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水門事件是美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醜聞,直接導致風頭正勁的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宣佈辭職,黯然淡出政治舞臺。

這件事情的影響非常大,以至於“水門事件”成為了醜聞的代名詞,接下來,悅史君給大家講講這起事件的複雜經過。

美國總統尼克松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外國人,因為在他的任期內,成功訪問中國大陸,使得中美兩國關係得到改善,併為以後的建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2年,美國再次舉行總統大選,尼克松想要連任,就在6月的一天派競選班子裡的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等5人偷偷去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企圖竊取競選文件並安裝竊聽器。

結果,他們的舉動被一位民主黨人發現,隨後詹姆斯·麥科德等5人被保安抓獲,這件醜事第二天就被媒體曝光。

尼克松剛開始安排助手,將事情說成是古巴人在搞竊聽,同時向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施壓,還派人穩住被抓的5人。

同時,尼克松還親自通過媒體,向美國人否認有共和黨人參與此事。

就這樣,同年11月,尼克松成功取得連任。

然而,民主黨人通過國會,成立專門的委員會調查水門事件,麥科德沒有頂住壓力,1973年3月交代了一名白宮顧問迪安。

尼克松想讓迪安頂罪,但迪安不願因此坐大牢,他交代了自己知道的一切內幕。

尼克松一方面表示自己不知情,另一方面表示竊聽是國家安全需要,不是什麼醜事。

調查委員會了解到尼克松1971年就曾竊聽自己與部下的談話,就要求尼克松交出材料,尼克松雖然拒絕交出,但被法院強制要求交出。

尼克松一氣之下免了調查人員,遭到媒體和公眾的抗議,尼克松沒有妥協,他銷燬了大量材料,交出來的很多都沒有價值,激起了進一步的抗議。

同年10月,美國眾議院決心彈劾尼克松,抓緊尋找他的一切線索。

1974年6月,尼克松阻礙調查水門事件的錄音被查出,原本相信他的人也開始反對,呼籲他辭職的聲音越來越高,一個多月後,尼克松選擇辭職。

應該說,水門事件確實是非常卑劣的,尼克松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悅史君認為,尼克松主動訪華之舉,還是對我國非常好的一件大事。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水門事件是20世紀70年代發生在美國政壇上的重大丑聞,此事最終導致尼克松總統辭職。

  1972年6月17日,在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一位工作人員離開辦公室後回頭看了一下,驚訝地發現辦公室裡有幾個光柱在晃動。保安上去後,當場抓住了以尼克松總統的安全顧問麥克德為首的5名共和黨人。這5個人在試圖安裝竊聽器以監聽民主黨的競選的內部信息和策略。這就是著名的水門案。

  水門案發生後,尼克松總統迅速與做案的幾個人進行了切割。在他的安排下,白宮用錢擺平了被抓的人和白宮陪審團的人。

  在競選連任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上,尼克松向公眾保證這只是競選團隊因為太過熱心而犯的一個錯誤,現有團隊沒有人捲入此事。

  但民主黨並未就此善罷甘休,而是接連不斷地把投訴信寫給法院。1973年3月23日,麥克德供出了白宮法律顧問迪安。迪安為了立功減刑,主動對檢察官進行了三小時的交待。1973年7月16日,總統助理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對參議院特別調查委員會說,自1970年以來,尼克松在白宮的辦公室都安裝了竊聽器,監控白宮工作人員。美國社會群情激奮。國會最終通過彈劾案,以阻撓司法程序、濫用行政職權、抗拒國會傳訊彈劾尼克松。1974年7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表決要求尼克松把所有的錄音帶交出來。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辭去總統職務。

  尼克松自己認為,水門事件是因為自己粗心大意而被政治對手利用所致。實際上,水門事件之所以會發生,與尼克松的傲慢、對媒體的打壓和對事件的堅決否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尼克松團隊掩蓋真相的企圖最終使得事情變得無法挽回。


一知


水門事件發生的起點就在上圖的這棟建築誰們大廈中,當時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就在水門大廈中。

1976年6月17日,一位民主黨的工作人員離開水門大廈後,不經意間回頭看向自己的辦公室,突然就發覺辦公室中有幾術手電筒照射的光柱在晃動,但是他是最後離開辦公室的人,為了安全起見,他立刻回到了大廈,告訴保安這件事,保安立即展開搜查,並逮捕了五個行為可疑的人員,他們自稱是CIA僱員,然而為首的詹姆斯.麥科德其實是尼克松連任委員會主管安全的。第二天這件事就被《華盛頓郵報》報道出來。

第二天尼克松和幕僚們開始商量對策處理此事,先是把竊聽事件推倒了古巴人頭上,然後CIA局長出面阻止FBI調查,尼克松自己再在記者招待會上,無比誠懇的保證自己和白宮沒有任何人參與這次事件,這一系列動作也讓尼克松在大選上取得勝利。

然而讓尼克松沒有想到的是,一份份匿名舉報信被寄給了法院,國會決定成立特別委員調查會,之前被逮捕的詹姆斯.麥科德供出了白宮法律顧問迪安,當迪安知道自己可能面臨40年監禁是,他交代了所有竊聽的消息。尼克松知道事件敗露後,開始改口說自己並不知情,並且將竊聽辯解成為了維護國家安全。

然而很快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爆出更大的一個消息,早在1971年開始尼克松政府就開始在白宮安裝竊聽器。法院也開始要求尼克松交出錄音文件,然而尼克松卻借總統特權要求司法部長理查德森罷免了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理查德森拒絕這一要求,隨後便提出辭職,一時之間抗議之聲此起彼伏,尼克松亂用職權也導致了民眾的指責。

1973年10月31日司法委員會介入調查,準備彈劾尼克松,1974年6月25號司法委員會決定公開尼克松所有罪證,同年七月,通過了彈劾尼克松的三項條款,尼克松在1974年8月9日宣佈辭職。


玄坤


要想理解“水門事件”,就得先搞懂尼克松這個人。尼克松的全名叫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他出生於美國一箇中產家庭,這在美國的政治精英圈子裡,屬於極少數的另類。眾所周知,美國的政治精英,多數出身於富裕家庭,甚至是富可敵國的貴族。但是,尼克松的家境,在美國雖然稱不上窮人,但也富不到哪裡去。例如,尼克松年輕時候成績非常優秀,曾被美國頂級大學錄取,但因為支付不起高昂的學費,被迫選擇了另一所學校。

即便如此,尼克松在校期間仍十分努力,他的能力極其出眾,也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毅力和領導力。年紀輕輕,就被人冠以“天才”的稱號。問題在於,尼克松的出身並不好,他也很羨慕那些精英家庭的後代。在他看來,自己付出成倍的努力,都不一定追得上別人的步伐。有時候,付出並不能得到回報,現實也總是令自己失望。這就讓尼克松比較自卑,他雖然優秀,但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對自己能否成就一番大事,並不自信。

(年輕時候的尼克松)

在美國,一個理想遠大但不自信的人,他就天生喜歡錶現自己,以掩飾自卑。尼克松覺著,既然要做,就做大事,而從政就是最佳選擇。在美國人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而參與公共事務,即美國人所說的“從政”。但這並不侷限於進入政府工作,因為美國人對於“從政”的理解,是“參與政治活動”,或者叫“參與公共事務”。廣義上說,凡是與公共事務沾邊的,都叫“從政”。

尼克松胸懷遠大理想,但他很務實,最開始是當了一名律師。再後來,他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可現實並不令他滿意。隨後,尼克松決定參軍,他加入了美國海軍,曾在所羅門群島從事後勤管理工作,這段經歷磨練了尼克松的性格。1945年,尼克松晉升為海軍少校,隨即接受復員,正式步入政壇。1946年,尼克松當選聯邦眾議員,後來在1950年的國會選舉中,他當選了聯邦參議員。從這一刻起,尼克松混入了美國權力的核心。

(尼克松與艾森豪威爾)

按常理來說,尼克松的政治生涯應該到頭了,他已經實現了逆襲。但是,尼克松有很大的野心,他認為自己可以當總統,而且可以成為一名偉大的總統。不得不說,尼克松的自卑,也造就了他的卓越,但尼克松的上位手段,在當時也頗具爭議。尼克松的性格比較堅韌,能力十分出眾,再加上其豐富的人生閱歷,這讓他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站隊。

尼克松身為共和黨人,他號稱最堅定的保守主義者。他積極擁護美國政府的“冷戰”國策,堅決支持馬歇爾計劃,又在一定程度上對麥卡錫主義進行了支持。這讓尼克松在共和黨的圈子裡混的很開,他又被很多人稱為“純粹的共和黨人”。如此一來,保守主義陣營的大佬,就很喜歡尼克松,再加上尼克松自身的才華,使得他獲得了大批上層人士的支持。1952年,尼克松成為了美國副總統,正式進入白宮。一般來說,副總統這個職位,是沒有什麼實權的,但尼克松不同,他攤上了艾森豪威爾。

(尼克松與赫魯曉夫,兩人展開“廚房辯論”)

這個總統,沒有任何從政經驗,是個純粹的軍人。尼克松的優勢,恰恰可以彌補艾森豪威爾的劣勢,而艾森豪威爾也很信任和倚重尼克松。在當時,有傳言說艾森豪威爾的政令,都出自尼克松之手。這個傳言,雖然有點誇張,但可以證明一點,那就是尼克松是一個有實權的副總統,他藉此積累了大量的經驗。1959年,尼克松舌戰赫魯曉夫,自稱贏得了“廚房辯論”,聲望大漲。此時,尼克松覺得機會到了,他可以去選總統了。

但是,尼克松的競爭對手,又要比他強很多倍,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在競選落敗後,尼克松沒有放棄,這也表現出了他的堅韌,終於在1968年,尼克松如願以償,成為美國第37任總統。他上臺後,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至少幹了兩件大事。其一是讓美國從越南體面撤軍;其二是打開外交困局,實現了與蘇聯南邊那個大國的關係正常化。這兩件大事,在當時被看作大功,足以讓他實現競選連任。但是,尼克松不自信的性格,又被表現出來了,他此前失敗了兩次,忍耐了8年,有了心理陰影。

(水門大廈,當時是民主黨競選總部所在地)

問題是,尼克松是總統,他身居高位,但他對自己的手下極其信任,可謂是無話不談。他的手下就摸透了尼克松的心思,拼命地向其表忠心,以獲得更多的回報。他的手下,多數都是豬隊友,在1972年6月17日,他們去位於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競選辦公室安裝竊聽器,被警察當場抓獲。這在剛開始,只是一件小事,並沒有影響尼克松競選連任。尼克松倒黴就倒黴在,共和黨輸了國會選舉,此時由民主黨把持著國會,他們新人上任三把火,肯定要給總統找些不痛快。這些民主黨議員們想來想去,決定拿這件不起眼的小事,給總統上眼藥。事實上,尼克松的手下不乾淨,這在當時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民主黨人又能幹淨到哪裡去呢?民主黨人想要的,只是純粹給總統找麻煩,並沒什麼其他的想法。

在此時,如果尼克松能夠公開道歉,並果斷開除自己的手下,採用丟卒保車的方式,這場風波很快就會結束了。但是,尼克松卻選擇了極端的應對策略,他否認所有的指控,把自己撇的乾乾淨淨,這就讓事情發生了轉折。民主黨發現,尼克松要甩鍋,這怎麼能行?他們一定要讓尼克松難看,至少你得表現出道歉的樣子吧?這樣的話,事情也就解決了,民主黨的怨氣也能化解。

(面對各方指責,尼克松表現出了異常的“自信”)

尼克松非常強硬,最後國會和總統鬧得很僵,媒體也天天渲染,硬是把這件小事,搞成了大事。他堅信自己身為總統的權威,覺得對方也就是鬧一鬧,很快就消停了。但是,尼克松的命門被人抓住了,那就在於他平時喜歡錄音,人們開始猜想他的罪證是否在錄音裡面?結果,在錄音帶的事情曝光後,尼克松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決定與國會抗爭到底,他知道錄音帶一旦交出去,自己就會身敗名裂了。最後,事情鬧到了最高法院,法院判決尼克松交出錄音帶,尼克松也只好從命,心不甘情不願的交出了錄音帶。

接下來,這件事就炸鍋了。原本大家關注的只是“水門事件”這件小事,但錄音帶公開後,人們發現了尼克松的本來面目,他在平時的錄音,簡直是粗鄙不堪,很多謊言和密謀,都遭到了曝光。例如,在錄音中,尼克松要求手下作偽證。至此之後,尼克松就被美國人民口誅筆伐,被稱為“披著總統外衣的騙子”,從此身敗名裂。最終,在各種壓力之下,尼克松宣佈辭職。


圖維坦


美國電影《阿甘正傳》裡,男主阿甘與尼克松有過兩次交集。

第一次,他憑藉在傷兵醫院裡練就的花哨乒乓球功夫入選美國代表隊,來中國參與開啟了“乒乓球”外交時代,算是對尼克松政府的神助攻了。

第二次交集,則是阿甘意外的在酒店大樓裡,看到水門大廈房間裡的鬼魅燈影,正義感爆棚的阿甘毫不猶疑的報警處理,這一神反擊則關閉了尼克松時代。

不同於影片的調侃,真實的歷史是:報警處理的正是美國民主黨內的工作人員,他下班後走了沒多久,意外回頭一望自己在水門大廈的辦公室,發現了裡面有手電筒的燈光,他才是導致水門事件爆發的正主。

所謂“水門事件”的“
水門”,其實是指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水門大廈,當時正是民主黨的全國總部。

發生於1972年6月17日的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是美國曆史上的一次政壇醜聞,尼克松就是因為此事件差點慘遭彈劾,最後只好審時度勢,自己辭職黯然下臺,尼克松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在任期內主動辭職下臺的總統。他也為後世的美國政壇醜聞創建了一個“門”系列的專有名詞,比如克林頓的“拉鍊門”、斯諾登的“稜鏡門”,傳到當世中國,詞語意境卻被曲解,娛樂界人士的各種“門”事件,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回來繼續說水門事件:

開啟這次嚴重的美國憲政危機的原因,首先在於尼克松本人,有可能是他剛剛舉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握手,或許是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示,推此即彼,認為總統的權力或許可以再向前延伸一點點,所以,在大選即將來臨之際,他聽從了白宮律師迪安的建議,讓他負責策劃去刺探對手民主黨的競選秘密,安裝竊聽設備。

當接到舉報的大廈保安順利將闖入美國民主黨總部的五名神秘人拿下時,他派去的人的不專業性又被放大,詹姆斯·麥科德立馬乖乖承認自己是前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員,要是每人的嘴裡有一粒小毒丸,能有報效領袖的決心,或者打死也不說,也不至於被人挖出自己是尼克松競選班子的安全顧問成員的事實。

饒是如此,尼克松也進行了精彩的反擊處理,一度幾乎將整個事件控制住,他利用了這五個人中有三人是古巴裔人士的藉口,辯稱這幫人是出於古巴復國的利益,也試圖推到競選班子成員的過渡熱心方面,總之自己是絕口否認。美國人民開始選擇了相信他,他也順勢贏得了下一屆的總統大選。

但選舉失敗的民主黨人決定成立一個關於選舉的特別調查委員會,繼續深挖,五名成員也逐漸被撬開了口,1973年3月23日,麥科德在法庭上將主謀者白宮法律顧問迪安暴露了出來,尼克松試圖丟卒保車,撇清與迪安的關係,但老謀深算的迪安面對有可能的漫長刑期,卻與檢察官達成某種默契。

尼克松焦頭爛額之際,又有重磅炸彈扔出,調查委員會又掌握了一個新情況:尼克松曾經下令在白宮辦公室內也安裝有竊聽系統。委員會以此為由,讓尼克松交出相關錄音帶和其它資料,尼克松拒絕,為證清白,馬上將事情擴大,主動上訴至法院。

法官們沒有支持尼克松的請求,結果多數同意,認為尼克松理應配合交出錄音帶和其它資料。

尼克松在氣急敗壞中行出最大敗筆,試圖用行政權力罷免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職務,關鍵是罷免權不在自己手裡,而是在司法部長理查森手裡,按理說司法部長理查森是尼克松提名後任命的,屬於尼克松陣營一員,但關鍵時刻,就是理查森毀了尼克松的努力,他拒絕簽署命令罷免特別檢察官考克斯,並不惜為此辭職。尼克松不肯罷休,讓司法部副部長洛克肖斯罷免考克斯,洛克肖斯同樣表示不背鍋,堅拒這個要求,也不惜被尼克松解職,尼克松只好在一夜之間接連解職司法部正副部長,請司法部第三號人物鮑克出面解僱考克斯,雖然鮑克不得已執行了這個命令,但已經在美國
國內媒體和民眾中掀起了滔天巨波。

在一浪高過一浪的解密潮和示威潮中,新任命的考克斯的繼任檢察官也不孚眾望,繼續深挖,找到了不利於尼克松的新證據,尼克松可謂是舉起石頭砸到了自己的腳。

很快,眾議院啟動了彈劾程序,準備操作美國曆史上第二次彈劾總統的大行動,此時的尼克松已經是眾叛親離,自忖也絕不會像他的前輩第17任美國總統安德魯•約翰遜一樣幸運,能夠在參議院最後的表決時刻靠關鍵一票逃過一劫。

1974年8月8日晚間,尼克松發表電視演講,黯然宣佈辭去美國總統職務,這位歷史性的推動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總統,最終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在任期內主動辭職下臺的總統。

下臺後的尼克松繼續致力於中美關係持續改善,再次來到中國訪問的時候仍然享受了總統待遇,被示同情。拒絕不肯撤換考克斯的前司法部長理查森並沒有因為他對尼克松的背叛而受到新成立的福特領導的共和黨政府的冷遇,反而被任命為商務部長。在尼克松的“逼迫”下不得不撤換考克斯的前代司法部長鮑克,在十幾年後的里根總統任期內被提名為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慘遭參議院否決,民主黨和公眾都沒有忘記他當年那茬兒吶。

歷來現實


夜晚辦公室裡出現的幾束晃動的鬼魅燈光,卻讓美國曆史上的一位總統不得不辭職下課。這一歷史事件,就叫做“水門事件”。

那麼,“水門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他為何會引發美國政壇的震動?

(美國總統尼克松)

一、事發水門大廈,半夜出現魅影。

水門大廈位於華盛頓市區,因在其正門入口處,有一個人工修建的小型飛瀑而得名。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辦公地點就在這座大樓裡。

1972年6月17日晚上,民主黨總部辦公室的最後一位工作人員離開了大廈。水門大廈的保安照例查看了整座大樓後,正悠閒地點上一支菸,收聽著美國棒球職業大聯盟的現場直播。突然,剛剛離去的工作人員敲響了他的窗戶,示意他打開大門,因為這位工作人員落下了汽車鑰匙。

保安拿著門禁卡,抬頭望了一眼總部所在的6樓,這一看不打緊,辦公室出現了幾束搖曳的光線,一看就知道是手電筒發出的光。

保安迅疾報了警,附近的巡邏警車迅速趕到,包圍了整座大樓,將潛入民主黨辦公室的5個人抓獲。現場繳獲了大量竊聽裝備和一些安裝工具。

(事發地水門大廈)

二、真相初步查明,事關共和黨競選。

被抓5個人的身份很快被查明,其中的4個人是古巴非法移民,另外的一個卻讓人跌破眼鏡,他就是共和黨尼克松競選委員會的首席安全顧問詹姆斯·麥科德。他們半夜潛入民主黨的辦公室,是為了獲取民主黨的競選策略,在其辦公室安裝竊聽設備。

媒體迅速跟進,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就披露了這條爆炸性的新聞,

全國輿論譁然,共和黨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正在度假,得知消息後,心急火燎地趕了回來,在總統辦公室召開了緊急會議。

尼克松迅速做出了三個決定:

一是將整個事件推給古巴人,對外的解釋就是那幾個古巴人為了他們自個兒的國家利益,從事了間諜活動,一定要將這件事和共和黨尤其是總統本人撇清關係;

二是安迪負責全力作好麥科德的工作,讓他就此閉嘴,必要時可以多花些錢擺平;

三是由霍爾德曼出面,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聯邦調查局介入此事。

尼克松本人也大造輿論,在連任競選活動中反覆強調:“白宮的人和政府工作人員,都跟整件事毫無瓜葛。我為某些政黨在競選中所犯的錯誤感到羞愧。”

三、事件持續發酵,總統欲蓋彌彰。

尼克松的表態似乎讓整個事件平靜了下來,他自己也贏得了連任,以絕對的優勢打敗了民主黨領袖喬治·麥戈文,但民主黨卻在國會中佔據了多數席位。

喬治·麥戈文不甘心就此失敗,他們早就懷疑共和黨在競選中存在貓膩,於是成立了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想從麥科德身上尋找突破口。

這一招果然奏效,當麥科德得知自己有可能面臨牢獄生活時,他扛不住了,首先供出了白宮首席法律顧問安迪。

這讓尼克松非常尷尬,他當初信誓旦旦地保證,整件事和白宮人員毫不相干,這安迪不正是白宮的人嗎?

安迪在反覆接受國會的聽證後,律師告訴他有可能被判40年監禁。為求自保,安迪和盤托出,並且抖露了更為勁爆的秘密,那就是尼克松總統自從1971年開始,就已經在白宮各個角落安裝了竊聽設備。

這個消息無疑就是一個炸彈,在美國國會和公眾中引起軒然大波,美國各大電視臺甚至中斷了正常的節目,紛紛插播了這條重要消息。

(尼克松演講)

尼克松可不想束手就擒,他公開發表演講,辯稱這是為了國家安全,是歷任總統的慣例。但美國民眾可不這樣認為,抗議浪潮席捲了全美,紛紛要求尼克松交出竊聽磁帶。

民主黨可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國會的推波助瀾下,美國眾議院決定對尼克松實行彈劾,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也出面要求尼克松交出竊聽磁帶。

事情到了這一步,尼克松也無能為力,只好將處理過的磁帶交給了特別檢察官考克斯,但特別調查委員會在聽取了磁帶內容後,認為白宮並未交出全部磁帶,要求白宮無條件全部交出。

1973年10月31,美國眾議院決定,將此案移交司法院調查。第二年6月,眾議院通過了對尼克松的三項彈劾條款。最終,兩度榮登“時代週刊年度風雲人物”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不得不於1974年8月8日宣佈辭職。

導致尼克松總統辭職,表面上看是因為“水門醜聞”,實質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尼克松利用總統職權妨礙了司法公正。這和尼克松在長期的執政期間,一貫我行我素,獨斷專行是分不開的。

在美國這個號稱法律高於一切的國家,任誰都無權凌駕於法律之上,哪怕你是總統!


張生全精彩歷史


“水門事件”水門指的就是“水門大廈”,所以也稱“水門大廈事件”,是尼克松為了在競選中連任,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民主黨的行動方案,並且選擇了對民主黨進行偷拍和竊聽。



1972年,尼克松訪華,讓很多中國人民認識了這位美國總統,也就是在這一年美國進行大選。為了能夠在大選中獲勝,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都在採取各種手段,積極為總統競選造勢。尼克松還成立了專門的“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這樣一個機構,為自己的總統連任大計組成智囊團。他們在進行整個竊聽計劃時,選中了水門大廈,因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總部就設在水門大廈裡。但是他們的計劃很快就暴露,因為在第二次進入水門大廈時,實行計劃的人被當場抓住了。



但是這個事件並沒有對尼克松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憑藉著四年的總統應變能力和豐富的政治經驗,尼克松很快就擺脫了這一次水門事件的影響。他從越南撤軍,加強改善和中國的關係,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對當時經濟危機的美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些舉措,都為他在總統連任中打下了很厚實的基礎。


1972年11月份的時候,尼克松實現了他連任總統的願望,成了美國第38屆的總統。但是正當尼克松以為高枕無憂的時候,到了1973年,水門事件卻被再一次提了出來。闖入水門被捕的人再一次接受審訊,事態擴大的時候,尼克松的前助手巴特菲爾德火上澆油,向當時的調查委員會公佈說,不只是水門大廈,就是連白宮的辦公室,尼克松都裝過錄音裝置。

美國最高法院下令,讓要求尼克松將所有的錄音帶都交出來。在尼克松交出的錄音帶上,法官找到了尼克松在水門事件爆發以後,多方聯繫,掩蓋水門事件的真相。尼克松在真憑實據面前無話可說,自己的防線也崩潰了,美國要求彈劾尼克松的呼聲越來越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水門事件。”


紅雨說歷史


簡單來說,

水門事件就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發生在美國的一次政治醜聞1972年6月17日,以尼克松首席安全顧問麥克德為首的五個人闖入設在華盛頓特區的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竊取選舉文件當場被抓。尼克松政府在後續的調查中抵制國會的調查,導致了憲法危機。在這一過程中,尼克松及其政府成員涉嫌多次濫用權力。最終眾議院準備開始彈劾總統的程序,尼克松因而於1974年8月9日被迫辭職。這一醜聞還導致69人被起訴,其中48人被判有罪。


水門大廈

(來源:維基百科,以下所有圖片和視頻、音頻均來自於維基百科)


背景


水門事件的背景,當然就是美國1972年總統大選。而1972年大選是美國1787年憲法修正案第二十六條生效後的第一次選舉,而美國1787年憲法修正案第二十六條是在1971年開始生效的,其主要內容為

Section 1. The right of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o are eighteen years of age or older, to vote shall not be denied or abridged by the United States or by any State on account of age.
Section 2. The Congress shall have power to enforce this article by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也就是說,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二十六條是對美國1787年憲法修正案第十四條第二款的修正,將美國選民的年齡從21歲降低到18歲。因此,雖然尼克松在第一屆任期中在美國經濟、外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再加上尼克松的對手,民主黨的候選人喬治·麥戈文(George Stanley McGovern)主張立即結束越南戰爭,建立最低收入保障。總體來說,尼克松雖然在民意調查中保持著巨大的領先優勢,但面對全新的選舉形式,還是沒有萬全的把握的(當然,選舉結果表明21歲以下的選民是站在了尼克松一邊)。


被破壞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文件櫃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尼克松的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財務顧問利迪(George Gordon Battle Liddy)向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代理主席馬格魯德( Jeb Stuart Magruder),司法部長米歇爾(John Mitchell)以及總統法律顧問迪恩(John Dean)提出了一項涉及到大量針對民主黨的非法活動的競選情報方案。而米歇爾認為該方案不切實際,但是後來米歇爾被指控在兩個月後批准了這一計劃的縮減版本,其中就

包括對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在水門大廈總部的競選文件拍照、監聽電話。利迪名義上負責這一行動,但他後來堅稱自己被迪恩和其他兩位前中情局官員亨特(Everette Howard Hunt Jr.)和麥克德(James Walter McCord Jr.)所矇蔽。而麥克德,是米歇爾辭去司法部長擔任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主席時的安全顧問。1972年5月份麥克德指派前聯邦調查局特工鮑德溫三世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安裝了監控。但兩個竊聽器一個失靈,一個雜音太大。這才引發了闖入水門大廈事件。


戈登·利迪


水門事件的另外一個背景就是1971年7月建立的一個秘密的特別調查組“白宮堵漏者(水管工)(White House Plumbers)”,其任務就是防止機密信息,例如五角大樓文件,洩露。上述闖入水門大廈的人員,例如亨特、利迪,很多都是這一調查組的成員。


尼克松的國內事務助理約翰·埃利希曼


另外,1972年5月長期擔任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John Edgar Hoover)去世,格雷(Louis Patrick "Pat" Gray III)被任命為聯邦調查局代理局長。正是聯邦調查局對於這一事件的初步調查,引發了水門事件這一醜聞。


傑布·斯圖爾特·馬格魯德


水門事件經過


1972年6月17日在水門大廈對面酒店的亨特和利迪的指揮下,麥克德與四名中情局資助下反卡斯特羅的古巴人再次潛入水門大廈偷拍機密文件、安裝竊聽器。但是值班保安弗蘭克·威爾斯(Frank Wills)發現門鎖異常,因此報警。凌晨2:30警方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當場抓獲五人(Virgilio Gonzalez,Bernard Barker,James McCord,Eugenio Martínez,Frank Sturgis)。並在水門大廈對面酒店發現連號的美金、文件箱、記載有白宮電話號碼的電話號碼本,五名闖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水門大廈的潛入者被捕。6月20日,在水門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基於“深喉(Deep Throat)”(時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William Mark Felt Sr. ))的情報報道稱五名竊賊的通訊錄有亨特的聯繫方式,並且發現有亨特簽名的支票。而亨特則與白宮公眾參與與政府事務辦公室主任查爾斯·科爾森(Charles Wendell "Chuck" Colson)有關。


約翰·迪恩


1972年6月23日,白宮辦公廳主任哈爾德曼(Harry Robbins "Bob" Haldeman )向尼克松建議,由中央情報局局長赫爾姆斯(Richard Helms)和副局長沃爾特斯(Vernon A. Walters)轉告代理聯邦調查局局長格雷停止對於闖入水門大廈事件的調查,從而

Stay the hell out of this(徹底擺脫困境)。

霍華德·亨特


尼克松對此表示同意,並下達了命令。這一會話被尼克松第一屆任期期間建立的特別調查組“白宮水管工”設置的對白宮的監控錄音給記錄了下來。同樣也正是這一錄音,表明尼克松對這一事件事先並不知情,他在這一對話中曾問到

哪個蠢貨下的命令?

潛入水門大廈五人中的貝克(Bernard Barker)的地址簿


接下來尼克松的新聞秘書齊格勒(Ronald Louis Ziegler)形容這次事件是“低劣的爆竊企圖”。在8月29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尼克松表示迪恩已經開始對事件進行徹查,但事實上迪恩根本沒有進行任何調查。同時尼克松還表示

我可以斷然的說……白宮工作人員中沒有人……參與了這一及其離譜的事件。

尼克松的白宮辦公廳主任哈爾德曼


而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則發現,五名潛入水門大廈的人使用的經費來源於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收到的捐贈,也就是說五名潛入者都直接或者間接的與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聯繫在一起。因此,主持對五名潛入者審判的西里卡(John Joseph Sirica)法官因此懷疑此事涉及政府高層。


尼克松的新聞秘書羅納德·齊格勒


1972年9月15日,大陪審團認定這五人,以及亨特和利迪因陰謀、入室盜竊、違反聯邦竊聽法而提起起訴。而1972年9月29日,媒體報道米歇爾在擔任司法部長期間,控制了用於資助收集民主黨情報的共和黨的秘密基金。10月10日,聯邦調查局報告稱闖入水門大廈事件是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進行的大規模政治間諜和破壞活動的一部分。


水門事件中兩位關鍵性記者伍德沃德(左)和伯恩斯坦(右)


雖然調查已經涉及到了尼克松政府高層,但並沒有影響到1972年的總統大選,大選以尼克松獲得全部50個州和一個哥倫比亞特區中的49個州的選舉人票告終,選舉人票的結果是520比17,尼克松以壓倒性優勢獲勝。但是在同期的國會選舉中,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增加了兩個席位,以56比42(其他兩個席位一個是保守黨,一個是獨立參議員)鞏固了其多數席位;眾議院選舉中,民主黨雖然丟失了13個席位,但仍然以242比192個席位(一個獨立眾議員)保持了眾議院的多數席位。這也為後來美國國會能夠啟動對尼克松的彈劾程序提供了條件。


“深喉”馬克·費爾特(時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



醜聞升級


1973年1月8日,五名被告認罪(入室盜竊),利迪和麥克德在審判後被判有罪。但對於闖入水門大廈事件的調查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對於尼克松政府高層參與進行的調查越來越廣泛1月20日,尼克松開始第二個任期。2月7日,參議院成立水門委員會(United States Senate Watergate Committee)調查水門事件。2月28日,在格雷被提名為聯邦調查局正式局長的參議院聽證會上,格雷透漏他按照迪恩的命令每天提供有關水門事件的調查信息,並表明迪恩對聯邦調查局官員“可能撒謊”。1973年3月23日,西里卡法官在法庭上宣讀了被判有罪的麥克德17日寫給他的信,信中

聲稱自己犯了偽證罪。


參議院水門委員會部分成員


事實上,1973年3月下旬和四月份的錄音顯示尼克松已經不僅意識到要將哈爾德曼、埃利希曼(John Daniel Ehrlichman,尼克松國內事務助理)以及迪恩解職,還要以最不可能導致自己入罪的方式來操作。這樣,為了防止掩飾白宮官員與闖入水門大廈事件關係的行為暴露,尼克松再次犯錯,對上述行為再次進行掩飾。這種掩飾的行為從1973年4月開始,一直持續到1974年8月9日辭職。


理查德·克萊因恩斯特(美國第68屆司法部長)


1973年4月6日,迪恩開始與聯邦水門事件檢察官合作,4月17日,檢察官通知尼克松,霍爾德曼、埃利希曼、迪恩以及其他白宮官員都參與了對白宮與闖入水門大廈事件的掩飾。4月27日,格雷因毀掉亨特文件事件曝光而辭職,魯克爾斯豪斯(William Doyle Ruckelshaus)被任命為聯邦調查局代理局長。


聯邦調查局代理局長帕特里克·格雷三世


1973年4月30日,埃利希曼、哈爾德曼以及司法部長克萊因恩斯特辭職,迪恩被解僱。埃利希曼和哈爾德曼後來被起訴並定罪。同日,尼克松任命理查森(Elliot Lee Richardson)為新司法部長,並授權他任命獨立檢察官調查水門事件。

5月25日,考克斯(Archibald“Archie”Cox Jr.)宣誓就職特別檢察官,負責調查對水門事件和其他相關罪行的調查。之所以尼克松將任命特別檢察官的權力給與理查森,這是參議院通過對理查森任命的條件。而特別檢察官的調查範圍包括

1972年選舉產生的所有罪行......涉及總統,白宮工作人員或總統任命。

威廉·魯克爾斯豪斯(聯邦調查局代理局長和司法部副部長)


並且特別檢察官可以自行決定

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將就調查的任何事項通知或諮詢司法部長

的權力。這樣,白宮就失去了調查的權利,另外特別檢察官還有權自行決定向新聞媒體披露其調查結果和進展的權利。


埃利奧特·理查森(第69屆美國司法部長)


除此之外,特別檢察官只能因為“嚴重的不正當行為”而被司法部長理查森解僱。這一點恰恰引發了所謂“週六夜大屠殺( Saturday Night Massacre)”。


特別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


1973年5月17日開始,參議院水門委員會舉行聽證會,由迪恩和其他前政府官員作證,由三大廣播電視網(ABC,CBS、NBC)輪流報道。


提供關鍵性證詞的白宮辦公廳主任助理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


1973年6月3日,迪恩告訴水門事件調查人員,他與尼克松至少三十五次討論了掩飾水門事件的事情。1973年7月13日,哈爾德曼的助理巴特菲爾德(Alexander Porter Butterfield)透漏尼克松辦公室的所有電話和談話都被錄音了。這一證言是水門事件關鍵性轉折點。

18日考克斯向白宮提出要求獲得八份特定磁帶的書面請求。但尼克松以總統的行政特權拒絕提供,並命令考克斯放棄這一請求,考克斯拒絕。8月29日,法院命令總統將材料交出,但白宮宣佈尼克松

不會遵守命令。

美國第39任副總統阿格紐


尼克松並因此向聯邦巡迴法院提起上訴。巡迴法院的建議是各方達成一致,即總統將部分錄音帶交給考克斯,尼克松決定哪些部分提交給大陪審團。事實上,這時尼克松已經不願意與考克斯進行妥協。1973年10月10日,副總統阿格紐(Spiro Theodore "Ted" Agnew )因貪腐問題辭職,12日,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 Jr.)根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五條修正案被提名為副總統。1973年10月19日,尼克松提出了所謂斯坦尼斯妥協,要求由有聽力障礙的斯坦尼斯參議員聽取並總結水門事件錄音帶,考克斯拒絕。這樣,“週六夜大屠殺”即將到來。


福特總統


週六夜大屠殺( Saturday Night Massacre)


1973年10月20日,即星期六,尼克松下令司法部長理查森解僱考克斯,但理查森拒絕並以辭職表示抗議。尼克松隨後要求副部長魯克爾斯豪斯(William Doyle Ruckelshaus)解僱考克斯,但魯克爾斯豪斯同樣辭職而非解僱考克斯。兩人之所以辭職是因為兩人都向國會保證不會干涉特別檢察官的調查。而尼克松接著下令副檢察長博克(Robert Heron Bork)為代理司法部長博克接受了總統命令,解僱了考克斯。當晚9時,聯邦調查局特工控制了特別檢察官辦公室,副檢察官亨利·魯斯被阻止進入辦公室,考克斯委託他人發表聲明稱

我們是否繼續作為一個法治而非人治政府,現在取決於國會,並最終取決於美國人民。

特別檢察官賈沃斯基


11月1日,賈沃斯基(Leonidas“Leon”Jaworski)被任命為特別檢察官。但是尼克松的這一行為不但沒有達到其目的,反而導致了完全相反的結果,永久的損害了尼克松在美國公眾中的信譽。11月17日,尼克松發表了“我不是騙子”的演講,11月27日與12月6日,參議院和眾議院先後通過福特的副總統提名,福特宣誓就職副總統。


最後的調查與尼克松辭職


1974年1月28日,尼克松競選助手波特(Herbert L.“Bart”Porter)認罪(偽證罪),2月6日,眾議院賦予司法委員會調查彈劾總統的權力。2月25日,尼克松私人律師卡姆巴赫(Herbert Warren Kalmbach)認罪(兩項非法競選活動指控)。3月1日,大陪審團對七名前總統助理的起訴書中,尼克松被稱為未經指控的同謀,4日,以上七名“水門七人(Mitchell,Haldeman,Ehrlichman,Colson,Gordon C. Strachan,Robert Mardian和Kenneth Parkinson)”被正式起訴。3月18日,西里卡法官將大陪審團的秘密報告送交眾議院司法委員會。


伯恩斯坦與伍德沃德所著的《所有總統的人》封面


4月16日,賈沃斯基特別檢察官要求白宮提供64盒錄音帶。1974年4月30日,白宮發佈經過了編輯的尼克松的錄音帶。但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堅持認為必須提供原始的錄音帶。1974年5月9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的彈劾聽證會正式啟動。6月15日,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著作《所有總統的人》正式出版。


時任副檢察長的羅伯特·博克


但是尼克松試圖抵制賈沃斯基的傳票,尼克松和賈沃斯基都將此事上訴到最高法院。這就是尼克松訴美國案。1974年7月24日,將美國最高法院以8比0的投票拒絕了尼克松關於行政特權的主張,並命令尼克松必須向聯邦地區法院提供錄音帶和其他材料。


報導“週六夜大屠殺”的《紐約時報》


1974年7月27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提出建議彈劾尼克松的第一條罪行,妨礙司法公正;29日,建議彈劾第二條罪行,濫用權力;30日,建議彈劾第三條罪行,蔑視國會。這樣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三條彈劾建議被通過1974年8月初,1972年6月23日記錄尼克松與哈爾德曼制定阻止調查計劃的錄音帶被髮布,這段錄音後來被稱為“吸菸槍”。“吸菸槍”錄音帶的發佈徹底在政治上摧毀了尼克松。原本在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投票反對所有三項指控的十位眾議員宣佈支持彈劾條款,指責尼克松阻撓司法。

1974年8月7日晚資深參議員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參眾兩院共和黨領袖斯科特(Hugh Scott)與羅茲(John Jacob Rhodes)在總統辦公司會見了尼克松,通知尼克松國會已經不再支持尼克松。羅茲告訴尼克松眾議院必然通過對他的彈劾,而戈德華特和斯科特告訴尼克松,只有不超過15位參議員願意支持尼克松,也就是說如果彈劾案提交到參議院,參議院有足夠的票數給尼克松定罪。


尼克松辭職信


這樣,尼克松已經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並且公眾輿論也對他不利,最終他決定辭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0, "thumb_url": "b76b0006d93848f1664f\

hording


尼克松訪華之後成為了當時支持率最高的候選人,尼克松也成為了世界矚目的人物。畢竟當時推動了中美關係向前,尼克松也非常的自信,認為依靠自己的威望,連任是簡簡單單的。所以尼克松有點大意了,先是被曝出了情人,然後就受到了不少排華議員的攻擊。將這件事情不斷擴大,使得尼克松感到了壓力。

於是尼克松動用了竊聽的手段來獲取民主黨的一些黑料,水門是一個建築的名稱,就是我們熟悉的水門大廈,這也是民主黨的總部。而且這次事件非常富有戲劇性,很多人更傾向於這是尼克松被坑了。但美國政界一向如此,尼克松的竊聽醜聞迅速蔓延,然後就是被內部人員爆料,尼克松竊聽長達五六年,至此尼克松被彈劾。水門事件看大不大,看小也不小,但就是有人想要拿這個做文章。而事實也證明了美國的民主是多麼的虛假,當時白宮的資料就顯示了其實民主黨和共和黨,一直都是明爭暗鬥,存在著大量的灰色地帶。例如水門事件一開始是被尼克松用錢給抑制住了,但是由於個別議員想要他下臺,就將這件事情給炒作,加上媒體的宣傳,使得尼克松支持率瞬間下降。

如果大家還記得斯諾登事件的話,就可以做出對比。尼克松水門事件發生之後,媒體的攻擊鋪天蓋地,各種爆料,使得美國群眾義憤填膺。而這些媒體背後存在著什麼,其實旁觀者或許看的清楚。尼克松是不信的,但是也是幸運的,如果他繼續連任,或許遇到的麻煩會更大,畢竟尼克松可是中國人民的朋友。


小司馬遷論史


水門事件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事件,而且就此留下一個政治名詞XX門。自此凡是美國的政府政治醜聞都冠以XX門,已達到當年的效果。

那麼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到底的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由清水一一道來。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總統。是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是美國曆是第一個公開個人財產的公職人員,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訪問未建交國中國的美國總統,同時尼克松也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辭職的美國總統。也是美國曆史上爭議最大的美國總統。應該說,尼克松是在中國口碑最好的美國總統,但在美國國內卻被稱作逃脫的罪犯。

1968年當選美國總統,在1972為競選連任(主持美國1976年200年國慶)派特工前往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安裝竊聽器。竊取民主黨競選策略和秘密。事情被曝光以後。尼克松百般抵賴,美國國會此提出彈劾。為避免被彈劾,尼克松被迫於1974年8月9日辭職。同日副總統福特繼任美國總統。同年9年8日福特赦免尼克松因水門事情所延伸的一切罪責,就此引發巨大爭議。這就表面上是的水門事件。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應該說,水門事件是美國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事件,其對美國政治史以及美國的政治環境都有著巨大而長遠的影響。此事給美國民眾的第一個直覺就是。總統不靠譜,政治人物不值得信任。大家一直以為是尼克松出於競選目的,指使手下的人闖入民主黨總部搞竊聽,責任難逃,才導致下臺。但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尼克松急於獲取競選對手的動向,但對於手下的行為,乃至膽大妄為和愚蠢到這種地步是尼克松沒有想到的,尼克松實際上是不知情的。但就“水門事件”本身而言,尼克松本人並沒有觸犯國家法律,只是白宮相關人員和總統身邊的人觸犯了法律。而且在選舉之前此事已經曝光,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民主黨自然對此大加抨擊。但並沒有影響尼克松在幾個月後以絕對優勢又一次連任總統。也就是說,“水門事件”剛剛出現的時候,在美國民眾看來,並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不過是政客之間攻擊的把戲。

事情的關鍵在於,尼克松在水門大廈事件曝光以後,運用行政手段干涉司法調查。意圖讓別人替自己被黑鍋,在任期內所有的錄音設備都指向這位總統的“虛偽”“撒謊”美國司法部讓尼克松交出了所有錄音設備。並公佈於眾。包括尼克松很私密講話,其中言語極大地震驚了朝野兩黨和普通民眾,美國政客們就此給美國民眾留下的就是“不信任”的印象。就此。1974年6月27日,國會司法委員會對如下第一款決議進行表決:“由上所述,理查德. 尼克松的所為與人民對總統的信任相違,與一個憲法政府的行為相反,是對法律和正義事業的極大不公,傷害了美國人民。因此,由於其所作所為,理查德.尼克松應予彈劾和審判,並撤除其職務。換句話說,尼克松被彈劾的理由是不誠實,違背法律準則,而非竊聽水門大廈。

而奉命給尼克松處理此事是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爾特。出於個人恩怨將所有內幕報告給了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二人就此獲得美國最高新聞獎)這也就著名的'深喉”兩個記者保守這個秘密33年,尼克松到死都不知道是誰洩的密。直到馬克·費爾特91歲的時候,才得已公佈,保護“線人”和消息來源就此也成為美國新聞的鐵律,美國司法也不會就此追查。

由於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爾特的洩密,導致尼克松的所有隱私曝光

,當尼克松知道一切無法挽回,而且得到國會的通告以後,尼克松回到家裡以後決定辭職。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在1974年8月9日前往白宮宣佈辭職。這裡除了他的妻子帕蒂,女兒,以及女婿。這名女婿就是艾森豪威爾總統的兒子。尼克松就此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在職辭職的美國總統。 8月20日,眾議院以412比3票正式投票通過了司法委員會關於彈劾尼克松的報告,由於尼克松的辭職,參院的彈劾程序停止,同日副總統福特就任總統。9月8日赦免尼克松一切罪責,但迄今為止,對於水門事件的爭議仍然繼續。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