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丁俊發:向德國郵政學些什麼

編者按:金秋十月,由國家郵政局指導,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2018中國郵政業發展高層論壇在京隆重舉行,來自國家政府、業內知名企業和產學研的多位重量級嘉賓參會並發表主題演講,在行業內引起了熱烈反響。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原常務副會長、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供應鏈研究首席特邀專家丁俊發先生髮表了題為《向德國郵政學些什麼》的主題演講,他認為要從以市場的敏銳力死死抓住物流與供應鏈不放,立足國內,放眼全球,重資產、輕資產雙管齊下,不斷創新。以下內容根據會議發言整理,我們將陸續發表專題報道,與各位共享專家們的思想精髓。

「專家觀點」丁俊發:向德國郵政學些什麼

各位同仁上午好!改革開放40年,郵政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討論的可能不是我們取得的成績,更多的要面向未來,看看存在一些什麼問題,找一些什麼方向。

9月30日到10月3日,我在美國參加了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的年會,有4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人參加。該協會的會長報告了2017年美國物流供應鏈的基本情況,講到2017年美國的物流總成本和GDP的比率是7.7%,比2016年上升了0.2個百分點,中國物流總成本和GDP的比例整整高出1倍,反映出總體的效率還是比較低的。這裡面的原因很多,不僅僅是物流業本身,還有國民經濟運行、經濟結構等一系列問題。美國2017年的物流總產值是1.5萬億美元,物流供應鏈有關的就業是4400萬,等於佔了美國總體就業人數的37%,他認為物流和供應鏈對整個美國甚至是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世界銀行每兩年發佈一次的全球物流和供應鏈績效指數排名中,2018年中國列第26位。今年這個指數報告中顯示,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都更加註重物流硬實力的提升,發達國家則更重視物流供應鏈的軟實力提升。在參加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年會過程中也非常明確地感受到了這一點。特別是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企業如何把自己的價值更多地融入供應鏈,怎樣在供應鏈裡面獲得更多價值。二是如何面對科技對物流供應鏈的衝擊。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產業應用的普及,都對物流和供應鏈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市場的變化。全球都在關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的變化。四是年輕人才的培養,年會每年都會對全世界範圍內對物流和供應鏈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頒發獎項並進入名人堂,今年第一次表彰了一位對物流供應鏈有突出貢獻的35歲以下的年輕人。

「專家觀點」丁俊發:向德國郵政學些什麼

我的發言主題是“向德國郵政學些什麼”。DHL於1969年在美國舊金山成立,70年代將跨境快遞業務向全球拓展,1998年各國郵政開始收購它的股權,2001年上市,2002年成為德國郵政的全資子公司。2007年全年的營業額達到了604億歐元,摺合人民幣4829億元,全球的員工是50萬,是中國快遞業從業人數200萬的四分之一,品牌價值高達158億美元。從德國郵政業的演變,特別是DHL的發展,我們有些什麼啟示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專家觀點」丁俊發:向德國郵政學些什麼

第一,以市場的敏銳力死死抓住物流與供應鏈不放。在當今全球經濟和某個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物流和供應鏈是待開發的最後金礦。德國郵政收購DHL後,把其物流和供應鏈業務整合到DHL,形成了包括郵政電商、快遞、全球貨運、供應鏈在內的四大核心競爭板塊。中國的郵政服務進入物流領域的時間點並不算晚,2017年郵政收入超過了6000億,特別是快遞業務,現居全球首位,這個方面是值得我們稱讚的。但在全球影響力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目前面臨三大機遇,一是國民經濟處於從速度型向質量型的轉型階段,物流業是降本增效的主要措施。二是中國已經把供應鏈上升為國家戰略。三是國有企業進入一個新的改革期。從這個角度講,今後的5到10年,我國郵政業在物流和供應鏈方面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

「專家觀點」丁俊發:向德國郵政學些什麼

第二,立足國內,放眼全球。DHL的四大板塊是“均衡發展、重點突出”的。它是歐洲最大的郵政包裹服務供應商,在德國本土有34個分撥中心,每天處理包裹530萬件,佔領德國包裹市場的45%,電信市場的61%。快遞業務服務於全球220個國家和地區的278萬個快遞客戶,員工10萬人、佔國際快遞市場的38%,2016年在全球2100萬的航空運輸量中,DHL佔到了208萬噸,名列世界第一;在全球5100萬市場中間,DHL佔到了305萬,名列世界前茅;在歐洲公路市場貨運市場中,DHL佔2.2%,名列第二,供應全球50多個國家,佔全球市場2020億歐元的6.2%,名列世界第一,重點為北美和歐洲大企業提供全價值鏈的定製和供應鏈解決方案。我國郵政業的各類企業,應該更加註重“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特別是在打造“一帶一路”物流通道和供應鏈上多下功夫,在運作中既要有戰略重點,也要有靈活策略。

「專家觀點」丁俊發:向德國郵政學些什麼

第三,重資產、輕資產雙管齊下。在DHL的四大板塊中,前兩個板塊是重資產,後兩個板塊是輕資產,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平臺來整合社會資源和社會智力。貨運在供需雙方中的角色是中介、平臺服務商,供應鏈更加註重整合人才資源,實現藉資、借智、借力。我國郵政業的各類企業應該充分思考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充分運用重資產和輕資產。

第四,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品牌與自己的文化。DHL十分注重品牌打造,特別是質量、效率、服務等方面,提出“為客戶創造財富”、“一站式服務”等理念。據其分析,21世紀是大健康產業獲得大發展的時代,因此瞄準醫療、生命科學和健康保健領域,開展全方位的服務。這種根據市場變化不斷創新、大膽進入新領域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