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高舉“炒魷魚”大棒,白宮內部再陷混亂?

特朗普高舉“炒魷魚”大棒,白宮內部再陷混亂?

美國中期選舉後,白宮關鍵人事變動成為媒體關注的又一大熱點。率先離去的是美國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他在特朗普總統要求下辭職,成為中期選舉後第一個離任的內閣級高官。

塞申斯既不是特朗普任內第一個黯然退場的內閣高官,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根據美國媒體披露的信息,接下來可能離開的包括國土安全部長柯爾斯頓·尼爾森和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凱利。對於外界熱炒的人事變動消息,特朗普在接受採訪時不置可否,只表示自己雖然對內閣現狀很滿意,但也有可能更換若干官員。白宮內部人士則透露,特朗普已取消與尼爾森共赴美墨邊境看望美國軍人的計劃,並且告訴助手希望尼爾森儘快離職。

特朗普解僱下屬的隨性而為有其自身考慮與原因。一方面,隨著特朗普執政壓力不斷增大,如“通俄門”持續發酵、國內重大改革推進不力、移民政策遭遇巨大反彈,特朗普開始將責任歸咎於身邊官員。特朗普的過度自信導致其政策出現問題時,只會從下屬身上找原因,一不順心就使出“炒魷魚”這個“撒手鐧”。白宮內互相怪罪的情緒不斷滋長,最終導致特朗普不斷重複著“喜新厭舊”的故事。

特朗普高舉“炒魷魚”大棒,白宮內部再陷混亂?

另一方面,中期選舉的結果無法制約特朗普更換高級官員的衝動。民主黨雖然在眾議院獲得多數席位,但共和黨仍舊掌握參議院多數席位,甚至還有所增加。由於參議院有權批准總統對內閣級高官的任命,民主黨並無能力阻攔特朗普將下屬“掃地出門”並啟用自己中意的官員。從特朗普與共和黨“齊心協力”拼2020年大選的勢頭看,共和黨希望特朗普能夠在剩下的任期有所建樹,自然不會對他更換官員過多苛責。

這種態勢對白宮決策體系的連貫性造成極大衝擊。隨著白宮重要人員不斷更迭,各部門或協調機制的重要性此消彼長,白宮決策的穩定性不斷降低,而人事混亂導致的內耗則不斷上升。不過,在特朗普眼中,這些都是他故意製造的“可控混亂”而已,目的就是讓大家明白誰才是白宮真正的主人。

特朗普高舉“炒魷魚”大棒,白宮內部再陷混亂?

於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白宮逐漸形成以特朗普為強勢主導的決策體系。其優點是行事果斷,也就是特朗普經常說的追求“以結果為導向”,但缺點是決策不夠全面,拘泥於某一具體問題和眼前計劃,缺乏長遠戰略規劃。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以“忠誠”為職業標杆的官員或將從中層不斷湧入內閣。這些官員往往難以大膽質疑特朗普,而是懷有被賞識之情,主動迎合特朗普,讓白宮內部決策陷入“團隊迷思”和“單線思維”。由此,美國內外政策的“特朗普化”“小圈子化”將更顯而易見,白宮內部決策體系的糾錯、糾偏能力將遭到嚴重削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