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農村的人可以不用外出打工,遠離父母子女?

沿江人


我家這邊也是農村,不少新婚夫婦甚至讀初中的孩子都選擇了出去打工這一條路,有孩子的夫妻也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扔給家裡的老人照顧,自己外出務工,說起來原因,無非也都是為了生活。

其實農村也有不少地方招人,比如說超市啦飯店啦小工廠啦,但是工資真的很低很低,超市底薪1000元,下晚班的時候快九點才到家,一個月加上提成也就一千四五,還沒有休息日。工廠沒有底薪,完全計件,一件兩分錢,一個月累死累活兩千多,飯店一天要幹12個小時甚至更多,一個月1500塊錢,而且不管是工廠還是飯店,乾的活都很累很累,報酬低的你懷疑人生。而在外地打工,一樣的活一樣的時間一個月能多拿兩三千塊錢,你說人家能不出去打工嗎?

種地就更別說了,每年耕地錢花費錢農藥錢地膜錢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我家這邊以種花生和紅薯為主,結果去年環境整改,造粉條的工廠被迫停工,紅薯的價格低到兩毛多一斤也賣不出去,收紅薯的人也不敢收了,收了沒處賣呀!

所以如果你要問什麼時候咱農村人不用背井離鄉外出務工,那麼首先地方的經濟一定要提升起來,鼓勵企業進駐,留住勞動力,根據地方特色發展工業,人留住了,地方才能繁榮,經濟水平才能提高,遍地是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空城”,是無論如何都發展不起來的。


沐依蘿


看到這個題目心情甚感沉重,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鄉下姑娘,各種滋味百感交集。父母是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男孩偏好觀念下家裡兄弟姊妹四小。像這種農村家庭,子女尤其是女孩是很難有就學機會的。姐姐和妹妹初中畢業後就奔赴外地打工,我在姐姐的支持和堅持下順利上了大學、唸完研究生。所以無論是我,還是姊妹他們,幾乎都是遠離父母,常年在外。曾經在外求學時,印象中的父母還年輕,繁重的農活讓他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孤獨感的問題。每次通話父母的話都很少,他們不像很多穩定職業的人有時間、有興趣去關注子女在外面的生活,每天晨曦微露出發、傍晚回家吃飯很快入睡。

時間一年年過去,父母慢慢老了,從事農活的狀態越來越差。我強烈感受到了父母的變化,他們會時不時給你打電話,電話的主題就是聊其他孩子;在和姐姐妹妹聊天的時候關心父母的電話話題,也是在聊其他孩子。而這些信息都是來自於電話,他們又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其他子女。父母老了,覺得孤獨了。甚至在我幾天沒有打電話的某個早晨,我還在睡夢中,突然一通電話,質問我為何不給他們打電話。質問完之後,說不上兩句,就掛斷了。他們不善表達情感,對於我在城市的生活也說不出太多,但還是會無厭其煩的撥通電話。

我知道,父母真的是孤獨了。他們越老越老,身體越來越差,用來感覺孤獨的時間越來越長。雖然家裡條件慢慢好轉,父母吃穿都不缺,子女也慢慢獨立,但是父母的孤獨越來越強烈。

母親是位完全不識字的傳統女性,去年回家時,她說了翻話,當時還被父親責備了。母親說,“現在我經常感覺很糾結,希望你們都沒本事,在家陪著我,出嫁的姑娘也不遠,半個小時就回家了,幹嘛要出去打工上班;但是又怕你們發展不好,沒飯吃沒錢花,被別人比下去。”母親的矛盾說出了很多父母的糾結,農村地區的幾畝薄田,沒有好的機遇。可是,子女常年在外,生育子女的意義在哪呢?我們家兄弟姊妹四,平時幾乎很難回家,年底不到十天的日子,短暫的歡聲笑語後,又是父母長時期的失落與孤獨。姐姐妹妹已結婚生子,在外打工的狀態使他們也是和子女分離,他們不僅承擔了照料家庭的經濟壓力,還承受著和父母、子女分離的情感煎熬。

什麼時候農村的人可以不用外出打工,遠離父母子女?這個問題在短時期似乎有效解決。農村發展的滯後,回鄉發展的機遇總是少的;留在城市,卻總是比理想更骨幹的現實。無論如何,希望在國家的支持和投入下,能夠位農村人發展提供更多照顧與支持。


美吳老師


天倫之樂,孩子膝下承歡,這是我們大家都向往的生活場景。那麼農村人不外出打工,能過上幸福生活嗎?

1、在附近的工廠上班。現在農村的工廠也越來越多了,如果勞動富餘的話,可以到工廠去上班,我們這兒工廠的工資每個月也有三、四千元。所以如果在工廠上班的話,我想生活也過得去。



2、發展養殖業。如果水源充足的話,可以改農田為魚池,養殖草魚、鱔魚、龍蝦等。不過養殖業需要技術,學好技術後進行養殖業的發展,收入也不菲,年成好的時候可以收入十幾萬。




3、做小生意。如果你有足夠的資金,可以買個門面做生意,雖然現在生意不好做了,可是過生活是沒問題的。


飄逸風采


如果政府大力支持農村青年創業,並給予資金方面的幫助,在聯合當地的政府一起配合,相信絕大部分外出的青年都會返鄉的,走一條農創業路出來,但是還需要當地的群青的配合。對於已經厭倦外出務工的我來說,是有這個強烈的願望的,背井離鄉,和親人揮手道別踏上在次外出的路,這個場面是最心酸,最無奈的,心裡的滋味無法用言語體會。

倘若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來支撐這個家,更是心酸。不能兩全,終究還是會選擇外出的,如果家鄉的經濟足夠好,留在家鄉發展,假以時日,並不會比幾線城市差。

我建議如果有想法的年輕人,可以團結在一起,走農村發展這塊,發展農業特色。現在政府已經開始支持了,惠民的政府也開放了很多,對於返鄉的青年有很大幫助,可以好好把握下這個時機!


社會知青年


1、未來10年可能還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是過完年就出去打工,以前沒有孩子,只是父母,感覺 還好,也是想家,但和現在想孩子是有區別的,呵呵,就是人家說的,父母心在兒女身上,兒女心在石頭身上,這句話是真的。

2、自從有了孩子後,就感覺 不想出去打工了,怕孩子得不到好的照顧,學習輔導不上,可在家裡,工廠太少,沒有多少工作的機會,做生意吧,現在做什麼的都多,也不知道該做什麼,但一家子上有老,下有小,要生活,要吃飯呀,沒有收入怎麼行,所以,還是得出去工作。

3、社會不停的在變,看家鄉有多一點工廠,國家有什麼政策多一點就業機會,那就有很多人就不出去打工了,可以陪父母,孩子。


雨夜是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大發展時期,農村人外出務工也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產物。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各行各業資源短缺,農村人大多數以務農種地為第一職業。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我國隨著一部分有想法能做事的人率先富了起來,那時候出去打工的仍然稱之為搞副業。主要還是以農業種植為主,農忙之時還回家收割莊稼,那時候每年還要繳納農業稅農村稱之為交公糧。


九十年代乃至之後的很長時間農民工出去打工都是以基建為主,進城修路搭橋建房子等等工作。到了2008年之後隨著城市的大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多樣化我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工作性質也出現了多樣化工種,基建工人、服務員、電子廠工人、物流快遞員工等等工種。


以上的發展歷程會很清晰的告訴我們隨著我國城市和農村的大發展,中小型城市農村甚至縣城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近幾年的縣城條件遠比十年前的中大型城市設施和工資水平。有相當比例的農村人已經不再出去背井離鄉去外地大城市打工,而更願意在農村自己創業或者縣城地方城市找個穩定的工作。


當前各級政府都在積極的促進就業,招商引資到縣裡,很多農村的中青年在家門口就能夠工作賺錢,白天工作晚上老婆孩子熱炕頭,和諧社會的景象其樂融融……


農業始終是國家之根基產業,農村農民更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土地確權土地集約流轉這就是農村的大方向,勞動力會在農村有一種重新分配這樣以來國家的初步設想是在縣城周邊甚至農村建設各色工廠讓不種地的大部分農村人去工廠裡工作……


在不久的將來農村人不用再外出打工遠離妻兒老小這不再是夢。


三農先生


農村人不去外面打工?除非自己在當地謀生路,否則想都別想。

1:農村無發展

在當今社會做什麼都要靠關係的時代,你沒有足夠強大的社交能力和資金完全無法在當地混的風生水起,最多也就是給別人做工,而現在攀比風氣盛行,導致很多地方的消費比沿海一線城市的消費還要高(當然除了房地產和醫療教育),曾經看過一個新聞段子,是一個外國人評價中國人很了不起,房子買不起,讀書讀不起,看病看不起,說的就是我們普通老百姓!

記得我在深圳的時候炒個青菜也就8元左右,青椒肉絲15元,一個木桶飯平均也就10來塊錢,當然是在工業區的茶餐廳(不是高檔酒店等地方),買肉10塊不到,在我們農村基本每一種都要高1到5元,那衣服更是貴的嚇人,300以上的質量跟沿海城市100左右的衣服質量和做工差不多


2:城裡機會多

只要你夠勤快,一般老闆和領導都很喜歡你的,額外給你發點獎金,請你單獨吃飯啥的,且不說這個,城裡工業區多,不愁會失業,而且現在勞動法也是很保護農民工的,不怕拿不到錢。

城裡發展機會多,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撿破爛的,很多年了都是撿破爛的,突然有一天他發現易拉罐是一種金屬材料,融化了會不會比賣單個的更值錢(當時市場價也就1毛錢一個,一斤大概在30個),於是他經過多方打聽找到了易拉罐加工中心,找到了負責人,問了一下價格說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後負責人說你可以這樣做,但是要先看樣品,這個撿破爛的打聽到了這個一斤可以賣十幾塊,於是花600元請專家給他檢測帶融化了100多個,最後可想而知他成功了,從一個撿破爛的變成了一個企業家!


當然說到最後,城裡工資高消費低,農村工資低,消費高(我們當地拿2000塊錢的人還佔50%),抽菸最低18元一包的,其實都是面子在作祟,遲早給面子撐死


美逛邀請碼A1788


農村現在有個情況就是平常村裡面很少年輕人,只有過年村裡才有些生氣,過了年村裡馬上就只剩下老人和兒童了,青年男女都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了。


年輕人都出去了,村子裡留下的是他們的父母兒女。當然大家都希望能在家照顧父母,教育兒女,那麼這個願望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農村的就業機會少,工資低。解決的辦法當然就是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工資待遇。

參考近兩年的國家政策,田園綜合體應該是有可能解決這種問題的。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田園綜合體”是指綜合化發展產業和跨越化利用農村資產,是當前鄉村發展代表創新突破的思維模式。

農村發展現在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肯定就需要大量的工作者,原本需要出去打工的就可以在自己老家附近找到工作,並且因為建設田園綜合體一般會承包農民土地統一管理,農民相當於拿土地入股,又多了一項收入,相比單純種地要好得多。如果綜合收入能夠和打工持平,或者稍少一點但是也夠養活父母兒女,相信好多人都會選擇在老家發展。

但是,這肯定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的試錯,在找到合適的經營方式之前,出外打工還是現在最好的選擇。


老郜同學


要看農村的發展的程度以及各項人才福利政策的實施了

可以說沒有哪一個人願意背井離鄉,獨自在外;每天工作勞累不說,遇到不好的領導還要經常遭到訓斥和白眼;而且近幾年拖欠農民工的工資問題甚囂塵上,另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誰人不想活的盡如人意?誰人不想老婆孩子熱炕頭?誰人不想在家開發一片天?若不是生活所迫,誰又願意邁他鄉掙那份辛苦錢。

要說什麼時候農村的人才不用外出打工,這個還要看當地的經濟發展了,我的老家便是大山深處,從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要走出大山,當時家裡是真的窮呀,交通閉塞,信息不發達,經濟發展緩慢,促使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這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上升,很多人都選擇在家務農或是幫助別人打短工。

當農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了,那麼人才自然就不會走了。說白了就是在農村也能掙到與城市打工相匹配的工資了,那誰還會出去呢?近幾年,相關的政策也鼓勵在農村創辦企業,我們老家有好多人開始辦廠,促進就業;很多從前外出打工的人都去應聘成為其中的一名員工。雖然暫時掙到的沒有外出多,但是也足可以養家了。如果按照這個情形來說,十年左右的時間,農村就會成為大學生,人才的關注區了,如果再加上各種福利政策,那麼農村的人才不用外出打工的時間也會逐漸縮短

期待著那個時代的到來!


兩個正能量


如果真的出不去,就在就近找點活吧,儘管沒有外面掙的多,但可以天天看到老小,家裡幹活來回方便,有什麼事情可以隨時請假。

1,當地都有各種各樣的工廠,男工一般在3000上下,雖然上班和城市時間差不多,但下班後就能回家。

2,農村有專門包地的,有的時候需要人除草、打藥、收種等各種活,每個地方的工資都不一樣,一般一天100元還是能拿到的。但這種活多是短期,人家忙的時候才找人,最好找個長期的活做。

3,有很多鄉村扒屋蓋房子的活,扒屋的活有點危險,不分大小工,和主家商量好價格,然後幾個人平分,蓋房子如果會壘磚摸灰的話,一天能賺到200左右。

4,婦女的話可以在集市接點手工活做,我們那裡有做燈飾的活,但一天不停幹,才賺到五六十塊錢,十塊八塊二三十塊錢的多。

5,如果有生意路最好,沒有的情況下,可以趕集做點本小的買賣,一邊摸索一邊幹,只要勤奮,也會比跟人幹活掙的多。

在沒法出去的情況下,只能在當地想辦法掙錢,利用自身的技術和手藝,先解決一家的花銷才是根本,而不是整天想不切實際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