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著好好的交通工具不用,選擇騎行進西藏的人是什麼心態?

互聯網播客


先說下個人體會。舉個最直接的例子,這是我16年的時候,騎行翻越的其中一座山,20幾公里連續上坡基本上是這樣的景色:


翻過埡口後的景色截然不同:

這座山是崗巴拉山,這個湖叫羊卓雍錯。

當我廢了一上午的力氣,卻在短短1分鐘的時間內,視野中的景色由荒山到經幡,再到藍得透徹的羊湖時,我就太慶幸自己是騎行而來的了。經歷過的人自然清楚,騎行看到的風景,真的會不一樣。


哪怕是青藏線,坐火車經過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感覺,景色一成不變。今年3月騎行出藏時,那種孤獨感甚至會令人興奮,而在真正騎在那條路上之前更多的卻是擔憂。所以說選擇騎行一定不是為了到哪裡,而是為了整個過程。


當然也有悲催的時候,會讓人覺得騎行的人是不是有病:

這是16年10月從聶拉木到吉隆的路上,因為我騎得慢,直到天黑了我和騎友老才還在一條前後不見村的路上,幸好找到個工地,被好心工友收留。

那天,英俊的老才看上去好像王寶強。

工棚是漏風的,我們穿著衝鋒衣鑽進被子,熬到了天亮,竟有種重獲新生的感覺。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有人也會喜歡甘苦參半的感覺。


陳坤也是個“放著好好的交通工具不用”的明星,從這個提問的思維方式來說,相對與騎摩托的胡歌,他更像個“地主家的傻兒子”。



問題之所以會說“放著好好的交通工具不用”,是因為在選擇交通工具這方面,僅僅是在“用來到達目的地的運輸工具”這一個維度去考慮的。如果我今天要從上海出發去拉薩,我大概率選擇飛機,能少遭點罪;如果去周邊城市出差,我也會選擇諸如高鐵比較穩妥的交通方式;但若選擇騎行,那就不是為了到達而去了,更多的是為了一種過程體驗。


前面我也說了自己的一些體會,騎行過程中會對風景有不同的感受。騎摩托車雖然會比騎單車輕鬆一些,但360°全景天窗、即走即停的體驗也絕對是與乘車不同的。


摩旅也是一種文化。對於摩友而言,摩托車意味著很多東西——自由,宣洩,團隊,“好好的交通工具”,等等。換而言之,摩托車之於騎士,兼具了文化載體、精神載體、運輸載體的屬性。我都說的這麼高大上了,你還難以理解騎行進藏的心態麼?



如果你也剛好腦子進水了那就騎個隨便什麼自行車去高寒缺氧風景如畫的地方溜達溜達吧哎我的天這用戶名居然可以起這麼長不知道你能看全嗎如果能的話麻煩給我說一聲吧我代表濟南港溝鎮和西藏拉薩以及國道三么八二么九么零九的全體騎友和揹包客真誠地向你表示感謝記得跟我說啊


2012年4月27日,跟先生大吵一架後,覺得家裡的氣氛無比沉悶,遂放下一切雜念準備去318,怕自己打退堂鼓,先告知自己所有的朋友即將成行,然後開始在網上搜攻略,準備行裝,並鍛鍊身體,一個月後,是的,我只準備了一個月,5月27號,帶著全部行裝,從上海坐火車去成都,與網上約好的騎友匯合,開始了我的318之旅。

我只能說,這是我一輩子最不後悔的一次衝動。我的夥伴們都是男性,未婚,都是準備瘋玩這一趟回家結婚生娃的。為這一趟行程最少也準備了三個月的體能訓練。大小夥子們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不知疲倦,而我一個養尊處優的中年女人跟他們的速度無疑相差甚遠,中間我與他們有過短暫的分離,但還是還是相聚並一起騎行到底,是那次同一天出發的全部到達的唯一一組。

去西藏感受最深的並不是風景,而是一座座高海拔山脈踩在腳下的自豪感,更是歷經辛苦感受到的更深層次的平凡生活的動人細節。

與隊友唯一的一次分開是我正逢生理期加高反,體力實在不濟,我不想耽誤隊友,要他們先走,他們離開我以後,我一個人坐在康定城的路邊淚如雨下,想的是背叛的丈夫,不適合去何從的人生,兩個中年男子撿了我,並願意陪我走剩下的路,他們並不趕時間,慢吞吞也不打緊,但我最終沒有選擇跟他們,而是搭了一段車去理塘。三天後,我的夥伴趕過來,看到自己的原來的隊友,我的激動難以描述,就那一剎那我忽然警醒:這就好比是我的原生家庭啊!離開他們,我心裡總會去比較,會不適應,原來的隊友不管年齡體力,與我都那麼的不合拍,但卻在心底永遠不可磨滅。

這一次分開後,我沒有再搭車,體能也越來越好,慢慢能跟上他們的步伐,而他們四個也總會留一個等著我,這樣我們相伴著走到了最後。

還有就是,很多風景,需要歷經辛苦以後才能體會到它的魅力與震撼。

海子山過後有一個姐妹湖,看攻略,說美到哭。美到哭,我以為那是胡扯。但海子山之前近40km的上坡,海子山頂的凜冽寒風,轉下去,忽然兩汪深藍清澈的高山湖泊,映著雪山,出現在眼前,那一剎那,我的眼淚真的不自覺就下來了,那麼美麗那麼潔淨那麼猝不及防的大大方方展示著她!這絕不是自駕遊於坐飛機這些輕鬆自在的出遊所能輕易感受到的。

這也就是虐線特別吸引人的魅力吧。


西湘月


旅行並不單單指去往目的地遊玩這樣的行為,而是指人們從居住地向旅遊目的地遷移開始,最終返回居住地這一整個過程。

去往西藏的方式有很多,飛機,火車,自駕,當然還有問題裡提到的騎行。選擇的進藏方式不同,路線就會有所差異,欣賞到西藏的美的角度也就會大大不同。

車窗兩邊廣袤的原野與遠處的雪山

飛機窗戶外堆堆疊疊的塊狀雪峰

直通天際的道路邊是無邊的曠野

以及騎行的孤寂。

這幾條進藏方式的選擇,顯而易見的,騎行是最艱苦的。

我想這也是提問者關注的點吧?——為什麼明明有更輕鬆的方式可以完成,非要選擇最艱苦的道路去達成目標呢?

可是……

生活中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啊。

在自己沒有做到的時候肆意評論嘲諷別人的行為,也是很愚蠢的啊。

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想要為了證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存在去做的啊。

事實上,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說法:你為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你所收穫的成就感也就更多。

那些真正做到騎行去西藏的人,收穫到的東西肯定會比旁觀者以為的要多的多:)

我們來談談騎行西藏我們需要克服的有哪些困難?

外界

挑戰人的天氣:烈日/暴雨,前行路上的必然困難。需要有充足的決心與毅力才能堅持下去。

突然的不可抗災難:自行車突然的爆胎,帳篷的遺失。考驗我們面對突發狀況的應急能力。

……

內心

無法與人溝通的孤寂。在這時,寂寞成倍增加。

依次掉隊的友人。被放大的無助感。

……

可以明確知道的是,成功到達西藏,的確是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

當他們做到如此艱難的事情之後,也許今後的生活,不會再懼怕任何未知的挑戰了,對嗎?


花兒戶外


準備好好攢錢,換個好點的摩托車,計劃明年從新疆摩旅一次西藏,一定要去趟珠峰大本營,珠峰是我從小大大夢想中的山峰,以前有家庭不敢出去玩,現在離婚了,自由了,可以好好實現夢想了

照片是我去年獨自從西安騎行到新疆的經歷,這種感覺絕對是其他交通工具無法體驗的人生








家庭紀實攝影師超爸


旅行的意義對於我來說就是路上的風景和看風景時的心情,不管採用那種方式。曾經六次自駕雲南,自駕過北海,陝西,湖北湖南重慶等,但最讓人難望的還是兩次摩旅西藏。很多朋友都問我為什麼不開車去西藏,而採用騎摩托車這種方式?基本每個男人都有一個機車夢。因為騎上機車,可以讓你聽著引擎轟鳴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天馬行空的享受那份遠離都市的寧靜與孤獨。釋放生活中壓力。而西藏又是騎行者的天堂。人少路況也很好,藍天白雲,無數湛藍的海子,人文景觀也不錯。











我心飛揚


每個人的觀念不同

有的人喜歡開車,有的坐車,有的喜歡騎行,還有的喜歡11路

出行的方式千萬種

看自己喜歡那種

本人在東北碰到過一個牛人,騎自行車繞雞頭轉了一圈,人家不圖名不圖利,就喜歡在路上的感覺。每天騎行幾十公里,看看山看看水,體驗不同的風俗,人情

路上的風景,坐車裡看,騎行看,徒步看

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感受。

胡歌在鏡頭前是明星,人家喜歡騎行。是人家的生活方式,人家的愛好,不管那種都是好的👌


木木子子拉拉


這個有資格回答,15年三人組進藏,西安出發,一路騎行,享受的是過程,但是很艱辛,運氣好,一路沒感冒,沒扎胎,隊友沒出事,收穫有一點點,瘦了二十公斤,對後來的人生其實沒什麼改變,或許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墮落之人,沒有信仰,只會獨活。今年27歲,如果有機會還是會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