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cyyaizyh


看來,想讓某些人要點臉,真的很難,這樣的要求也太高了。

明朝什麼時候壓著清朝打過?

若是無知,可以靜下心來讀點書,增加些知識,但若是無恥,那可就沒救了。

壓著皇太極打?是做夢呢還是YY小說看多了?

自努爾哈赤起事以來,明清交戰,明朝哪一次不是被狂虐?

來來來,把明清之間歷次戰爭全都擺出來,讓大家看看草包們是如何被吊打的。

一、撫清之戰

這是明清之間第一次成規模的大戰。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率兵攻打明朝。

努爾哈赤兵分兩路,一路攻打東州、馬根單。另一路由努爾哈赤率領,攻取撫順。

努爾哈赤派人偽裝成商人提前混入撫順城中,裡應外合,攻下了撫順。明朝守將李永芳與中軍趙一鶴等出城投降。千總王命印、把總王學道、唐鑰順等戰死,明殘軍潰逃。後金俘獲590餘人,殺死殺傷明朝軍民約兩萬,掠走居民近萬。

進攻東州和馬根丹的後金兵也取得勝利。東州守將李弘祖戰死,士卒被俘二百多人,馬根丹守備李大成及軍民一百六十餘人被俘。傷亡被俘共近千人。

東州、馬根丹,撫順三城附近的115處臺、堡,地皆遭到洗掠,被俘掠人畜將近30萬。

明朝派兵援救,被努爾哈赤設下伏兵圍殲,總兵張承胤、副總兵頗廷相戰死,餘軍潰散。

當年7月,努爾哈赤又率軍攻破了清河城,副總兵鄒儲賢所部明軍被殲滅。

二、薩爾滸之戰

捱了揍吃了大虧,明朝調集重兵北征,準備一戰而勝,將努爾哈赤一網打盡。萬曆四十七年冬,明朝九萬餘人,兵分四路,遠征薩爾滸。



努爾哈赤“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首先打擊杜松主力部隊。

杜松率中路明軍到達薩爾滸,與努爾哈赤相遇,被擊潰,杜松戰死。

努爾哈赤乘勝北上,進攻馬林北路軍,在尚間崖和斐芬山與明軍相遇,再次獲勝,馬林隻身脫逃。

劉綎率東路軍到達阿布達裡岡,陷入了後金軍埋伏圈。努爾哈赤率師回圍,劉綎力戰而死,全軍覆滅,朝鮮援軍也投降了。

三路大敗,李如柏得到消息,迅速撤兵逃回。

薩爾滸之戰,明朝文武將官戰死三百餘人,軍士戰死45800的多人。

三、開鐵之戰

萬曆四十七年六月,努爾哈赤率軍從靜安堡進,攻下開原城,在薩爾滸之戰中僥倖逃脫的明朝總兵馬林這次沒躲過去,戰死了。明朝從鐵嶺的援兵也被努爾哈赤在半途擊敗。

後金軍從開原城大肆擄掠,俘獲人畜財物運了整整三天都沒有拉完。

七月,努爾哈赫又率兵攻佔了鐵嶺。

四、遼瀋之戰

天啟元年,努爾哈赤率軍順渾河而下,水陸兩路並進,夾攻瀋陽城。

明總兵賀世賢率部出城迎戰,被努爾哈赤設下埋伏,賀世賢中伏戰死。副將尤世功率兵前去救援,也戰死了。往後金佔據瀋陽城。

明朝援軍匆匆趕來,行至渾河,與努爾哈赤軍相遇。明軍川兵在橋北紮營,浙軍在橋南。努爾哈赤先戰敗了橋北川兵,又在橋南與浙兵展開激戰,浙兵就是以前戚繼光的那支老部隊,戰鬥意志很頑強,萬餘人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全部戰死。

瀋陽一失,遼陽勢危,明朝調集了附近營堡的兵將,挖了重重城濠,引來太子河水注入濠中,還在城上擺滿了大炮。

努爾哈赤率兵攻來,遼東經略袁應泰和總兵官侯世祿、李秉誠等出城迎戰。努爾哈赤分兩路進攻,佈列楯車攻城。明軍不支,向城內潰退,人馬擁堵、互相踐踏,墮水而死。後金軍攻入,登上城牆,城內起火,明朝守軍大亂,袁應泰自焚而死。巡按御史張銓被俘自縊。

瀋陽、遼陽皆被攻佔,遼河以東大小七十餘城被努爾哈赤攻陷收降。

五、廣寧之戰

遼瀋即失,廣寧勢孤。明朝派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駐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又用王化貞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

問題是經撫不和,這兩人戰略思想完全不同,還互相鬧彆扭。

熊廷弼想搞的是“三方佈置策”,廣寧駐陸軍,牽制後金主力。天津和登萊兩地則加強水師,從海上乘虛而入,經略駐山海關節制三方。  

王化貞卻想搞的是“畫地分守,裡應外合”。諸軍在三岔河分設各營,畫地分守,策反後金將領,聯絡蒙古援軍,鼓動遼東民眾。

大明朝堂拒絕了熊廷弼要求調集重兵加強防禦的計劃。都支持王化貞的主張,熊廷弼徒有經略之名,掌握不了多少力量,被架空了。

天啟二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渡遼河,圍西平堡,破城而入,殺掉守將羅一貫。鎮武堡、閭陽驛兵潰散,王化貞棄廣寧,倉皇而逃,在大淩河遇到了熊廷弼,痛哭流涕,還想再守住寧遠及前屯,但熊廷弼認為時機已去,就下令軍隊掩護潰民入關。後金軍攻下了廣寧,並佔領了遼西四十餘城。

明朝逮捕了王化貞,崇禎年間被殺,熊廷弼也罷免下獄被斬,傳首九邊。

整個遼東落入努爾哈赤手中。

六、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

由於在這個問答下面,看到有明粉們否定袁崇煥的戰績,那我就很痛快地把這兩次戰役忽略不計了,讓大家看看,假如沒有袁崇煥的戰績,明朝是一付怎樣的窩囊廢德性。  

七、清軍五次入關   

1.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率後金與蒙古聯軍,繞道喀喇沁部落,從大安口、龍井關進入明境。得知消息,趙率教、袁崇煥、、祖大壽、滿桂等率兵救援京師。十一月,後金軍在遵化與趙率教救兵相遇,趙率教戰死。後金兵進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在廣渠門外與清軍大戰。清軍退去,袁崇煥被逮下獄,關寧軍譁散。清軍再至,滿桂出戰,全軍覆沒,滿桂戰死。袁崇煥獄中寫信召回祖大壽關寧軍,後金兵轉而東去,還至瀋陽。  


2.崇禎七年七月,皇太極再次率後金軍入境。兵分四路攻入明境,直指宣府、大同。北京戒嚴。這次入塞,後金軍蹂躪擄掠,超過五旬,獲得戰利品和俘虜官兵百姓不計其數,故意將輜重部隊留在最後面,迤邐而還,明軍卻不敢追擊。後金軍還在路邊留下“各官免送”的木牌,以示侮辱。

3.崇禎九年四月,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改元崇德。六月,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領清軍從獨石口入關,進抵居庸關,攻克了昌平,威懾北京。明朝兵部尚書張鳳翼、宣大總督梁廷棟等不敢接戰。清軍“遍蹂畿內”,每攻必克,掠走人畜十八萬餘,還燒燬了天啟的陵墓。九月,從建昌冷口揚長而去。


4.崇禎十一年九月,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嶽託等率清軍入關,兵分兩路,一入牆子嶺,一入青山關,會師於通州,又分八道,一路沿太行山南下,一路沿運河而行,六路並進。明朝派督師盧象升迎戰,但被楊嗣昌和高起潛陷害,盧象升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戰死沙場,高起潛率兵逃走,被清軍設圍殺潰,死傷慘重。明朝重臣孫承宗也被俘殺害。次年初,清軍攻下濟南,山東德王被俘,境內明朝朱家王室被俘殺甚眾,全城被焚掠。清軍入關共五個月,轉戰二千里,攻掠七十餘州縣,俘獲人口四十六萬餘,金銀百餘萬兩。   

5.崇禎十五年,貝勒阿巴泰率領清軍再次來襲,分路而入,會於薊州,又分兵攻打通和天津。十一月,北京戒嚴,明軍固守九門不出。清軍南入山東,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還在明朝境內解甲牧馬,過了個冬。次年四月才北還。明朝各軍無人敢應戰,反而搶掠自家民眾。清軍這次收穫更加巨大:


八、松錦大戰   

這是明清雙方的一次大規模戰役,各自投入了重兵,從崇禎十二年二月,一直打到崇禎十五年四月,歷時三年。   

崇禎十二年,洪承疇任薊遼總督。崇禎十三年三月,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駐紮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進攻錦州,明朝守將祖大壽嚮明廷報急。


崇禎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共十餘萬人馬援救錦州。洪承疇不敢冒進,率軍步步為營,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催促承疇進軍。

洪承疇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與清軍僵持,總兵楊國柱中箭身亡,雙方在乳峰山處於膠著狀態。清軍初戰失利,皇太極急得流了鼻血,帶病連夜急援,晝夜兼行500餘里,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包圍了明軍。雙方在松山一帶決戰。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燒掉了明軍在筆架山的糧草屯積。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分路突圍,頓時大亂。“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吳三桂和王樸逃入杏山,馬科和李輔明等逃入塔山。

洪承疇突圍未成,困守松山,“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降清,做了內應。松山城被清軍攻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歸降,清軍佔領錦州。清軍炮轟杏山,副將呂品奇投降,松山、錦州、杏山全部失守,關寧錦防線不復存在,只剩下吳三桂的山海關。


檢索一下明清的交戰史,哪一次明朝壓著清軍打過?

罔顧事實的幻想有用嗎?自明清開戰以來,明朝基本上都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這是歷史事實。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軍事指揮能力很強,而皇太極的政治策略甚至還要更勝一籌,從他處理對蒙古和朝鮮的關係,從他組織專門的炮兵部隊,從他收降和任用明朝的官員,都可以看出他高超的政治才能和戰略眼光。這樣的人物,就憑朱木匠和魏公公,想壓著人家打,不是做夢呢吧?


饞嘴肥貓鏟史官


魏忠賢是個明白人,皇帝龍椅坐的越穩,玩得越開心,魏忠賢就越得皇帝的信任。皇帝越信任,魏忠賢的權勢越大。看明白了這一點,魏忠賢做事就越有原則,比如說稅收不能斷,邊境不能亂,百姓可以過的很苦,但不能活不下去等等,所以魏忠賢堅持稅收,提拔盧象升等名將,所有一切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魏忠賢的利益來自於皇權的穩定,他就是皇帝身上的寄生蟲,他與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東林黨是讀書人也是地主,皇帝也是地主,土地就那麼多,皇帝土地多了,東林黨人掌握的土地就少了,所以東林黨的利益與皇帝的利益是相反的,可是這些白痴不知道歷代皇權衰落以後,就是外族入侵之時,等到李自成和滿清入京,他們的噩夢才剛開始。

無意給魏忠賢洗白,可是我想說在煤山給崇禎皇帝收屍的,只有一個王承恩而不是東林黨的顧憲成,錢一本,錢謙益……

還是古人說得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參果22539576


我的答案:

魏忠賢得勢的時候,明朝能守住遼東(不是壓著打),是因為出現了孫承宗這個軍事大家和他提拔的袁崇煥,孫承宗的上位和魏忠賢沒關係,因為他是小木匠皇帝的老師(魏忠賢難以撼動的對手),非常有政治資本,自請督師遼東,小木匠立即答應。

孫承宗是天啟五年被魏忠賢逼回家的(活動多年,終於撬動),而袁崇煥也因魏忠賢在天啟七年一度辭官回家,加上熊庭弼被魏忠賢所殺,由此可見魏忠賢對遼東只有負面貢獻。

兩人鎮守遼東的時候局勢尚穩,這不是魏忠賢的功勞,魏忠賢不管他們的時候一切都很好,只要注意上他們,兩個人都得辭官回家。

孫承宗和袁崇煥去鎮守遼東都在天啟二年,而且都是自薦,那時的朝野還是葉向高做首輔,東林黨人多人在高位並左右朝政,要說遼東戰場的功勞,為什麼要歸在魏忠賢頭上?根據在哪?說是東林的功勞還說得過去。

看到某個答案,我來說明一下。

比如觀點:魏忠賢不死,東廠錦衣衛裡的稅監,會嚴格稅監製度會得到嚴格落實,國家財政不會崩潰,會沒有貪汙和民變;魏忠賢加大富商和地主的稅,大力叫減小百姓的稅,杜絕貪汙;東林黨造成了民變起義,東林黨只知道斂財享樂;廠衛是警察機構,不能撤銷;他提拔了一批著名將領,守住了遼東。

這些觀點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1. 明朝的稅監製度早先也有,但是不多,大盛於萬曆神宗皇帝。

萬曆好財,所以派出礦使稅監,結果稅監橫徵暴斂、瘋狂斂財,引起朝野和地方的反對,而且激起民變,在萬曆年間因稅監而民變非常之多。萬曆對此也有察覺,在萬曆三十三年已有約束,而且,

注意重點,萬曆死後其子朱常洛終止了稅監製度而朱由校上位的時候,已經沒有稅監,所以魏公公不管活著還是死去,都和稅監扯不上關係

說稅監製度不會讓國家財政奔潰,是不瞭解稅監製度本身,其實這個制度盛行了二十餘年,是明末國家財政崩潰的一大主因。

2. 說魏忠賢沒有加大富人稅而減小百姓的稅,也在限制貪汙。

歷史上太監當政就沒幹過好事,要說有點特別的,應該是被活剮的劉瑾,因為劉瑾很能折騰,想做出點什麼事兒,於是任用過有才幹的官員,做過幾件大事,比如盤查(財物、府庫、鹽務、邊餉)和清丈土地,尤其是清丈土地,在歷史上影響很大,而且都是正面評價。

但是,魏忠賢沒有幹過正經事。

他掌握廠衛,不是為了政績,而是為了打擊異己、控制朝政,他的手下垃圾巨多,比較著名的是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看都是些辱沒祖宗的東西,指望他們限制貪汙?

不必為魏公公洗白,此人不學無術,沒有政治主張,沒有做過治理國家的正事。

3. 說東林黨是偽君子,斂財,幫助富人剝削窮人。

東林黨也有偽君子,但它絕對不是一個偽君子拉幫結派的社團,裡面的主流也都不錯,在歷史上都有正面評價,比如顧憲成、楊漣、趙南星和高攀龍,還有左光斗,這個團體的主旨不是斂財貪汙,幫助富人剝削窮人。

明朝黨爭是國家衰敗的一個原因,因為內耗太大。

東林黨雖然自認清流,但也和閹黨一樣都在鬥爭,這是黨爭中兩者的共同弊端,要說這個社團是偽君子,只是斂財,明顯不對。我從來沒有從哪個資料看出這個團體是以斂財和剝削對目的,難道左光斗和楊漣寧死不屈,就是為了斂財?如果真是,用生命來斂財也真是財奴的至高境界,但你信嗎?

4. 說撤掉廠衛是完全錯誤

答主說沒有廠衛,百官再無制衡,社會由此混亂。

我想問一句:廠衛之外,再無律法機構?

廠衛是什麼?只是皇帝掌握的私人監察大隊,除了這支隊伍,難道國家沒有正式的監察大隊和法律機構?就像皇帝有內帑,國家也有國庫一樣,一私一公而已。

只有明朝才有皇帝親自掌握的廠衛,明朝以外沒有這種機構,難道別的王朝百官都無制衡,社會異常混亂?實際上每個朝代都有正式的警察機構,與廠衛無關。

將廠衛比作警察是本質上的錯誤,它們是皇帝的私器,而不是國家公器。

5. 說一批名將也是魏忠賢提拔、舉薦,如盧象升、熊廷弼、李成梁、孫傳庭,如果沒有如果魏忠賢不死哪有清朝什麼事。

這就是荒誕不經了。

盧象升,天啟二年中進士,在魏忠賢當權的天啟年間他是默默做官,直到混上知府,魏公公活著的時候他也沒做過什麼大事,盧象升暫露頭角是從崇禎二年的勤王開始的,那時候魏公公已經入土,實在無法提拔他。

熊廷弼,他能經略遼東肯定不是魏公公提拔的,因為那是萬曆四十七年,魏公公還沒上位,時間對不上,而他的死卻真是魏公公構陷的,說魏公公提拔他不是搞笑嗎?

李成梁,說他是魏忠賢提拔的,簡直是大笑話,因為李成梁在萬曆初年已是遼東總兵,而且死於萬曆四十三年,魏忠賢怎麼提拔他?李總兵當上遼東司令的時候,魏忠賢還是個五六歲的孩子,明顯這不是他的功勞。

孫傳庭,在天啟年間不滿魏忠賢而辭官,崇禎八年才重出江湖,說他是魏公公提拔的,這回要把魏公公從墳裡挖出來提拔他。

說了四個人,沒一個是對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瞎挺魏忠賢。

(在最後鄭重申明,熊庭弼、孫承宗兩人督師遼東和魏公公沒有關係,他們並非魏公公提拔,卻都因魏公公下臺或者身死,不信可以去查歷史。魏公公因提拔兩人而遼東大定的說法是謊言,雖然有作者喜歡這麼寫,但我們要尊重事實。)

更新:

粉魏現在是種潮流,所以我收到不少反對意見。希望提出反對意見的讀者或者達人,提供一些分析材料,比如哪部史書,或者哪個明人清人的筆記等等,讓我也學習一下,因為我真沒看到魏忠賢施政的材料,不知道他這麼厲害。明朝的太監,有明確施政方略而且得到正面評價的是大太監劉瑾,但沒看到魏忠賢的。謝謝指教。


鬼山楓語


其實魏公公貪心了點,但是魏公公帶領錦衣衛抄家,搜刮的銀兩大都進了國庫!但是魏公公還是愛戴老百姓的,不增加百姓賦稅,百姓還是喜歡魏公公當政的!魏公公只抄家富戶和貪官,這樣明朝軍隊有糧有錢,打的後金兵滿地找牙,老闆給錢多,當兵的打仗當然賣力!返觀崇禎殺死魏公公後!沒有人抄家貪官富戶了,崇禎沒錢就增加百姓賦稅,裁撤底層雜役!結果李自成的郵電局郵遞員下崗失業了,郵遞員怒了,帶上18個兄弟造反了,後來發展成百萬雄獅,直搗京師!崇禎腸子都悔青了,如果早知道裁撤個郵遞員,我就命喪景山歪脖松!我還不如把李自成從郵遞員升到郵局局長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崇禎不搜刮貪官富戶,增加百姓稅負,百姓活不下去了造反,才致使崇禎前後受敵,命喪黃泉的!希望我的回答大家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魏忠賢也算是一個奇人了。

他天生無賴氣質,從小不讀書,不務正業,但卻十分伶俐,善於拍馬奉承。長大後好酒色,更沉溺於賭博,在賭博場上爭奇鬥氣。有一次,賭輸了,他飽受凌辱,一氣之下,便自行閹割,將老婆改嫁他人,決定走當太監這條“金光大道”,以圖飛黃騰達。

魏忠賢進宮時已經很大年紀了,這樣的太監按理說不會有出頭的機會。不過,魏忠賢知道他進宮的目的,因此他審時度勢,靠著溜鬚拍馬,竟然在內廷裡得了勢。他雖不識字,卻被破例成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魏忠賢:為人陰狠、猜忌)

朱由校特別寵信魏忠賢,在1624年至1627年,魏忠賢權勢熏天,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時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賢這樣一個不知書的人亂政於朝,他生性猜忌、殘忍、陰險、毒辣,藉著皇帝的寵信,逐漸有很多諂媚小人主動依附。這些人排斥異己,大肆打壓朝中異見人士,御史崔呈秀揣摩魏忠賢的心意編造了《天鑑錄》、《同志錄》等,王紹徽也編造《點將錄》,以鄒元標、顧憲成、葉向高等為魁首,將不依附於魏忠賢的人全部網羅進去,將他們指為東林黨人。皇帝最痛恨臣下結黨營私,於是在魏忠賢的指示下下,這些人連手攻擊東林黨。

與此同時,歸魏忠賢直接掌管的東廠的緝捕人員四出橫行,凡他們緝訪過的地方,不管情況是虛是實,都被整得稀爛。很多不願依附魏忠賢的人都被汙衊為東林黨,被下詔獄,多數都慘死獄中。

(自詡愛國卻實為毒瘤的東林黨)

藉著白色恐怖,魏忠賢在短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他在帝國內絕對的權威。按理說,魏忠賢如此倒行逆施,必然神人共怒,國將不國。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

在魏忠賢掌權時,明朝政府抵禦遼東後金的入侵還是比較成功的,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魏忠賢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

與後來袁崇煥與崇禎皇帝君臣相誤的情形對比,袁崇煥與魏忠賢的關係至少是和諧的,袁崇煥在天啟年間的幾次戰功都是在魏忠賢掌權時取得的。

崇禎朝的噩夢,在魏忠賢掌權時至少沒有出現。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仍可足量正常發;皮島軍隊不用精簡,收入來源也是穩定的。寄居海島的毛文龍進行黑市貿易、搶掠朝鮮邊民商旅,本著中庸之道,基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毛文龍也算幹吏,投桃報李,積極進取,開拓了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

魏忠賢又授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徵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讓毛文龍熱血沸騰,誓死鞏衛皮島、朝鮮本土。在盛京的西面,從寧遠至錦州,本來荒涼破敗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軍的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紅衣大炮這種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寧遠、錦州的城頭。

(寧遠大捷)

魏忠賢掌權時與關外捷報頻傳的時間基本同步。

寧遠大捷中,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後來明軍又多次重創皇太極。在丁卯之役中,毛文龍在朝鮮拼盡血本擊退阿敏3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

皇太極眼見南下無望,只好派兵經略北方野人女真,算是聊勝於無。

所以,此時的明軍說不上壓著皇太極打,但是與後金對陣不落下風。那幾年又是饑荒年月,後金本來不事生產,如果再搶不到東西,後金也要窮困死了。明朝只要維持這樣的圍困封鎖戰略,不過3、5年光景,遼東可復不算妄語。

為什麼在魏忠賢掌權時,關外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呢?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

魏忠賢雖然為人混賬,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稅。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歷史,就知道明朝後期的幾個皇帝都苦於國庫沒錢。所以,魏忠賢的收稅能力(理財能力)是明帝國最需要的。

明末,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並且有得力的東廠收稅。對那些清流的反對,魏忠賢要麼不置可否,要麼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東南一帶的東林黨人痛恨魏忠賢。

可是出身於底層的魏忠賢沒有給農民加賦——就衝這一點,崇禎的理政能力就遠不如魏忠賢了。農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於覆滅。與崇禎朝一再加派賦稅相比,魏忠賢在河南遭災時,還免除了賦稅,從內庫撥款賑災。閹黨在放火燒了東林書院後,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

魏忠賢還專門找東林黨人投資的“壟斷企業”搜刮,齊楚浙黨與魏忠賢打的火熱,閹黨“爪牙”(稅官)送錢的踏破魏府門檻,有錢好辦事,而魏忠賢辦事能力沒的說,一定給你辦成。浙江巡撫感覺海內鹹平,農民不用被折騰都安心勞作,魏忠賢簡直太給力了,提議修生祠,於是全國掀起修生祠的高潮,遼東的官兵將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煥稱頌魏忠賢“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因為魏給了關寧軍豐厚穩定的收入。

國庫有錢,是魏忠賢最大的底牌。

這是魏忠賢最大的施政特點,雖然折騰那些當官的、有錢的,卻不折騰底層百姓。可是掌握社會話語權的卻是那些當官的、有錢的,所以魏忠賢風評很差。

這些東林黨人,時刻想著反攻倒算。魏忠賢勢力雖然強大,可卻是依附於皇權。既然魏忠賢不好打倒,那麼就讓朱由校出一場意外,而且落水後還一病不起。“爾當為堯舜”,崇禎皇帝走上了前臺,魏忠賢的最大的後臺倒了。在向崇禎皇帝表示效忠,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響應後,魏忠賢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滿朝文武皆清談誤國)

說到底,魏忠賢是一個沒有地方勢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夠呼風喚雨,是因為口含天憲,皇權才是他最大的底牌。因此,魏忠賢與皇權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權通過魏忠賢建立的威風,打壓了地方勢力的氣焰,增強了國家應對災變的能力。

崇禎皇帝殺了魏忠賢本不足惜,可問題是崇禎皇帝卻失去了一條臂膀。崇禎皇帝最後都要挨個向臣子們化緣來湊軍費,想魏忠賢若在,何至於此?皇帝只要自己動了手,不管打人還是殺人,皇帝的威風都減了大半。不動如山,難知如陰陽,無形中形成皇權的威懾與壓迫,這才是帝王之道。


而知而行


我挺納悶的,你們那些一頓解釋的歷史學家們,有沒有搞清楚,魏忠賢得勢的三年,皇太極在幹嘛?魏忠賢死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屍體才下葬不久,好嗎?

魏忠賢的得勢,主要是從天啟四年到天啟七年朱由校去世的這三年之間。到了崇禎繼位以後不久,魏忠賢就被褫奪所有官職,然後在一家小旅館裡上吊自殺。

那麼天啟四年到天啟七年,在後金那邊是怎麼計年的呢?不好意思,是天命九年到十一年,以及天聰元年。而天命,正是後金太祖努爾哈赤的年號。公元1626年,既是大明的天啟六年,也是後金的天命十一年。這一年的八月十一,努爾哈赤駕崩;整整一年後,天啟七年八月十一,朱由校駕崩。

也就是說,在這三年裡,大明先和努爾哈赤對峙了兩年,又跟皇太極死磕了一年。這三年的明金戰爭,除我來給大家捋一下:

天啟四年:基本沒啥大事。

天啟五年:九月,有降敵生員劉伯鏹自後金歸,聲言錦州四王子兵不滿三百,可遣師往取。馬世龍信之,遂調前鋒營副總兵魯之甲、參將李承先領兵渡河。然所調水兵遊擊金冠等大船不至,渡河僅以小漁船,往返不能多載,喧鬧四晝夜,致使後金發覺,伏兵掩擊,明軍敗北,死者四百餘人,二將戰死。

天啟六年:寧遠大捷。

天啟七年:錦州、寧遠再次被圍困數月,清軍死亡慘重撤退,史稱寧錦大捷。

但是這一系列戰爭,只有天啟七年的寧錦大捷是和皇太極死磕的,其他的,和皇太極基本沒什麼太大關係。



青言論史


明朝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壓著後金打,只是在袁崇煥時期明朝在遼東有恢復的跡象,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已。至於是不是魏公公主持的,目前誰也說不清。

先談下題目的兩個錯誤:第一、明朝就沒有壓著後金打過;第二、魏忠賢權力大的時候,先後經歷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個階段。

1、明軍遼東形勢的安穩

在明清戰爭初期,薩爾滸、沈遼、廣寧等諸次會戰,明軍敗的都很慘,部隊喪亡慘重,士氣低落。

(沈遼戰役:明軍敗的慘不忍睹)

到了孫承宗督師遼東期間,形勢逐步安穩、好轉。為什麼會這樣呢?關鍵亮點:孫承宗是皇帝的老師、也是內閣大學士,位高權重,許多事能貫徹下去,並能不被中央影響;再者就是孫承宗的很務實,一邊安置難民,一邊屯田推進,徹底改造了遼東社會。

(大學士督師在政治上有保障)

在就是革新明軍裝備、提高裝備質量、提高城池修建水平。

可以說遼東已經改頭換面,只是有一個問題沒解決:明軍的士氣問題。畢竟勝利是士氣最大的來源。

2、寧遠的偶然

主席說過,在各種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就具有決定性。

恰好在寧遠城裡就有:一根筋的袁崇煥,死人堆裡爬起來的滿桂、守城就是守家的祖大壽。

(寧遠之戰)

在1625年,努爾哈赤率軍西進的過程中,明軍望風奔潰。但寧遠是顆硬釘子,他們決定死守。

到這時候,明軍的裝備、城池質量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尤其是守土的遼人以前四處跑,現在玩命上。

(寧遠攻城戰)

扛了兩天,沒輸就是大勝。明朝中樞也不規模宣傳這事,對提升明軍士氣很有幫助。要說這和魏公公有關係,基本是瞎說。

3、寧錦的希望

在努爾哈赤死後的半年,皇太極已經取得了兩個勝利,一個是逼走了林丹汗,一個是打趴了半島王朝。這時候攜兵力之威攻擊前進中的明軍。


(阿敏破半島)

攻錦州不克,戰寧遠不利。顯然證明,就裝備、戰術而言,清軍在城下已經難以取得勝利。關鍵是清軍的後勤還支持不起打持久戰役。

此戰後,明朝上下看到希望,有的都計劃殲滅清朝。說這次和魏公公有關係也牽強,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整個後方的動員起來了,太緊張,沒人敢不去。

(關寧軍)

魏公公在遼東戰場的影響並沒那麼重要,孫承宗奠定的根基、袁崇煥偶然中發現的強大,寧錦的再次證明,讓那幾年的明朝遼東形勢轉好了許多。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魏忠賢得勢的這三年,正是明朝遼東局勢最為緊張的時候,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慘敗以來,明朝深感關外女真族已成氣候將來必為大患。因此在遼東經略上選人都格外謹慎,因為這關係到整個遼東防線的生死存亡,從萬曆到崇禎,八任遼東督師,能力各不相同,但總體表現都還可以,論人才的重要性,以下內容將著重講到天啟年間的四任遼東經略。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與後金發生薩爾滸之戰,明朝遼東經略楊鎬輕敵冒進遭到後金猛攻,12萬明軍遭到慘敗。後金兵進陷開原、鐵嶺,瀋陽震動,明朝有感於遼東事急,後金勢力已經達到一定規模,遼東不能不加強防備。同年起用兵部右侍郎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是一個難得的將才,治軍能力和打戰能力都很強,他主政遼東軍政後,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因此大固。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攻打遼陽,時任遼東經略的熊廷弼與遼東巡撫王化貞關係失和,熊廷弼兵敗潰退,廣寧失守。朝廷以熊丟城陷地問罪,被押解回北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陷囹圄的熊廷弼不幸又陷入黨爭,熊廷弼與東林黨人多有來往關係密切,這對於與東林黨向來關係水深火熱的閹黨來說是個危險人物。天啟五年(1625年)被閹黨彈劾,同年梟首,並傳首九邊。



繼任者袁應泰,為東林黨人。主治遼東期間,擴大邊防,收編叛將、叛卒,來投即納,將軍童仲揆、尤世功等以為不可,袁應泰不聽。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大軍壓境,鎮守遼陽的袁應泰下令打開閘門,把太河水放入護城河,壕溝的內側排列火炮,嚴陣以待。努爾哈赤水陸俱進,攻下瀋陽,再戰又下遼陽,賀世賢、尤世功為亂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舉火自焚死。後被明廷追封為兵部尚書。



天啟二年(1622年)王在晉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他對當時的關外局勢看的比較透,曾分析到:“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可以說這一段話對當時的遼東局勢分析的是非常到位的,遼東局勢在開原、鐵嶺、遼陽、瀋陽相續失守的情況下已變得岌岌可危。王在晉經略遼東時間不長,在任期間大力擴軍備戰(軍隊由五萬多一度增至十四萬),大量造辦軍械、甲仗,並且採納左通政袁可立“破格用人,以期實用,圖復建驃騎之功”的建議廣泛提拔幹部、增設衙署。這一段時間後金與明朝處於相互戒備沒有太多軍事衝突的狀態。



王在晉退居南京兵部尚書之後,明朝與後金之間的實力對比已經由強轉弱,遼東局勢已經非常不樂觀。緊要關頭,朝廷以孫承宗兵部尚書銜任薊遼督師,總督遼東軍務。縱觀遼東多任經略,唯孫承宗可堪大才。在他任上,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因為其御邊出色,清軍一時不敢妄動,孫承宗主治遼東期間無大的戰事,清朝和明朝都保持在一個比較剋制的狀態。



自後金崛起,遼東便成為明朝對抗後金的第一防線,前沿陣地。薩爾滸之戰慘敗後,遼東的戰略地位變的越發重要,如上文所述,明朝在此安排多任遼東經略,大體上,能力雖然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不辱皇命,無一屈膝投降,雖然有熊廷弼王化貞的同僚不合,袁應泰的書生氣重,但總的來說,遼東戰事始終維持在一個可控範圍,在鐵嶺、開原、瀋陽、遼陽已經淪陷的情況下,遼東的重擔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孫承宗之後有袁崇煥,但袁崇煥之後又有誰能肩負起守衛遼東抵禦清軍的這個重任?


大國布衣


“東林誤國,閹黨害國”,在之前看到過的所有評價中,這個評價是相對中肯的。明朝的滅亡,主要亡於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雖然跟東林黨、閹黨之爭有關係,但黨爭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我們以客觀的態度,看一下遼東戰場和朝局在這幾年的變化就瞭解了。

隆慶、萬曆兩帝的大部分時間,遼東都是明朝大將李成梁鎮守,包括蒙古遺部和野豬皮在內的諸多部落,完全處於明軍的掌控之下。

1615年,李成梁去世。

1616年,野豬皮正式建立後金。

1618年,明朝內部黨爭開始加劇,東林、齊、楚、浙、昆、宣、宦等多黨競爭。此時魏忠賢叫李進忠,還是一無名小宦官。

野豬皮趁機發表“七大恨”檄文,正式對明宣戰。同年,萬曆遣兵部副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並加派餉銀200萬兩。

1619年,楊鎬指揮的明金“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將領遼東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副將麻巖、北路軍主帥劉綎等等十數位明軍將領戰死,明、後金形勢反轉。

“薩爾滸之戰”後,熊廷弼代替楊鎬經略遼東,穩定了遼東局勢。

1620年八月,神宗萬曆皇帝駕崩,一個月時間,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啟帝先後繼位。

熊廷弼遭到了御史馮三元、給事中魏應嘉等人的聯名彈劾,朝廷改派袁應泰代替熊廷弼。御史吳應奇、給事中楊漣(東林黨)力主兵科給事中朱童蒙前往調查,證明了熊廷弼的功績。

1621年,遼東多地陷落,袁應泰自殺,新任經略薛國用以病推辭,王化貞任遼東經略。熊廷弼重新任兵部尚書,得尚方寶劍巡撫遼東。此時,毛龍文投靠了遼東經略王化貞,成了皮島總兵,王、毛和遼東巡撫熊廷弼結下矛盾。

1622年,王化貞因和熊廷弼不和,一意孤行,致廣寧慘敗,牽連熊廷弼。兩人皆因戰敗,被判處死刑。

魏忠賢終於上場了。熊廷弼託汪文言(東林黨)以四萬金賄賂內廷,後失約,惹怒了魏忠賢。魏忠賢誓殺熊廷弼,但是此時,朝廷的大權掌握在中立首輔葉向高,及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魏大中等東林黨人手中。

同年,王在晉任兵部尚書,挾尚方寶劍經略遼東。王在晉到達遼東後,認識到山海關孤城難守,建議在關外不遠的八里鋪築城,遭到了袁崇煥、孫元化等人的反對。

真正奠基了確保明朝後期近三十年,遼東不失戰略的天啟帝老師,孫承宗上場。這是明朝後期僅次於帝師張居正,可以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物。

孫承宗採取了袁崇煥守寧遠的建議,安排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人在寧遠築城防守,並確立了依託堅城火炮防禦後金,遼人治遼地的戰略。孫承宗又啟用袁可立掌管海務,而袁可立成功節制了毛文龍。同時,孫承宗又啟用孫元化等十數位明軍將領,重新將遼東防務穩固下來。

孫承宗上任之初,魏忠賢派自己的手下帶領金銀和武器前往邊關,慰勞軍隊,實為窺探軍情。孫承宗對此表示不滿,但是天啟帝並未做任何表示。

1623年,魏忠賢接管東廠。

1624年,魏忠賢不再滿足於內廷權力,開始奪權,正式拉開了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巔峰大幕。

孫承宗聯合袁可立,請求餉銀準備反攻後金,被否決,失去了打擊後金的最好機會。

1625年,最殘酷的一年終於到來。東林黨中一心報國,正直不阿,不畏生死的主要人物,“東林六君子”楊漣、左光斗(抗清名將史可法恩師)、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人在經歷了獄中的殘酷迫害後,均寧死不屈,以身報國,全部殉難;汪文言宦海沉浮數十年,最終選擇成為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寧死不屈,堅決不肯誣陷六君子,被殘忍殺害;趙南星、李若星、毛士龍等一批東林中堅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

楊漣等人死後,熊廷弼被殺,傳首九鎮。

魏忠賢又唆使人彈劾孫承宗。天啟帝讓孫承宗精兵簡將,同時減少了軍餉。孫承宗只能將錦州多地的數名將領罷免,裁剪軍隊一萬七千人,節省開支六十八萬兩。九月,魏忠賢再次唆使人彈劾孫承宗,十月,天啟同意了孫承宗辭官的請求。

兵部尚書高第接任孫承宗,由於軍餉縮減,只能放棄了孫承宗時,擴張出的200餘里土地,全力守護山海關。袁崇煥堅持不放棄寧遠,高第只能將錦州的軍民撤回。高第的這次錦州撤退,軍民損失慘重,開始在遼人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種子。

1626年,“東林七君子”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再次被閹黨所殺。東林書院被限期全部拆毀,朝廷內部主政的東林黨人基本上被肅清。

同年,野豬皮得知孫承宗被撤換,率軍進攻寧遠。袁崇煥、滿桂、祖大壽、何可綱等將領死守寧遠,取得“寧遠大捷”。但是,覺華島因為兵力不足,參將金冠戰死,軍民數萬人被殺。而袁崇煥也因兵力不足,無力救援。高第因拒不發兵支援,被撤職。

同年三月,袁崇煥被任命為遼東巡撫,鎮守關外;王之臣接替高第任遼東經略,一個駐關外,一個守關內。袁崇煥因為寧遠大捷,開始日益驕縱,和王之臣、滿桂不和。八月,野豬皮病死。

寧遠大捷,如果不是魏忠賢從中作梗,野豬皮敢進攻麼?如果不是魏忠賢作梗,縮減軍餉,可能導致兵力不足,棄守錦州,寧遠空虛,還無力救援覺華島麼?所以,不要給魏忠賢洗白了,就一無恥奸臣,用任何語言罵魏忠賢都不為過。

因為魏忠賢的大清洗,才將東林黨中致力於改革,立志報國、無畏生死之士,全部清除殆盡。東林黨從此只剩下了伸腳進長江,洗個腳指頭都嫌水涼的軟骨頭、牆頭草。魏忠賢的作為不是“害國”,還能是什麼?

魏忠賢如果殺的是錢謙益這些連風塵女子都不如的東林敗類,那倒是要給他點贊,可他殺的都是東林黨中鐵骨錚錚的漢子。這些人在得知將要被抓時,多是靜守家中,情願被關入大牢,受盡酷刑,也寧死不屈。這些死去的、被流放的東林黨人,可都是大明朝的股肱之臣,都是大明朝的脊樑呀!大明朝的脊樑沒了,只留下了敗類,還能不亡麼?

明朝的確亡於“東林黨”,可是此“東林黨”已經非彼“東林黨”。可嘆呀、可悲呀。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楊忠烈,宋朝之楊業,寧死不降,甘願餓死於遼軍之中。而第二位楊忠烈,明朝東林黨之楊漣,沒能死於後金,卻遭“土囊壓身,鐵釘貫耳”之酷刑,最終被一枚大鐵釘釘入頭頂而亡。臨死之前還咬破手指,血書雲“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寫完仰天大笑,這才是真正的“東林志士”!!!

1627年,袁崇煥和皇太極議和,皇太極進攻朝鮮。皇太極平服朝鮮後,五月,轉身進攻錦州。趙率教、紀用孤軍堅守錦州,袁崇煥部署兵力救援。後金一時拿不下錦州,分兵進攻寧遠。滿桂、祖大壽等人率軍在城外與金軍決戰,雙方均損失慘重。後金見拿不下寧遠,撤軍全力圍攻錦州,同樣不能拿下。後金軍因為傷亡慘重,六月退兵,史稱

“寧錦大捷”

寧錦大捷,即使沒有魏忠賢的支持,最多也就是沒有重新佔領錦州。袁崇煥繼續固守寧遠,同樣還是能夠取勝。

魏忠賢在寧遠大捷前,之所以派遣了劉應坤、陶文、紀用等人去犒勞袁崇煥,並且支持袁崇煥重新佔領了高第放棄的關外土地,主要目的是為了搶佔關外的田地。“寧錦大捷”之後,魏忠賢就彈劾了袁崇煥,王之臣再次走馬上任。之後就是袁崇煥吹噓“五年平遼”,重新做回了薊遼總督,“己巳之變”之後被下獄處死的事情。

而在1627年寧錦大捷的當年,天啟駕崩,崇禎繼位。魏忠賢被彈劾,並於年底自殺身亡,結束了他罪惡醜陋的一生。

看完了以上的史實,1625年到1627年,魏忠賢當政的三年做了什麼了?朝廷內部的東林精英大臣被清除殆盡,更多剩下的是那些軟骨頭、牆頭草。而且,不要忘記了,“閹黨”中不僅有宦官,還有投靠過去的齊黨、楚黨、浙黨、宣黨、昆黨等文人。所以,崇禎時期,不肯捐款的大臣,怎麼可以全部歸為東林黨人。至少做了八年首輔的溫體仁就不是東林黨,也是一個十足的佞臣。

此間,遼東也是動盪不斷,孫承宗、袁崇煥接連被彈劾。之所以有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也是因為孫承宗時期打下的基礎,留下的將領,還有制定的戰略在起作用。魏忠賢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其中搗亂吧。

況且兩次大捷,都是後金軍主動進攻明軍,明軍是被後金軍壓著打,根本談不上壓制皇太極。

至於東林黨反對礦稅、工商稅等稅收,導致了大明財政收入的單一化,只能加重農民的負擔一事,其中雖然有稅吏不法的因素,的確有私利在內。東林黨,其實不只是東林黨,江浙楚工商業最發達,也有浙黨、楚黨在內,其中一些官員家庭,本身就是大富商,所以,他們堅持廢除工商稅,戶部堅持不收工商稅,可以理解。

知道了利益所在,作為帝王就應該知道如何應對。相比天啟和崇禎,萬曆就很聰明,知道農業稅過於微薄,戶部不徵收,派人將工商稅直接收歸“內庫”,雖然落了一個貪財的名聲,卻有錢用於“三大徵”。

天啟雖然也有宦官,比如魏忠賢等人代徵,卻更多的被宦官貪沒。而崇禎呢?唉……

而且,魏忠賢聚斂的錢財,果然都是工商稅麼?還有很多從各級官員那裡盤剝來的錢財。你盤剝工商業者,他們會提高產品價格;盤剝各級官員,官員會從百姓那裡強取豪奪回來。蛋糕就這麼大,你多吃了,別人只能少吃。魏忠賢所做的只是把別人的蛋糕拿到自己手裡而已,最終還是會轉嫁到天下的窮苦百姓頭上。

所以,魏忠賢好麼?答案很肯定,數百年來對魏忠賢的評價沒有錯。

那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天啟和崇禎身上。

天啟不應該放縱閹黨大肆屠殺東林黨,懂軍事、懂治國的人才,還是在這些文人中,也只有這些文人中的頂尖者,比如孫承宗,才能比較好的協調各方關係,控制好將領,也需要朝中有人支持。想靠宦官改革弊政,靠宦官去打仗,想想當年的英宗朱祁鎮手下的大太監王振就知道了。

而且,把敢仗義執言的文人殺光了,誰監督宦官,怎麼讓宦官心甘情願的把錢吐出來呢?反過來也一樣,沒有了宦官,怎麼才能讓文官把錢吐出來呢?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臉皮就夠厚。你告狀呀,你罵呀,就是不理你;即使被攔回來了,也會想辦法繼續,該幹嘛還是幹嘛,但就是不輕易殺人。

同樣的,崇禎也不應該矯枉過正,大肆屠殺閹黨成員,留著繼續徵收工商稅,充盈內庫麼。崇禎後來也覺悟了,拉黨結派是避免不了的,還是要搞平衡,又開始重用宦官。但是結果有點不好,崇禎只會殺殺殺,把剩餘的大明人才,殺的殺,降清的降清,崇禎自己把大明朝給玩死了。

崇禎不覺悟,楊漣即使黨爭未死,估計也會被崇禎所殺;留著魏忠賢,崇禎也不知道該怎麼用。這就是大明的氣數,朱元璋最應該教訓的就是崇禎,其次是天啟。

大明既不是亡於萬曆,也不是亡於黨爭,更不是亡於東林黨,關鍵人物不給力,又能怎麼樣?畢竟天啟和崇禎都沒有第二個張居正,可以撒手不管呀。


奕天讀歷史


現在網上對英雄是一通抹黑,對歷史上的一些奸賊壞蛋反倒極盡維護之能事,必欲“翻案”而後快。最典型的就是抹黑岳飛,頌揚秦檜,顛倒黑白,是非不分已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對魏忠賢的洗白和袁崇煥的抹黑又是一例。

再說明代自萬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在薩爾滸大敗於後金之後,戰略上就處於守勢,直到滅亡也不存在壓著皇太極打的情況,能夠打贏防守戰已算不錯。

至於魏忠賢及其閹黨,爭功委過是好手,打仗未見的有多厲害,曾經的名將熊廷弼等最後也死於黨爭,傳首九邊!打贏了寧遠保衛戰的袁崇煥也被也被免職,功勞歸於閹黨。

之所以有人給魏忠賢洗白,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崇禎皇帝的不爭氣,連續犯政治和軍事上的錯誤,像對袁崇煥,閹黨只是把他撤職,崇禎皇帝卻把他殺了!“邊事益無人了”。

於是乎,有人認為,也許魏忠賢還在會好些?不過從他之前所作所為,實在讓人失望,實在不是挽留大明危亡的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