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怎樣判斷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治民145


平仄的區分按現在的拼音方案比較好區分,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但是按這種區分方法讀某些古詩卻很彆扭,似乎不合平仄,但是,古人寫詩對平仄的要求比現代人要高很多,一般是不會出現不合平仄的現象的,究其原因,這與古人的語言方式有關。古人寫詩一般遵循的韻律有兩種,一種是平水韻,另一種是中華新韻,主要是平水韻,這個平水韻運用的是方言,並不是現在流行的普通話,很多字的發音與現在不同,音調也不同,那些現在讀起來不合平仄的古詩如果用平水韻來讀就合韻了,中華新韻與現在的發音相似,一般不存在不合韻的問題。


鄞粵強


問題:平仄是怎樣判斷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

前言

符合平仄是近體詩的基本規則,平仄與四聲是在齊梁時期才開始被詩人注意,當時沈約等永明體詩人們發現了四聲“平上去入”的規律,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是怎麼回事。

同為竟陵八友的梁武帝就曾經問過手下,何為四聲?答曰:天子萬福。

一、四聲

今天的四聲是1234聲,以天子萬福為例比較一下今古四聲的不同

天一聲(古平聲)、子三聲(古上聲)、萬四聲(古入聲)

古韻裡邊的平聲類似於今天的1、2聲,如:天、田、媽、麻;

古韻裡的上聲類似於今天的三聲:子、馬;

去聲相當於四聲:萬、罵。

二、平仄

平生就是平:天;

仄包括了上、去、入三聲:子、萬、福。

三、注意那些問題?

今天的平聲未必是古韻裡的平聲,例如福、熟、石在古韻裡是入聲,屬於仄;

筒在今天是三聲,在平水韻中屬於上平一東,是平聲。

像“筒”這種情況不是特別多,但是像“福、熟、石”這些古韻裡的入聲字數量卻不少,用古韻作詩的時候一定要經常查詢。

結語

今古不同韻部不同平仄的情況很多,也是困擾大家用古韻作詩的問題,要解決沒有好辦法,多讀、多寫就能記住一些。不必特意去背誦,寫完詩查詢一下就可以了,查幾次就能記住。

關於入聲,可以看看這兩篇文章:

《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2018-09-20 16:42:56》

《老街詩詞閒話44-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平仄是根據漢語拼音的一二三四個音調來判斷的。

簡單來說叫作平聲和去聲。其中一、二聲叫作平聲,三、四聲叫作去聲。也把一二聲叫平聲,三四聲叫仄聲。

再細分有陰陽上去四聲,按四個聲調分別叫作: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一般對聯都是對偶句,要求字數相同,詞性相對,平仄相對,有意境,才是好對聯。

比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毛主席詩詞《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的兩句詩,是對偶句。請看:

上句分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句分別是仄仄平平平仄平。

這樣平仄相對,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詩的氣勢和感染力量!

當然有時對聯中出於意境和詞性的需要,平仄也不是要一絲不差的,稍有偏差也可以,比如上邊例句,上句結尾是平平仄,下句應為仄仄平,一仄之差,並不影響全詩的氣勢和押韻。

這是我對此問題的粗淺理解,僅供參考。


常青樹


《尋仙去》(平水韻)

芯蓫

霓虹久看眼蒙塵,方覺春江煙雨真。

故我瀟瀟尋仙去,輕舟颯颯過五津。

·

一般情況下,現在的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

考慮到漢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不斷融合形成的民族(契丹、鮮卑等民族完全融入),古今漢語的發音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中。所以某些一二聲漢字,古時可能是仄聲;而某些三四聲漢字,古時可能是平聲。

其實大家不必過分糾結每個字的平仄,現在是網絡時代了。不管你是寫詩還是寫對聯,很多網站都有小程序,可以幫助檢查平仄問題的。至於每個字古時具體什麼發音,查一下 平水韻 韻表即可。很多網站都可以查詢的。

所以,網絡時代學習格律寫律詩就變得非常簡單了。我學習寫作律詩快一個月了。自我感覺,進步非常明顯。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寫的小詩。相信您如果想學習寫作,進步的速度不會比我慢。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芯蓫


首先得要知道每個字的發音聲調。

在現在漢語中的四個聲調,卽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分別是一,二,三,四聲。例如:英雄好漢,山明水秀,花紅柳綠...等都是一二三四排列的。

這四個聲調在”仄起平收”的理論基礎上的詩詞作賦中,填最後一個字的韻腳是非常重要的。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在作詩詞利用四個聲調填韻腳時,只要區分好平仄就行了。(古漢語中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

在古代漢語學中,也有四個聲調之高低長短之說。而這四個聲調的叫法與現在不同,分別是:平,上,去,入。也就是在古代漢語學認為: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明朝有《玉鑰匙歌訣》書曰:

平聲平調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而話又說回來了,古代四聲中的平聲又包括現在的一聲二聲,仄聲又包括現在的三聲四聲。雖然有些矛盾之處,我看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從而放寬了韻腳的侷限性。

在詩詞中,填韻腳的用字平仄規律不能隨意篡改。

但也有文化學著認為,關鍵時不惜二聲三聲之變,第四聲還是望而卻步的。

還有一點兒必須說明的是,有時填韻腳如聲同韻母的啊,安,昂等漢字,一定要用陰平調卽一聲填腳,不可用陽平,上聲更不能用去聲。

就說這些吧,知識有限,供大家評點指正。


愚叟抱甕


【平仄分韻】一書民國版中,平是平,上去入屬仄,解放後改上也平。甚至作對先儒有律韻不及現人,不要律韻意境好見解,舊推平仄法!隨口順岀者平,如:東、董、凍、篤即平、上、去、入,又金、錦、禁、急,音平、上去、入。又彭、棒、硬、額⋯⋯上推平仄法例列,祥𡿨分韻撮要〉。


三陽181207345


1,古代有平水韻。可以參考裡面的字,當平仄字典使用。

2,古還有詞林正韻。裡面的字,也可當平仄字典使用。

3,目前有中華新韻。也可以當平仄字典使用。

實際寫詩時,如果用新韻要註明使用的是新韻。反之,不用註明。

寫詩時,一般,1聲、2聲是平聲,3聲、4聲是仄聲。另外,如果用平水韻,也要注意入聲字為仄,還有今平古仄,可平可仄字的意思是否相同。

不要想當然,對於古代發音,如果困惑,可以用搜韻在線檢驗正確與否。

其實,平仄詞譜也有規律可記憶。寫詩不用看格律。

但是,具體格律,詩詞歌行曲賦也不同,有的有詞譜,有的沒有,要善於研究學習典型詞譜模仿寫。不要挑剔古人的錯。


詩詞與花草




鴿飛大地


不一定,規範普通話時沒有明確平聲、仄聲,現在說一、二聲是平,三、四聲是仄,只是大概的用法。沒有如清康熙年制定的《佩文詩韻》這樣的法定文件,針對語言變化修訂。

有詩詞愛好者認為某些古詩詞用普通話念不順口,用某方言念就順口了。

其實我們現在有必要重編《佩文詩韻》。

舉一個例子:ji(急)是第二聲,現在都念平聲,而《佩文詩韻》中幾乎全是仄聲。


閒雲野鶴87277


平仄區別,平聲平道莫高昂,上聲高哹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急促短收臧。上去入聲皆仄韻。僅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