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你的認知思維模式,你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跳蚤的故事。

跳蚤跳起的高度,能超過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於是科學家就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跳蚤碰到玻璃罩彈了回來。如此連續多次以後,跳蚤每次跳躍都保持在罩頂以下的高度。這時科學院把罩子拿開,讓跳蚤跳,這隻跳蚤最後只能跳到玻璃罩的高度,甚至不想跳,變成爬蚤了。

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問題呢?

它給予我們一個啟示:我們的人生,也許被某種玻璃罩無形地限制著,從而導致自己的人生無法跳出本來應有的高度。

而這個無形的玻璃罩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沒錯,就是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它會把你所有可能性的想法都禁錮在一個模子裡面,你無法跳出這個框框,只能待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評價自己和世界。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把自己限制死了。

你明明是一隻雄鷹,卻把自己當成小雞,那你又怎麼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呢?你明明可以翱翔天際,為什麼讓自己淪落到雞飛狗跳的地步呢?

我不敢說我們每個人都是雄鷹,但至少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各自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的潛力。而這個潛力,說不定能夠更好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人生——卻就這樣被自己限制了。

正如我從小就喜歡鋼琴,一直以來的偶像就是新世紀音樂鋼琴大師雅尼。他在希臘衛城的演奏會,經常是我必聽的曲目。

可礙於小時候條件不允許,我無法好像現在的小朋友一樣,早早就練習彈鋼琴。為了實現自己彈鋼琴的夢想,歲月蹉跎到26歲,我才有機會買下人生的第一臺鋼琴。

基本上這個年紀才來學鋼琴,已經沒辦法成為一個專業水平的人士了,不過我也沒打算投身音樂事業,靠彈琴來餬口。所以我就在業餘方面努力,斷斷續續用了三年時間練琴,最終混到了鋼琴業餘八級。

現在朋友結婚或者去餐廳吃飯,看到場地有鋼琴我都會主動彈奏一曲助興。這種“夢想成真”感覺,簡直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

當然,真正經歷過之後,我才發現中國這些鋼琴業餘考級,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可是如果一開始我就自己限制自己,認為自己已經到了那個歲數,不會學得好鋼琴,努力也是白費心機,那我現在還會有這種結果嗎?

同樣,很多人覺得性格內向,口才笨拙,反應遲鈍,一輩子也就那樣子了,想改變也改變不了,這不是給自己設限,畫一個狹小的圈子讓自己待著嗎?

如果一開始就判了自己死刑,那麼漫長的人生還怎麼活出精彩呢?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讓自己被思維定勢影響到。這個世界充滿或然性的,你的人生肯定也能這樣。

而要解決思維定勢這個問題,我首先分享兩個概念。

改善你的認知思維模式,你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事實性信念和價值性信念

我們怎麼活在這個世界,很多時候取決於我們腦海中持有什麼樣的信念。你對這個世界是什麼的信念,你就會如何對待這個世界。

例如很多心術不正的人,對所有人都不信任,疑心重,然後他就認為所有人都對他不信任,每個人都會算計他。這就是他所持的信念,他就以此來評價他人和世界。

然而信念卻可以分為事實性信念和價值性信念。什麼意思呢?

事實性信念,顧名思義,就是一些確確實實是事實的情況,例如人必然會死,太陽從東邊出來等等這些事實,我們誰也無法改變。

而價值性信念,就是我們自身價值觀的反映,是我們自身經歷對世界認知的一種綜合體現。例如有人覺得結了婚會更開心,有些人卻覺得婚姻是一種災難,這些都是價值性信念,每個人不同。

所以如果我們要更好地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勢,首先要分清楚你所持的信念,到底是事實性信念,還是價值性信念。

“我做不到美國總統”,這句話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事實性信念,因為各種法律條文對此作出了規定。但對於美國人來說,這句話就有可能是價值性信念了。畢竟任何一個在美國出生的美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美國總統,我們不能否定任何一個美國人的可能性,除非他根本不想做美國總統。

改善你的認知思維模式,你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當然,信念也有程度之分。有的信念我們會堅定不移地相信,如人總會死;有些信念我們相信的程度會降低一些,如終有一天,世界末日會到來;更有些信念我們只會適度地相信,如在路上駕駛汽車會發生交通意外。

很多時候我們與人爭辯,就是因為各自所持的信念不同。即便是“人必然會死”這個事實性信念,萬一有一個人好像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那樣,生存了一萬多年,而且還會繼續生存下去,那麼這個人所共知的信念就被立刻推翻。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見到過這樣一個人,我們就會堅持“人必然會死”這個事實性信念;但如果你見過,想必你對這個信念就不再堅定不移地認同了吧,只會降低信念的相信程度,就變成“人也許會死”了。

正如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物理學家認為石棉這種東西不會導電,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後來實驗結果顯示,當冷卻至零攝氏度的時候,所有物質包括石棉都會導電。這是“事實性信念”到“價值性信念”的轉變。

明白這一點,想一想你對自己所秉持的信念,到底是什麼?

“我不行”,“我做不了”,“我沒有能力”,“我沒用”諸如此類的這些信念,到底是事實性信念,還是價值性信念?我相信大多數都只是價值性信念而已。

既然信念的程度有高度之分,堅定不移的事實性信念也有可能變成價值性信念,那為什麼你就這麼確定“你不行”“你做不來”“你沒有能力”“你沒用”呢?

你之所以秉持這樣的價值性信念,原因就是你所運用的語言模式,把你塑造這個樣子。所以改變這個思維定勢,就要從你的語言模式著手。

改善你的認知思維模式,你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語言模式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一套語言模式。

男人與女人都有其性別特徵的語言模式,男人說話用詞用語相對粗曠一些,女人說話用詞用語相對溫婉一些。而細分到每個個體,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模式更是盡然不同。

語言跟思維是聯通的。有研究表明,語言是思維的反映,你有什麼樣的思維,你就會有什麼樣的說話。然而神經語言學同樣表明,我們的語言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也就是說,語言既然反映我們的心理體驗,也能塑造我們的心理體驗。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他們的語言模式是怎樣的呢?

那個著名的雞湯故事,看到半杯水,樂觀的人會興奮地說:“居然還剩下半杯水!”而悲觀的人則會失落地說:“只剩下半杯水而已!”

不管這個故事有多雞湯,但你能識別出這兩句話的區別不?同樣的意思,卻不一樣的信念。

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的價值性信念是不一樣的,所使用的語言模式也不會一樣。前者關注的是好的一面,心理體驗是愉悅的;後者永遠關注的不好的一面,心理體驗是傷感的。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無限度地變成樂觀,畢竟適度的悲觀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遠離危險。過分樂觀的人,如果大霧瀰漫也敢在高速公路開快車,我只能祈求菩薩可以打救一下他。

但正如任何時候都不能過猶不及一樣,過分悲觀,甚至一天到晚都是悲觀,只會讓自己陷入到無盡的負面情緒當中,無法積極面對生活。

當然,很多人平時生活當中未必是一個悲觀的人,但他所使用的語言模式,等同把自己限制在一個消極的框架裡面,變成好像實驗後的跳蚤那樣,無法跳出本來的人生高度。

明明自己的能力可以勝任一份工作,卻總是不斷在心裡給予自己負面暗示,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好,久而久之,自己就真的變成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好的人,從而錯失了很多發展的機會。

改善你的認知思維模式,你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有些性格內向的人,不敢與人接觸、聊天,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通過鍛鍊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即可。可是他們卻自我限制,經常跟自己說,我是內向,我自卑,我沒能力,到頭來連第一步也未能踏出,就困在原地,最後真的什麼也做不到,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很多時候不是受制於別人的評價,就是受制於自己的評價。正如很多人被別人評價成能力有限,但真的是這樣嗎?這只是別人的“價值性信念”,並非“事實性信念”。如果別人認為是事實,那為什麼你自己也認為是事實呢?

想一想這個世界有多少人的評價是被別人認定是事實性信念,最後是靠調整自己的價值性信念,變得積極向上,從而改變人生的?

人在接受別人評價之前,首先要做到客觀的自我評價。所謂“客觀自我評價”,就是清楚瞭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做什麼會得心應手,做什麼會比較吃力。然而這並不代表,你什麼都做不來,什麼都沒能力做。

正如我彈鋼琴,我知道以我當時的年紀就算拼命練習,都很難達到專業的水準,這是我清楚瞭解的地方,而不是一開始就完全否定26歲開始學鋼琴會學不好,把所有可能性都統統堵住,畢竟我學鋼琴又不去國家大劇院去表現。

也就是說,有些事情你不會做,僅僅是因為你的興趣和心思不在那個地方,並不是你完全沒有能力做到。好比我不會彈吉他,是因為我對吉他沒興趣,也不想學,但如果我有興趣有時間堅持去學習,我一樣可以把吉他學會,然後考級。

然而很多人,把自己沒有花心思花時間去學的事,看作是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本事做到,連努力去試一下都沒有,就一開始用各種消極的語言否認自己,從心理上限制自己,把價值性信念當成是事實性信念,以此來逃避行動,這還能怨天怨地嗎?這除了怨懟你自己,誰也不能怨。

所以很多人口才不好,不會社交,不是因為他們內向自卑或者其他原因導致沒有能力改變,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開始行動改變而已。內向自卑的人,變成一個充滿魅力的外向積極的社交高手,也大有人在。

這就是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模式,塑造出他們這種心理體驗的最大原因。那到底要怎麼改變呢?

改善你的認知思維模式,你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改變語言模式,從而改變價值性信念

儘管我們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語言模式,但這其實可以改變的。

例如我們看到天氣預告說下午會下雨,假如我們這樣評價這件事:本來天氣好好的,沒想到居然還是要下雨了。這是消極的信念了。

想要把這句話變成積極的信念,這時我們就要轉換句式,這樣說:儘管下午還是要下雨,但目前來說天氣還是好好的,不錯!

這可不是簡單的句式轉換,只要大凡遇到一些覺得不好的事,堅持句式轉換的練習,慢慢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你的心態就會發生很大的轉變。

失戀了,你一般會說“沒人愛了”“被拋棄了”之類的話語;但轉換句式,就要說“終於恢復自由的單身”,“終於又有機會認識一個更好更帥更漂亮的對象了”等等。

注意,這不是自我麻痺!因為你轉換句式後的信念,事實確實有可能會如此!難道你敢斷定,你下一個戀愛對象不會比現在這個更好嗎?如果不是,是什麼因素支撐你這個所謂的“事實性信念”呢?不記得信念有程度之分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如此堅定不移地相信下一個戀愛對象會更差呢?

同理,天氣報告說下午會下雨,但現在來說天氣確實很好啊,難道你要否認嗎?轉換句式,不是讓你自己給自己灌雞湯,而是讓你把注意力放在更為正面的事實上。

這個事實,你管它或不管它,它也在那裡!既然如此,為什麼你偏偏要關注那些不好的信念呢?

我們的語言模式,無論怎麼轉換,對於既定事實是改變不了的,但卻可以影響我們的心理。一旦我們以一個更為積極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生活也會隨之變得更好。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與人相處也好,還是對於自己的評價也好,把一些消極,損害到他人情感的語言模式,轉變成積極、樂觀、豁達的語言模式,於人於己都是一件非常受歡迎的事情。

因為當你的思維定勢完全摒除後,你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會過於限制自己,你就不會是一個過分固執的人,對於我們學習,工作,談戀愛,甚至是做其他事,我們人生所獲得的可能性也會變得更加廣闊。

從現在開始轉變你的語言模式吧!把“因為我內向,所以無法與人更好的交流”,轉換成“儘管我內向,但我可以學習怎麼與人更好的交流”。

記得,時時刻刻都要有意識地刻意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