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有學歷並不代表有文化,對此你怎麼看?

未完待續129001472


學歷並不代表有文化,學歷代表受教育的程度。換言之,有高學歷的人文化未必高,學歷低的人未必沒有文化。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以學歷來衡量水平,鄙視低學歷者。尤其在招聘就業中,用人單位往往以學歷劃定標準,分出985、211、普通一本、普通二本的條條框框,以此成為他們錄取的取向。

就大多人的情況而言,以學歷來衡量是最簡單,最便捷的方法,名校畢業生的總體水平高於一般院校畢業生,也是事實。但是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在中國應試教育下,很多學生考試行,做事未必棒。而民間有高手,實踐出真知,對於實用性學科,實戰經驗還是沒有學歷的人高,因為他們摸爬滾打,經過鍛鍊,有過實踐,更有實用價值。古玩鑑定行業就是這樣,專家教授,包括故宮博物院的學者,所看到的,練眼的門類、品種少,遠不如古玩商販眼力厲害,因為古玩販子經手的東西多,有過經驗教訓,他們在玩中積累了經驗。

民國時期更是有一批大家、名家,是低學歷高水平,如梁漱溟、錢穆、華羅庚、齊白石、沈從文等,現代還有啟功、金克木等。繪畫大家傅抱石原本學歷也低,師範學校畢業,得到徐悲鴻幫助,去日本留學,改變了低學歷的不足。

低學歷的形成有種種因素,高考分數低,學區差異,經濟困難等條件限制,導致一些人進不了大學,或者進不了名校。在重學歷,重名校的社會,這樣就劃分了三六九等。學歷就是敲門磚,沒有學歷進了大門,也就限制了某些人成才,失去了取得更高成就的機會。因此,在當下重學歷的情況下,學歷就顯得很重要,它就是入門的通行證,至於持有這個通行證是否代表真水平並不重要,但是他多了一個機會。

對於學歷低的人來說,先天不足,如果要改變命運,必須加倍努力,以成績說話,自己創造發展的機會與空間。你必須把自己鍛鍊的足夠強大,才有機會一展身手。


黃強黃不息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確實不清楚怎麼去說,我思考了一個從這麼兩個方面入手談談吧!

個人覺得學歷和文化是兩回事!

第一從他們的概念和定義說說!

第二從我個人的理解說說!

首先我們說學歷,通常就是一紙文憑,再說就是一個人的學習生活經歷!他是國家或者相關的學校教育機構認可的憑證和證書!



那麼談一談這個學習的經歷大家都知道讀書考試,優秀或者合格我們就能取得他,這並不能說明啥只能是完成了自己該完成的學業!

其次我們說說文化,文化是非常廣泛的而且他是具有很深的人文意思和味道的,從我們的吃穿住行,衣著打扮,還有舉止談吐等都能看出或者有文化的因素和背景!如果說給他一個確切的定義確實很困難,而且不準確的!對一文化這個概念千百年來是說法不一,包括西方他們的定義!我就不仔細說了,有時間大家可以翻閱一下資料看看!

最後想說如果學歷和文化的關係要怎麼看我覺得還是個人的一點談談吧!

有學歷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也不一定有學歷!他們之間確實不能存在必然的或者絕對的關係!



我舉一個例子吧,我家以前有個鄰居中年婦女,她給我的印象是彬彬有禮,談吐舉止自然大方優雅,而且對人態度客氣,說話有水平,大家喜歡聽,而且說的事情確實很有道理,懂得也多。開始我以為她應該是個老師或者學歷非常高的人,最後才得知她只有初中的畢業證!當時我大吃一驚,但是她的文化和學識很讓人尊重!

所以說我們還是要多學習,不管是學歷還是文化,我們要努力的修行自己!

謝謝您的關注交流!



兵傳媒


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導遊郎經常說這是一個有知識沒文化的時代。現在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學歷也越來越高,但基本上都是侷限在課本或自己的專業範圍內,連學語文都沒心情去體會唐詩宋詞的美,只想著尋章摘句去應付考試。這樣的人是典型的有知識沒文化。

導遊郎本身是個博士,並沒有刻意貶低有學歷的人,只是自我感覺並推己及人而已。導遊郎大學的時候喜歡買書,也附庸風雅讀讀唐詩宋詞,讀讀詩經和道德經之類的,自己感覺自己真是個文化人,腹有詩書氣自華。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進入收藏行列,才知道自己簡直是個文化白痴。最開始的時候,看到團壽紋都不認識,看了好些資料才琢磨出來。看到器物上的饕餮紋也不認識,到首都博物館看到元饕餮紋青釉三足爐的介紹才對上號,看到瓷器、竹木雕上的海屋添籌、暗八仙等傳統圖案也不懂,用心搜索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才基本上熟悉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至於五大名窯瓷器更沒聽說過。如此等等。

導遊郎是個善於學習的人,從那以後找關鍵的書籍,逛博物館、在網絡上看各種館藏品和相關資訊,與人交流,邊買邊學,十年如一日,總算在收藏領域也能自我感覺良好了。家裡小孩現在逛首都博物館都能寫出一篇宋朝五大名窯的小文章當作業,我們家也算有點文化了。導遊郎現在寫一些有文化底蘊的景點導遊詞也能順手拈來。


導遊郎


不請自來,談一下這個問題

我認為,學歷的解釋應該是一種學習的經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結業或畢業之後得到的一紙文憑,對您學習經歷的一種認可。

而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但我認為有文化是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看的:

其一是能讀書識字受過高等教育。

其二是借用梁曉聲先生的四句話: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其三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心懷民間疾苦,抱朴守拙,不求功名利祿,實乃文化之大者為國為民。

所以學歷究竟能不能代表有文化,能代表什麼樣的有文化,我想您自己的心裡應該也有了答案吧!


智融學院


學歷以及文化是兩個不同概念的兩樣東西。擁有高學歷的人並不代表就一定有文化;而有文化的人也並不一定擁有很高的學歷,當然兩項兼有的人大有人在,但並不是對等的關係。



學歷所指的是我們在學校結業或者畢業後所獲得的一紙文憑,它有助於我們在實際生活和未來工作中證明自己的知識或者能力的一項基準。而文化包涵更加廣泛的含義,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一個人有文化,可能是因為跟那個人相處過程中感覺很舒服;或者在聽一個人講話的時候感覺他很有文化底蘊;甚至是某個人的某個行為讓你感覺他很有文化。

提升學歷的過程就只有一個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讀書。從國家的9年義務教育開始,升上高中,再到大學本科。讀完了本科之後仍覺得不夠,還可以申請讀研究生甚至博士。學習是沒有終點的一個過程,在你讀完博士之後你甚至可以再學習其他專業,拿到其他專業的文憑。而在現在的義務教育中,注重所教的大部分是知識,很少與文化掛鉤。

文化其實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東西,甚至比學歷更為重要。

其實文化在我們的生活裡隨處可見,也隨時可學。對於一個小孩而言,最好學習文化就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裡甚至模仿學習。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隨意丟垃圾製造垃圾,不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都是有文化的一種表現,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卻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對於更深的文化可以大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書籍的瞭解,而這些是可以通過讀書裡學到的。

一個有高學歷的人在找工作中往往比較簡單;一個有良好文化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受人喜歡。學歷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而文化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而得到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而文化可以改變人生。學歷跟文化並不是相等的,當然兩者兼具是最好的,但如果只能有其中一項,那希望你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決勝網


我也談談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得了解什麼叫文化?對於文化,有人有這麼一個解讀: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從這四點上去理解,那麼我們可以認為文化是人的一種改變或修為,一種更加合眾的言行生活方式,通俗點理解就是:文化,文化,文明方面上的變化。這樣一來,文化與學歷就好區別了,學歷是知識及能力方面上的認證認可,與文化沒有必然或因果的聯繫,例如霸座男,聽說是碩士,不可謂學歷不高,但他的行為卻沒有做到"無需提醒的自覺”,可以說他沒文化,但有學歷。與學歷較為有因果關聯的應該是"文化水平"這詞了,文化水平這詞是通俗意義上的詞,是用習慣了的對知識學歷的高低的表達,文化水平與文化扯不上邊,就好像海參撈麵與有沒海參一樣,海參只是個人名,不是海鮮,哈哈……。至於學歷高低與知識水平能力高低有差距,這個不是概念的問題,而是考核機制合理與否的問題,又或是廉潔問題。

文化、文化水平、學歷,我就是這麼瞭解的。


煙裡霧


簡單表述個人觀點,勿作政治解讀。

一,這雖然是兩個不等同的概念,但概念有內涵與外延的內容。在一般的情況,學歷與文化是相互增長的,隨著學歷的提高,文化水平也隨之提高。

這種情況屬於正常情況,學高才博,見多識廣。

二,學歷只是記錄著學者的學習軌跡,屬於本能的等級資格。文化是才能的一種具體表述,屬本領中的一種表現。

嚴格說,學歷不能代表文化,只能說他有學文化的過程憑證。

三,隨著社會“求學”的門路廣闊,學歷證書高而文化水平低有之,這是一小撮弄虛作假者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是資格等級制度與工薪收入掛勾有一定的關聯。

這些局部的現象就像南郭先生濫竽充數一樣,總有一天會水落石見,逃之夭夭的。

四,我們提倡:“學以致用,實踐出真知,勞動出才幹”。只有這樣,文化科學技術才能顯示人的實幹本領,成為第一生產力。

每個人必須把自己的應有本能轉化為應有本領,朝成功方向奮鬥著。

五,“知識改變命運,文化塑造人生”。

學歷可以在學習中執著追求,而文化必須在勞動實踐中錘鍊。

2018,10,29.晚家中。

聊談人情,宣揚文明。


江遠欽2018


沒學歷的……才最有文化……就這個大環境……


手機用戶60669424220


文化與學歷本身就不是一擋子事,學歷表示的是時間概念,文化則是沉澱於內在的修養表現。一個人學歷再高,他做人處事很無修養,比如高鐵佔座事件,阻擋動車關門事件等等,你能說他們有文化嗎?


聯合收藏


學歷是專科,並不代表什麼都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