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首先得弄清楚徐庶為什麼先投奔劉備,後又投奔曹操?
徐庶是河南穎川人,寒門出生,董卓之亂時,舉家南下荊州避亂,在荊州結識諸葛亮,是認可諸葛亮才能的唯二之人,另一人是博陵人崔州平,三人是非常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聚會談論些國家大事和個人理想。
公元201年,劉備南下荊州投靠劉表,駐地新野,徐庶去新野拜見劉備,投到劉備帳下做謀士,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直到207年,劉備才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此時徐庶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劉備。
徐庶在荊州多年,為何一直沒有投靠明主?
首先因為戰亂,不方便到處跑,徐庶又有老母親,更不方便了。
其次荊州本地主政的荊州牧劉表,徐庶和諸葛亮等好友均認為劉表守不住荊州,非雄主,況且諸葛亮和劉表還帶點親戚關係都沒投靠劉表,而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平時聊天都會談到,是以徐庶也沒有投靠劉表。
直到劉備的出現,劉備雖兵少將寡,但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已任,劉備雖屢戰屢敗,但一直像打了雞血似的永不言敗,劉備雖無地盤,但劉備是潛力股,遲早會有的,徐庶投了劉備。
直到曹操的出現,曹操一南下,荊州為之而降,劉備為之而逃,十萬荊州士民百姓寧願跟隨劉備南下逃亡也不願投降曹操,足見劉備仁義厚待百姓,但兩軍交戰仍然是靠實力說話,劉備敗逃,曹操抓住了十萬士民百姓,不僅有劉備的親屬,還有徐庶的母親。
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抓獲,轉而向劉備辭行,投靠曹操。
漢朝以孝立國,徐庶的作為無可非議,但徐庶棄劉備投靠曹操真的是因為母親嗎?
劉備那會可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光,在徐庶眼裡,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能有發展前途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名副其實的東漢朝廷政府軍,而劉備呢只能算一支被政府軍追得到處逃的叛軍,叛軍前途未知,是你如何選擇?況且老母親被政府軍抓獲!
徐庶投曹操,更深層的原因顯然是曹操勢力強、地盤大、代表中央,機會就更多,寒門出身的徐庶顯然想建功立業、出仕為官!
這個道理講明白了,徐庶的母親自殺或自然死亡,對於徐庶的前途來說,不再是影響徐庶選擇投靠對象的因素了!
況且對於仕人來說,反覆投靠更是不忠!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徐母既然已經自盡,徐庶跟曹操已經有了“殺母之仇”而且了無牽掛,為什麼不像關羽那樣“逃歸劉備”而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身在曹營心在漢”呢?難道他是準備找機會刺殺曹操替母報仇嗎?翻開史料一看才知道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徐庶進曹營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他說的話比誰都多,因為他的工作就是言官二把手,就是靠說話換飯吃的,而他離開劉備投奔曹操,也沒有在母親死後刺殺曹操或逃歸劉備。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當然是百分之百的虛構,這一點從他後來的官職中就能看得出來,他不但不是一言不發,而且就是靠發言來吃飯的——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提意見。徐庶在曹營先後當過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秩比二千石隨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參與機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僅次於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領。而更重要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陳琳替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稱呼就是“司空曹操”。
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會任命一個“一言不發”的人來當言官二把手。事實上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要說這個漢是漢獻帝倒說得過去,因為徐庶投奔曹操的時候,漢獻帝還是大漢天子,曹操還是大漢丞相,徐庶在他那裡頂多算是“身在漢營心在漢”。而徐庶對大漢王朝的“忠貞”那也是遠遠比不上荀彧荀攸的,這叔侄二人都因為反對曹操稱公稱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則是在曹丕篡漢之後還當他的御史中丞。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聽說徐庶只是個御史中丞,還替他打抱不平:“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廣元呢?”這說明在三國時期,謀士們都是打工仔,跳槽換老闆都是正常現象,根本就沒有“一言不發”的事情,因為每個三國梟雄都很知人善任,誰也不肯養一個廢物。
徐庶在《三國志》裡沒有個人傳記,但是從《諸葛亮》傳裡,卻可以發現端倪: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也就是說,徐庶曾經跟諸葛亮一起給劉備打工,曹操也沒有費勁巴力地使什麼計策,甚至可能不太關注徐庶這個人,抓到徐庶的母親,只是個意外收穫。
那麼徐庶為什麼一聽母親被俘就風風火火地離開劉備投奔曹操呢?我們必須看到,劉備當時幾乎已經是“山窮水盡”了,要是沒有孫權插了一槓子,曹操滅劉備那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沒有這個意外,劉備集團“破產”,那就是個時間問題。而作為“擇主而事”的漢末謀士,跳個槽換個主公,那也是無可厚非的 ……
半壺老酒半支菸
徐庶是劉備第一個軍師,剛有所成就,曹操抓了,徐庶的母親,讓人代母寫信,叫子迴歸,徐自然幹不下去了。劉備留不住,也沒有辦法,只能放徐走,劉備相送,依依舍,深情義重,依淚作別,徐庶看劉備仁義,也就赤膽回報,這就是文人天性,對劉備誠諾,不向曹操出一計,這就是文人德,誠諾是男人品德,徐庶一直堅持誠諾,不向曹操獻一計,文人風骨,走時還告訴劉備,諸葛亮才是大才,所以才有劉備三顧茅廬,千古傳頌佳話。劉備得蜀好得徐庶,蜀人去曹操獻圖,結果曹操不管採,徐庶指點,讓人去獻給劉備,劉備才有圖進取蜀!
鳳凰231960427
這個問題要從劉備一路敗退南逃開始說起。公元200年曹操開始征討劉備,劉備是一路敗退,第一次丟失夫人、走散兄弟。曹操生擒住了關羽。劉備逃亡青州,召集舊部,公元201年,曹操開始攻擊汝南,劉備失敗逃走並棄城,投奔劉表,劉表讓劉備駐紮新野,劉表對劉備不以重用,劉備一籌莫展之際,遇到了水鏡先生,推薦了徐庶、諸葛亮等人。這時候有一個人來到劉備這裡,自稱姓單,名福。《三國演義》是這樣介紹的。這就是徐庶出場了,其實徐庶只是改名,並未改姓。《魏略》說他“本單家子”,是出身單寒,並非高門大族之意。解為“姓單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少時好學擊劍,曾為人報仇殺人,被官府緝捕,逃脫後化名單福,折節學文,大成之後,劉備拜其為軍師。徐庶作為三國前期為數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劉備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劉備的軍師後,徐庶為劉備出謀劃策、大展才華,在數月之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使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變,使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即退了來攻的曹兵,初顯身手,為曹操所注意,因其母被曹操所執,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被迫降曹後,徐庶作過中郎將,御史中丞。最後默默無聞老死門戶,這就是《三國演義》裡徐庶的經歷。
徐庶臨別之時告訴劉備: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謀。並且在進入魏國陣營後從不提供任何建議,徐庶(即單福)雖說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個次要人物,是為諸葛亮的出山作鋪墊的,但他的形象鮮明、十分生動,到現在還流傳著一個關於他的這句歇後語: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徐庶到許都後,老母因此羞憤自盡,但他在老母死後,雖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可也沒有再回到劉備身邊。許多人為此惋惜,那他為什麼沒有回到劉備的身邊去呢?
1.第一條理由,徐庶投劉備時,劉備勢單力薄,徐庶是因為他"仁德"的名聲才跟隨他的,徐庶在走的時候還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統一大業時時刻刻牢記心中,在那時徐庶的心裡面,劉備就是救黎民於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後,劉備火燒新野,使得百姓流離失所,這恐怕不是一個仁德之主應該做的。劉備在逃離樊城時,發動流言,結果十幾萬軍民隨他一起逃難。如果沒有十幾萬軍民給他當盾牌的話,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殺了。他帶這十幾萬軍民逃跑,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聲傳遍天下,而曹操既沒抓到劉備,又給老百姓留下了一個魔鬼般的形象,為其以後爭奪天下留下了一個不利因素。這種既損人又利己的事劉備做做的很漂亮,獲得了預期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被矇騙了,可像徐庶就沒被騙倒,以徐庶的智慧他連周瑜火燒赤壁的計策都能看出來,劉備和曹操、孫權一樣,都是打著各種幌子,只為爭奪天下而實施都各種手段,怎麼會不清楚這點呢?既然徐庶看清了劉備並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麼他在曹營還是在劉營又有什麼區別呢?
2.第二條理由,徐庶在即將離開劉備去曹營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主角登場,配角就該謝幕呢。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對劉備的重要性,一向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如果重回劉備陣營,應該位居諸葛亮之下,以徐庶的性格,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想那龐統到劉備手下後的下場,徐庶回去了又能怎麼樣呢?按徐庶的性格不應該也不想回去和諸葛亮爭。
3.第三條理由,東漢末年都文人一般都很重視氣節,很講究做事從一而終,輿論輕視那些朝秦暮楚的人,呂布的下場就是反面教材。徐庶先投劉表,再投劉備,最後投曹操,如果再回劉備陣營,輿論對其評價如何?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為曹操“名為丞相,實為漢賊”。他比較看重輿論名節,所以這是徐庶留在曹營不回劉備陣營的又一條理由。
總之,徐庶也算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整個《三國演義》作品中,從他亮相到謝幕就只有三處。但一個忠孝兼顧、智慧謀略的士子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難以忘懷。一直到了一千多年後都今天,人們還在津津樂道地談論他,包括我們今天也是。讀者朋友,您對徐庶是怎麼看都呢?
老龍說歷史
1、古代文人是講氣節的,雖然是被逼的,還是要從一而終
2、一山不容二虎,他已經推薦了諸葛亮,當時劉備身邊能人異士也有很多了
3、和劉備前期的匡扶漢室,徐庶還是有點看不慣劉備後期的所作所為
南轅北轍H
其實吧,加入了曹操才知道世間有多美好。投降曹操之後還有幾個復叛的?
走出新手村
曹操由於愛惜徐庶才能才用徐母之筆騙他回去。徐庶是不會投劉備攻打愛惜自已的人的。
鄺生24
徐庶再投必死,
奔跑吧goer
您說的這個情節是演義,他不走怎麼把孔明朝來?他回來幹什麼?
海洋257307482
告訴你不是小說那麼容易,寫徐庶本事大就求賢若渴!非也!如果徐再來劉備這兒!給碗飯吃就不錯了!小說和歷史差距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