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 真偽仍存爭議

  文:黃松

  11月26日晚,在佳士得香港拍賣中,有著巨大真偽爭議的傳蘇軾《枯木怪石圖》(下簡稱《木石圖》)從3億多港元起拍,以4.1億港元落槌,低於最早傳出的底價4.5億港元。

  “澎湃新聞”獲悉,此一拍賣系電話委託,目前買家未知,但佳士得方面晚間回應稱“買家來自大中華區,所以一定是回到中國人手上。”據現場一位收藏界人士介紹,當晚對這一拍品,有一位買家辦理了委託辦牌,並付出保證金,“一分鐘就拍掉了。”但這一說法目前未得到拍賣行證實。

  對於此畫以低於之前所傳的4.5億元落槌,一位拍賣界觀察人士認為,不排除拍賣行補貼佣金的可能。也有藝術界人士認為,此畫的成交與真偽關係並不大,“畢竟,這就是一場生意與商業行為。”

  一個背景是,五六月份,此畫曾在佳士得進行小範圍觀賞,當時報道的起拍底價為4.5億港元。8月底,隨著不少學者對真偽的質疑,又有報道稱此卷的預估成交價為4億港元。

《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 真偽仍存爭議

佳士得香港26日晚間拍賣現場

  據介紹,此畫在清代及之前從未公開現身,或是在抗戰全面爆發的1937年流入日本,後便下落不明。親赴日本尋回此畫的佳士得中國書畫高級專家遊世勳(Tim Yu)表示,尋回此畫的歷程可謂是機緣巧合:“自從此畫上世紀遠赴日本之後,便一直未能現身。”他又稱:“此畫為一日本家族所收藏,他們主動與我們取得聯繫,將畫卷影像發給我們,我們非常興奮,即時取消所有預約奔赴這個家族。經過鑑定,這幅畫確認是真。”然而,《木石圖》是否為蘇軾所作,自佳士得公開此畫起,巨大的真偽爭議就一直存在。

  據現場人士介紹,此畫從3億港元起拍,很快叫到4億港元,4.1億港元則回到魏蔚的電話委託上。此後,拍賣師多次邀請及鼓勵出價,均未獲回應,最終以4.1億港元落槌,加佣金為4.63億港元成交。拍賣後,對於買家來自何處,佳士得方面回應稱“買家來自大中華區,所以一定是回到中國人手上。”

《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 真偽仍存爭議

《木石圖》

  在拍賣方佳士得看來,《木石圖》為現時僅存稀有的蘇軾畫作之一,中國史上舉足輕重的書法家米芾(1051-1107)為作品題跋,令此水墨手卷更珍貴難求。

  《枯木竹石圖》又名《枯木怪石圖》、《木石圖》,無款,畫上有米芾、劉良佐(款)的題詩,以及宋人記載蘇軾的畫風看,被認為是蘇軾的作品。然而在不少文博界人士與書畫研究者看來,此畫存在的疑點極多。

《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 真偽仍存爭議

《木石圖》

《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 真偽仍存爭議

  《木石圖》珂羅版印刷本

  長久不知去向的歷程,為《木石圖》覆蓋了一層神秘面紗。近代著錄中對《木石圖》有詳細記載者,為知名古書畫鑑定家張珩(1915-1963)所著的《木雁齋書畫鑑賞筆記》,然此著錄所參照的並非原跡,而是日本出版之珂羅版印刷品,且為“爽籟館藏”,故可知《木石圖》曾為日本收藏家阿部房次郎(1868-1937)之藏品。據張珩記載:“此卷方雨樓從濟寧購得後乃入白堅手,餘曾許以九千金,堅不允,尋攜去日本,阿部氏以萬餘得去。”可知張珩曾試圖向白堅購入《木石圖》而未得之經過。

  但在學界,《木石圖》爭議頗多,不少業界人士從此卷畫風、米芾書風及印鑑等提出疑點,一些文博專業界人士也認為,此畫筆墨間的氣息,並未到宋。

  蘇軾的畫在當時很有名氣,曾有過“枯木竹石,萬金爭售”的景象。但蘇軾所作的畫作多見於著錄,傳世真跡極少,目前只有現藏於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和上海博物館的《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兩件流傳,但真贗也仍存爭議。值得注意的是,《木石圖》流失海外約七八十年,幾無人得見,而在此期間,此畫卻不斷被提及,作為中國文人畫史中不能忽略的經典常被刊載在眾多藝術史著作中,但所刊出的圖片並不十分清晰。而此作現身拍場後,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但無論是其畫作本身還是米芾等題跋,其真偽都引起諸多專家質疑。一些研究者認為,此幅《木石圖》中的用筆多軟沓無力甚至猥瑣,此畫與蘇軾存世的書法真跡對比出入頗大,如枯樹畫得孱弱無力,石頭的皴法也少有稜角,結合蘇軾的書風畫風,疑問極多,“東坡寫竹畫竹,受文與可啟發極多,對比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文與可存世《墨竹圖》,且不說圖式與文同有差距,也不說東坡曾自雲“盡得與可之法”,只說筆墨間的英風勁氣,以東坡人格與筆墨修養,自然是不讓文同的,但《枯木怪石圖》中墨竹全無宋人筆下的“運思清拔,風勁氣逼人”之感,與文同墨竹相比,不啻天壤之別。”

  一些學者最近對則畫卷中的印鑑也提出了不少質疑點。

《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 真偽仍存爭議

《木石圖》畫竹局部

《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 真偽仍存爭議

《木石圖》畫作中的樹枝局部

《木石圖》以4.1億港元落槌 真偽仍存爭議

《木石圖》中的竹石局部

  儘管存在真贗爭議,但有觀點認為,不可否認的是,蘇軾的《枯木怪石圖》當然仍是存在過的,也許,這一畫作的圖式也許就是根據蘇軾原作臨仿而來,也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此一畫作的意義依然是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