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君子遠庖廚”?

關運福


這牽扯到一個儒家文化構型和演變的問題。君子遠庖廚最早見於《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此處,孟子不斷引導,勸誡齊宣王要實行仁術,不可肆意放縱,庖廚指代廚房享樂,意義尚比較單純。到了漢代,庖廚意義已經有了某種變化,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君王要放鄭聲,遠佞人,省庖廚,去侈靡,庖廚與奢靡直接建立了聯繫,甚至指責為佞人。《後漢書·仲長統傳》中又記載,

使餓狼守庖廚,餓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斵生之骨髓。

可見,庖廚不僅是口腹之慾的象徵,也意味著民脂民膏,君王執著庖廚,乃是甘於庸俗,不附風雅,近庖廚,喜庖廚之精,縱容庖廚之惡逐步成為一個君主昏庸的政治符號。

再看,三國·魏·王肅在《孔子家語·六本》卷四中言,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無疑,庖廚面對臭味的鮑魚之肆,定然味道不正,君子理應遠離。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更為直接的指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虛偽的儒學君子怎麼可能近庖廚呢?並不是君子不吃肉,相反一些士人還要食不厭精。但是,君子講究慎獨,儒學雖然不談禁慾,但是也要節制。正如宋代孟元老寫道:

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自然,君子還是不要為美食所惑,從而導致滯於物,庖廚成為典型。

慢慢的,庖廚就不是一個好詞了,其形象也稱為大腹便便,油頭滑腦,沒有抱負的外形了。
而且,在正統的社會結構中,也沒有自己的明確位置,士農工商,做生意的庖廚,不過在末位,有些還是賤民。

故而在小說水滸傳中,官府提轄魯達罵鄭屠,狗一樣的東西,也就合理了。


秦右史


這是道國學題,而且和儒家有關係。似乎儒家的人對於廚師,花匠都沒什麼好感。比如君子遠包廚的典故就跟儒家的亞聖孟子有關係。

話說有一次,孟子跟齊宣王嘮嗑。

齊宣王覺得空氣有些乾燥,生活有點無聊,於是問道:

老孟啊,你講故事給寡人聽聽吧。

孟子問:我不會說相聲,也不會講脫口秀。

齊宣王說:那你可以講課春秋爭霸的故事啊,齊桓公,晉文公爭霸簡直太刺激了。

孟子白了他一眼說:我們儒家創始人孔校長沒開過這門課,所以我也沒聽過啊。

齊宣王有點不高興了。

孟子見狀說:要不我來講道德一統天下的故事,好不好啊?

齊宣王表示震驚:納尼,道德也能一統天下?are you kid me?

孟子說:當然啦,很神奇吧。只要老百姓過的HAPPY,你也能行啊。

齊宣王反問:我讀書少,你別騙我啊。

孟子突然深情的看了要齊宣王,說道:我聽說上個月,您的侍衛牽牛從您的大殿路過。

您問:牽牛去哪裡?

侍衛說:牽去殺掉,然後去當供品。

您說:放了它吧,我實在不忍心看它可憐的樣子。

侍衛說:沒有牛,拿啥當供品啊?

您說:用羊發揮牛吧。

孟子問:大王,這事是真的嗎?

齊宣王說,確有其事。

孟子拉著齊宣王的手,深情的說:大哥,太有愛心了。

齊宣王說:寡人只是不忍心而已。

孟子說:這就是仁心啊。就憑這,你就能一統天下。雖然沒見識的老百姓覺得您實在是太摳門了,其實我懂您,您就是不忍心而已。

齊宣王感動的說:是啊,別人都誤會我了。我怎麼會那麼摳門呢?我就是太善良了。

孟子說:別怪那些老百姓,他們哪懂您的偉大?

齊宣王說:偉大?親,我偉大在哪裡呢?

孟子說:大王,您的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這就是君子遠庖廚的故事,孟子借齊宣王不忍心殺牛,而推導出齊宣王是有良知,有仁心的人,進而推導出君子都遠離廚房,因為君子的仁心良知不忍心看到不仁義的事情。

可是,儒家不吃肉嗎?齊宣王真是君子嗎?齊宣王真的一統天下了嗎?

這都是孟子的一廂情願而已。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經典誦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今天我們繼續《朱子家訓》的學習。

請大家打開課本,我們將今天的內容誦讀三遍: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

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

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

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今天的《朱子家訓》說的是不可用勢力來欺凌壓迫孤兒寡婦,不要貪口腹之慾而任意地宰殺牛羊雞鴨等動物。

中華民族歷來唾棄仗勢欺人,特別是欺侮孤兒寡母、老弱病殘。《禮記》講到:“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鰥,指喪妻的男人;寡指喪夫的女人;孤,指幼而喪父的孩子;獨,指老來喪子的老人。我們要特別照養保護這些弱勢群體。

孟子講:"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就是說,對受苦受難的人,如果沒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

我曾經在三門峽甘棠苑的鐘鼓樓上,看見一副由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所書寫的對聯:“世長勢短不以勢處世,人多仁少當擇人交仁。”意思是,人生一世時間雖長,但得意、得勢的時間短,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不要用勢力壓迫人;世間人多,但有仁義的人少,我們應該以仁義來和人交往。

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佛家講“眾生平等”,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哪怕是花木鳥蟲都一樣,我們應該對天地間的一切生命懷一顆敬畏之心,儘可能地善待一切生命。佛家最起碼的戒就是戒殺,一個對動物都有同情心的人,那對人自然會更好。豐子愷先生講,護生就是護心,保護生命其實是保護人的那一顆悲憫弱小的仁慈之心。

人為了生存,離不開攝取飲食來維持生命。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就夠了,不能為貪圖口腹而肆意濫吃。

食肉過多,第一會危害身體健康,第二會破壞生態平衡,第三會扼殺人的同情心慈悲心。

孟子講:“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遠庖廚也。”意思是君子對各種動物,願意看見它們活蹦亂跳地活著,而不忍心看見它們悲慘地死去;聽見它們被宰殺時淒厲的叫聲,就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要遠離廚房。這就是聖賢的仁愛之心,不光是對人,對動物也是一樣的。

有些人過於貪婪,不計後果。為了口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底遊的,山裡藏的,都弄出來吃,不管能不能吃,都堅決要吃。結果,這樣一吃,吃出的病患者就特別多,患病率非常高。記憶猶新的2008年非典就是從口腹之慾而引發,真是觸目驚心。現代很多人的疾病是食肉過多引起,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回顧一下今天所學: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

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今天的經典誦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天心365》家庭國學共修是萃辰天心書院每天推出的內容,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

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


萃辰天心書院


主要是孟子老先生想吃肉,但又不好意思自己殺生,於是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別人來殺,自己躲得遠遠地吃!

好好說的話,其實古代不少賢人還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儒家經典中也有的是燒烤的內容。在各種意義上,廚房實在是古代君子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1

孟子自己就講,膠鬲舉於魚鹽之中,這就是說,膠鬲是個打漁賣鹽的。古代這兩件事經常聯繫在一起。一則都是濱海漁民乾的,二來鮮魚很快就壞了,需要用鹽醃製,然後賣到比較遠的地方去。按照孟子自己的標準,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看到活的魚,就不想見到它們死了,那膠鬲這人良心大大的壞?那天還降大任於他呢。

更著名的故事大概是伊尹,本來就是個奴隸,給商湯做飯的,就是個庖。說來,《孟子》這書很有趣,他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之類的,舉了一大堆例子,就是不肯講伊尹本來是個廚子。 孟子的這種論證策略,就是我們說的,把反例藏起來。

2

君子遠庖廚,實在是孟子的一家之言。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且不說這具體是要怎麼治理國家。老子很清楚,當時人都比較熟悉烹小鮮。莊子就更直接了,

庖丁解牛,廚師有智慧,小可以養身,大可以治國。君子們應該像他們學習,怎麼能遠離他們呢!

愛烹飪,愛廚師,不光是老莊的學說。孔子就說,我們要學習《詩經》。可是《詩經》裡都有些什麼呢?舉個例子: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有個小白兔啊,燒啊,烤啊;有個小白兔啊,烤啊,燒啊。燒烤做什麼呢,因為君子要和客人一起吃呀!按照孟子的說法,這《詩經》還是孔子親自刪定的呢。但如果我們讀孔子的《詩經》,就要燒烤白兔——感受一下當時的場景:

3

其實,如果我們瞭解當時的飲食習慣,我們就會發現,無論王公貴族還是正人君子,都不可能遠離庖廚。一個原因是我們的祖先自然和我們一樣,都是吃貨,知道這肉要現烤的好吃。貴族自己當然不會上手烤,但等烤肉從廚房遠遠端上來,涼了就不好吃了。所以要在旁邊烤。我們看漢代畫像石,可以粗略感受一下當時的氛圍:

(見李欣:《考古資料所見漢代“燒烤”風俗》)

當然,這圖並不是說漢代燒烤的場景就是這樣的,一邊殺動物一邊吃。漢墓的壁畫告訴我們:在墓葬的禮儀空間裡,殺動物啦烤一烤啦,是上層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4

君子遠庖廚這句話,孟子大概也就是說說,但宋元以來,漸漸受到重視。這主要是因為漢傳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就不能吃肉了——這真是對菜葉子的不平等啊。儒家對這件事要有自己的態度,就要完善自己的道德學說。孟子在這件事上想的是很周到的:既滿足了大家吃肉的慾望,又讓大家光明正大、毫無負罪感地吃。

這一舉兩得的辦法,嗯,就是離開廚房遠一點吃。


在野武將


解析:君子遠庖廚

當年在紅袖時,就見到有會員批判“君子遠庖廚。”稱孔子一邊吃著大魚大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一邊說君子遠庖廚。真是虛偽呀!直至今日,在百度貼吧,QQ群裡依然常常見到此類言論。

鄙人今天就解讀一下君子遠庖廚。討論一下孔子是否虛偽。


首先說一點,君子遠庖廚是孟子之言,與孔子無關。然後,必須瞭解孟子說此言時的場景。對此,《孟子·梁惠王上》有詳細記載:

有一次,齊王坐在堂上,有人牽牛而過。齊王問曰:牽牛去幹啥?答曰:要宰殺它。齊王見牛甚是可憐,就讓人以羊易牛。



牛即將被殺,淚流滿面。


孟子聽聞此事後稱:百姓以為大王捨不得牛,才換羊的。但臣卻知道,大王有不忍之心。(孟子天天訓斥國君,這次居然誇獎他。太難得了。齊宣王有一點很像我,從小到大,只被老師表揚過一次。)

齊王稱:先生說的太對了。齊國雖然狹小,寡人也不至於捨不得一頭牛吧!只不過俺覺得牛並無罪過。卻要把讓它千刀萬剮,太可憐了。 但百姓卻認為我吝嗇,捨不得牛,才以小換大,以羊易牛。

真是生齊王者父母,知齊王者孟子呀!

孟子又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要解析孟子此言,有兩點要樞:其一是緊扣以羊易牛之事;其二是正確理解君子之義。

我們先解讀一下儒家經典中君子:

《論語》和《禮記》中所言之君子大體類似:有時是指道德高尚之人,有時是指貴族。唯一不同的是,《禮記》中的君子,有時指國君嫡子,與之對應的小人指國君庶子。

《詩經》中所言之君子,沒有一處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大致有兩種情況:但凡涉及婚戀之詩,其君子多指丈夫。與婚戀無關之詩,其君子多指貴族。

行文至此,插一點花絮:

在春秋時期,曾爆發了著名的齊晉鞍之戰。戰前,晉國大夫韓厥與御者互換位置。被齊人邴夏識破,於是謂齊侯曰:“射其御者,君子也。”齊頃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邴夏所言之君子,是指地位高的貴族,同時也是晉軍的將帥。而齊頃公誤以為是道德高尚之人。此君子非彼君子也。

對君子的不同理解,不但會決定將帥的生死,甚至會決定戰爭的勝負。在今天,雖然不會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卻會誤讀經典。

再回顧君子遠庖廚的整個故事,當時孟子是在與齊王談話。其言之君子顯然是指貴族,確切的說是指齊王。與道德高尚之人無涉。

孟子之意是:齊王對於牛,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才會以羊易之,其實羊也可憐。齊王之所以以羊易牛,是隻看到了牛的可憐之狀,而沒有見到羊的可憐之狀。這是因為齊王遠離庖廚,不從事殺牛宰羊的工作。

若將孟子所言之君子誤讀為道德高尚之人,尚可諒解——齊頃公不也誤讀了邴夏所言之君子嗎?

但將孟子的君子遠庖廚之言,轉嫁到孔子頭上。並稱孔子虛偽。此類人可謂對國學一無所知,張嘴就批!

今天,鄙人就對支那人下一個定義:對國學一無所知,張嘴就批之人,謂之支那人。

諸位若贊同我對孟子此言的解讀。可以加個關注。過些時,我會獻上另外篇文章,《解析孔子之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楊朱學派


中國民間的屠夫和普通人在殺雞宰魚時念的咒語就是君子遠庖廚。

說屠夫們唸的咒語前,先說一下君子遠庖廚的意思,許多人認為君子遠庖廚說的是男子漢大丈夫不做飯,或者是封建貴族要遠離下人做事的地方,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這句話起源於齊宣王和孟子的對話,說是齊宣王看到有人牽著牛走,這牛一直在發抖,宣王就問他牽牛幹什麼,那個人就說要殺了祭鍾,齊宣王就說:“放了這頭牛,我看這頭牛發抖的樣子,就像沒有罪卻被殺的人一樣。”牽牛者問:“那麼不祭鍾了嗎?”宣王說用羊代替。

這事傳出去之後齊國的百姓都說齊宣王好小氣!捨不得殺牛,就去殺羊。但孟子不這樣認為,孟子認為這是不忍,後孟子和齊宣王討論這件事,孟子認為這種不忍是仁心,這種仁心可以幫他統一天下!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君子看到了動物活著,就不忍心看它們死,聽到它們臨死時的哀嚎,就不忍心吃他們的肉,所以君子遠庖廚。

佛教也有見其死則不吃其肉的的說法,佛教早期不是不吃肉,是隻能吃三淨肉,認為看到動物死去的話,這肉就不能吃,這和齊宣王不忍殺牛很像,本質上是不忍!

言歸正傳,過去民間在殺死動物前會念誦一些話,如興揚老家殺雞前會念叨:“小雞小雞你別怪,生來人間一道菜,今年殺了你,明年你再來;”一些地方屠夫殺牛會說:“辛苦一輩子,到老變成肉,不怨天,不怨地,只怨主家不要你……”有的廚師殺魚前會說:“魚兒魚兒你莫怪,他不吃來我不宰。”這些話裡面有的是在說無賴,有的是在說別怪我,但都是在說尊重和敬畏,內心是不忍,故唸叨的是殺動物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無緣無故殺的,還認為殺了不好,所以才會把責任推給主家和客人。

這些殺生者的社會地位不高,話語權也很小,於是沒多少年輕人知道這些, 於是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敬畏之心,就有人被騙,也認為中國人沒有敬畏之心了,這話很不公道,沒有敬畏之心的民族是不會在殺生前唸叨這些的。


全真道士梁興揚


這句話最早出自於《禮記。玉藻》:“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意思是說盡量不親手宰殺活物。

這句話後被孟子引用,在《孟子》中《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說這段話是因為齊宣王曾看到被用來祭祀的牛在被宰殺前害怕發抖,不忍心而把牛換成了羊,孟子以此來稱讚齊宣王的惻隱之心,也以此來勸導國君應該有仁心施仁政。

所以君子遠庖廚這句話,肯定不是簡單的讓人遠離廚房的意思,這不是本意。這裡講的是一種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也就是惻隱之心,或者叫做慈悲心,這也是“仁”或“道德”的基本組成部分。孟子也不止一次提到過這一點,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

那麼這種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體現,其道理和取消殉葬、反對日本殘殺海豚、歐美養豬養家禽要提供好的環境甚至給它們放音樂是一個道理。再比如說古時戰爭殺俘砍首級很正常、印第安人會把敵人的頭皮割下來、非洲部落會把敵人頭骨掛在身上,這都是和文明含義相反的“野蠻”的標誌。至少近現代戰爭不殺俘虜是國際的慣例公約,雖然戰爭依舊殘忍,但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

所以說君子遠庖廚不是說君子不下廚房不做飯,而是儘量不親手宰殺生命的意思。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幾句話:“勸君莫食三月鯽,萬千魚仔在腹中。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道理也是一樣的。


梵巖


我是專門研究氣功的頭條號作者,對於一些心理暗示類的東西,還算是有一些瞭解。

君子遠庖廚,說的就是君子一定要遠離殺生的那個現場,也就是說在人殺羊殺豬之時,你不要去看,那樣會影響你的心靈及心境。

這句話並不是讓君子遠離廚師這個人,而是遠離殺生的那個現場。

古往今來,對於這句話的解釋其實有很多事偏了的。

作為一個君子,日常要做的就是修身養性,不只是要遠包廚,而是遠離一切能夠影響自己心性的場景和人物。

和這句話類似的還有佛法當中的戒葷腥。

戒葷腥並不是說人不能吃肉,而是說要借那個能夠影響自己心性的場景和食物。

比如說辣椒,蔥,姜,蒜等等。


腦洞大仙


《孟子·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事》記錄了孟子針對齊宣王因“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而“以羊易牛”的事例講了這樣一個道理,“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認為“是乃仁術也”,這種“仁慈之心”是行王道的起點。

“君子遠庖廚”之“庖廚”實際是宰殺禽獸的場面,“遠庖廚”就能相對保持健康的心理,不受“兇殺”之“惡”的汙染。

其實,人類豢養各種動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食用”,當面對喜愛的動物面臨被食用的情況時,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遠庖廚”。你可以不食用動物,但你沒權力干涉別人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宰殺動物。狗是人們豢養的動物之一,幾千年前的人類就食用它。狗的一生中,不知道吃了多少其他動物的肉。你保護狗,難道就可以不保護被狗食用的動物。你能保護的,只能是你眼前的狗,你知道的狗。實際上,正應該以“君子遠庖廚”的方式對待別人食用動物,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干擾他人食用畜禽的問題。


陳廣逵


君子遠庖廚,第一層意思是說君子要淡化口腹之慾,從而清心素雅,不要參與屠豬宰牛,從而培養善心,在春秋戰國時代,庖丁與廚子地位等於奴婢和下等工人,雖然儒家沒有看不起人。但那時的環境,這類人往往粗鄙是非多,他們的環境危險大,一般人很容易出問題,所以勸誡人儘量不要參與。意思和瓜前李下不可去,寡婦門前是非多,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有點差不多。

第一層意思主要修身上講,第二層意思是修心上說,君子遠庖廚,是從儒家修心體系上說的一句隱喻,庖廚,比喻的是慾望與愚鈍,是指君子要懂得控制自己,不要放縱,不要逞欲妄行,儒家,道家,都喜歡用隱喻,庖廚表面上說是屠夫廚子,實際上指的是人心衝動,粗鄙,慾望熾熱,貪圖奢靡享受的那一面,所以告誡君子,和以君子法則立身的人,要遠離這些不好的人性弱點,從而得以超脫,得到中庸之道,也就是得到明哲保身,明德明道,不偏不倚的境界。

第三層意思,當然就是仁的培養,仁,但我個人認為這一層意思主要是後人附庸的,當時並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