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步騰訊後塵,組織調整隻為爭“B端”市場?

阿里步腾讯后尘,组织调整只为争“B端”市场?

11月26日,阿里巴巴宣佈了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據筆者瞭解,此次調整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二是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整合B2B、淘寶、天貓等技術資源,提供新零售體系技術支撐;三是天貓升級為“大天貓”,下轄天貓事業群、天貓超市事業群、天貓進出口事業部三大板塊;四是菜鳥網絡將調整陣型,成立超市物流團隊和天貓進出口物流團隊。

騰訊、阿里都在大調整,未來互聯網到底選擇“B”還是“C”?

無獨有偶,阿里的老對手騰訊此前也剛剛完成了組織架構的調整,新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平臺與內容事業群、技術委員會和新的廣告營銷服務線。

從調整的內容來看,相比以往的以社交娛樂為核心的發展戰略,騰訊正在“B端”投入更多的精力,包括馬化騰在內的高管也一直在表明騰訊的發力方向是企業業務,一時間產業互聯網成了互聯網討論的核心。

而綜合本次阿里調整的結果,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阿里正在構建一個全新的組織體系,將原有的多條戰線整合,開始化繁為簡。而在其中,雲業務、新零售、電商以及物流成為了四個關鍵詞。而從其中我們可以窺探到的是,阿里也釋放出了明顯的“B端”信號。

除此以外,提出All in AI”的百度,明顯也是擺出了進軍B端的姿態,其在汽車上的動作更完全是把自己自然而然當成了“B端”的一員。

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著“C端”將被拋在一邊?其實也不盡然。

我們可以看到,阿里本身的新零售、天貓、菜鳥都註定無法與“C端”割裂,而騰訊在調整的時候也保留了互動娛樂事業群、微信事業群,依然保持著對於“C端”的控制和野心。因此,只能說從兩家巨頭的調整來看,未來“C端”並非被拋棄,所謂的C位可能要讓一讓,“B端”的業務將從幕後走到臺前。如果非要做出選擇,那麼答案會是主“B”副“C”。

騰訊、阿里做出選擇後,互聯網的天變了?

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優秀、規模最大的兩家企業,騰訊和阿里的舉動往往關乎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年初在兩家企業的強勢介入之下,瀕死的傳統零售一下發生了質的變化,從盒馬鮮生開始,生鮮、商超、家居等多個行業的傳統零售煥然新生,完全稱得上是互聯網+零售的神奇反應。如今,兩家企業致力於“B端”的產業,互聯網行業的天要變了嗎?

在筆者看來,也許並非如此。

誠然,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產業互聯網無論是增長空間還是增長速度,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隨著技術的成熟,落地產品增多,產業互聯網的商業價值會進一步釋放出來。但同時,我們更應該清楚,產業互聯網並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生意。

就拿雲計算來說,工信部去年的《雲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指出,2019年我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將突破4300億。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個誘人的數字,但事實上,不論是阿里雲、騰訊雲,都曾發生過宕機導致客戶使用中斷、數據受損的情況。由此來看,這項業務典型屬於技術和數據安全門檻較高的的一類,對於企業的實力是不小的考驗,而不是像共享單車一樣,隨便誰都能隨便入局。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C端的生意來說,B端的用戶數量遠遠不及對於發展這塊業務的企業來說是更難的。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十年,阿里、騰訊、百度、美團、頭條、滴滴、京東、網易一個一個的相繼崛起,包括拼多多用了3年就屹立於互聯網圈的大佬之列,但是產業互聯網何曾出過這樣的現象?甚至至今也沒有一家能夠人盡皆知的“B端”企業。

此外,產業互聯網在中國並不是白紙一張,早已有深耕多年的企業存在。這就意味著,“B端”的業務早就有企業在做,先發優勢明顯,即便大量的企業由“C”轉“B”,無法撼動這些企業的地位,最終還是要轉回去。

拓天速貸

拓天速貸,實物抵押的領跑者,真正的實物抵押,抵押原件隨時查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