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織就“保護網”: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5億 養老金領取水平提高5倍

40年织就“保护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5亿 养老金领取水平提高5倍

1978年以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是典型的“企業保險”,而40年後的今天,一個世界上覆蓋人群最多的社會保險安全網蔚然成形。

改革開放40年,社保改革風雨兼程。截至今年11月,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達9.26億,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5億,失業保險1.92億,工傷保險2.31億。養老保障網絡參保率達到90%,健康保障網絡參保率95%。

與此同時,社保基金待遇水平顯著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連續14年上調,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長到2018年的490元。大病保險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全覆蓋,政策範圍內費用報銷比例超過5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養老保險“雙軌制”改革、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合併、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併等困擾多年的一系列關鍵領域的改革破冰前行。

社會保障社會化替代單位化

4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從企業單位保障到社會保障,從企業單一責任到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責任共擔,從城鎮到農村,從城鎮職工到城鄉居民的重大轉變。

時間回撥到40年前,中國吹起了改革開放的春風,此時的社會保障正維持、鞏固著單位包辦的制度模式。

1986年,“社會保障”正式進入國家文件。1986年4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首次提出了社會保障的概念。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1986年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真正進入轉型時期,即由“國家—單位保障制”邁向“國家—社會保障制”的標誌性年份。國家在這一階段提出了社會保障社會化原則,改變單位包辦社會保障事務的做法成了這一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個人也開始承擔有象徵意義的繳費責任。這些變化預示著社會保障社會化開始替代社會保障單位化。

1990年以後,社保制度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1991年至1997年,國務院相繼下發了三個關鍵性文件。

1991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基本養老保險費實行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1995年3月,國務院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精神,下發《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模式。1997年7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範企業和職工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養老保險統賬結合模式走向統一,併為行業統籌移交地方管理創造了條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鈞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十幾年來,我國養老、醫療等保障網絡建立步伐明顯加快,覆蓋面比較大。

待遇水平累年增加

改革開放40年來,社保基金待遇水平在累年增加。

唐鈞告訴記者,2005年以前,基本養老保險金沒有做調整,當時全國退休職工養老金的平均水平大概是500元左右,如今已經接近3000元,上漲的幅度非常明顯。

近年來,我國社保基金待遇水平在穩步提高,2018年3月,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2018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從2018年1月1日起,為2017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17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此次上調也意味著,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連續14年上調,此次上調預計將有1.14億名退休人員受益。

與此同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也在持續提高。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長到2018年的490元。

大病保險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全覆蓋,政策範圍內費用報銷比例超過50%,有效緩解了大病患者和困難群體的醫療費用負擔。全國月人均失業保險金水平已達1228元,工傷保險、生育待遇穩步提高。

待遇水平穩步增加的背後,得益於社保基金規模的快速增長。據瞭解,1993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額880億元,累計結存約288億元。2017年底,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額已超過12.4萬億元,基金累計結存達7.73萬億元,支付能力顯著增強。

此外,我國還在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2017年底,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數8.04萬個,參保人數2331萬人,積累基金1.3萬億元。積極推動養老基金投資運營,已有14個省區市委託投資總金額近6000億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權益從2000年建立初的200億元增加到1.83萬億元,應對老齡化的基金儲備更加充裕。

社保制度更加均衡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險制度不斷完善,走向更加均衡和統一。

2014年初,我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吹響合併號角,到2015年底,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基本完成兩項制度的整合。

2015年1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機關事業單位實行與企業一致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終結了養老“雙軌制”。

2016年1月,國家全面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城鄉居民按照統一的政策參保繳費、享受待遇。

同時,爭議多年而未能解決的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不高的問題,也邁出了重要的步伐。我國建立了中央調劑基金,由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上解的資金構成。按照各省份職工平均工資的90%和在職應參保人數作為計算上解額的基數,上解比例從3%起步,逐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為避免養老金“被貶值”的尷尬,養老金的投資運營正式啟動。2017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額87.83億元,投資收益率5.23%。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自2016年12月受託運營以來,累計投資收益額88.19億元。

此外,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也取得實際性進展。今年10月,在國新辦舉行的2018年前三季度央企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介紹,國資委開展劃轉社保基金的試點之後,目前三戶試點企業已經劃轉國有資本200多億元,相關產權變更登記已經完成,正在會同社保基金理事會修改公司的章程,辦理工商變更登記。

對此,唐鈞認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方式非常好,國外也有成功案例。“比如日本,養老保險基金裡面有一半的錢是國家財政拿出來的。”

一位社保領域的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十八大以來推進的一系列改革,每一個都是“硬骨頭”,改革的力度空前。

唐鈞建議,我國未來需從社會保障向社會保護過渡。“實際上,國際社會也是這麼轉變的。如果變成社會保護,教育、住房、扶貧等都會納入,社會保護的手段比社會保障要寬泛很多。” 唐鈞說。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