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是農村的父母,有的家庭能出來三個大學生(兩個本科,一個研究生),而有的家庭只培養了一個大專生?

珂人爾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我就以我的經歷來談談吧。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每天在天沒亮的時候就打上手電筒,獨自穿過一條經途懸崖、林中有墳墓的小路,徒步兩個半小時到鎮上的初中上學,每天是兩頭黑(早上摸黑上學,晚上摸黑回家)。那時不覺得辛苦,甚至在大冬天還打著光腳丫去上學。

艱苦的經歷讓我學會了吃苦,形成了堅韌不拔的毅力。最後才上大學,並走上了繼續深造之路。

農村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尤其是偏遠山區的農村。同樣都是農村出身的孩子,為何有的家庭可以培養出幾個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而有的農民家庭裡的孩子卻只拿到大專畢業證,甚至在初高中階段就輟學了呢?

農村的這個現象其實並不是偶然的,首先與農村生活的經歷有關係

我出身偏遠山區的農村,從小家庭條件不好,小時候各種農活都做過,深知農民的艱辛,如果不努力學習跳出農門,那下一代可能也是這種生活。

雖然農村的農活很辛苦,但正是這種經歷磨鍊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而反觀那些家庭條件稍好同齡孩子,由於吃穿都比較好,有什麼困難都有父母扛著,對自己優裕的家境敢一種依賴,學習上就有點不求上進了。

然後與父母的教育有關

有些農村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深怕自己的孩子吃半點苦,什麼髒活累活都不讓孩子做,表面上是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

不管是農村和生活經歷還是父母的教育,都可以算作是農村家庭的影響,這對正在成長的農村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還與個人的努力有關

農村的教育資源雖然比不上城市的,但即便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個人不努力學習的話,也是成不了功的。同齡的農村孩子,有些貪玩,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

總之,農村的這個現象和農民家庭教育以及農村孩子的個人努力有關。

就暫且先回答這些,覺得回答得好就關注我唄,謝謝。


刺楸


我來自農村,我們家4個孩子,2個上了大學,我把書唸到了博士,現在在博士後流動站。僅以我們村為例,我家還不算典型,以考大學的成功率來看,我家是50%,有的家庭是100%。


總結大學考取率和失敗率的比例,我覺得高考取率的農村家庭一般有以下特點:

第一、基因因素。父母雙方其中有一方大多是“學霸”,當然,這裡的學霸不是說文憑有多高,而是父母有一方小時候唸書唸的也是極好的,但由於種種比如家庭貧困、家庭變故等原因不得不中途放棄。比如我的父親當年也是我們村為數不多考上縣城最好中學的學生之一。還有一個鄰居,他家三個孩子全部考上了重點大學,這三個孩子的學習天賦,就遺傳了其學霸父親(也是重點高中的錄取者,由於家貧不得已放棄了升學)

第二、家庭氛圍。就我經驗範圍內所見,農村高升學率的家庭,父母至少有一方是愛讀書之人,當然,依“書香門第”家庭的判斷標準,農村人讀書的標準並不高,很多僅限於小說、報紙、民間文學,但對於一個孩子而已,這種氛圍已經足夠薰陶出孩子的閱讀天性。

第三、父母性格和作為的耳濡目染。農村學霸出身的家庭,一般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比較要強,表現為凡事都不想落人後,總想著要比別人強一點。這種性格無形中也會影響加強孩子的好勝心理。

第四、父母對教育的重視。這一點還不算典型,因為但凡中國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都很普遍。

當然,相比較於以往大學的精英化教育,現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在農村,考上大學已經是一件稀鬆平常之事。現在有心的農村父母也逐漸從追求上大學轉向上好大學,高等教育的等差呈現也越來越明顯。雖然如此,具備以上先天和後天條件的農村家庭,依然還會佔據優勢。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我認為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性格造成的。

一是家庭教育。

我老家是農村的,我們村有一部分人考到了985,211,但更多的是考到了大專。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我給你賺錢,去外面打工,你在家好好學習。於是他們不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每年的溝通基本上都是,考了多少分,為什麼沒考好。這部分家長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爺爺奶奶幫忙帶,爺爺奶奶也不會怎麼管孩子,孩子自制力又不強,所以,考的分數也一般不高。

而考的好的孩子,一般父母都在家陪孩子,會給孩子創造一個比較適宜的環境學習,也注重孩子日常的學習,而不是隻有最後問成績。

其實,家庭教育並不是需要父母多高的文憑,而是父母陪著你,去給你環境學習。

二是孩子性格。

有的孩子比較內向,喜歡安靜。就能坐下來看書。

有的孩子比較外向,就安靜不下來,喜歡出去玩。

當然也不是所有安靜孩子都學習好,所有外向的孩子都學習不好。只是普遍是這樣。

其實 還有一點因素是,農村的孩子本身學習條件就比城市的學習條件差一點,一是家長的對孩子學習的態度,二是師資力量,三是培訓機構和課外練習題,如果農村孩子的這些外在因素被家庭補齊,他考上好大學的幾率會更大一點,也就是為什麼會問出來這個問題~農村孩子其實不比城市孩子差,只是,學習環境不同,造就了有的考上了大專,有的考上了985。也能理解家庭教育對孩子升學的重要性了。

智聯校園 謝蕊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三分是命運,七分靠打拼。同為農村父母,有的家庭能個個大學。有的人卻是專科畢業。這個問題不能怨父母,只能怪個人。


在我村,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父母是文盲並且非常貧窮,可兒女八人個個學業有成,並官居要職,大到省委副書記,小到縣級局長。他們並沒有花費父母多少心血。全靠自己努力。老大初中畢業後就進廠做臨時工(因為貧窮送不起),在廠裡靠自學成才考了成人大學。工作後全全供養弟弟妹妹讀書,後來個個都是大學生,還有2個妹妹留學並定居國外。他以因自身的努力成為省委副書記。此事在我村成為佳話,在我縣也是奇蹟。

假如他自己不奮鬥,有可能到老都只是一個一線工人,更沒有弟弟妹妹成才的事情。

看到你提的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並非是父母的問題,而是自己有很大的問題。不管是大專生還是大學生。所走的路程是相同的,從小學、初中、高中,父母並沒有虧欠什麼,該給的錢給了,該說的話也同樣說了,至於你考試的成績和被錄取的學校這和父母沒有關係,更何況農村的父母並沒有多少知識,在學習上跟本就幫不了你。

有的人說是基因,天份決定,我雖不反對,也不贊同,因為我所看到聽到的聰明人,老師極力誇獎的人,很多在高中時期就出現了問題,並沒有進入好的大學,或者沒有進入大學。反而是那些中上成績的人如願以償。

其實在農村,要想父母給與多大教育是不可能的,他們拼盡一生能讓孩子順利讀書就很好了,作為農村的孩子就應該知足了,要想出人頭地全靠自己打拼。


鄉村老農民


其實差距有更大的:

同是農村父母,有的家庭能出來三個大學生(兩個碩士,一個博士),而有的家庭好幾個學生都是初中就輟學了。

這是為何呢?

說實話吧,有這麼幾點:

第一,不同家庭的孩子,本身天賦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別

我以前就是農村的,在農村裡一路上小學和初中,身邊的同學成就好的,其實也沒咋培養,大家父母都沒什麼文化。

但是,結果卻差別很大。

有些成績一直非常好,從小學到高中,最後上了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些從小吊兒郎當,初中還沒讀完就不上學了。

第二,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雖說父母多半沒什麼文化,但是,父母與父母之間,最大的不同,其實就在於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

以前看過一個紀錄片,同是農村的孩子,其中一個母親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

而另一個孩子,長輩們的理念是這樣子的:

結果可想而知,前一個母親的孩子後來上了大學,在城市裡找到還不錯的工作,立足下來了;後一個孩子早早輟學,去酒店打工都沒人要,然後情況還是依舊。
第三,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支持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觀察了大約17000名1970年出生的兒童。他們分析了海量數據,試圖找出是什麼讓那些還在能夠堅持下去並在學校表現出色。或者說,到底是什麼讓他們打破了命運的魔咒。

數據顯示,導致這種結果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在孩子最初幾年的生活中,他們足夠關注孩子並和孩子們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所以這些孩子後來在學校都表現得很好。

所以,家庭貧窮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理念和態度,以及對孩子的支持、理解與關心。

充滿愛的家庭,哪怕條件辛苦些,其實過得也還是相對幸福,後面是可以慢慢改善的。


馮起升


既然題主提到了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了,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當時我覺得只要我足夠努力,我一定能夠考個名校,後來只考試了一所重點本科。在學校裡面,我發現一個特點,農村的學生基本上是當時高中學生的佼佼者,城裡的孩子一般是中等成績考進我們學校的。


所以得出的結論就是除了家庭出身以外還有一個家庭教育問題。雖然農村孩子家庭背景是一樣的,但是家庭教育不一樣。當時因為成績不好,父母把我送到我們當地的私立學校讀書,學費很貴,差不多一年一萬左右。但是很多農村孩子父母只願意把送到當地的小學上學,環境很容易決定一個人的,自然以後的路也不同了。

還有就是基因,雖然有人說我在扯淡,以前我也不信,後來這個還是有道理的。有些人天生很聰名,有些人就不是很聰名。

牛博士:今日新農人簽約作家,“田管家”農技問答專家。


鮮農場


同是農村的父母,都沒有很高的文化,但是有的家庭能培養出三個大學,兩個本科一個研究生,有的家庭卻只培養出一個大專生,這種現象的在農村其實很常見。


第一點:孩子天分不一樣。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歡學習,學的快,別人用一個小時能做完的功課,他只需要半小時,別人看到一道題,一秒鐘就能想到解決方法,有的在老師詳細講解以後,還是不懂,這就是差別所在。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天分,這件事不能勉強,所以有的家庭花很大心思培養的孩子缺還沒有放養家庭的孩子學習好。

第二點:家長重視度。在農村,有很多父母是吃再大的苦也要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有的家長則會忙碌自己的事情而忽略孩子的教育問題。



以上是我對有的農村家庭培養出研究生和有的家庭只培養出大專生的一點個人觀點,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回復討論。


小馬話三農


做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從農村考上本科的大學生,我也是深有體會的。當時上大學真的很難,筆者家裡就有二個本科大學生,要不是家裡條件太差,父親身體差,哥哥成績比我好卻沒有繼續學業,很讓人婉惜。85年姐姐成為村裡恢復高考後第一個大學生,90年我成了村裡第二個大學生。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遺傳基因的作用。父母都是上過學的,特別是父親,算是文化程度較高的。如果不是文化革命,他是當時公社裡的一支筆,但後來受歷史的影響回到農村務農。所以我們兄弟姐妹的智力還算好,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遺傳基因對小孩學習是有很大決定作用的,正所謂是天生會讀書就是這個原因。


二、家庭的教育。雖然我的父母因為農活太忙基本不會指導我們的學習,也沒有跟學校老師有什麼交流,但是他們還挺重視我們的學習的。砸鍋賣鐵供我們讀書確實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對認真學習的孩子會有獎勵,比如可以少做農活,比如多給好吃的。總之會讓你感覺努力學習是天大的事,非常樸實的想法讓我們都受益非淺。

三、榜樣的力量。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孩子學習努力,成績優異必然會影響其他孩子。一個孩子的成功肯定給家庭其他孩子做好榜樣,也會激勵後面的孩子,一般也會取得較好成績。所以經常會出現一家出幾個大學生,出幾個博士生的現象。


而那些連一個大學生也培養不出來的家庭,肯定存在一些問題,或者是遺傳基因的因素,或者是家庭不重視等。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們怎麼看?請留言評論、轉發。


良心老師


這個問題要是在二十年前,一個農村家庭出了三個大學生,還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新聞。現在則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在一個家家都有大學生,人人都能上大學的年代,大驚小怪就是少見多怪。

如果僅從兩個農村家庭進行比較,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首先是個人天分不同,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笨,其實人與人之間還是存在天分差距的。有些孩子就是比一般的孩子聰明一些,老師一點就透,甚至老師都沒想到的解題方案,人家卻想在了前面。這就是天分,有時不得不服。而有的孩子的確是笨一點,老師無論怎麼講,他都理解不了,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菜包子”。

其次,一個人的學習成績,跟個人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有的孩子不用老師和家長督促,自己會主動學習。我上班的時候有個工友,他家孩子考取了清華大學。據他講,孩子整天就知道紮在書本上學習,不玩遊戲,不看小說,家長從來不管。有時怕他學習太累,家長還得轟他出去散散步或打打球。而反觀有的孩子呢,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上課不聽,作業不寫,每天除了聽歌就是玩遊戲,自己本身沒有什麼天賦,後天又不努力,考不上好大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另外,孩子愛不愛學習,跟家庭環境也有一定的關係。老話說的好,窮人的孩子懂事早。家庭困難,孩子就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就會分外刻苦,因為他們知道,唯有知識才可能改變命運。而家庭條件好一些的孩子,往往就比較貪玩,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生活的壓力。

溫馨提示:1.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2.每天掰開了揉碎了給你講講職場和管理那點事,如果感興趣,請閱讀本頭條號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為什麼同是農村的父母,有的家庭能出來三個大學生(兩個本科,一個研究生),而有的家庭只培養了一個大專生?

七星老農作為父輩,一看這個題目就知道題主,在責怪自己的農村父母親,沒有別人父母親本事,沒有能力供養自己的孩子上大學似的,只沒有明擺著說自己的父母親懶惰,平時沒有努力工作賺錢似的。



可是,我不競要問,同樣是農村的孩子,同樣是父母親所生養,同樣是送孩子們上學讀書,花費了父母親同樣的錢財,那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們讀書就有那麼聰明,能出三個大學生來,而有的家庭只讀出了一個大專生,這又是怎麼講嘛!難道這也怪孩子們的父母們懶,不送孩子們去讀書所致?

所以,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講,凡事都要看待它們的兩面性。

作為農村父母親,雖然說我們比不上城裡父母親富裕,但在對待孩子們讀書事情上,絕大多數父母親都是盡力而為之的,堅決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只要孩子們考上了大學,就算是家中砸鍋賣鐵,去借,去賺,去貸款都要保證自己的孩子們完成學業。

可問題是這上大學之事也霸不了蠻呀,有些家庭受父母親聰明基因的影響,天生智力超群。

而另外一些家庭孩子們是後生喜歡讀書,勤奮讀書,自覺讀書,專心讀書,他們上大學的機會也高些呀。



還有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們,生來就跳皮搗蛋的貨,讀書又不認真,又不會讀,從小就玩小聰明,讀起書來就懶惰,看見老師與書本都頭痛,象這樣的情況你也去怪父母親不送他們讀書,不送他們上大學不成?

所以,七星老農認為,孩子們能不能上大學,只能說離不開家庭的培養教育,與父母親對教育的重視度,上學與上大專並不與父母親掛鉤,打鐵還要孩子們本身硬才行,問題是隻要孩子們努力學習了,我相信人人可以上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父母親同樣會全力支持你們的,還不說如果你父母親們真正送不起你們上大學,家中確實困難,那國家也有優惠政策提供鼓勵大家上大學的,並且學校也還有助學金,社會也還有愛心捐助,你在大學期間還可以去勤工儉學,去做家教賺錢多方面來完成自己的學業呀!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