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提前做好課前準備?

明白說教育


嘗試從數學教學的角度,回答樓主的問題。


一節40分鐘的數學課,前5分鐘你會選擇做什麼?

理想的情況,是立馬就上正課,一秒鐘也不耽誤。可惜我發現這基本上是奢望,除了上公開課,這種好事似乎還沒找過我一次。

既然無法立即上課,那總得想辦法減少過渡的時間吧?我還是做過好幾個嘗試的。

第一個嘗試,是讓學生做課前準備。預備鈴一響,科代表就站在講臺,提醒大家拿出數學資料和使用的工具,然後端正做好等上課。訓練過程很美好,一到正課就“露餡”了。有的學生準備的快,坐著無聊便開始聊天;有的學生東翻西找,十分鐘都沒把東西找齊;有的學生過了一兩分鐘才姍姍來遲,問起原因,都是一些所謂的“正當理由”;科代表站在講臺勤勞地提醒,發現沒什麼卵用,就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第二個嘗試,是讓學生開展課前讀。這還是借鑑了文科課堂的做法,鈴聲一響,科代表就站在講臺,起個頭,大夥就開始放聲朗讀,把學過的公式和定理一一讀個遍,一輪又一輪。後來發現也不對勁,朗讀對公式定理來說,只不過是在腦中飄過一回,一到做題時還是想不起來。

還有好些時候,我的課前5分鐘是在講紀律中度過的。走到課室,發現學生亂糟糟的一團,心情頓時就不好了。接著趕緊叫停全班,立正言辭地重複一遍老掉牙的道理。有時懶得講,就站在講臺上不做聲,期待學生“良心發現”。學生最終還是會安靜下來,但是開始講課也用處不大,因為大部分學生的思緒還在漂浮著。

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有,課前小測!

學生數學的學習,歸根到底是知識點的學習。知識點的學習,可以分為形成、鞏固和遷移三個節點。而有效到達每個節點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從時間的角度看,刻意練習可以分成集中練習和分期練習兩種。

集中練習就是把練習集中於一個大塊的時間段,常見的用法就是習題課、複習課和日常培輔。這種練習對知識的形成很有幫助,它能通過持續對學生進行同一個知識點的刺激,幫助學生修正對該知識點的理解,並且形成初步的提取“手感”。

集中練習的侷限是,越到後面的練習,學生依靠短期記憶的成分越大,而且,兩次集中練習的分割時間比較長,對知識點的鞏固和遷移幫助有限。因此,我們需要加入分期練習。

分期練習就是把練習分散在每一個可利用的碎片時間。這種練習對知識點的鞏固和遷移很有幫助,因為習題並非源自剛學的知識點,如果不是做過的類似題目,學生就不得不擺脫對記憶的依賴,轉而進行真正的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經歷對已有知識的篩選和提取,以及發現缺失後的補充,讓自己的知識體系得到一次迭代刷新,變得更加完善。同時,記憶是思考的灰燼,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中,促進了對知識點真正的記憶。

課前小測,就是分期練習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課前小測還有兩個作用。

一個作用是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狀態。因為有了馬上需要思考的習題,學生的注意力在短時間內首先得以集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手邊的資源不足,於是開始翻出課本查閱,找出相應的工具和草稿紙,無意中完成了課前準備。

順便插一句,學生的課前準備值得重視,但不知道過於重視,因為課前準備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手段。有的教師熱衷於訓練學生的課前準備,不做好就不上課,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有時,學生只要一支筆和一張學案就能完成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那又何必準備的如此完美呢?有的人可能反對:“難道充分的準備不是更好嗎?”問題是,準備只是解決問題中順帶的一個手段,沒有必要刻意花精力去訓練。隨著學生解決的問題增加,學生會發現有些工具的確值得經常留在桌面,這樣學生的準備就會逐漸達到自己舒服的狀態。

課前小測還有另一個作用。因為安排課前5分鐘,所以學生在開始正課之前,就已經思考了一小段時間,這就起到思維“熱身”的作用,相當於籃球比賽,正式上場之前做幾組俯臥撐。思維“熱身”能夠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和適應正課的學習,就好比熱身之後的比賽,動作也不會過於僵硬。

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前小測呢?無非兩個環節,出題和用題。

第一個環節是出題,有三個基本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預算。首先是時間,課前小測的時間不能太長,太長就會擠壓正課的時間,但是也不能過短,過短就無法兼顧大多數學生的思考。比較合理的預算,是5分鐘的做題時間加上5分鐘的講解時間,合計10分鐘左右。前者是為了確保大多數學生能夠有機會思考一會,後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即時而有針對性的反饋。

既然預算只有10分鐘,課前小測的題目數量就不能過多。那多少道題合適呢?

從題型上看,學生經常處理的,有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從解題時間來講,學生做解答題的時間,平均下來要比選擇題和填空題花更多的時間。為了兼顧題型和解題時間,我們可以採取兩種組合來安排題目數量。組合1為1道選擇題或填空題,加上1道解答題,即“1+1”組合;組合2為2道選擇題,加上2道填空題,即“2+2”組合。

有的人提出反對:“你的學生10分鐘能搞定,我的學生可搞不定,每次小測都要花掉半節課,新課還怎麼講?!”其實,偶爾花掉半節課時間是正常現象,我有時也會這樣。如果經常都是如此,很有可能是題目太難了,或許你需要找一些更基礎更簡單的題目。如果題目已經足夠基礎簡單,還是要花上半節課,那很有可能說明學生連過去的知識點還沒掌握,既然如此,那你盲目推進新課,或許意義也不大。

預算之後,下一步是選題。

從預算分析可知,一次課前小測的容量,最多不要超過4道題。這樣算下來,10節課最多也就只能做40道題。因此,我們在選題的時候,就沒必要過於貪心,貪心也沒用,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能幫助我們減少點工作量。

題目從哪裡找呢?過去我習慣從課本和學案中找,後來發現這樣會使題目重複的機會變大,於是開始選擇從網絡題庫中找題目,首選菁優網。網絡題庫的優勢在於題目數量多,多樣性更強,選出的題目可以幫助學生擺脫對記憶的依賴。

選擇一多,我們就容易犯另一種錯誤,就是選擇困難綜合症。我過去打開菁優網,會有一種“胃口大開”的感覺,好像這道題不錯,那道題也想要,40題的額度三兩下就用完了,最近有了校園號,題目額度上升到60道,似乎也沒厚道到哪裡去。

後來發現問題不在於額度,而在於我太貪心。即便給你無限額度,你可以選到成千上萬道題目,但最後也就只能做40道題,當你配置題目的時候,還是會陷入選擇困難。最好的方式,還是在網絡題目選題的過程中,控制自己的野心,嚴守額度的限制。

我們之所以會陷入選擇困難,是因為我們在選題時,通常會傾向於關注題目的表面結構,忽略題目的深層結構。比如看到直角三角形和菱形的題目,本能地都想要,但沒關注其實這兩道題考查的都是勾股定理,只要選一道就行。

有的人可能反對:“那我同一個知識點想多練兩道題不行嗎!”可以,關鍵是要有所側重。課前小測的題目容量有限,這個知識點多練一道,往往意味著某個知識點只能少練一道。再說,選題並非一勞永逸的事情,隨著學生學情的變化,我們對題目的需求也會有所調整,所以沒必要擔心會錯過某些看起來重要的題目。由此可知,選題中控制自己野心的方法,就是根據題目的深層結構來篩選題目。

有些人提出:“即便是根據深層結構,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最終還是會額度不夠,怎麼辦?”這時,我們可以調整每個深層結構的權重。調整權重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研讀歷年真題,對其中常見的深層結構進行增加權重,反之就降低;另一方面是統計學生近期出現的錯誤,從常見錯誤中分析出背後未能掌握的深層結構,對其增加權重,反之就降低。我的習慣是用給一張Excel表來動態記錄深層結構和權重,在選題時,只需要打開這樣表,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高效選出自己想要的題目。

選題之後,下一步就是配置。

配置,就是把選出來的題目進行分組,濃縮成一份可用的課前小測學案。這似乎也不是一件省時省力的活兒,我就曾經很頭痛,本來選完題已經頭昏腦漲,還有再進行配置,簡直忍不住想放棄。有解決的辦法嗎?有!

我做出的第一個調整,就是把選題和配置兩個步驟獨立開來,分散在不同的兩段時間,這樣就不會出現腦力用盡的狀況。第二個調整,就是設置題目配置的原則,只要遵循原則,就可以降低配置的工作量。

配置的原則有兩個:一個是後進先出,也就是最近學的知識點,會優先出現課前小測中;另一個是領域交叉,也就是同一個組合裡的題目不是同一個領域,比如第一道題是代數,那麼第二道就是幾何,或者是概率。有了這兩個原則,在選好題目之後,幾乎可以無腦進行配置。

另外,根據不同的情況,我會選擇兩種類型的課前小測:一種是滾動小測,側重於知識點的滾動練習,用於幫助學生鞏固和遷移;另一種是專題小測,側重於學生近期未掌握的知識點的可以練習,用於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點。

第二個環節是用題,要比上一個環節來的簡單。

首先是啟動小測。現在每個課室都用投影,因此配置完題目後,我會選擇打印出來,交給科代表備用。科代表會在課前利用投影把要做的題目展示出來,等待預備鈴響。鈴響以後,科代表就站在講臺上,提醒大家做題。如果教師能提前到課室的話,啟動會更加順利。好些時候我進入課室,發現有部分學生課間就開始做小測題,儘管不提倡,但也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對吧?嘿嘿。

其次是錯誤分析。在學生做題的同時,我會來回走動,盡力巡視到每一個學生的完成情況。如果學生座位設置得合理,一般巡視兩圈,就已經足夠了解全班的情況了。在巡視的同時,我會快速地記錄學生出現的錯誤,接著分析錯誤背後的思維過程。這也需要快速,快不了怎麼辦?問學生唄!

最後是即時反饋。做題之後,就需要面向全班進行點評。點評針對的,是學生的錯誤。而學生的錯誤分為兩種,一種是理解型錯誤,即“不會做而錯”;另一種是技術型錯誤,即“會做卻做錯”。為此,我點評的原則是:理解型錯誤的題目講解思路,技術型錯誤的題目列舉錯誤。前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解題思路,後者可以幫助學生明白有哪些“坑”需要避免。

到此為止,就算是完整地用完一組小測題,接下來就是上正課。對我來說,通常選一次題,可以供兩個禮拜的課前小測用,如果期間需要調整,只需另出題目,讓科代表靈活安排就好了。

- End -


藍色winds


本人也是一名從教十多年的數學教師兼班主任。一節課離不開老師的精彩講解和正確引導更離不開課堂的主體學生。因此。使得教師指導學生提前做好準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也就是老師和學生的角度。


從老師的角度來看。

第一,要明白學情。

瞭解班上的基本情況,如人數男女比例班上孩子成績的好壞分佈情況以及孩子的個人性格等情況,摸底清楚,有助於老師有針對性的佈置課前準備且很好的得到落實。

第二,老師的課前準備要充分。



又讓學生提前做好課前準備,那麼老師就要準備的更充分更明白,明白讓學生準備什麼?怎麼準備?這個準備的作用何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課前準備有實效性。

第三,檢查落實反饋


給學生進行課前準備指導,不一定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去認真完成,因此在老師佈置後要相對的制定措施或相應的方法去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有獎有罰。

從學生角度來看,要配合老師做好課前準備,那就要明白這個課前準備是什麼,有什麼用,如何準備,因此,老師在佈置時,

第一,要讓學生明白這個課前準備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要準備?如何準備,明白了這些問題以後,學生才會更為願意去準備,並且,也能按照老師要求準備的較為充分。


第二,針對不同的課型的,可以靈活選用不同的準備方式,如個人準備,小組討論的方式準備,小組配合等。

綜合以上老師要想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那就要將學情和教法結合靈活運用才能使學生更好的配合老師。


濯濯其輝


教師對學生做好課堂提前準備是教學順利和成功的重要條件,就我理解,現歸納為以下幾方面共探討。

1、 先讓學生預習。讓學生勾畫出新課內容中哪些已經自學能夠學懂的,哪些是自已預習不能學懂的,這樣,在教師上課時就會帶著輕鬆地學會懂的,有目標地學會不懂的。


2、提前準備可讓學生知道新課的重難點,從而使學生在新課時重點掌握什麼?如何根據老師教學去突破難點。

3、提前準備利於學生先行記住最基礎的公式,定律,並掌握公式定律的推導與應用,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融會慣通,並且對重點知識有較好的鞏固和提高。已達熟練運用。

4,學生課堂提前準備能有效調節學生學習知識的正常心態。因為學生如果課堂沒準備,在集中精力和課堂練習時間的有效分配上沒有計劃的,同時學生的注意力在整堂課也不是一直高度集中的。有了提前準備就會使我們分層教學,知識的分層練習得以鞏固和提高,因此非常重要。


紫痕613


非常樂意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教師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如何指導孩子做好課前準備,我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講清楚要求

l你可以要求學生做好以下準備:準備好下節課的書本文具和學具,擺放在課桌左上方;課間不做太劇烈運動,及時上廁所,在教室附近等待上課鈴聲。上信息技術、音樂、美術、體育課時,課前明確、路隊的安全和要求,提前三分鐘在功能室外休息,從上課鈴聲響到上課鈴聲結束時,迅速到功能室外排隊站好,安靜、整齊等待老師安排。一年級學生在教室外集合,上課老師帶隊到功能室。

二、掌握小竅門

你可以訓練能幹的學生在課間檢查課前準備情況,反饋準備情況後落實獎勵。比如發放小紅花,該印章等。

也可以用一些口令來進行指導:下課鈴聲響,文具收拾好。拿出下節書,放在左上方。

三、使用常用語

你可以使用的常用語:低段用口訣:對桌子,放椅子,擺書本,做預習,上廁所,多喝水,出去玩。

中高段用激勵性語言:士兵打仗靠武器,我們準備好文具,學習用具擺放好,才能提升戰鬥力。


明白說教育


這個問題有趣,我來分享下我的方式給大家評價。

1

我來到班級的第一節課就說了我的課前要求,把孩子都嚇到了😏

當時我說:我的數學課不許預習!

其實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強調“預習、聽課、複習”的學習模式,但卻忘記了自己的風格才是最重要的,每個老師應該做的,是發揚自己的風格,讓孩子養成合適的學習習慣,而不是千篇一律。

2

我評價自己的上課風格屬於“按部就班、循循善誘”的類型,尤其喜歡用直觀形象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

比如講“集合”,我用集合的英語單詞set(一堆、一套)來給學生形象的認識;講單調性,我會用“往上走、往下走”這樣的語言來形容函數;講圓柱,我會用中國古代的“柱”的篆書形式來解釋它的定義;講圓錐

,我會用“毛遂自薦”的典故來幫助學生理解……

但我的這些方法,建立在學生是“一張白紙”的基礎上,我才能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完整的思維體系,但有些喜歡預習的人,他們在我的課上就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我不讓他們預習,但鼓勵他們在課前複習舊的知識,這樣也是對新課的幫助。

3

我記得我去聽隔壁班數學老師的課,也是講單調性,老師先給出來幾張函數的圖,讓大家形容它的趨勢。一般來說,學生應該說“向上/下”,“增大/減小”這樣的詞。但這個班級明顯就是預習了,提問的幾個人的回答都千篇一律的是“y隨x的增大而增大”。

這樣的答案確實是正確的,可他們真的理解嗎?恐怕不一定,他們只是記住了這句話,模模糊糊有一個認識,但同時老師講的課卻容易被遺忘,學了半天,腦子裡還是這一句話在遊蕩,“y隨x增大而增大……”

所以有時候,預習會讓學生的思維被禁錮。他們在記住書本的同時,也封閉了自己的思想。從長期來看,我認為這未必是好的習慣

4

所以我想說的是,我並不反對課前準備,但請各位老師在培養學生習慣的同時,不妨想一想:

1.你講課是什麼風格?

2.什麼樣的課前準備才能讓課堂效果最大化?

如果這兩個問題你不明白,反而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課前準備,有時候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sAviOr本座


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對學生成長至關重要。對於學生課前準備,可以做以下引導。1.教師做好帶頭作用,老師課前一二分鐘進入教室。指導學生將本節課所需的學習用品準備好,將與本節課無關的物品放進桌洞裡,使課桌整潔乾淨。2.班主任教師和科任教師協同強化管理。班主任利用班會課教給學生如何做課前準備,然後老師上課前檢查指導。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獎懲,促進學生的積極性。3.可以開展學生間交流,讓學生把自己的心得相互交流學習,並找出做的比較好的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互相監督。這樣堅持做下去,學生習慣就會慢慢養成了。


溜溜的小河994


學生提前做好課前準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實際行為習慣的問題。是一個教師教學理念和風格的生動體現,是一個教師是否對教育熱心,盡心盡力,以及老師與學生關係親疏的最好表現之一。

試想想,如果我們的老師,自己沒有做到位,老師和學生關係不親密,平時自己沒有對學生進行培養,那麼我們怎麼指望學生在課前就做好準備呢?或者我們的老師是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枯燥的教學,我們的學生對老師的課根本就沒有興趣,談何提前做好準備呢?可以說學生的行為往往是由老師決定的。我記得我們的校長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這句話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吧。

首先,我們要關愛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老師和學生要成為真正的朋友。如果我們做到這一步,那麼,學生自然就會喜歡我們啦。這是我們上課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我們老師要是一個愛學習的,有著先進理念的,與時俱進的老師。因為我們的孩子都是新時代的人。孩子們對時代發展的最新的信息很敏感。而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過去年代裡。很明顯,老師學生的話題肯定是不投機的。

第三,我們老師應該好好修煉自己的教育藝術,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我們,才能去影響我們的學生。讓孩子對我們的課充滿期待和嚮往。那麼,如果老師要求學生提前做好準備,那麼學生是很樂意積極去做的。

第四,老師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不要一個人唱獨角戲,要讓學生真正參與進學習裡面來。那麼學生有表現機會,有動手的機會,有驗證實踐想法的機會,學生才會積極地參與我們的課堂,那麼,課前學生也會提前做好準備,積極地進入學習狀態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