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出身的你,小時候最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老農民說事


個人是88年的,來說一下我小時候的苦日子,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我上中學才有所改善!下面請看詳情!

從我記事起,我就是在我奶奶家生活的,我家裡姊妹三個我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我母親在生完我後就生病了,我就被送到我奶奶家裡由我奶奶帶著,一直持續到小學四年級才回家生活。

小的時候我奶奶家裡很窮,我爸爸兄弟姐妹又多,所以更窮,我小的時候都是吃的菜都是野菜,地瓜葉,還有就是鹹菜之類的,那個時候根本沒有白麵饅頭,只有煎餅,還是地瓜的,小麥的都很少吃,油鹽醬醋更是沒有,記得有一次,我奶奶生病,把家裡的一點點錢都花光了,我吃了三天的地瓜幹,(地瓜切片曬乾)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

再後來上學了,那個時候上學還不要錢,只要東西,需要給花生,地瓜之類的,一個學生一個學期多少斤,我是下地撿了半個多月才湊齊斤數,給了老師,那個時候放學就去,撿柴,那個時候山上連柴火都不好撿,因為都被大家撿的差不多了,大家都需要。

我記得上三年級以前我們村裡是沒電的,晚上全靠煤油燈照明,那個時候連一個大點的花生米大人都捨不得吃,留著打油,或者留種。吃也就是吃那種萎縮沒長成的花生米!



在我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星期六,星期天就開始上山放羊了,我記得那個時候牽著羊,我都拉不住羊,被羊給摔過很多次。放羊時隨便撿柴,挖野菜!

到了初中條件慢慢就好了,我記得我上初中,要騎自行車20里路去學校,每個星期天的下午就去,星期一早上去趕不到。那個時候是住校的,家裡給炒一個飯盒的菜,在拿一包鹹菜,在拿一包煎餅。拿兩塊錢的零花錢,用一個星期!家庭條件好的,有的拿五塊錢,有的拿十塊錢。想象那個時候真是艱苦歲月啊!


聽我父母那一輩的人說,他們那個時候歲月更是艱苦,都吃過樹皮,沒有幾個家庭是能吃飽飯的!

還好現在熬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以前的那種艱苦歲月一去不復返了!願我們的生活以後越來越好!


魯南濤子


我是農村人,生長在農村。在我25歲去北京才知道還有樓房,還那麼高。才知道超市是什麼。



一,我記得小時候過年吃餃子,是我最高興最盼望的事情。一說過年啊,就美。平常連肉都吃不上,都是鹹菜,有的時候就沒有鹹菜,我們就在棒子麵餅裡面放點鹽,這樣吃。



二,穿的衣服都是舊的,我小時候從來沒有穿過新衣服,都是我三個姐姐的舊衣服,打補丁的,一塊一塊的

,那個時候就是過年才買個新衣服。有一年我家到過年了都沒有錢,我看到我的同學都有穿新衣服,我就跟我爸爸媽媽要,可是我不知道家裡沒有錢給我買,我媽媽就不同意給我買衣服。沒有給我買,我就哭,哭,哭了一宿。最後媽媽借錢給我買了。我當時特別關心。



三,小時候我最怕下雨,因為下雨我家的房子就往屋子裡面漏雨。開始房頂就一個小窟窿,可是怎麼修也不行,最後是窟窿越來越大。那一年晚上下雨,外面打雷 下雨,屋子裡面也下雨,屋子裡面都沒有呆的地方了,都是水,房頂又往下掉土,我好害怕,終於盼到天明瞭。

結婚以後,跟老公去了北京,才知道居然還有樓房,還有超市。

現在我在農村蓋了新房,又買了樓房,日子是越過越好。


幽默梅花


我是農村人,東北的。七五後,其實說起來,那個年代的日子感覺還沒那麼苦,我們這邊是水田區,從小就是吃大米飯長大的。自己種蔬菜。村裡有果木園。要說苦,也就是冬天難熬。小時候的冬天,真是吐口唾沫都成丁啊!一下雪都沒膝。屋子裡生個地爐子,還不算太冷,就是灰大。外屋就冷了,水缸裡的水都能凍上。蔬菜只有冬儲菜,蘿蔔土豆白菜老三樣。水果那時有進村來用稻子換蘋果,梨,橘子的。家裡口糧富餘的就會給孩子換點水果吃。不富餘的,就啃大蘿蔔。而且平時很少能吃到肉,雞啊,魚啊什麼的更不用提了。除非自己家養雞,能吃幾個蛋,雞還不捨得殺。換季過年,能有套新衣服,那都是美事。吃餃子也得等年節,也是油少肉少。要說苦,也就是物質上貧乏些。總體大環境還是不錯的。



落英飄飄


農村出生的小夥伴,一起關注一下,大家都是農村長大的,別忘了農村那些事。

作為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我們的小時候,真的很苦,也是很多80後的心聲,其實從農村長大,都知道,小時候沒有吃的,沒有玩的,還要幹活,甚至有時候還上頓不接下頓,都是這樣過來的,那麼我說說小時候我們最苦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種地,跟著父母去幹活

每天早出晚歸,在地裡面幹活,也算是給父母打幫手,特別是最辛苦的活,烤煙算是幹過最苦的了,如何描述其實沒有幹過的人真的不懂,小小的就跟在牛馬後面,拉著,上貨,烤煙,其實說白了,都是那時候太艱苦,路是泥巴路,稍微不注意,人也跌到,下雨天馬也倒下去,還得想辦法把馬先拉起來,然後再把東西裝上去。


這也就不算什麼了,從小到大學畢業都還是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去幫父母幹活,而我們這也不算什麼了,父母才是很辛苦的。

走路十多公里去讀書

其實還是沒有辦法,因為沒有車,路也不好,從小學4年級,到初中畢業,都是每個星期走十多公里的路去讀書,還揹著很重的書,每個星期來回一次,每個星期的生活費十塊錢,一頓飯一塊錢,剛好夠,所以生活很艱苦,但是不努力讀書真的沒有辦法。


回去幹活,也是一樣,週末基本上都要回來幹活,甚至有時候還乾得很晚才回去,這樣一來學習的時間也不多,為了生活,為了讀書,那個時候,真的是很辛苦,最主要的是公路沒有通,很多東西確實只能用馬馱,太費力了。


農村那些事


提到農村出身的我,小時候最苦的生活是什麼樣?今天給大家講一段我小時下雨天必須光腳上學的故事。

五七年出身農村的我,從小能上學已經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了。許多農村孩子還多徘徊在校門之外,那時候農村條件很艱苦,學校的學桌l都是學生家長用土壞壘成兩個墩子,在兩個墩子上面放一塊木板,就成了我們的學桌。'


我們老家的土質是油泥土質,睛天硬得如石塊,雨一下是滿地的稀泥,下硬上滑。晴天上學穿的都是布鞋,可一到下雨天就沒法穿了,只好脫掉布鞋,捲起褲腿,在泥濘中前行。

還記得有一年“五四"青年節,全公社的中小學生都會前往公社所在地中學,舉行慶祝活動。先是慶祝大會,後是體育項目比賽,那年我是學校撥河隊隊長,由我帶一隊人馬,參加“五四"青年節撥河比賽。由於五月三號下了雨,地上是一片泥濘,四號早上早早的就往學校趕,走著走著不小心滑了一下,幸好沒摔倒,可後面的同學說你腳流血了。我抬腳一看傻了,腳板上有一個一寸多長的口子,正往外流血,在同學的挽扶下在路邊的水溝裡洗去腳上的泥,到人家要了塊布把腳包好,一拐一拐的來到學校。



到校集中後又一拐一拐的前往比賽會場,路上老師問怎麼樣,能堅持嗎?那時候年少氣盛,我說沒事,保證我們拿撥河冠軍。你還別說,那天與六個學校進行了爭奪,我們拔河隊還真的奪了第一。四五天之後我的腳也好了,劃了一寸多長的口子,在爛泥中行走了一天,具然一點沒有感染。直到現在幾十年了,傷口部位的肉還是硬的,裡面有點黑色,可能是泥吧!


百花爭春我為先



當代家庭教育


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深有體會的農村孩子。

第一、小時候天真浪漫,不知道什麼是窮,長得了才知道。那時候我家的房子還是用土坯打夯做的牆,只知道到了夏天的連雨天氣,牆面都滲水。更嚴重的是,我爸爸用手一掏,就能穿透這土牆。屋頂也是最早的瓦房,不停的往下面掉土。後來買的塑料布,像吊頂一樣整體張貼一圈。時間久了,塑料布在土和水的壓力下也承受不住了。

第二、我上初中之前沒有買過衣服穿。不是這個姐姐的,就是那個哥哥的。一個男孩子還穿過裙子上小學。鞋子破洞沒關係,能縫縫補補的不知道多少遍,直到鞋底子都磨破了。

第三、那時候到了冬天,手腳、耳朵被凍腫是正常的事情。每到冬天的時候,腳凍的疼的走不了路,腫的穿不進去鞋子。手腫的不能握拳,耳朵上凍壞結的傷疤一層又一層的。

第四、吃飯很簡單,饅頭稀粥,陪著自己家地理的菜。只放油鹽。一個布縫的書包用到小學畢業。

第五、上初中的時候,一個星期20塊錢,有時候15塊錢。那時候十幾歲,正長身體。每天晚上肚子餓的難受就使勁的喝水。腿抽筋能把自己疼醒,營養不良,各自也麼能長高。

後來上高中了,自己在學校的食堂打工,最起碼可以吃飽。在城市裡也見過城裡的孩子,等回到再看看村裡的孩子差別真的很大。村裡的孩子都是面黃肌瘦的,城裡的家長們都在顧慮孩子肥胖問題。村裡的胖子很少。


露峰山雲淺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雖然現在紮根城市,但是我的骨子裡還是認為我是一個農村的人,當然我也非常熱愛我的農村,,有一天我還是會離開這個水泥鋼筋的城市回到我的農村。

小時候最苦的日子,家裡兄弟姐妹多,父母為了掙錢養家沒法親自照顧我們,因此我生下來才6個月就給了撫養費讓外婆撫養,那個時候因為家裡窮媽媽也沒有好好吃東西,因此生下我來的時候特別瘦小,我外婆抱著我哭曾一度擔心我養不活,因為我體格太小沒有母乳也不肯喝牛奶,後來家裡想辦法給我吃,我也就喝著米糊長大了。

從我記事起,寄人籬下的日子很不好,雖然我的外祖父母很疼我,但是因為我的舅舅是入贅的,我總能察覺到他不喜歡我這個外甥,小時候也沒有少被表哥他們欺負,身上不時會捱打,有次被打傷了鼻子留下的嚴重後遺症就是鼻子一碰就流血,後來家裡弄了各種偏方才治好我的鼻子,那時候舅舅是工人條件好,有次我的爸爸因為有事跟舅舅借個自行車騎著辦個事,我舅舅都不願意,同時聽說我的媽媽因為生我住孃家也受盡了舅舅的白眼,可能從小我因為經歷這些格外的懂事,放學就自己做作業學習也不讓家裡人操心。

在學校唸書的時候,那時候是每個人自己帶米放一個蒸盒裡去蒸,因為我帶的米有點碎,被同學嘲笑說這樣的米豬都不會吃,但是我從來沒有自卑過,反而變得樂觀且豁達,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後來我家就真的越來越好,等我念大學回到了城市父母的身邊,父母因為從小沒有帶我,因此對我格外照顧疼愛,但是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忘卻那段有點憂傷的童年,不過感謝這段童年也成就了現在的我。


小雛菊姑娘


農村地區出身的你,小時候最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回想起小時候,真的是感慨萬千。儘管現在依然還在為生活奔波,但比起之前確實改變不少。

記得上小學那會兒,爸媽有出去打兩年工,我在家也當了兩年留守兒童。那時候,我跟我嬸婆一起生活。有一次我鬧脾氣,就不和嬸婆一起吃飯了。那時候我好像才11歲,我一個人在自家的灶上燒火、做飯,沒有菜炒就直接用鹽拌飯吃,印象中吃了兩三天。後來,爸媽再也沒有出門打過工了,一直在家務農,直到我到縣城上高中。

小時候如果想吃豬肉(過年豬肉至少要留半年),不是重要日子是沒可能的!

上初中二年級了,我才第一次坐轎車,還是那種六人坐的麵包車。那次是堂哥結婚,我和堂哥家的另一個親戚家的男生負責舉彩旗。記得六人坐的麵包車裡擠了一整隊鄉間樂隊,加上我們大約十來個人,還有很多禮物。真的是擠的喘不過氣來了,尤其讓我佩服的是吹喇叭的那人還能把喇叭吹得那麼響且還有節奏。沒錯,這就是我第一次坐四輪轎車的經歷,那年我15歲。感謝那次經歷,讓我知道了我坐車不暈,讓我明白了轎車裡面的世界,不過真的是很擠!

有知有趣有味三農事,請關注『一點三農


一點三農


我出生在農村。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島。大閨女找婆家誰也不願意嫁到島上。人家都說那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進島出島,只能隨著潮起潮落走。我七歲的時候,才修了一條土壩與外界相連。我們村最豪華的代步工具是村裡有一臺十二馬力拖拉機。自已家裡要是能買上一輛大金鹿自行車,讓會讓人羨慕。

吃水困難。吃的水都是半夜排隊爬長坡從海邊挑回來的。我小時去井邊看過幾次,排隊的水桶百米長。島上的男人大都出海打魚,我爸在離家60裡的地方上班,每週只能回一次家。吃的水都不夠,到哪裡弄水洗頭洗澡?村裡有個水庫,全村人的衣服都到那裡去洗。天干的時候,水裡面有紅色的水蛭,至今想起來頭皮發麻。不少老人和孩子身上都有蝨子。

出遠門要走著去。外公家離我們村二十里路。我媽一個月帶我們回去一次。外公家生活條件比我們好,去了可以改善下生活。走得時候,舅媽會挖上兩瓢玉米麵或黑麵(二白麵)給我們帶著。路上走走停停,要一個下午。有一次半路下雷陣雨,我嚇得哇哇哭。幸好碰到鄰村的人用拖拉機捎了我們一程。可至今不知道人家叫什麼名字。

沒有電燈。我十歲以前,村裡還沒有通上電。大人們熬夜幹活,孩子們寫作業都是在煤油燈下進行的。豆大點兒的光亮,昏昏暗暗。村子裡只有一個供銷社。寫字的田字格本,要求用鉛筆寫。正面用完用反面,之後用橡皮擦掉再寫。

缺衣。大隊有個縫衣鋪。全村3個人會縫衣服以,我媽是其中一個。過年的時候,全村老老少少都去那縫衣服,有些人好幾年也不置辦件新的。一件衣服穿好幾年,姐姐穿過弟弟和妹妹穿 ,打著補丁也捨不得扔。

少食。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是供銷襯裡賣的3分錢一塊的糖,咬起來個崩硬。吃得主食就是地瓜絲、地瓜湯、地瓜面餅子。白麵包頭看都看不到,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一頓黑麵餃子。三角錢一斤的豬肉不捨得買,燉個菜連油珠也找不到。

回想起來,生活真是不容易。幸好,現在過上了幸福地生活。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