是要靠家長自己探索,沒有共同能用的鑰匙。孩子還有其他很多性格問題,解決起來,與此近似,不再細說。

【5、學習因素】

a、不適應寄宿制生活。初一的孩子在新環境下,對啥都好奇,不太容易焦慮;高一的孩子比較普遍會遇到“寄宿制”的生活學習方式,變得“不會學習、不會交往、厭煩集體生活”,陷於想逃避、又無法解脫的心理矛盾中。這方面看,城市孩子比農村孩子的適應性差。過去“獨處、獨學”的狀態變成大集體制,過去的學習效率降低了,更強的競爭對手總是超過自己,努力了還時常在挫敗中,這種沮喪的內疚縈懷,久了就變成心裡焦慮,且孩子自己知道,說出來也沒用,總是壓在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一般對寄宿制的心理適應期是1--1.5年,習慣後,孩子自己就把焦慮調整過來了,但往往為時已晚,所以城市家長在高一階段的心理輔導,一定要跟上。

b、學習方法過時了,不會及時調整和規劃。用小學、初中的學習方法學高中知識,是絕大多數孩子高中成績下滑的主要原因,這個特點在女孩子身上表現的特別突出。孩子自己是不會主動改變長久形成的學習習慣,所以家長要在高一不僅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還要主動幫助他根據學習成績的變化,經常微調日、周、期中和期末的學習計劃,乃至寒暑假的學習計劃。用一套舊學法走到黑,是相當多孩子高考失敗的主因。另外,高中三年的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需要經常做調整,與學校教學形成合力,不能重複和衝突,家長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引導孩子及時改變。

c、不敢競爭和拼搏。受身邊人的邪見影響,或其他微不足道的干擾,孩子屢屢失敗後,會失去自信,降低競爭力,變得逐漸麻木起來。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這種消沉、封閉、自甘墮落的特點,及時幫孩子堵住心理和學習的漏洞。意志、信心、韌性、耐力,不僅是高一、二期間學習成績的保證,更是高三階段能否複習再上臺階的決定力,一定要從高一開始持續培養,不能間斷。一旦疏忽錯過,孩子深陷“自卑”的心理陷阱裡,焦躁將加速降低他的學習效率,高三必敗!

【小結】

面對孩子的心理焦慮,家長的常規做法是:如是學習方法方面的,就幫孩子改變學法,提高成績後,將自動消失;如是生活環境上的,就多鼓勵孩子的信心,日久將自動消失;如是人際矛盾上的,教孩子冷卻、擱置矛盾,甚至常去學校,找班主任溝通,調整孩子的座位和寢室;如是學習態度方面的,要多與孩子談心,糾正他的邪念;如是暫時失敗的挫折感,臨時引起的焦慮,教孩子忘記失敗,重振士氣,再次拼爭命運。總之,對心理問題,只要不是很重要的、非解決不可的,教孩子放下它,不去想,慢慢就淡忘了,“放一邊,不管它”常常是最好的方法。當然,諸如早戀、貪玩、夜貓子生活引起身心疲憊,導致的情緒煩躁,且孩子還對家長隱瞞的,就很難治了,父母非要下一番苦功夫,否則孩子沒救。

【最後的建議】

a、孩子在家時,教他天天發願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般每次不少於3000聲,能顯著調整心態,減輕焦慮感。在校的每天晚上臨睡前,也養成習慣念300--500聲,幾分鐘而已,就能化解心頭看不見的焦慮。這是很多孩子都用過的自救方法,效果非常好,可以試試。

b、不論家境如何,父母要常給孩子製造吃苦的條件,只要可能,一定減少享樂、享福的機會,因為人在平淡、困苦中,容易增長智慧力,而富貴常銷蝕人的競爭意志。好成績必須用汗水換,沒有第二個辦法能得到。

高中三年,孩子的智商都近似,學習方法近似,比拼的就是意志力,看誰坐得住、忍得住、熬得住;高考,考的就是在困難面前,怎樣生髮智慧的能力。孩子的這種綜合學習力和悟力,都是在每天、每件事上磨練的。說到底,“學習好”是沒有秘密的,本來人人都能做到,差距就是從心的耐性上,逐漸拉開的。好孩子的強大,不是強在智商和學習方法,而是強在面對困難時的心理強大;好孩子不是遇不到困難,而是善於改變自己的心態,正確面對失敗。

話題很大,就簡單說到這裡。


本然堂講席


是很久以前的題目了,可看到了還是想回答,因為感同身受啊。 從幼兒園就不愛去,每天起床裝肚子疼,被我爸扛著去。小學沒什麼印象了。初中就開始早戀,而且在學校屬於雞頭,所以沒什麼壓力,還挺喜歡學校的。後來到高中就完蛋了,從雞頭變成鳳尾,厭學從那時候就真正開始了,不止是寒暑假,幾乎每個週末都是哭著去學校的,我媽帶我去看了心理醫生,有些輕度焦慮和適應綜合症,不知道是我慢慢的接受了自己的不優秀適應了學校還是醫生的藥管用了,我變得好很多了。我覺得更多的原因還是我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不再去和那些那麼優秀的人比,畢竟我這個鳳尾也是靠美術特長考進去的,我有一技之長,就不要再難為自己文化課也很優秀。 現在大二,其實開學恐懼症還是很嚴重,明天就要走了,感覺整個世界都是黑暗的,不過不會在在家裡哭了,可能是不想爸媽擔心,也可能是想讓他們覺得我內心堅強。但在男朋友身邊還是會哭,可能因為異地戀吧 (就是初中早戀的初戀喔~) ,很痛苦。 也說不上來學校有哪裡不好,想想之前經過的那一年也都挺開心的。大概就是畏懼將來的未知吧。 我們總在討厭現在而憧憬未知的未來,幼兒園憧憬初中小學,初中小學討厭寫不完的作業開始憧憬高中生活費自理和住校的自由,高中又討厭高考的壓力憧憬大學的放飛自我,大學又討厭自己不夠優秀生活不夠充實,期待畢業在工作上一展拳腳。 焦慮和恐懼都是對自己的不自信吧,有時候接受現狀並不是不求上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