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真實的趙雲是什麼樣的?

竹砸倒啦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史載“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可謂是大帥哥一枚,其為三國蜀漢名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趙雲大部分都可以說從《三國演義》中得知的,三國演義可以算是一部史書,但卻是七分真,三分假,漢末到三國基本歷史框架和情節都算是真實的,但是在細節描述或者其他一些人物描述上都充滿了羅貫中個人的“主見”,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全信。比如趙雲在三國演義中是五虎上將,但是在正史中並無五虎上將之稱,趙雲最高的官職是鎮東將軍,其地位遠遠不如關羽、張飛和馬超等人。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趙雲在三國演義上參假的成分不是很多,趙雲也的確是一名文武雙全、忠肝義膽的一流名將,這點即時在正史《三國志》也未被否認,其作者曾評價趙雲“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想想看在漢代夏侯嬰和灌嬰都是何等人物,在西漢功臣的排位上,這兩位名將可是僅次於蕭何、張良、韓信、曹參、周勃和陳平這六人之下的人物,都是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武略自不必說開國武將功臣,哪個武力和謀略不是上上之選,就說文韜,這兩個人西漢開國之後都官至丞相、太僕等職,參與國家廢立之事,和國家政策的創立,就這等人物,不是文武雙全是什麼?陳壽將趙雲與這二人相比,足見趙雲的武功、謀略和能力是由多高。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同時據史書記載趙雲跟隨劉備三十餘年,期間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並也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等戰役,可以說在這些戰鬥中趙雲幾乎未嘗敗績,可謂是“常勝將軍”,就算是在箕谷之戰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因馬謖丟失街亭而導致北伐失敗,趙雲慌忙由箕谷退兵,曹真軍趁機追擊的時候,趙雲也能保證自己的軍需物資以及兵將都能安然無恙的退回漢中,這足以說明趙雲的謀略很厲害。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當然趙雲不僅僅只是謀略厲害,他的武力更是一流,這點從長坂坡之戰就可以看出,在劉備敗退之際,其子劉禪和其妻甘夫人都還困與萬軍之中的時候,趙雲一個人就敢衝入陣中並順利救出劉禪和甘夫人就足以看出趙雲的武力絕對不是蓋的,這裡我稍微吐糟下,劉備個人感覺沒有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的偉大,從長坂坡之戰中就可以看出來,史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這點就可以看出來,只在乎自己的命運,而絲毫不管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這裡要不是有趙雲在,恐怕他們的孩子和妻子都要死於亂軍之中啦,劉備到時候也只是哭了。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不過趙雲這一生除了四處征戰,也有很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駐守地方,並掌管一地的軍政大權,他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可以說在他主政期間,百姓們安居樂業,地方上的政務和政策的推行都被趙雲管理的井然有序。而且趙雲也只有一個有大智慧的名將,他曾經再劉備攻取益州之後,極力勸阻將益州的田和房分給有功之臣,而是建議將其分與百姓,令民眾得以安居復業,而劉備在採納了這條建議後,並十分的順利就收取巴蜀民心,同時夷陵之戰時,趙雲也極力勸阻劉備大軍東征,力主趁曹丕代漢,人心未固時全力北向以此奪取天下,可是劉備最終沒有聽取趙雲的意見,終至喪師慘敗,軍中菁華十去其七八,也註定了蜀漢的疲弊衰亡,縱國士無雙天下奇才如諸葛孔明,亦無力迴天。

《蕭氏續後漢書》記載:“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舍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讀通鑑論》記載:“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老將如趙雲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餘民,承愚闇之衝主,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而徒流於猇亭乎?”

趙雲可以說是蜀漢政權中那些重臣之中,少有的幾個品行完美的人,其他的重臣或多或少都有著一些瑕疵,如法正睚眥必報、魏延招禍取咎、李嚴迷罔上下、關羽目下無塵、張飛暴而無恩、馬超背父棄族等等,趙雲與他們相比,人品不可謂不高潔。可以說為什麼趙雲是三國演義中最受歡迎,也是最讓尊敬的名將,原因大概就是如此,我們現在的社會就缺少像子龍這樣的人,性情耿直而大功無私,是以敢言能言,並無懼得罪君主和同僚,這些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是對是錯在他們的心裡真的很重要。趙雲終期一生對蜀漢、對劉備、對劉禪可以說都是忠心不二,他能在劉備最弱小的時候就一心一意跟隨著,即使君主遭遇多少的失敗,他也依然不理不理,他能在劉備要舉全國之兵為弟報仇攻擊吳國的時候,在百官都不敢與諫言的時候,甘冒被貶官削職的風險出言諫阻,可以說趙雲無愧於大丈夫之稱。再者人們之所以喜歡趙雲,是喜歡他的那份忠心,那份義氣,更是喜歡他的那份大胸襟,為了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可以孤身犯險去救劉備的兒子和妻子,為了不讓蜀國的士兵白白犧牲,他可以放棄自己的地位和生命去勸諫劉備不要伐吳,只能說趙雲真的是天下少有的大丈夫。


澳古說歷史


關於趙雲的故事,我們討論的已經太多了。這裡說一下他的年齡問題,事實上趙雲的年齡很大。比我們印象中的要大。


據考,趙雲生於156年。他比年齡第一的黃忠(145年生)小11歲,只比曹操(155年生)小一歲。而比關羽(163年生)大7歲,比張飛(166年生)大10歲,比最小的馬超(176年生)甚至大20歲。比孫權(182年生)和諸葛亮(181年生)就大得更多了。


也就是說,公元209年。在長坂坡單騎救主、血透徵袍的趙子龍已經53歲了。趙雲活到了73歲,只比最長壽的黃忠少一歲。公元229年,去世前一年的趙雲還隨諸葛亮北伐,實在是老當益壯。


趙雲武藝高強,老成持重,不與人爭,淡泊名利。一輩子都對劉家父子忠心耿耿,儘管他不是蜀漢前左右後四大將軍之一,也從未單獨領軍作戰。但他兩次把蜀漢集團接班人救出來,這功勞可也是實打實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自家講譚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雲帶著冀州常山郡的鄉勇去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對趙雲說:冀州的百姓不是都要投奔袁紹的嘛,怎麼你們郡的要來投奔我呢?趙雲說:天下大亂,其實我也不知道誰是是明主,我們是覺得您有仁政,才要跟隨您的。

劉備那個時候,也在公孫瓚那裡,兩個的關係就很不錯,公孫瓚派劉備去田楷那裡抵禦袁紹,趙雲也跟著去了,擔任劉備的主騎。

沒多久,趙雲的哥哥去世了,趙雲得回去奔喪,劉備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見到趙雲,就握著趙雲的手,十分捨不得,趙雲就跟劉備說:你等我,我會回來的。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投奔了袁紹,在鄴城,竟然見到了趙雲,劉備與趙雲就同床眠臥,就是不知道這個時候關羽,張飛是不是也一起,那四個人,是不是會有點擠。趙雲私底下為劉備招募了幾百個士兵,袁紹一點都不知道。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備投奔了劉表,駐紮在新野,然後跟夏侯敦,于禁在博望坡打了一仗,曹軍大敗,夏侯蘭被趙雲抓獲了,趙雲一看,老鄉。然後跟劉備說:主公,這是我老鄉,很懂法律哦。劉備就用夏侯蘭為軍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徵荊州,劉備南撤,但是因為帶了太多的百姓,所以行軍速度很慢,讓曹操的騎兵給追上了。趙雲就護著阿斗和甘夫人,平安的到了劉備身邊,趙雲就當上了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著劉備平定了荊南四郡,趙雲被任命為偏將軍,擔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範有個守寡的樊嫂子,想許配給趙雲,趙雲不肯答應,也許是覺得天下的女子那麼多,何必娶一個降將的寡嫂呢?你看曹操這樣子做,不是出事了嘛。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入益州,劉備知道趙雲比較謹慎,就讓他擔任留營司馬,看住孫尚香和她的那幫不安份的手下,果然,孫權看到劉備進益州了,就派人去接孫尚香,孫尚香就順手把阿斗一起帶走了。

諸葛亮一看,孫尚香你心不在主公這裡,你要回去,我們不攔你,但是你把阿斗給帶走,那就不應該了吧,立馬派趙雲和張飛趕緊去把東吳的船隊給攔住,把阿斗給奪回來。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與劉璋鬧翻了,劉備命諸葛亮帶著趙雲和張飛一同入益州,最終在成都匯合,後來又等到馬超了。劉璋看到成都城下人這麼多,就乾脆投降了,趙雲被任命翊軍將軍,只是這個雜號翊軍將軍一當就是十年。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阿斗繼位,趙雲因為兩次救主有功,所以封徵南將軍,鎮東將軍,封永昌亭侯。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趙雲和鄧芝兵出斜谷,為疑兵,最終被曹真打敗,貶為鎮軍將軍。建興七年,病逝,諡順平侯。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趙雲主要是兩次護主,缺少帶兵打仗的軍事實力,所以一直主要擔任照顧劉備家眷的責任。


歷史簡單說


不請自來,不吐不快。

正史趙雲由於蜀漢史料缺失記載太少,可單從隻言片語也能找出趙雲的性格,統兵能力以及一些功績,請大家耐心觀看。

三國志趙雲傳: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這裡主騎個人認為是主掌騎兵,公孫瓚處趙雲已經是為騎兵隊長,劉備挖牆腳拉來接著做騎兵隊長?先保留意見,看後面趙雲是否具備這樣的統兵才能再說。

三國志趙雲傳: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

蜀書妃子傳: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坂,於時困逼,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單騎救主這裡陳壽用了賴趙雲保護,如果沒有發生戰鬥或險情自然用不到這個賴字。我們都知道蜀漢史料少,陳壽又惜字如金,但總的不失嚴謹,各人傳記對照下還是有些蛛絲馬跡可尋。趙雲應該是先護送劉備至安全處所,再回頭去救人,並不是先主丟下妻子,趙雲就馬上去追回來。而虎豹騎追擊三天三夜(這些百人將以上特種兵馬上可以稍微睡睡調整的),同樣的路程再看劉備一行步行逃了更久吧!而作為近將的趙雲能休息好麼?趙雲敢獨自回頭救人就真的說明一個問題,此人真如劉備所說的一身是膽且對自己的武力有絕對的自信。雲別傳的一身是膽,義貫金石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此戰讓也劉備對趙雲俞加信任,趙雲未加入時關羽張飛都幹過這活,不代表他們就是保鏢。

三國志趙雲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陳壽說的外水上江陽,卻沒說清去幹啥,華陽國志記載是平定江陽犍為(領九城十二縣),而諸葛亮傳說的分定郡縣說明是平定戰,要切斷成都與周邊聯繫,在法證勸降信裡提到的入犍為界,分平資中。說明趙雲自領一路兵馬攻略江陽犍為,一路平推,一年內拿下趕上與劉備匯合。騎兵出身的趙雲領步兵攻城略地,後封翊軍將軍。劉備入川關張趙都不帶,應該是三人都有聲名在外怕劉璋忌憚,攻略益州的援軍主將是張飛,功勞就記在張飛身上了,難道就可以說趙雲打醬油?有幾個人誰敢說自己能帶兵一年內打下九座城池共十二縣之地?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吧!再對比看看孫策周瑜帶著一群牛人攻略江東六郡花了幾年?

三國志趙雲傳: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翊軍將軍字面理解是輔佐軍隊的將軍?參閱史料得知幾十年後的成漢有些推崇這個所謂雜號,開國君主李雄親族將領之一由翊軍將軍升司空,末代君主李勢因資質相貌被拜翊軍將軍,漢王世子。而華陽國志作者直接將其與四方將軍並列。是不是另類中護軍呢?楊戲贊裡說的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而中護軍其中一個任務就是選士,說明趙雲因為性格厚重,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幹這個,坐鎮中央搞軍隊建設,所以聲名不顯,而趙雲性格、能力、威望及忠誠度在當時益州絕對是劉備首選。這裡中護軍估計是劉禪開始使用九品中正制規範軍政職位,給趙雲的翊軍將軍正名。而徵南將軍個人推測肯定是在平定南蠻有所貢獻,畢竟無功不受祿。大漢鎮東將軍之前一任是劉備,趙雲接班,這劉禪不忌諱麼?

三國志趙雲傳: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七年卒,追諡順平侯。

三國志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

箕谷之戰,趙雲一路大張旗鼓為疑兵,諸葛亮帶主力攻祁山,趙雲把兵力四散冒充做主力,曹真上當遣大眾拒之。沒被識破,如識破趙雲就不可能以小敗收場了!街亭失守,諸葛亮撤軍來不及告誡趙雲,而趙雲在失利的情況下收斂四散兵將聚攏抵抗,略為小敗。這可不是事先做好安排的抵抗,純粹是靠主將臨陣指揮,崇高的個人威望,以及將士們對主將的信任,缺一則潰散在即。個人覺得是統兵能力一流:失利的情況下,以四處聚攏起來劣勢兵力據守,抵抗敵軍主力不至大敗,其統兵能力頗為不凡,只是此時趙雲年事已高且兵力不足。

以上為三國志記載,輔以華陽國志記載的趙雲相關事蹟的個人解析,雲別傳就不說了,免得有人說野史啊雲吹什麼的。

個人拙見:趙雲以騎兵出身,跟隨劉備於落魄之時,敢於獨自回頭逆行於虎豹騎追擊的路上,搜救主母少主。可見其忠肝義膽,想人所不敢想,也當的起楊戲贊他猛將之烈。攻略荊州雖然史料缺失但此時也就關張趙三人好用(入川張飛趙雲,關羽守家),攻略益州獨下二郡,此後以嚴謹厚重的性格為劉備選拔考核益州之兵(平定益州後劉備軍兵員構成混亂),統時選士,執掌禁軍。初次北伐時以劣勢疑兵牽制曹魏大眾,為諸葛亮攻祁山做好鋪墊,卻因馬謖一人全局大敗。其軍略為失利,小敗而歸。死於初次北伐後一年,也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史趙雲由於記載太少或許不如演義那麼英武絕倫,但也不遜色多少,完全擔得起廣大百姓愛戴的五虎上將之名。

感謝閱覽,有喜歡趙雲的歡迎轉發,為正史趙雲正名。


簡單的平凡境界


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係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劉備軍曾俘獲夏侯敦部下夏侯蘭,蘭乃趙雲同鄉,雲知其明於律法,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屬下,其慎慮如此。蜀軍街亭失利後,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雲親自斷後,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甚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餘物資獎賜趙雲將士,趙雲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讚賞。昔日平定桂陽後,趙雲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範之寡嫂有天資之色,範欲將寡嫂配趙雲,趙雲認為範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後來趙範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田宅分賜諸將,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從其言。趙雲為國,不被

天姿國色

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