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槍法精準,日軍二戰為何很少有王牌狙擊手?

汪業元


二戰時的日軍根本沒有狙擊手這個編制,他們只有臨時拿出來使用的“特射手”。然而這些特射手對於日軍而言不算什麼稀缺的資源,只是槍法好的步兵罷了,步兵的殺敵數據根本就不會納入到什麼“狙擊手戰績”中去,自有軍隊裡的一套軍功制度。


要知道,日本在戰前有整整兩代人參加了從小到大的軍事化訓練,再加上三八式步槍良好的射擊性能,在“遠距離射擊”這門技戰術上日本兵堪稱優秀,故而他們可以很容易的就湊上幾個“特射手”,打出很好的戰果。

許多日軍中隊、小隊都有專門的“特射手”編制,專門使用狙擊戰術殺傷敵人。但這些戰果日軍都劃到班排戰果裡了,他們自己不統計,別人說了能算數?

不過我們還是能從抗戰的過程中瞭解到日軍狙擊手的猖狂:

1944年12月26日,新四軍東南警衛團團長兼任東南行署主任王澄與東南縣委書記兼東南警衛團政委鮑志椿二人,在保衛根據地的時候,因為忽略了警衛員“日軍有狙擊手,趕快隱蔽”的信息,用望遠鏡觀察敵情時被日軍狙擊手一槍奪雙命。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期間,時任21師師長的李仙洲在山頭視察軍情,遭遇日軍狙擊手攻擊,當場肺部被打穿,當時郝夢齡就在旁邊。

同期進攻的郝夢齡部獨立第五旅李繼程代理旅長,也在不久後的戰鬥中被狙擊手射殺。

日軍的精準射擊,在普遍缺乏重武器的中國戰場上是很令人恐懼的東西,日本人藉著“特射手”的精準射擊,欺負中國人訓練少、槍彈差,專門用拉開距離的方法殺傷中國官兵。甚至有些時候“特射手”們專找基層軍官、士官下手,讓部隊發生混亂崩潰。

只是日本雖有狙擊行為,卻沒有真正的狙擊理論與狙擊戰術,他們只是把“精準射擊”用到極致。即便他們單獨安排出狙擊手,也沒有真正與普通步兵區分開來;講究尊卑階級的日本軍隊更不可能給一個大頭兵去做統計。這樣,日軍狙擊手們的成績單便淹沒到部隊戰績中去了。

這樣又爆發出另一個問題——日本兵空有優秀的射擊技能,卻無法通過真正的狙擊手理論和正確的技戰法將之合理利用。他們在順風仗時只能跟在下士官們屁股後頭打雜,逆風仗時往往又被丟掉成為自殺式阻敵的工具。

像緬甸叢林和太平洋那些樹叢中的日軍就是如此,他們根本不像蘇德狙擊手那樣,經歷了狙擊手學校和系統的專業培訓。所以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普通步兵能做到的極致——挖個洞或找個樹把自己藏起來,藏在射界最良好的位置,絲毫不考慮退路和顯不顯眼。

據說德國投降那天,美軍們興高采烈的亂放槍,有人隨手找了個好打的樹就是一梭子,結果“啪嘰”一聲掉下個日本鬼子...

這是典型的潛藏不過關,把自己綁在樹上固然能獲得良好的視野和樹冠的掩護,但是幾槍就暴露還打什麼打?死人是無法積攢戰功的。


王司徒老百科


崤山小虎第267條回答。

日軍由於採用“三八大蓋”式步槍,使得普通日本士兵射擊精準度很高。但日軍確實又很少有“王牌狙擊手”,小虎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一、日軍認為只有高價值的目標才具有狙殺價值。

與傳統戰場上的狙擊手單純射殺士兵不同,日本人認為只有高級指揮官、軍事將領、或者重要人物等,不常在一線戰場上出現的人才

具有狙殺價值。

“王牌狙擊手”是以狙殺人員的數量決定的。戰場上重要人物、重要目標本來防護屬性又高,同時又遠離戰場,所以,日軍狙殺數量很少。

(神劇裡日本美女狙擊手↓↓↓)

二、日軍在狙殺戰術指導上存在錯誤認知。

由於日軍認為只有狙殺重要目標才有價值,所以在狙擊手的使用上採用“一次性使用,為天皇盡忠”的原則。

為了能更有效的觀察和狙殺對手,經常隱藏在“別出心裁”的地方,比如大樹上,或者就隱藏在敵軍前線後方,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往往第一發確實能達到狙殺的作用,但第二發時就被人亂槍射死,幾乎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狙殺後存活少。

三、日軍認為狙擊手對扭轉戰局的作用不大。

日軍的普通士兵,普遍射擊精準,依靠普通士兵就能扭轉戰局,而

沒有必要去使用狙殺戰術

同時日本人認為自己的“三八式步槍”本身射擊比較準,所以在以“三八式”為基礎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僅僅加裝了2.5倍的瞄準鏡,使其在300米內效果極佳。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對的狙擊戰術的態度。

(九七式日本狙擊槍↓↓↓)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小虎認為這就是日本很少有王牌狙擊手的原因。

題外話:謝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小虎,小虎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謝了。


哨兵小虎


不可不提一下,二戰日本有陸軍和海軍。(不是在廢話)日本的海軍是向著西方學習,買戰艦開始的,擁有著先進的文化的理論。

而陸軍則是繼承著“武士道”精神的土鱉。

這也是二戰時候,日本陸軍和海軍各自看不順眼的原因之一。

土鱉日軍現代戰爭只是和俄國硬拼過,而那場戰爭並不需要狙擊手。所以日本陸軍完全沒有想過發展狙擊手,也就不擁有狙擊手戰技術。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所以提倡比較節約的“精準射擊”,所以士兵射擊精度相當高是不可否認的。

三八大蓋在射擊時槍口幾乎沒有閃焰和白煙(槍管長啊),子彈穩定性好,射擊會很準。

在太平洋的諸多島上,樹木茂盛,日軍派出精準射手,拿著有裝有瞄準鏡的三八大蓋,把自己綁在樹上進行隱蔽,伏擊美帝軍人,早期造成美軍的損失。

所以美軍大肆宣揚,日軍的狙擊手對其造成巨大傷害。美軍是誤會受到日本狙擊手襲擊了。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冷靜下來重新翻看那些戰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日本在二戰就沒有狙擊手,更加不會出現“王牌狙擊手了”。

狙擊手需要的能力,大家第一就會說是精準射擊,這沒錯,可是不是唯一的能力哦。狙擊手還必須有偽裝,滲透,選擇,潛伏,轉移,撤退等諸多能力。當然,有這些還不夠,指揮官還必須有指揮狙擊手進行增援戰鬥的知識。

而這些都是需要常年的積累才能有戰鬥力的,日本陸軍土鱉可能是臨時得知狙擊手這個概念,還生產了狙擊步槍(天知道,那瞄觀設備還沒有高程和風偏差調理裝置),或者直接給三八大蓋價格瞄準鏡就是狙擊槍了----可知日本陸軍對狙擊的認知。

結果是財大氣粗的美軍,路過的時候先用重火力照顧一下樹冠,把那些捆在樹上的日本精確射手提前消滅,後期,那些傢伙沒能給美軍造成更多麻煩了。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說,二戰日本就沒有狙擊手,只有精確射手,王牌狙擊手嘛,還差幾條街呢。


李勉9


缺乏有效的瞄準鏡,有坂6.5×50mm子彈遠距離性能太差,再加上島嶼爭奪戰失敗方几乎沒有第二次機會,所以日軍狙擊手幾乎是死狙。

二戰時期日軍使用的三八大蓋雖然槍管長度好,精度高。但是其使用的有坂6.5×50mm子彈遠距離彈道性能實在太差,根本不適合作為狙擊槍子彈使用。有坂彈實際上性能不錯,其較長彈徑比,在使用中會產生類似後世小口徑彈藥的翻滾空腔效應,但是裝藥量太少,遠距離精度差,450米就無法保證有效命中,再加上日軍狙擊應用晚,所以抗戰前期激烈時期,日軍狙擊手少。

雖然在1939年之後,日本認識到6.5×50mm子彈性能上的問題,推出7.7mm口徑的子彈(有意思的是日本陸軍使用的是7.7×58mm子彈,而海軍使用的是7.7x56mm),但是日本狙擊手還是選擇使用6.5×50mm子彈的97式狙擊步槍作為主要武器。因為使用7.7mm子彈的99式步槍射擊時聲音和槍口火焰較大,容易暴露目標。而使用97式狙擊步槍,即使在150米的極近距離內,也依舊很難從聲音和槍口閃光中判斷對方位置。

同時在熱帶島嶼地區,地形地貌複雜,適合遠距離狙擊的條件較少,雙方很容易進入近距離交戰。再加上日本工業實力差,前線狙擊手能夠配發2.5倍瞄準鏡的都很少。所以日軍狙擊手熱衷於躲藏埋伏,進行近距離狙擊戰。這種狙擊作戰模式,給美軍造成很大麻煩,甚至美軍指揮官要求士兵在受到日軍狙擊手狙擊時,不能停留在原地,必須加速向前突擊,因為想在200碼外發現日軍隱藏的狙擊手根本不可能。

海軍陸戰隊進攻隱藏在飛機殘骸中的日軍狙擊手。而太平洋島嶼地區,被擊敗的一方能夠成功撤退,重新投入戰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導致日軍“死狙戰術”盛行,去執行狙擊任務的狙擊手,很多都是藏身在根本無法撤退的地方去打擊對方,生還概率極低,也就無法多次參加戰鬥,提高自己擊殺數。日軍還專門配發釘鞋更方便

日軍狙擊手很喜歡躲在樹上狙擊,為此專門配發了釘鞋方便爬樹,但一旦被發現根本沒地方撤退。


五嶽掩赤城


因為狙擊手的第一要務是保存自己,構築狙擊陣地的首要條件是便於隱藏和撤退而日本人呢

世界各國狙擊手構築陣地第一要務別上絕對制高點(就是戰場上最高的地方,太容易暴露)而日本人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上樹(這是另一大忌,無法撤退)所以日本人的狙擊手就像地雷一樣一般開兩槍就會被集火,所以日本人沒有特別出名的狙擊手


飛天鼠215574671


冷兵器時代老思路橫行霸道,把士兵當炮灰用,不是反覆使用,死個少個,飛機無老練駕駛,死了就全部完蛋


烏陵與土明


日軍骨子裡有武士道精神,在戰場上不乏優秀狙擊手,但因為太注重軍人的名譽,他們不把對手射殺是不會轉移的,所以最後都被對方重彈打死,這樣就難以留下王牌狙擊手了。


秦璽家


因為日本陸軍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當時他們的工業水平也落後於歐美,並不像歐美那樣專門培養狙擊手,而是加強普通士兵的射擊訓練,所以他們普通士兵打的很準,但很少有專業狙擊手,自然也就沒什麼王牌狙擊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