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走親戚”真的有必要麼?你有哪些“走親戚”的尷尬經歷?

陳嗣謙


座標浙江,老家四川。就說去年春節吧,七七八八的親戚都回家過年了。零零散散招呼很麻煩,還不夠熱鬧,因此都是一家一家排好隊,這一天所有人都聚到一起,真真正正熱鬧熱鬧。大年初二,本應齊聚外婆家(外婆和舅舅家住一起),等我們到的時候,原以為會濟濟一堂,現實伸手就給了我一耳光。外婆一個人坐在家門旁,盼望著,盼望著.......

其他親戚正在來的路上。那麼問題來了,主角舅舅家人去哪兒了?

呵,原來舅媽和堂哥堂嫂帶著兩小孩子去堂嫂孃家了,堂弟去他外婆家了。Excuse me ?明知初二我們都要來,初一下午你就出發去走親戚去了?外婆本來身體就不好,你把她自己留在家面對這麼多人心裡怎麼想。本就過年這幾天回家陪陪老人,你們這我也就呵呵了。

然而這並沒有完。。。。

29那天,我爸就去外婆家,要接她來我們家一起過年。外婆不肯啊,心想自己兒子一家都回來了,那不能走啊。今天外婆悄悄跟我媽說:堂弟和舅舅想吃的家鄉味,舅媽就一直在外婆面前唸叨,就是不去買。外婆這一聽,心軟啊,腿腳也不靈便。那好,自己做唄。呵,這下開心了,做是不會做的,吃起來倒是蠻快的。外婆做好都沒見到,一大家子三三兩兩就吃完了。這是其一。舅舅一家過年回來,什麼年貨也不安置點,就等著啃外婆。前面也說了,外婆身體欠佳,腿腳也不怎麼好了,常年一個人在家,哪有那麼多大魚大肉了,不是錢的問題,是買不回來啊。每次我媽去,都得扛一大揹包各種吃的去。外婆辛辛苦苦自己做點家鄉味,就是希望大家過年回去的時候能夠吃的開心一點。這可方便舅媽了,舅舅一家7個人,吃.....吃完還不算,往自己孃家拿!這是其二。

真的,我聽見之後真的很生氣,也真的是是搞不懂他們這樣佔自己家便宜有意思嗎?老年人本身就敏感,愛多想。一年你就回來這麼幾天,都沒照顧外婆,還作出這樣的事,外婆得多傷心啊!再說舅舅一家經濟條件是沒有問題的。做成這樣真的是。。。。

反正我對他們沒什麼好想法,這次走親戚,我還想過春節,但是!不想走這家親戚!這家親戚!家親戚!親戚!戚!


小熊餅乾與焦糖冬瓜


轉眼間,春節就要來臨,一年一度的“走親戚”,又將來臨,有人喜歡“走親戚”,就喜歡去姑姑、姨家走親戚,吃的好,還有壓歲錢拿,而有些人則認為沒必要,覺得沒什麼意思,你去我家,我來你家,等於就是換換家裡的禮品唄。

其實,走親戚看你從哪個方面去看,如果單從走禮方面說,確實等於“換換東西”,把這個親戚拿的東西,送到另外一個親戚家,再把另外一個親戚拿的東西,送給在另外一家,有時遇見稍微貴一點的,會偷偷留下自己吃,然後拿相對較便宜的去走親戚(大家不要笑這種事,相信很多家庭都幹過)。

但是,走親戚可不是隻有換東西那麼簡單,主要是聯絡親情,有些人,一年在外打工生活,只要到年底放假了,才能回到老家,一年來,自己家的親人朋友也見不上面、說不上話,即使平常有打電話,也是匆匆幾句就掛斷了,剛好趁著過年走親戚時候,坐一起吃吃飯,說說話,聯絡聯絡親情,這才是最主要的。

親情永遠都是最珍貴的,不過有些人則不注重這份親情,特別是那些自認為“混的還不錯的”,當了官發了財之後,看不起農村的那些親戚,有些直接就“斷親”了,小幫手只能說,等人老了以後,就會後悔自己的行為,或者只有當自己落魄後,才能體會到原來站在自己身邊的,永遠都是自己的親人。

說起尷尬的事情,我還真有一次,記得去年去一個平常不太見面的一個親戚家(屬於表親的那種,一般都是父親那一輩的在走動),首先是沒找到家門口(最後還是打電話去路口接的),到家後,家裡人很多,也不知道喊什麼,怕輩分喊錯,也不敢亂喊,見了人就笑笑(顯的很傻),然後到吃飯時,也不知道說什麼話題,親戚問一句,然後說一句,顯得特別尷尬,吃完飯,沒說幾句話就趕緊找藉口溜了(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經歷的小夥伴,哈哈~)。

最後問下大家,你覺得過年期間“走親戚”有必要嗎?你遇到過什麼尷尬的事?歡迎大家在評論中說說看,過年了,一起樂呵樂呵。

【我是農民的小幫手,感謝您的點贊和關注,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農民的小幫手


本人住在農村,每年春節期間,都會安排時間去探親。小時候,母親總是帶著我們兄弟幾個,首先到姥姥姥爺家,給姥姥姥爺拜年,與舅舅們表兄妹們吃一餐飯。那時候,走山路,十幾里路從不覺得遠,一隻雞一塊肉,就覺得非常的有情意!長大了,也當家了,姥姥姥爺不在了,父母、舅父母也老了,可是每年春節探親拜年的習慣依舊不變!雖然平時電話常聯繫,但總比不上在一起見面的感覺!有改變的,只是不再一大家子圍坐聚餐,不再捉只雞帶塊肉,現都習慣封紅包了。

親戚要常走,特別是春節期間,大家相互見面,聊聊家常,共謀發展,享受那種血脈相連的親情。

至於尷尬事,是小時候去姥姥姥爺家,幾個舅媽總是分不清,張冠李戴,現在去拜年,她們還會時不時提起。


鄉下老李


親戚間不走動就會變成陌生人,平時各自忙碌,年節時互相聯絡拜訪,增進感情還是必要的,但是有時地位,環境,經濟條件的差別,難免會有交流溝通的障礙,尷尬的經歷也會偶爾發生。



記憶裡最尷尬而且難堪的過年走親戚的經歷是在高中時候。我們家在農村,那時經濟條件很差,是所有親戚裡最窮的,家裡過年走親戚都是我和妹妹去,買不起貴重的禮物,經常是兩瓶酒配上自家攢的雞蛋,醃的鹹鴨蛋或者是山裡採的蘑菇,或是宰好的雞鴨。那次去城裡的親戚家拜年,母親給我們裝了一大袋紅蘑,裝了兩隻雞,特意的買了瓶裝酒帶著,到了城裡的親戚家,上到七樓,敲門沒人應,我們就在樓道里等,足足等了兩個小時,才等到親戚從外面回來,進了門,把東西放下,親戚家的女主人誇張把東西扔到陽臺,怕弄髒了地板,我和妹妹推說要趕回家的車,也沒多呆就出來了,親戚客氣的說再來,就關了門,我和妹妹在樓道里提好鞋,整理好大衣圍巾,還沒下樓,隔著防盜門聽到門內擦地板的女主人嫌棄我們送的東西寒酸,埋怨我們是一群窮親戚。


我和妹妹心裡特別難受,輕手輕腳的下了樓,妹妹從那時起就不再去他家拜年,我仍然每年按母親的吩咐走親戚,努力學習,成績好過他家的孩子,那時自己能做到的就是通過學習贏得尊重。現在我仍然每年都會去拜年,雖然仍然不富有,卻也再無自卑之感。


孩子給我講道理


樹怕扒皮,人怕見面,哈意思,就是樹被扒皮容易死,但親情越見面次數越多就會越親,如長期不聯繫不見面就漸浙疏遠了,親戚就斷了。

但過年“走親戚,也出會現尷尬的事,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過年走親戚,人多吃飯分桌的時候就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主人把一位成年親戚安排與小孩一桌,尷尬的事發生了,成年人的妻子頓時大怒發話說,怎麼的呀,狗眼看人低,瞧不起誰呀,我們沒吃過飯嗎。

領著丈夫抬腿就走了,眾親戚一臉尷尬,沒法圓場了。



FrIendShIp春天


我覺得“走親戚”很有必要!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一方面很多現代人平時被繁重的生活工作壓力壓的喘不過氣來,有時候實在不想走親戚;另一方面,親戚是血緣關係,是難以割捨的親情,平時很少聯繫,過年最佳時機當然不應該錯過!


所以,拋去勞累,該走的親戚還是要走的。親戚雖然會問東問西,雖然有時會逼婚問成績,雖然有時會亂點鴛鴦譜,但是總是互相瞭解以確保常聯繫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所有的看似繁冗縟節其實都是親近感情的表達。

過年本就是走親訪友的節日,如果沒有鞭炮餃子,如果沒有壓歲錢,如果沒有走親戚,也就沒有了過年味。

所以如果能走就走吧,聯絡感情也好,溝通世界也罷,都是為了讓以後生活的更幸福快樂!



提前順祝網友們新年快樂!富貴發財!


物理一百分


過年走親戚真的有必要麼?

我覺得過年走走親戚是有必要的,因為大家居住都不是很近,雖則現在網絡聊天很方便,但畢竟和相逢在身邊還是有不同處。至少坐在一吃喝拍茶,吃頓飯,轉著看看家裡的新變化,覺得心裡踏實點。還根據親戚之間的實際情況,談談好的建議。常言道,物要眼見,湯要口償,人要近身,才知道真情實況。我總感覺是親戚朋友常來往,越來越親近,來往少了,親情關係越來也越淡薄,逐漸屬遠甚至變得不象親戚了。所以我覺得親戚朋友之間過年多走動好處多多,真有必要。


文筆緣


我認為“走親戚”還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即使有的時候在心理上有很強的排斥感。

我自己尷尬的經歷不多。但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年大年初二,那時我讀小學,跟爸爸媽媽一起到姥姥家。在這裡插播一點背景知識,我有兩個舅舅,舅舅家的孩子學習都很好,當然我也不差,在奶奶家那邊呢,有三個姑姑,但在我這一輩,我自己是成績最好的。回到初二這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媽就說起我說過不願意來姥姥家的原因是,在姥姥家不受重視,在奶奶家呢,所有人都寵著我,所以願意去奶奶家。當時大家都覺得好笑,但我自己聽到覺得好丟臉,覺得媽媽故意讓大家笑話我,感覺很尷尬。但現在說起這個事感覺還好,這又讓我覺得有點尷尬,畢竟這是分享尷尬的經歷。


為什麼心理會排斥

尤其是過年到長輩家“拜年”會感到不想去,其中一個一個原因是,沒什麼共同話題可以聊,感覺無話可說時,整個空氣都是尷尬的。

另一個原因是,很問一些能戳到你痛點的問題。小的時候,這樣的問題可能是,“期末考試成績怎麼樣?”當然,對於成績好的同學來說,這不叫“痛點”,可能當別人沒有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的os是“趕緊問下我考了多少分,年紀排名多少呀”。但對於成績不好,或是有大幅滑落的人來說就感覺很不舒服。當然,由於中國人謙虛的本性,即使你成績好得到了讚揚,你的父母也會說一兩條你的缺點來平衡,這是被說的人也會很尷尬,覺得難為情,面子上過不去,畢竟“面子”這件事是不分年齡大小的。等你長大了,成年了,這樣的問題可能會變成,工作怎麼樣?有沒有男/女朋友?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

即使你有標配的人生,事業都還不錯,大家總能七拐八繞,找出很多“光環閃閃”的人,來跟你進行對比。總之就有點不打擊不痛快的感覺。



那既然是這樣為什麼還要走親戚呢?

1.親情也需要維繫。

其實親戚跟朋友一樣,有些走得近關係好,另一些走得遠關係沒那麼好。去那些關係好的親戚家走親戚,即使有特殊原因不走,也不會對關係造成很大影響。但如果本身已經很疏遠,又不借著過年的契機拉進一下距離,那麼就會更加疏遠。

2.這是一種過年本身的習俗,如果不走親戚,年味兒是不是就淡了。



3.在你遇到困境的時候,親戚伸出援手的概率更大。

雖然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許多朋友,但當你遇到真正的困難時,第一反應還是向家人求助。就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借錢,親戚借給你的可能性更大,而朋友概率相對低,常言道“請珍惜每一個肯借錢給你的朋友”。

同時,現在很多獨生子女離開父母身邊到另一座城市打拼生活,對父母的關心和照顧鞭長莫及,這個時候,也要仰仗親戚的幫襯。

所以要對這些未來的幫助提前表示謝意。

4.父母一輩人之間還要彼此往來,如果你不去走親戚,會讓他們之間產生一些芥蒂。

以上。


不倒翁小姐


過年“走親戚”,親友之間相互拜訪,這其實是我們從古至今、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舊時,過了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提著糕點、米麵、和手工製作的各種麵點走訪親友,現如今,人們所攜帶的禮品變了,變成各種新鮮時尚的禮品盒,但儘管如此,維繫人們之間的感情絲毫未變。

拜訪親友的習俗,各地不盡相同。比如在河南南部地區,傳統習俗是初二拜訪本家即叔伯家,初三拜訪舅姥家,初四五則是姨姑家。在相互的拜訪過程中,親友共聚一桌,拋卻平時繁忙,吃喝聊天、家長裡短,人們身心輕鬆愉悅,感情也得到了重溫和鞏固。

我們常說年味淡了,一是我們的物質生活提高太快,以往我們期盼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吃到平日難以吃到的食物;第二呢,就是親友間走訪少了,覺得感情疏淡,沒有舊時過年那種紅火熱鬧的場面了。所以啊,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還是非常期盼過年“走親戚”,大家一起熱鬧一場的吧。

至於尷尬經歷麼,如果你也是一隻大齡未婚青年,咳咳,最尷尬的經歷莫過於過年走親戚時,在眾多親友共聚一桌的場面下,被問何時找對象、何時結婚,有木有?!如果你已經結了婚,那麼問題就變成,何時要孩子,何時生二胎,有木有啊?!

想象一下,七大姑八大姨,以及他們事業有成的已婚的孩子,和你共坐一桌,你們舉杯共祝“新年快樂”,然後,有人冷不丁問你:你什麼時間結婚啊?也不小了……這種尷尬,你感覺到了麼?


新華融媒新消費


人窮確實不要走親戚,起碼我家窮時10年沒走過親戚。我爸是50後,他出生時上有3個哥哥2個姐姐,我爸比我姑媽的兒子還要小!兄弟姐妹多,我爸很小時就被送給地主家做兒子。我爸的童年生活條件非常好,等到鬥地主時生活過不下去才到回自己家!從小就送走也就導致兄弟姐妹感情不深,我爸人生太不如意早早就過世了,我爸走時我弟4歲,我6歲,我姐16歲,我媽36歲。在88年到99年時我全家是經常吃了上半月糧就沒下半月糧!我大伯二伯很有錢,兩個姑媽家也是生活中上。90年廣東惠州哪都在開發,我大伯是部隊退休的幹部,二伯也是部隊回來有人脈,那時二伯開廠開舞廳開教練場也就是學車。我爸早走家又窮,二伯孃是糧食局經常跟她同事面前叫我媽說:看,那窮鬼又來了。我家沒地方住,住到我二伯開的教練場宿舍,我跟弟弟又小,我媽在那個時候不好找工作,只好搭個棚養豬,教練場因是泥路被車開的一坑一坑,我二伯就說讓我媽把路填好了就開工資我媽。我姐在繡花廠沒日沒夜接單繡花維持我家生活。我兩姐弟經常跟我媽用小推車拉石子填路,家裡的豬也養大了,因為教練場偏僻,也就讓我二伯幫忙用教練車拉去賣。可是賣後幾個月豬錢也不給,填路錢也沒給,我媽讓我姐去要錢,我二伯說你們住的都沒收過錢。這錢就當房租。後來實在生活不下去,我媽找了掃馬路掃大街的環衛工做。我們家就開始租房住了,我二伯孃叫我媽由窮鬼到掃街婆了。我小時候不敢在我伯父家吃飯,我一吃飯夾菜,我伯孃就會拼命夾魚乾仔到我碗裡。說我喜歡吃,魚乾仔是很難吃的,我伯父家有錢,魚雞經常有,我伯孃怕我吃。反正魚仔便宜,一斤夠我吃一個月。因為讀書原因,我在伯父家吃了兩個月魚乾仔我媽就不再讓我住下去了。我姑媽也會嫌貧愛富,我跟堂姐向她問好時,姑媽會偷偷轉過身給堂姐50元,我家窮得揭不開鍋也不會有人看。在我的童年到少年時大伯就幫過900元,我二伯和二伯孃就以借錢名義把我家92年左右徵收的錢全借走了,我家就更窮困了,我讀小學到初中,每學期學費是600到1200,屬借讀。我倆姐弟每到開學,我媽就會大哭。人窮真的不要走親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