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為何成為世仇?

愛影視壇


如果在網絡上做一個投票“全球各國中你最喜愛哪個國家”,我相信中國大部分網友會選擇為巴基斯坦投一票。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巴基斯坦是中國最堅定的盟友;在與印度的地區博弈中,中巴同氣連枝。為此中國網友親切的稱呼巴基斯坦為“巴鐵”。

翻看歷史,不難發現中巴之間的關係並不緊密;新中國成立後,中巴關係甚至一度敵對,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感情升溫。

為什麼中巴關係如此之“鐵”?巴基斯坦為什麼一直動盪貧窮?該國未來發展方向如何演變?讓我們從歷史和地緣角度來進行分析。

巴基斯坦國土面積88萬平方公里;1.97億人口;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作為巴基斯坦“母親河”的印度河發源於西藏高原,貫穿全境,河流衝擊形成大片平原低地,適宜發展大規模工農業;青藏高原位於巴基斯坦東北部,隔離開了印度河板塊和東亞大陸;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伊朗的地緣分界;東部的塔爾沙漠分隔開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次大陸其他部分。至於南部,則是阿拉伯海。

雖然巴基斯坦的地緣結構較為完整,但依舊存在著被以恆河流域為核心的印度壓制這一問題。

這種壓制局面其實是天然形成的。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兩大核心板塊,恆河流域較印度河流域有兩大地緣優勢:

首先,恆河流域地緣實力更強。恆河全長2510公里,長度接近印度河的兩倍;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面積相當;印度河流域乾燥少雨,但恆河中下游地區雨量豐沛,為恆河流域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

其次,在地緣格局上,位居南亞次大陸中部的恆河較位居邊緣的印度河流域更具有區位優勢,是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核心。在兩大地緣板塊的競爭中,印度河流域只能眼看著恆河平原憑藉自身條件,藉助“中原”地位,整合東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得到整體實力的提升。

所以,儘管印度文明的發源地是印度河流域,但恆河大平原才是印度文明核心區域,印度教的聖河非印度河而是恆河。

印度河板塊與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僅是南亞次大陸內部的事。通常情況下,一個整體地緣板塊內的較量並不會造成文明的分裂,如,東亞大陸的文明核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它們仍然同為中國和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亞次大陸的情況全然不同。印度河板塊與恆河板塊的博弈演變成兩大地緣板塊在政治、人文上的分裂,形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河文明也演變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造成這些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因為中亞板塊強勢衝擊著印度河板塊。

就地緣隔斷的強度而言,印度板塊周邊青藏高原這一地緣屏障的隔斷能力最強,其次是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塔爾沙漠。

隔斷能力的差別,決定印度河板塊屬於南亞次大陸,同時為中亞外來勢力留下了進入的空間。

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相比喀喇崑崙山脈和青藏高原在地形上要平緩許多。興都庫什山脈西部有低矮山嶺,自古以來便是天然通道,西亞、東歐的雅利安人因這個通道進入南亞次大陸,發展成為婆羅門、剎帝利等印度高種姓白人的祖先。

在封建時代,隨著伊斯蘭文明的興起,中亞被納入其勢力範圍,穿過興都庫什山脈,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文明發生激烈衝突。

那時的伊斯蘭文明相比印度文明,在規模、發達程度、軍事能力等方面都要強大很多;同時伊斯蘭文明的攻擊因印度文明本身具有的分裂屬性顯得更為強悍,導致印度文明的勢力範圍逐漸萎縮。在16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擊敗土著政治勢力,建立了著名的莫臥兒帝國。

從伊斯蘭文明擴張的傳統來看,在取得勝利後,一般會覆蓋式的替換當地原有文明。

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在西亞對南亞的影響力較小加上印度文明體量大底蘊深厚,因此印度文明並未被覆蓋替換。但伊斯蘭文明仍給西亞核心區印度河流域、孟加拉、當地印度土著留下了較深的痕跡。

近代時期,英國取代了衰落的伊斯蘭文明成了印度新的統治者。英國為更好的盤剝利潤便於自己的殖民統治,防備印度教族群的反抗,大力扶植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少數派,加大這些族群之間的衝突。

隨著二戰結束,英國勢力退出南亞次大陸,以及印度的獨立。因伊斯蘭文明的紐帶關係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聯合組成了巴基斯坦。

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的主體國家,意圖主導該區域的新次序。但因歷史積怨、領土紛爭、文明不同以及印度河、恆河兩板塊的地緣矛盾等,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爭端是避無可避的。

巴基斯坦僅靠孟加拉三角洲和不相連的印度河板塊難以抵抗雄踞南亞次大陸的的印度。兩次印巴戰爭均以巴基斯坦敗北收場,同時第二次印巴戰爭導致東巴基斯坦拜託伊斯蘭堡控制獨立成為孟加拉國。

當然,印度是希望將巴基斯坦像錫金一樣徹底吞併。但巴基斯坦具備一定國力,同時印度文明並不比伊斯蘭文明強悍多少,再加上國際政治環境,印度想徹底吞併巴基斯坦絕非易事。

巴基斯坦在如此環境下也十分難受。塔爾沙漠作為印巴地緣的分隔並非難以逾越;印度野心勃勃想一統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板塊實力的制約,難以同印度抗衡。巴基斯坦要對抗印度,必須引入外力。

伊斯蘭文明的衰落,英國勢力的退出,這讓巴基斯坦一開始把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

巴基斯坦選擇美國作為依靠,是考慮到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同時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這種地位,與印度獨霸印度洋的地緣結構存在著天然的衝突。

在冷戰大背景下,聯巴制印,對美國百利而無一害。不僅能壓制印度洋上的非美勢力,還可以打壓蘇聯勢力。這樣美巴同盟水到渠成。

背靠美國的巴基斯坦並沒有獲得預想的好處。在印巴衝突中,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非常有限,這又是什麼造成的?

首先,蘇美爭霸的主戰場因其二國的地理位置而集中在歐洲、東亞;海上爭奪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印度洋屬於冷戰邊緣地區,故美國不會投入過多精力。

印度洋在四大洋中與美國地緣最為疏離,若美國在巴基斯坦身上投入過多,一是力有不逮,二是容易導致印度報復,對美國控制中東帶來嚴重影響。因此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極其有限變得順利成章。

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實不至,讓巴基斯坦選擇中國。

青藏高原阻斷東亞與南亞的聯繫在現代文明條件下已不能成為一個難題,這成為中巴合作的保障;同時因青藏高原的分隔作用,巴基斯坦並不擔心中國有能力佔領南亞,這也為巴基斯坦吃了一顆定心丸,成為中巴深入合作的前提。

對中國而言,以巴制印,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印之間的矛盾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成為結構性矛盾;中國經營印度洋必然衝擊印度利益,進而引發衝突,以巴制印,勢在必行。

中國擁有一個印度洋國家成為合作伙伴,為中國在印度洋區域的戰略推進帶來巨大價值。

美國出於利益考慮不會過分幫助巴基斯坦;但中國會不惜血本幫助巴基斯坦,這種投入會因中國利益的擴展而加深。美強中弱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對巴基斯坦更有幫助。中巴關係不可逆轉,除非巴基斯坦強大到足以消滅印度。

不過,雖然來自中國的支持,讓巴基斯坦得以獨立自主。但一個國家,總不可能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全部寄託於他人。

所以,自強自立,一直是巴基斯坦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在自強方面,巴基斯坦卻一直不是太順。這麼多年過去,巴基斯坦依然相對貧窮落後,不僅和中國沒得比,就是與印度,差距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巴基斯坦始終發展不順呢?下一節中,雲石君從內政方面著手,解剖巴基斯坦政治混亂和經濟落後的原因。


雲石君


如果有人將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仇恨歸咎於宗教間的衝突,只能說他是自己蠢。這種矛盾是民族國家中,“謀求純淨化”導致仇恨最典型的例子。

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視角分析一下,次大陸板塊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

在印度次大陸謀求民族獨立的運動中,三位最有影響力的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國父)、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印度國父)、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本來是一個戰壕中的戰友。

雖然三位領袖的背景千差萬別,真納是穆斯林的精英階層、甘地代表著印度教最底層的人民、尼赫魯則是印度教的富裕階層。但至少在謀求民族獨立這一大命題下,三位的目標是一致的。

真納和甘地

因此,少在獨立運動初期,三位都是比較純粹的民族主義者,而不是種族主義者(這兩點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

尤其是真納,早期曾是印度國大黨的重要成員之一,雖然在1913年受邀加入了“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但在加入之初,便表示“對穆盟和穆斯林的利益的忠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妨礙他忠於民族的利益。”

由此可見,他對於全民族利益的考量是置於穆斯林種族利益之上的。對於真納的立場,國大黨領袖們曾多次表示讚賞,尼赫魯曾稱讚真納“不像大多數穆斯林,……而和我們一樣,是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他為他的種族指明通往印——穆團結的道路。”

尼赫魯和甘地

公允的說,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對獨立共同的訴求,催生了印度這個國家。

但兩個群體,在利益訴求上的巨大差異是有目共睹的,英國政府也是政治取向上有意製造摩擦。

當末代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拋出他的“印巴分治”方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已經不存在能夠和平公共處的機會了。

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印度人民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分別成立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構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

用信仰區分人群本就是一條毒計,必然會造成印度族群之間的撕裂。但更可怕的是從宣佈到開始實施,蒙巴頓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根本沒有給國大黨和穆盟留下仔細協商的時間。

路易斯·蒙巴頓

最可笑是劃分印巴邊境的人,居然是一個毫無經驗的倫敦律師西里爾·雷德克里夫

這哥們坐在總督府的辦公室裡,在事先沒有跟任何印度人協商的前提下,找了一份非常模糊地圖,就割裂整個印度人民的命運。

什麼國大黨、穆盟、甘地、真納、尼赫魯,你們這些印度人都沒權利發表意見,在地圖上劃線這麼重要的事兒,只有英國老爺說了算。

這份直到獨立當天才公佈國境線造成了巨大的混亂,英屬印度東部的孟加拉地區被分成東西兩塊,西部被印度佔據,東部變成了東巴基斯坦,並再次分裂成獨立的孟加拉國

西部的旁遮普地區分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

(之後又分為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昌迪加爾)分別納入了印巴兩國的版圖。

克什米爾則成了懸而未決的土地,成了印巴兩國的火藥桶,這道傷口直到今天還在不斷流血。

這份草率而成的分割方案公佈後,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

祖祖輩輩生活在一起的印度人民,迅速被撕裂成了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

,以及主體教民和異端

就像我們最開始說到的,一旦種族主義被煽動起來,追求種族純粹化變成了所有人心中的惡魔。誰都本能的不願意和異族生活在一起,即便彼此可能已經在一起生活無數年、無數輩。

短短几個月裡,無數人被迫背井離鄉逃走,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伊斯蘭教徒地區,與之相反,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區,其中不少都是曾經和睦的鄰居逼著遷移而淪為難民。

現在可能永遠無法統計出,英國人導演的災難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在兩教間無以計數的衝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中,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在旁遮普地區也有,至少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50到100萬人被殺。

最可怕的是,兩國、兩教的人民都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並從此結下了血海深仇。以至於,在衝突中呼籲民眾保持和平的甘地,都被極端的印度教徒刺殺。

這就是挑動種族對立,謀求民族“純淨化”的惡果,當這朵血腥妖豔的惡之花在印度盛開時,即便是深沐平和安寧宗教理念的印度人都瞬間化身迫害對方的惡魔。這難道還不值得我們警醒嗎?

其實,除了印巴兩國的例子以外,歐洲的波蘭、南斯拉夫也發生過類似的例子,追求民族國家“純粹化”的結果,必然是種族之間的仇殺和報復。



要是點了贊,發現沒懷孕,再來個關注唄!嘿嘿嘿!


藏地讀行0白髮布衣


就兩國關係而言,印巴矛盾歷史淵源不長。因為1947年才有這倆個國家出現。而在那之前,英屬印度的控制範圍相當大,整個次大陸幾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女王榮光已經失去了對於印度的有效控制。至於印度獨立前的鬥爭,不細說了。但是在鬥爭過程中,有兩隻最為主要的力量。一個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甘地並非政治領袖,時任國大黨的主席是尼赫魯);另外一隻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1945年,新工黨上臺,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談判,也就是如何建國。 甘地自己也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說服他的朋友真納。按照宗教來劃分國家確實是蒙巴頓實施的,但是這當中其實混雜著黨派鬥爭和權力的漩渦。

“按照宗教”來劃分,這本身就是產生矛盾的源頭。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經批評甘地,說如果英國多統治兩年,也許印巴問題不會存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由來已久,從九世紀穆斯林進入印度開始,圍繞信仰的思想衝突和暴力衝突不斷。這是積怨已久的一次大爆發。於是,在建國的那一天。東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長的邊境線上是大量難民分別向屬於自己宗教的一國湧去。在首都德里,開國總理尼赫魯也不得不在開國第一天走向街頭勸戒人民停止暴力攻擊。宗教衝突,是最根本的由來。往後的發展,就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了。


不再說永遠


在印度獨立之前,巴基斯坦本來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因為這個地區的人和其他地區的印度人產生了宗教衝突,所以他們就從印度獨立出來了❕


而後兩國為了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爆發了三次戰爭,印度還妄想顛覆巴基斯坦政權,因為中國對巴基斯坦的堅決支持才作罷❕

(印巴戰爭)


(印巴衝突)

到現在,雙方仍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爭論不休,就和中印邊境問題一樣,一旦中國或巴基斯坦有一方和印度為此開戰,另一方絕不會坐視不管❕

所以說,他們之間的衝突既有宗教衝突,又有領土爭端,也可以算是世仇了❕



四都火雞


印巴世仇,這個不是最近幾十年的事,而是綿延數百年的宗教衝突。其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開始一直到12世紀的穆斯林征服印度,起初是阿拉伯人對印度西北部的入侵,隨後是突厥人的入侵,而最終便是莫臥兒帝國的建立。要說的是,伊斯蘭教入侵的第一個犧牲品,是印度的佛教,就此消亡。而婆羅門教則因其本土特性明顯,頑強地生存下來。後來便成了印度教。

但宗教問題並不是印巴衝突唯一的問題,請注意,歷史上印度本身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很多地域保持著很強的獨立性。尤其是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和南部高原,完全是三個不同的世界。如果不是英國人的入侵,這三個地域完全可以成為不同的至少三個國度。

但後來英國人又撤了,在撤離之前他們將南亞分治。有人說這是英國人在製造矛盾,似乎你可以這樣想。但實際上英國人的分治還是太不徹底,倘若再細分些,我們就省心很多了。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尺度,英國人若是將南亞大陸十等分,搞出十個國家來,也許他們到現在還是和睦友好。但實際上英國人卻來了個兩分,一對一的幹事,立馬就讓這兩個國家結仇。為什麼?你知道的,兩兄弟分家產,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分得不均,就很容易反目成仇。

事實上就是如此,在英國人撤離之後,印巴兩家迅速開打,連毆三場。1948年在克什米爾開打,印度佔去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只得五分之二。1956年第二次開戰,巴基斯坦略有優勢,但總體變化不大。70年代第三次大戰,巴基斯坦真正吃了大虧,印度來了個西守東攻,懸在東邊的東巴基斯坦最終分離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所以有這麼些前因後果,巴基斯坦很難與印度有友好可言,稱其為世仇,幾乎難以真正化解。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之間的矛盾和仇恨由來已久,銘蘇先生簡單給大家分析一下:

印巴分治,獨立建國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由於印巴分治,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分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印巴紛爭根源

在印巴分治時,印度各土邦是按照自願的原則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結果是大部分邦加入了印度,而少部分邦加入了巴基斯坦。然而有的土邦卻猶豫不決是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這個土邦就是克什米爾。克什米爾成為印巴戰爭的導火索,從此以後,印度就沒有消停過。

三次大戰,仇恨加深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印巴分治建國以來紛爭不斷,先後進行了三次大的戰爭。第一次是1947年雙方爭奪克什米爾控制權,結果是印度佔領了爭議地區的60%,巴基斯坦佔領了爭議地區的40%;第二次是在1965年,雙方由哨所級爭奪發展到戰役級對抗,結局是雙方在國際斡旋下實現停火撤軍;第三次發生於I971年,印度支持當時的東巴基斯坦獨立並派兵佔領了東巴基斯坦,結局是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成立孟加拉國。除上述戰爭外,印巴之間的小規模零星衝突幾十年間從未斷絕。

戰爭往往不是解決紛爭的最好方式,戰爭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導致仇恨的加深。印巴三次大戰之後所結下的仇恨短時間內難以消除。而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為兩個國家,成為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對於這樣的恥辱,巴基斯坦肯定難以接受。

所以,印巴如果不放下過去的仇恨,那麼兩國必將長期對抗下去。放下過去,心存善念,和平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爭端,這才是化解印巴仇恨最好的方式。


銘蘇先生


巴基斯坦也與印度發生摩擦,併產生實質交火,雙方均造成人員傷亡。

巴基斯坦與印度這兩個鄰國關係一直極其不穩定,似乎每天都有可能發生局部戰爭。

那麼這兩個國家緣何有如此強大的世仇呢?

首先說兩個國家的信仰上,巴基斯坦主要是穆斯林,而印度主要是印度教。

1757年後,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分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衝突加劇。


二戰結束後,印度再次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省的“蒙巴頓方案”。


1947年6月,印巴根據《蒙巴頓方案》實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一個自治省,包括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

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

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

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佈,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印巴戰爭。

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即後來的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總體來說,英國在印巴兩國衝突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國主要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上多年解決不了。克什米爾地區人民多是穆斯林,人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爾的土邦王卻親近印度,印度也以此認為克什米爾應歸印度。

就像當年的溥儀,難道溥儀一個人親日,就可以代表整個東北的中國人將東北劃歸日本麼?這顯然是一個野心國家的不正當,不合法的入侵行徑。


愛影視壇


印巴矛盾由來已久,主要原因歸結起來是宗教、領土還有政治分歧。眾所周知,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體,也就是“英屬印度”殖民地。但在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的時候,其國內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不願意接受印度教人口的統治,於是接受了英國人提出的按宗教分治的方案。在1947年,英屬印度的主幹分裂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兩部分。


但是英國人在印巴分治的實施過程中,故意將一些穆斯林的聚居地劃給印度,而又將一些印度教徒的聚居地卻劃給巴基斯坦。結果,造成印巴雙方大打出手。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圍攻了本國境內的印度教徒,而印度國內的印度教徒則對穆斯林群起而攻之,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近900萬人淪為難民,雙方的宗教矛盾就是這樣結下的。

除此之外,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也是牽動印巴矛盾的源頭。

當初英國撤離時,並沒有將克什米爾地區劃明具體的歸順,結果使印巴雙方都宣稱自己擁有克什米爾的主權。第一次印巴戰爭過後,克什米爾的西部被巴基斯坦控制,東部被印度接管,阿克賽欽則被我國軍隊接管。但是印巴雙方圍繞克什米爾的主權之爭一直沒有落下帷幕,這也是印巴相互敵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60年代以前,我國同印度的關係相對比較良好,但隨著中印戰爭的爆發,兩國關係降至冰點,中巴關係便開始升溫。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想借助中國來平衡印巴的實力對比,所以對巴基斯坦進行圍追堵截。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實力弱小的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加深了印巴的仇恨。


因此,印巴兩國的矛盾根源錯綜複雜,可以說是根深蒂固。雙方在領土爭議、民生問題和外交政策上的分歧是引發矛盾的來源。雖然自第三次印巴戰爭過後,雙方沒有再進行過大規模戰爭,但邊境一直摩擦不斷。時至今日,印巴邊境仍是全球最不安定的地區之一。


歷史的荒野


第一,禍根在英印時期產生的民族仇恨,英印殖民時期,印度地區(注意那時可沒印度國)民族意識覺醒,於是大家聯合起來和英國鬥爭,在聯合過程中,印度教徒人多,有意無意的造成了印度地區穆斯林邊緣化,權利得不到保障,鬧得印度教和伊斯蘭信眾之間的對立,最終分道揚鑣,印巴分治,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由此在獨立時產生了大量的移民,遷徙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相互屠殺,成村的人遭到滅門,這種仇恨根植在了印巴兩個新生的 國家之中。

第二,克什米爾系列領土爭鬥,分家時不僅產生了民族仇恨,還有很多地方沒分清楚,尤其是克什米爾,穆斯林佔多數,但由印度教上層統治。雙方為此大打出手,數次激戰,最終差不多一人一半,當然印度佔的更多點。巴基斯坦心中不服,而印度也覺得自己吃了虧。在民族仇恨之外,現實領土糾紛及釀成的戰爭,更加重了兩國的國家仇恨。

第三,巴基斯坦被肢解,印度自視是英殖民者繼承者,真把自己當做英國走了之後的南亞霸主了,邊上有個巴基斯坦太礙眼,總和自己對著幹十分影響自己霸主形象,於是千方百計削弱巴基斯坦,趁著巴基斯坦內亂,順勢手起刀落,從巴基斯坦身上剁了一大塊成立了孟加拉國。這種被肢解的仇恨,則又加重了印巴之間的仇恨。

都是世仇了 ,很難一世解決,不弄個幾生幾世,解決不了的。


北玄武


自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以來,兩國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的衝突便綿延不絕,迄今已經有70餘年。兩國因克什米爾衝突,已經儼然成為世仇,並且兩國對彼此的敵視和仇恨日益根深蒂固,難解難分。迄今為止,印巴兩國已經因克什米爾爭端發生了3次大規模衝突。第一次是1947-1949年印巴戰爭。印巴分治後,克什米爾地區的統治者選擇加入印度,第一次印巴戰爭隨即爆發。此後,印度控制了2/3的克什米爾地區,而巴基斯坦控制了餘下的1/3的克什米爾地區。其中,印度所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邦(state of Jammu and Kashmir)裡超過60%的人口為穆斯林,並不願意受印度管轄,這為其後幾十年印巴圍繞克爾米爾的衝突埋下了矛盾的種子。已經有7萬人死於查謨-克什米爾邦穆斯林民眾的反叛和印度軍隊的鎮壓。印巴兩國在1965年、1972年和1999年先後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衝突。

自1947年以來,相比巴基斯坦,印度因克什米爾爭端而主動挑起的印巴衝突更多一些。並且隨著印度國力的提升,其愈來愈對巴基斯坦表現出挑釁和好鬥的姿態。2003年印巴兩國達成停火協議,但其後雙方頻繁發生交火。自1990年至2017年3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邊界共發生了69820次交火事件,造成14000名平民,5000名印度軍人和22000名巴基斯坦軍人傷亡。2016年,印度曾有382次違反停火協議向巴基斯坦開火。在2017年印度公然挑釁之姿態尤甚。在去年的1-9月,印度便有超過600次違反停火協議向巴基斯坦開火。

201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衝突大有升級之勢。自1月17日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連續數天猛烈交火,各有傷亡。此次印巴交火是首先由印度軍方挑起的,導致巴基斯坦2名平民女性死亡。有媒體甚至稱近來的印巴衝突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