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有六重境界!

“松”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有六重境界!

太極拳講究松、圓、正、沉、輕 ,“松”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是最本質的東西,貫串於始終,並且練拳時要松,發勁時也要松,它是所有技術行為的出發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區別於外家拳,才能練出獨有的彈簧勁。但是習練太極拳,“松”的境界有幾層,你知道嗎?

“松”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有六重境界!

01

松 開

練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識上松,大腦松空,靈慧方能生長。如有一點不松、一節不松,想達到通、靈、空是不可能的。不但筋、骨、肉鬆,人的五臟六腑都應該松。

“鬆開”指的是身體各大關節鬆開,如上肢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下肢的踝關節、膝關節、胯關節,以及身體背後的脊柱24個大關節,都要拉拔鬆開。放鬆不是虛弱,是骨節拉長,只有骨節拉長,才能節節貫穿,氣血才能流暢,經絡才能通暢。所以對初學太極拳的人來說,首先要鬆開,然後以腰代手,無論練拳中的什麼姿勢,都要掌握好力源,以腰送出。通過骨節拉長的訓練,使“梢節領透,中節通隨,根節松追”,上下合一,完整一氣。

02

松 沉

進入練太極拳第二階段,也是練氣開始的階段。松沉不是動作的下砸,也不是動作的下蹲,而是指丹田內氣的下沉。通過肺呼吸深沉,氣機方能入骨,內氣騰然,練出來的掤勁十足純正。練拳盤架時則是以丹田之氣而運之。

練功狀態時,應該在體外形成一個強大的氣場環,為下一步鬆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時侯,就應該把初期階段的腰代手忘掉,想著丹田氣機的下沉,以氣運身,方顯得靈活,全身柔軟的彈性就會更好了。

其實全身松透以後,和自然相結合就是練氣階段,意到氣到。比如練太極拳右雲手時,意念用右手背貼氣牆(假設身前有一道氣牆),用手背把氣牆抹開,就會感覺手背阻力很大,手心有麻脹的感覺,其實也是真氣在血脈之中運行的感覺,功夫越深感覺就越大。

此階段呼吸時通過鼻腔把氣排出,而真氣往下沉,使身體一直松到腳心。天長日久丹田真氣充足,就會向全身蔓延,自然給下一步練功夫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說“松沉”指的是真氣下沉。

03

松 散

比鬆開、松沉又進了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應該把腰代手忘掉,動中求靜,靜中求動,意念丹田真氣向外疏散,特別是推手時,首先精神要保持松順,比如對方進攻時,身手都不要亂動,尤其和對方的接觸點,一定要鬆柔,無論對方用什麼樣的力,對方多麼兇猛,只要能調整自己的內氣向左或右後劃圓,對方肯定失重而跌出去。


練習鬆散階段,應該練習太極器械,比如太極刀、太極劍等,練習刀劍除了活開身法以外,還要上下相隨,身與器械成一體。更主要是練習鬆散,如弓步刺劍要求力達劍尖,必須是丹田真氣向外催出,實際也是真氣散開,所以練拳還要配合器械。

04

松 淨

放鬆要松得乾淨利落,要絲毫雜念也沒有,瞬間要放鬆到腳下,松透。從思想上要回到頑童時的純真無暇,肢體要像嬰兒一樣柔軟,就是在追求心靜體靜。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靜若山嶽,動若江河”;如果沒有松淨,就談不上體靜,做不到“神舒體靜”。

太極拳家王培生練功時的神態最富於感染力,使觀賞者大氣都不敢出,惟恐呼吸的聲音打擾了他的寧靜之境。真正的松淨,沒有神意的靜態,是難以做到的。只有練拳的高度熟練,才會有靜境自然呈現。所以說松淨、體靜,是我們長期追求的,其感覺只可意會,難以言表。

05

松 通

功夫又進了一個階段,此階段起碼是通小周天(任督二脈)的階段,因為有鬆開、松沉、鬆散、松淨的基礎,此時人體背後脊柱基本拉開。幾年的訓練使體內有了內功,通過脊柱的拉拔,使脊柱比較柔軟強大,骨髓自然流動加快,人體經絡自然通暢,加之多年修煉舌頂上顎,口內的津液也越來越多,通過吞嚥,任督二脈自然是越來越通暢,練拳的感覺自然是越來越舒服,不會有累的感覺,也不會口乾舌燥,應該是練功後像睡了個好覺一樣舒服。

通過有步驟的練功,人的精神面貌會越來越好,心胸豁達,真正體會到“神清氣爽任自然”,與人推手時才真正懂得了什麼是“用意不用力”。比如和對方試勁時,雙方動作相同,體重身材一樣,練功年限也相差不多,就看誰的任督二脈通暢得質量高,則誰的聽勁靈敏、功力深厚而取勝。功力深厚者也能調動任督二脈打人,如果想用督脈打對方,對方就會感到好像有一個大車輪向自己壓過來;如果想用任脈打對方,對方就會感覺好像有一臺大剷車,將自己的腳跟一起剷起來。

06

松 空

練太極拳的最高階段,也真正到了無形無象的階段。此階段沒有若干年的潛心追求和名師指點,是根本就無法達到的。只有人體“大周天”通暢,全身才會虛靈、虛空。天地乃一個大宇宙,人乃一個小宇宙,人和宇宙方可互換能量。太極拳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人與大自然的親近協調,則可煉神還虛。

“松”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有六重境界!

編輯:中教服務網(q910q910)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中所選圖文來源互聯網,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