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為什麼不阻止加盟共和國獨立,反倒積極支持他們脫離?

雲石君


俄羅斯才懶得去管其他國家呢,在蘇聯解體時俄羅斯跑的比誰都快!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其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由15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組成。當然蘇聯的聯邦制是噱頭大於實際,蘇聯中央政府對於各加盟共和國的控制和中央集權制國家沒什麼區別,這與米帝的聯邦制是有本質區別的。

(蘇聯的15個加盟共各國,其中最大的就是俄羅斯)

由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很強,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蘇聯發生解體的可能性真的很小,幾乎沒有分裂的可能。但事實教育我們,即便是再小的可能性也是有可能的,1991年蘇聯就解體了,一個帝國頃刻灰飛煙滅。

蘇聯的解體離不開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而受到和平演變影響最大的就是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的整個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正是在俄羅斯的策劃下蘇聯才over的。

可能有人會非常疑惑,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體,是蘇聯的締造者,怎會親手葬送自己的國家呢?但實際上蘇聯就是俄羅斯親手“送走”的。俄羅斯謀求獨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不滿於當時的經濟現狀。

蘇聯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裡過的是非常慘淡的,國內經濟瀕臨崩潰,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市場所有生活物資都非常缺乏,老百姓買個麵包都需要排隊,這使得國民對於蘇聯政府越來越不滿,而惡劣的經濟環境又進一步加劇了民族矛盾。

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蘇聯政府始終沒能很妥善的協調個民族間的利益。在斯大林執政時期,蘇共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就是武力鎮壓和火車流放,這使得很多民族對於中央政府積怨已久。

在斯大林死後,他的繼任者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很多政策進行批判,也為很多少數民族進行平反。此後蘇聯中央對於邊疆少數民族頗為優待,在經濟上予以扶植。但有些加盟共和國的經濟實在太過落後,需要經濟發達的加盟共和國對其進行補貼,之其中俄羅斯就是最大的冤大頭。俄羅斯每年都要向中亞五國進行財政轉移支付,而這種支援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在經濟情況較好的時期俄羅斯強且對此抱怨不大,但是到80年代以後,伴隨著蘇聯整體經濟的下滑,俄羅斯自己也是入不敷出。但蘇聯中央依舊每年從俄羅斯財政中拿走大筆“血汗錢”去救助其他經濟更差的地區,這就讓俄羅斯越發的不能忍受了。

到了80年代中期,俄羅斯主張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俄羅斯的許多主張是蘇共中央所完全不能接受的,於是俄羅斯分離主義漸漸抬頭。

而此時俄羅斯又出現了一個強力人物——葉利欽。在改革蘇聯體制無果的情況下,葉利欽開始謀求俄羅斯獨立。

(葉利欽正在面對人群進行演講)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為了挽回民心,1990年3月27日戈爾巴喬夫在全國進行了全民公投,決定是否保留蘇聯。雖然這次公投遭到了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六個共和國的抵制,但俄羅斯還是參與了其中的。

最終公投的結果是76.4%的投票者贊同保留聯盟,至於這次公投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論,但無論結果如何,這次公投還是沒有阻止蘇聯走向解體。

(戈爾巴喬夫,他面對葉利欽實在太過軟弱了,最後沒能阻止蘇聯走向滅亡)

在公投後不到三個月,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佈俄羅斯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這一天後來被俄羅斯定為獨立日。俄羅斯因此成為蘇聯境內第二個宣佈獨立的國家,僅比排名第一的立陶宛晚了3個月。

要知道,除了俄羅斯和立陶宛之外,其他的13個加盟共和國都是在1991年才宣佈獨立的,只有這哥倆在1990年就迫不及待的宣佈獨立了。由此可見當時的俄羅斯高層人物是普遍支持獨立的,這其中也不乏勾心鬥角的權力之爭。畢竟如果俄羅斯獨立,那麼很多官員的職位將立即平地升級,從地方官員直接躍升為國家中央政府官員,這個變化可是許多追名逐利者夢寐以求的。而且屆時俄羅斯也將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大量的國有資產會被出售,而一些當權者就可以用極地的價格將這些國有資產佔為己有。

可不管究竟是何種原因,俄羅斯在宣佈獨立後就徹底將蘇聯送上了不歸路。

1991年12月8日在葉利欽的牽頭下,他和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以及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在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森林簽訂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宣佈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以取代蘇聯。到12月21日,除波羅的海三國和格魯吉亞外的其他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

眼見大勢已去,1991年12月25日19時40分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職務。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舉行最後一次會議,並進行象徵性的舉手表決,宣佈蘇聯在法律意義上正式停止存在。


千佛山車神


在蘇聯,雖然首都在莫斯科,但各加盟共和國是平等的,俄羅斯無權管理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加盟共和國,蘇聯的名字的意思就是各個共和國聯合在一起。

而蘇聯憲法中規定了各加盟共和國有權獨立,這就是裝逼的後果,蘇聯或者說列寧太自信了,憲法裡竟然有這麼一條。

所以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都是蘇聯的成員國,可是在經濟上,只有俄羅斯和阿塞拜疆不需要蘇聯中央的補貼,其它加盟共和國都需要補貼,也就是俄羅斯和阿塞拜疆虧了,那個時候俄羅斯經濟很不好,沒辦法照顧其它加盟共和國,於是就著急讓他們獨立,這樣自己負擔就小了。

所以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解憂時間


自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到沙俄時代,再到蘇聯時代,俄羅斯對領土的擴張就從未停歇過,可以說俄羅斯是俄土如命的國家代表。可是,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領土從2200萬平方公里縮水至1700萬平方公里,失去了東歐、中亞大範圍的500萬平的廣袤土地,原蘇聯加盟國紛紛離他而去。這無疑是俄羅斯史上最大的潰敗。但,即使如此,俄羅斯這個前蘇聯遺產的繼承人,卻並沒有用強力去留住那些加盟國,卻是主動放棄了這一大片土地。

俄羅斯這樣非一貫作風的行為,葫蘆裡究竟賣得是什麼藥?

在冷戰時期,因意識形態的衝突,蘇聯遭到西方世界的極力打壓,另一方面,因蘇聯太過龐大的領土,地緣潛力實現大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對西方世界的威脅將更加嚴重,這是西方世界打壓蘇聯的最主要原因。在這樣的局勢下,蘇聯的外部環境十分惡劣,外部壓力促成了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領土被壓縮。

不過,這畢竟是外因,而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內因。

說起內因,不是一點兩點。在蘇聯解體時,原各加盟國內部爆發的聲勢浩大的民眾抗爭,脫俄的聲音很大。而蘇聯黨政組織的土崩瓦解,使得各加盟國的政治紐帶消失。而在美蘇長期對峙中,蘇聯的頹勢也越來越明顯,對其主體繼承者俄羅斯的影響也很大,軍隊實力雖依在,但經濟卻是一蹶不振,這多少會讓加盟國失去信心。在這樣僵而不死的狀態下,要麼加盟國夠決絕,狠心離去,要麼俄羅斯助推,促成加盟國的脫俄。不過,俄羅斯畢竟軍隊實力還在,如果,他要是有心挽留,來硬的就足以震懾加盟國們。由此來看,俄羅斯是促成加盟國脫俄多一點。

拿中亞五國來說,俄羅斯並沒有反對其脫俄,建立獨立政權,相反,俄羅斯還推動了中亞五國的獨立。這是因為蘇聯長期會提供給中亞五國剖豐的邊疆補貼,而在中亞地區,俄羅斯族裔佔據當地人口的相當大的比例,這就致使了中亞地區並沒有多想脫歐。而俄羅斯要繼續將中亞握在手裡,就不得不繼續支付鉅額補貼,不然激起民怨,內部將混亂不堪。

因此來看,俄羅斯是主動放棄這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那麼 ,讓俄羅斯主動放棄這500萬平方公里的最關鍵的內部因素又是什麼呢?

雲石君將從俄羅斯的地緣環境和國情進行分析。

眾所周知,深處亞歐大陸北部中央地區的俄羅斯,因緯度偏高,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就算地盤再大,卻也難以孕育出高質量文明。就算是在俄羅斯文明鼎盛之時的蘇聯時期,也是靠其龐大的體量來取勝,文明質量與西方世界不能相提並論。雖然,俄羅斯在軍事工業上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除此之外的物質文明均無突出表現。也就是說,俄羅斯文明質量先天不足,沒有足夠強大的文明向心力。

雖然,原東歐加盟共和國如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小國等,與俄羅斯的主體核心東歐平原,在地緣上關聯相對緊密,但同時也靠近文明程度大幅領先歐洲的文明圈,削弱了俄羅斯在地緣關係上的優勢。在俄羅斯文明及歐洲文明圈的共同影響及競爭中,這些東歐加盟共和國可以保持自己文明體系的獨立,免遭俄羅斯同化的風險。

而蘇聯時代,俄羅斯是憑藉自身龐大體量帶來的規模效應,地緣實力的變現,政治上實現對東歐加盟共和國的佔有,並非是靠俄羅斯文明的同化作用。這種政治征服的弊端很明顯,即並不能最大程度的收復民心。又因俄羅斯文明質量的不足,使得其難用經濟融合的方式,化解與這些國家的隔閡。

因受俄羅斯自身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得文明質量先天不足。而在歐洲文明圈強勢競爭之下,東歐前加盟共和國會將天秤自然的倒向經濟、文化層面更優的西方世界。這樣就導致了俄羅斯只能通過政治上的強硬手段來維繫對該地區的統治,在沒有經濟、文化支撐下,政治手段的強迫性就越發凸顯。隨著蘇聯的衰落,對這些地區的政治壓迫能力也急劇降低,外部還有歐洲文明圈的利誘,最終加大了東歐加盟共和國脫俄之心。

以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用武力鎮壓東歐的脫俄運動,繼續將其強留在版圖中。但是,這種武力鎮壓需要天文數字的開支,但俄羅斯的國力早已衰退不堪,如果他執意武力的話,那麼傷害的不僅僅是東歐國家,對自己的損害也是極其嚴重。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對於當時的俄羅斯是極其不明智的。

蘇聯解體時,俄羅斯國家危機嚴重,落後的文明質量暫不論,連現有的工業體系也處在崩潰的邊緣。俄羅斯想要再度崛起,必須要對國家全方位的調整和改造。再說這個過程中,俄羅斯必將消耗掉巨資,不是一年兩年,是一個漫長的時間。再則,艱難的外部環境當前,俄羅斯還要分散出一大部分力量去應對西方國家的威脅。形勢對俄羅斯來言並不樂觀,若是不能崛起,俄羅斯也會面臨繼蘇聯解體後,二次崩盤的風險。

這種局勢下,俄羅斯若靠暴力鎮壓,而強留東歐共和國,付出的物力及時間成本都會嚴重拖垮俄羅斯的。而在經濟體系業崩盤的窘迫之下,根本沒有多餘的物力去估計東歐邊緣板塊,就算投入進去,成效也不會大,因其根本沒有力挽狂瀾的經濟實力,沒有多少能阻擋東歐加盟國融進西方的力量。這對俄羅斯而言,性價比超低,是一筆很不合算的買賣。甚至,這種做法,是在拿俄羅斯的國運開玩笑,將自己放到萬劫不復的位置。

認清國家現狀,俄羅斯採取了收縮戰略,最後決定,保住東歐本部和北亞,放棄東歐邊緣地區和中亞。

東歐本部猶如俄羅斯的命根子,是國家的根本,保住它是理所當然的事。

至於北亞,雖然開發程度低,但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有良好的發展潛力,是俄羅斯希望的所在。再加上在極端寒苦的北亞,人口規模不大,多是工業時代後遷入的俄羅斯族,原住民人口很少,這樣,用於維持地區穩定的花費相對少。保北亞,投入低,收益高,發展潛力更高。

雖說,東歐加盟共和國本身地緣實力不錯,但因處在俄羅斯和西方世界的夾縫之處,有很強的離心力,維持該地區的穩定成本會很高。在俄羅斯自身實力嚴重下滑時,強留該地區只會投入更多,而收益卻和投入成反比,強留的後果只會讓俄羅斯陷入到更大的泥沼之中。既然如此,還不如舍掉。

中亞地區,前文已分析過,此處不再贅述。 總之,就算中亞暫無脫俄之意,但俄羅斯也得從自身國情出發,不可能挪用過多的資原去養中亞。

蘇聯在俄羅斯自身衰落和外部的強壓之下,最終走向了崩潰和分裂。而蘇聯解體後,在分家過程中,俄羅斯以自身國情出發,並未趁一時之勇,而是理智果敢的推動東歐邊遠地區和中亞地區的脫俄行動,便被動為主動,為自己的長遠發展爭取最大的利益。

但即便東歐國家及中亞脫離,俄羅斯也沒能避免其政治經濟體系的大崩潰。自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仍然無法完全從巨大的傷痛中走出來。為了恢復國力,俄羅斯拿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最具代表的便是,在政治上,俄羅斯走上了西式的民主化道路,經濟上,採取了休克療法。

那麼,俄羅斯究竟為什麼要向西式民主靠攏?休克療法能挽救俄羅斯崩潰的經濟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90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蘇聯成立於1922年,解體於1991年,存在了69年,這個曾經與美國爭霸了40年的超級大國,最後卻從內部瓦解了,解體成15個國家。俄羅斯作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長期主導蘇聯的發展,作為蘇聯老大,俄羅斯本該維護蘇聯整體的統一,然而實際上卻是俄羅斯的臨門一腳,將蘇聯推向瞭解體的深淵。那麼,俄羅斯當時為何不希望蘇聯繼續存在,反而希望蘇聯解體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曾試圖通過改革挽救處於崩潰邊緣的蘇聯,但是由於改革過於激進,引發了社會混亂,最終導致改革失敗。按照戈爾巴喬夫後來自己總結的失敗原因:“一是改革起步太晚,等到他上臺啟動實質性改革,對積重難返的蘇聯模式來說為時已晚;二是急於求成,他推動的改革開始後,一系列措施的出臺引起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當時蘇聯社會並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

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以後,試圖通過給予加盟共和國更大的自主權,建立新的聯盟取代當時的蘇聯,但是這一做法受到當時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抵制。早在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就發表了《國家主權宣言》,宣佈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從俄羅斯的行為來看,這明顯是朝著獨立的方向發展。

對於是否保留蘇聯,戈爾巴喬夫發揚民主作風,1991年3月27日在全蘇聯進行了一次全民公投,結果76.4%的蘇聯公民贊同保留聯盟。但是,波羅的海三國以及亞美尼亞、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等國抵制了公投。然而戈爾巴喬夫並沒有利用公投帶來的輿論優勢抵制分裂勢力,反而讓葉利欽等支持分裂的蘇聯高官們在政治鬥爭中取得優勢,導致蘇聯局勢的急劇轉折。

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成員

1991年發生的“八一九事件”使蘇聯局勢更加惡化。蘇共以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多名強硬派高層領導,組建了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發表了《告蘇聯人民書》,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克里米亞別墅中度假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以阻止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等人簽署給予各加盟共和國與自治共和國更大自主權的新同盟條約,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並終止戈爾巴喬夫所進行的經濟改革。不過這一政變遭到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抵制,並宣佈這一行為是違法的。

“八一九事件”註定是一場鬧劇,此後俄羅斯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禁止在俄羅斯境內一切活動,沒收蘇共所有財產歸國家所有,並逮捕了參與政變的領導人,並對國防部、內務部等要害部門進行清洗,使蘇共完全失去了執政黨的地位。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蘇聯基本上壽終正寢,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

那麼,作為蘇聯老大,俄羅斯為何要主導蘇聯的解體呢?銘蘇先生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美蘇爭霸,導致俄羅斯經濟狀況惡化。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蘇聯採取積極的攻勢,蘇聯通過同埃及、印度、伊拉克、越南、埃塞俄比亞等十二個國家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對其進行軍事和經濟援助。1979年,更是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連年的對外援助和用兵,令蘇聯的經濟狀況持續惡化,俄羅斯作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也是苦不堪言。如果蘇聯解體,俄羅斯獨立,那麼美國就不會像圍堵蘇聯一樣繼續圍堵俄羅斯了,俄羅斯也不用同美國爭霸了,自然可以減少對外援助和軍費開支,這有利於改善俄羅斯的經濟狀況。

第二、俄羅斯需要資助和補貼其他加盟共和國,負擔重,需要甩包袱。

俄羅斯作為蘇聯經濟的主體,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地區,而像中亞等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落後,為了維持這些地區的穩定,蘇聯採取了補貼落後民族地區的政策。而到後來,蘇聯經濟惡化,俄羅斯深受影響,自身經濟都有問題,談何再去補貼其他加盟共和國呢?所以,這時候俄羅斯支持蘇聯解體,其他加盟共和國獨立以後,俄羅斯也就沒有義務去補貼他們,甩掉了這些包袱好輕鬆上路。

第三、西方的分化和瓦解。

作為蘇美爭霸的一方,美國時刻都想消滅自己的對手蘇聯,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引發的混亂剛好給了美國可乘之機,美國於是跟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頻繁接觸,支持葉利欽。在這一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後形成的混亂局面將蘇聯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

綜上,蘇聯解體雖是其經濟模式的瓦解,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發揮了主導作用,正是在俄羅斯的大力推動下,這個存在了69年的超級大國最終壽終正寢,解體成15個國家。


銘蘇先生


前蘇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真正的獨立強硬派其實只有波羅的海三國,因為他們被吞併前本來就是獨立主權國家。蘇聯最富有最強的三個共和國是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至於中亞五國,高加索諸國除了阿塞拜疆有石油比較富裕,基本都是吃救濟拖後腿的角色。通常一個國家的主體民族都會堅決維護統一,歷史上只有馬來西亞驅逐新加坡,俄羅斯支持蘇聯解體為特例。這主要是蘇聯錯誤的少數民族優待政策造成的,俄羅斯作為主體民族只佔蘇聯人口的一半,也是素質最高的人群,但是所謂的少數民族優待事實上成了歧視俄羅斯人,上學工作吃虧,還要掏錢救濟別人,對老百姓來說,早就受夠了,因此當前蘇聯經濟整體陷入困境的時候,俄羅斯老百姓當然希望拋棄負擔,想當然的認為從此就有好日子過,於是葉利欽獲得支持,沒有俄羅斯的蘇聯還叫蘇聯麼?假如俄羅斯不答應,除了波羅的海三國,誰也脫離不了。歷史終將證明,各族平等才是王道,共同奮鬥才能和諧共處,優待換不來忠誠,一味救濟只會培養懶漢。。。


瘋語者007


縱觀俄羅斯歷史就是一個領土的擴張的歷史,1991年蘇聯解體時領土面積已達2200萬平方公里,但解體時俄羅斯這個前蘇聯遺產的繼承人,並沒有用強力去留住那些加盟國,丟棄了東歐、中亞大範圍的500萬平的廣袤土地,俄羅斯這樣非一貫作風的行為,葫蘆裡究竟賣得是什麼藥?

1、葉利欽是地方領導人,僅是莫斯科市委書記,蘇共內部根本就沒有影響力,因為戈爾巴喬夫才代表中央,想取代戈爾巴喬夫一點可能都沒有,就算論資排輩也排不到他。如果維護蘇聯統一,那就等於承認自己奪權無理。

2、各共和國認為是蘇聯的存在制約了自己的發展,抑制了自己的發展自由、措施和理想。如獨立馬上會成為西方國家一員,分享西方紅利,西方也會像美國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經濟一樣去幫助他們,他們就會變得跟西方國家一樣,繁榮、富強,讓他們立即飛黃騰達。


3、各加盟共和國領導人都想自己掌權擔任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成為創造歷史的人。他們都以為只要走向獨立、自由,他們的權力得到了鞏固,他們成了國家的奠基者和最高領導人。


4、蘇聯長期給給中亞五國提供大量邊疆補貼,如俄羅斯要繼續將中亞握在手裡,就不得不繼續支付鉅額補貼,不然激起民怨,內部將混亂不堪。葉利欽本身覺得俄羅斯養活了整個蘇聯而憤憤不平。既然如此還不如擺脫它們,任由其獨立去。在那個時候,俄羅斯人就是把烏克蘭和中亞幾國看成寄生蟲!

5在冷戰時期,因意識形態的衝突,蘇聯遭到西方世界的極力打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蘇聯太過龐大的領土,地緣潛力實現大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對西方世界的威脅將更加嚴重,西方各國哪能會讓一個巨大的俄羅斯存在。


6、以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用武力鎮壓東歐的脫俄運動,繼續將其強留在版圖中。但這種武力鎮壓需要天文數字的開支,但俄羅斯的國力早已衰退不堪,對自己的損害也是極其嚴重。


7、蘇聯解體時俄羅斯國家危機嚴重,想要再度崛起,必須要對國家全方位的調整和改造,俄羅斯必將消耗掉巨資,同時俄羅斯還要分散出一大部分力量去應對西方國家的威脅。若是不能崛起,俄羅斯也會面臨繼蘇聯解體後,二次崩盤的風險。

8、葉立欽本人在觀念上不贊成社會主義制度,主張倒向西方,分裂蘇聯也是西方國家的意願!


認清國家現狀,俄羅斯採取了收縮戰略,保住東歐本部和北亞,放棄東歐邊緣地區和中亞對俄羅斯也算一個明智的決擇。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觀點,請點贊和轉發。如有更高見解,請評論區留言!


美麗青春您真痘


可以用“事發突然,自顧不暇”來解釋。



前蘇聯崩塌雖有前兆,但畢竟還是十分突然,而且是以流產的軍事政變形式觸發。在危機中,以葉利欽為首,幾個加盟共和國總統秘密開會,架空末代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發表政治聲明,宣佈蘇聯解體,並在不久後成立獨聯體,作為蘇聯解體後的過度聯盟。

當時,俄羅斯的版圖完整都受到威脅,外高加索地區幾個加盟國已然開始鬧獨立。葉利欽正硬著頭皮籌備第一次車臣戰爭,已經自顧不暇,所以對於其它加盟共和國尋求獨立既是不得已,也是在甩包袱。


當時葉利欽還很自信,認為嶄新的俄羅斯在美國為首的西方“朋友”幫助下,一定可以快速擺脫危機,並在獨聯體內部長期佔領支配性地位,通過自身強大的吸引力,再度恢復昔日的輝煌。但他完全估計錯了,來自西方的政治和經濟打擊不斷,而且逐步升級,愈演愈烈。俄羅斯從此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它的各加盟國兄弟也開始習慣關上門過小日子,不願意再搭理這位昔日大哥大了。


新文化街男孩


俄羅斯是一棵大樹,那些加盟國家就是樹藤,長久以來,一直纏繞著它,從它身上獲取很多好處,但隨著俄羅斯自身慢慢開始衰弱,俄羅斯無法為那些國家提供什麼幫助,所以當加盟共和國想要獨立起來時,俄羅斯是想把這些包袱甩開,並不打算阻止他們獨立。



第一,無力迴天。

戈爾巴喬夫上臺時,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已經是病入膏肓,怎樣才能把他救活呢?對於蘇聯經濟積重難返的問題,戈爾巴喬夫開始了激烈的改革,畢竟誰不想能名流青史呢?可是改革有點用力過猛,而蘇聯經濟是幾十年以來的重病,戈爾巴喬夫的猛藥不僅沒有救回蘇聯,反而加速了它的分裂。



第二,甩包袱。

作為前蘇聯的主體國家,它需要對那些加盟國負責,除了軍事上的援助,還有經濟上的補貼,而當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讓蘇聯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加速了蘇聯的解體,但是儘管如此,俄羅斯仍然需要對加盟國的的負責,但是問題是他根本承擔不起,所以最好能甩掉他們。



第三,歐美國家的分解。

當年的美蘇冷戰,讓歐美國家頗為忌憚,通過軍備競賽,蘇聯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但是同時也讓他的經濟垮掉,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西方國家趁機和支持解體的葉利欽頻繁接觸,戈爾巴喬夫也計劃逐步架空戈爾巴喬夫的地位,蘇共在俄羅斯內成了非法組織,在蘇聯境內的一切活動都被停止,把蘇聯“立國”之本基本思想都否定,其它國家能不獨立嗎?

蘇聯的解體的確是很多俄羅斯人心中的痛,但是蘇聯的教訓似乎也沒有給俄羅斯帶來很多教訓,俄羅斯經濟也並沒有騰飛。


軍事一點通


蘇聯解體本來就是在當時蘇聯上層政治集團發動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變,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是最大推手。部分高層和軍隊人士曾試圖以軍事政變(819)阻止蘇聯解體,但是失敗了。

蘇聯的解體要從冷戰說起。在冷戰前期和中期,蘇聯相對美國取得優勢。70年代開始,在勃列日尼夫發動全球擴張。但此舉讓蘇聯成為眾矢之的。尤其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不但陷入十年戰爭泥潭,損失數萬士兵,耗費大批財力,而且遭到全世界譴責。

到80年代,蘇聯成了強弩之末。美國趁機迎頭痛擊,加強意識形態攻勢。蘇聯迅速轉入下風,經濟開始惡化。

1985年上臺的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決定改革弊政。他認為蘇聯的各種問題都是因為和美國對抗、搞意識形態鬥爭造成的,他主動向美國求和,步步退讓,同時又放棄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還大力支持東歐各國也都搞社會改革。於是美國趁勢揮軍反攻,俄羅斯在東歐的6個小弟紛紛演變,華沙條約組織在1991年7月解體。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也跟隨著劇變。

蘇聯在80年代早已貪腐橫行,特權階層損公自肥,搞得民生艱苦。戈爾巴喬夫從1988年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放棄蘇共的領導地位,反對派趁勢崛起,社會動盪日益加劇。各地民族主義分子也動心了。

1990年3月,波羅的海的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蘇聯軍方立刻派出部隊彈壓。但此刻蘇聯高層已經鬥得雞飛狗跳,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931-2007)為首的開始拆蘇聯的臺。在他們的壓力下,蘇軍在1991年從波羅的海撤退。此後幾個月,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戈爾巴喬夫試圖在給與各國自治權的同時保留蘇聯,但葉利欽步步緊逼,一點不給他機會。

這時,蘇聯內部希望維護統一的強硬派孤注一擲,發動了“819政變”。他們建立了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軟禁戈爾巴喬夫,並派出軍隊,企圖以武力停止蘇聯解體的過程。但是,委員會中負責指揮軍隊的是蘇聯最年輕的元帥亞佐夫。這位曾和德國人戰鬥的老將,雖然想努力拯救蘇聯,但他不願意在政變中流同胞的血。因此,他下令參與政變的軍隊絕對禁止開槍。這樣,面對葉利欽的支持者阻攔時,政變的蘇軍就失去了效能。委員會另外派特種部隊阿爾法去逮捕葉利欽,阿爾法也拒絕了命令。葉利欽逃過一劫後,當即帶著支持他的軍隊和民眾反攻過來時。很多部下要求軍隊採取行動,亞佐夫元帥還是堅持“絕不能讓同胞流血”的原則。


於是,葉利欽笑到了最後。他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把亞佐夫等人當作“陰謀家”投入監獄,並把蘇聯政府的重要權力逐漸收歸到俄羅斯總統手中。諷刺的是兩年後葉利欽和議會發生矛盾時,他公然調動坦克炮轟議會大廈。

戈爾巴喬夫原本還試圖在加強各加盟共和國國自主權的同時保留蘇聯,可是葉利欽絕不給他這個機會,而美國為首的西方當然也樂意看到蘇聯被肢解。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

由此我們可知,蘇聯解體本來就是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一手策劃的,而且葉利欽也攫取了大權,他當然不會去阻止加盟共和國脫離。而蘇共和軍方一些人企圖用武力阻止蘇聯解體,但這行動也因為亞佐夫元帥的個人道德,而變成一次無力化的示威,被葉利欽輕易粉碎。那以後,蘇聯解體就不可阻擋了。


巴山夜雨涮鍋


蘇聯之所以會解體,這與當時的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政治鬥爭有很大的關係,葉利欽在爭取蘇聯總書記位置無果的情況下,轉而鼓動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獨立,最終導致了蘇聯政府的解體。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和美國一樣迅速成為了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但是等到80年代之後,蘇聯國內出現很多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國內經濟發展停滯等問題。

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由於他上臺後大量提拔親信,使得蘇聯政壇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為核心的特權階層。而這個階層行賄成風,導致貪汙、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生產效率低下。因此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等到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後,蘇聯已經變成了一個經濟停滯,政治僵化的國家,如果再不進行改革,那麼蘇聯的崩潰已經成為必然,所以

當時蘇聯國內要求進行政府改革的呼聲已經達到了頂峰。但是對於如果進行改革,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

第一種是戈爾巴喬夫的緩和派,提出保持現有多家制度不變,採取以計劃為主、引入市場經濟為輔的模式,進行循序漸進式的改革。

在改革前期,戈爾巴喬夫仍然延續著斯大林體制的路線沒有做出太大的改動,只是在社會主義內部的改革,但是隨著改革的推進,改革開始越來越脫離社會社會主義,甚至後來否定馬克思主義。

這就導致了蘇聯國內的思想出現嚴重混亂,要知道蘇聯是一個共和國體制,國內加盟共和國眾多,完全都是依靠社會主義思想才將他們聯繫在了一起,因此隨著蘇聯國內否定馬克思主義浪潮的攪動,使得各個加盟共和國開始對蘇聯中央離心離德,這就是蘇聯之所以會解體的前因。

第二種是以蘇共中央委員會成員、莫斯科第一書記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派,他們提出自由市場改革,推行經濟自由化政策的改革。

這種經濟化改革相對於戈爾巴喬夫推行的經濟改革而言,要激烈的多,因為這是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對蘇聯經濟的掌控,使蘇聯國內長期推行的計劃經濟快速的向市場經濟轉變。

由於葉利欽推動的經濟改革政策過於激烈,這引起了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改革派的反感和抵制,特別是葉利欽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抨擊批評戈爾巴喬夫的政策的言論,使得兩人在政治上出現嚴重對立,並迫使葉利欽被迫辭去蘇共內部的職務。

由於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的失敗,使得他被迫將內裹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領域,這導致葉利欽重新崛起。

蘇聯是一個加盟共和國的體制,從表面上看,所有加盟共和國在國內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由於蘇聯建國之後推動大俄羅斯主義,導致國內各個加盟共和國在國家管理上常識受到蘇聯中央的壓制,這使得各個加盟共和國想要脫離蘇聯的想法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而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後,雖然在經濟改革上提出了很多舉措,但是在經濟改革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為了轉移視線,從1988年起戈爾巴喬夫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領域,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削弱和放棄了蘇共的領導地位,這就導致了以葉利欽為首的反對派趁勢崛起。

雖然葉利欽在1989年重新當選為蘇聯國會議員,並在1990年當選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但是此時他仍然無法撼動戈爾巴喬夫在蘇聯體制內的領導地位。為此葉利欽制定了一個“架空”蘇聯中央的計劃。

1991年1月,葉利欽經過與其他幾個主要加盟共和國緊密聯繫值周,在記者招待會上宣佈,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四個共和國的總統或主席,決定簽訂一個涉及政冶、經濟、民族、文化各個領域的"四方條約"。由此開啟了蘇聯解體的步伐,在經過不倒1年時間裡,蘇聯所有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導致了蘇聯政權的解體。

蘇聯的解體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是外部勢力推動的結果,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蘇聯政府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由於蘇聯政府內部特權階層的出現,使得整個國家經濟遭受嚴重挫折,才最終誘發了國家政權的解體,而在這一過程中,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可以說是罪魁禍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