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人怎麼越來越少了?

堅持小劉哥


一個村子,人口由鼎盛時候的2000多人,到現在還剩下不到500人,村小學高峰時候曾經300多個學生,現在因為沒有生源,學校已經倒閉了。你能想象得到嗎?這就是我的故鄉!



前幾天,因為給故去的親人上墳,我和家人驅車50多公里,從縣城回到了這個小興安嶺下的山村。村子不大也不小,有橫平豎直8條街。我們到來的時候,天還早,寂靜的村莊,籠罩在晨曦之中。車聲驚動了村莊裡的狗,狗叫聲此起彼伏,在空蕩蕩的村子裡格外刺耳。

來到這裡後,爭分奪秒走親戚。其實留在老家的親戚沒幾個了,基本都是50歲以上老年人。他們的下一代,基本都在縣城或者大城市安家落戶了。要麼考上大學,鯉魚跳龍門,要麼出去打工。農村已不再繁盛,失去了活力,多年來,人口源源不斷地流出,還沒有停止的跡象。



走親戚的時候,向表叔打聽一下大強和二成的近況,他倆是我的發小,初中畢業後就回鄉務農,我們好久沒聯繫了。表叔告訴我,大強的兒子比較爭氣,在廣州發展比較好,把大強夫妻倆接過去了,他們好久沒回來了。至於二成,去杭州打工去了,不知什麼原因,今年過年也沒回來。

走完親戚,驅車往回走,路過大強的家。兒時我經常來他家玩,在這裡留下了很多難忘的回憶,而今院裡已經長滿了荒草,死氣沉沉的。看在眼裡,心裡很不是滋味。

驅車上高速公路之前,我回望了一眼那個在視線中漸行漸遠的村子,心裡泛起了淡淡的失落。余光中至少有《鄉愁》,可是我們的鄉愁已經無處安放。越來越荒涼凋敝的村子,愈來愈變淡的人情,還有四散的童年夥伴們,我的故鄉,已經不再親切,變得越來越陌生。



現在農村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少了?我覺得首先是計劃生育影響,雖然符合條件的農民可以生二胎,但是不夠的,我們那一代兄弟姐妹四五個以上的很多很多;其次現階段種地不怎麼掙錢,越來越多的人去城市打工,尤其年輕人基本都走光了,這是時代大潮,無可阻擋;最後現階段的高等教育,給農村是不斷抽血的,考上大學的,除了幾個村官大學生,基本都沒有回來的,即使學農業的也不回來。

故鄉的風,故鄉的雲,故鄉的天空,故鄉的一草一木,曾經在記憶中讓我們那麼眷戀,而今,心中只有無處安放的鄉愁!


李中東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農村除夕熱鬧一天,正月初一熱鬧一天,然後一天少人過一天,直至剩下老人和兒童留守村裡。有些吃完年夜飯後又轉回城裡,有些住一個晚上後又撒離到城鎮,回村裡成了過客。



農村越來越難留下村民,有本事的搬到市裡,少一點本事的搬到城鎮,那麼餘下的呢,也許是老人,也許是未來的富人,也許是正在準備搬離的人,說不向往城市生活的人,可能有天大的夢想要在農村實現。



今年回老家過年,目睹一切情況,也聽到鄉親說這事,誰誰又在那裡買房了,誰誰又搬走了,全村100多戶人,在外面買有房子的超50%,這兩天村裡基本成了車展現場,各式各樣的車讓人目不暇接,村變富了,人,卻少了,但這現象不奇怪。


愚人也會笑


的確越來越少,我小時候生活的村子,原本有近20戶人家,現在整個村子已經消失在叢林雜草中,己經找不到進村的路了,沒有一戶人家了。去年暑假專程和父親回村子一趟,村子裡的樹還在,竹林還在,但瓦房都倒塌了,破敗不堪了,看著真的讓人傷感。童年的時候,村子就是我們的樂園,村子裡的小夥伴在竹林裡,在荷塘邊,在屋後青山上暢快地玩耍,現在的孩子,已經很難擁有那樣撒歡的童年了。

家鄉實拍,小鎮趕集日子,人越來越小。(途蟲攝)

我的老家位於四川盆地中部一個山村。父親說,二十多年前,姚叔去山西煤礦挖煤,是第一個離開村子的人,去那麼遠,那時大家都覺得姚叔了不起。後來有的鄉親去山東那一帶賣竹編,有的去省城成都荷花池商場擺攤批發商品,最近的是在鎮上擺攤賣百貨,熱鬧的村子安靜下來,人越來越少,村子越來越荒涼,約十年前最後一戶人家離開,村子消逝於叢林雜草之間。

家鄉實拍,青瓦房己破敗不堪。(途蟲攝)

父親放不下老家的瓦房,每年都要回老家把青瓦房整修一下,還想回來,但可能性不大了,二十多年了,老瓦房經不住風雨,搖搖欲墜了。

家鄉實拍,水田,長滿樹木雜草(途蟲攝影)

其實我挺佩服鄉親們的,故土難離,離開故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現在父親說鄉親們生活得都很好,有的還發了大財。鄉親們離開家鄉,看看小鎮趕集的日子,以前人山人海,現在大都剩下老人與小孩,年輕人都出去了打拼。


途蟲的百味人生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人的確是越來越少了。

就拿我們生產隊為例。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隊共有139人,那時候,沒有人出門打工,一個隊的人都在家裡,逢年過節的,大家聚在一塊,聊天、玩撲克、下象棋等,特別熱鬧。

今天已經是臘月二十九了,我剛剛在心底清點了一下我們隊上在家過年的人數,全部加起來只有48人在家。比起以前少了91個人,可想而知,現在過年確實有些冷清了。

農村人口減少,據我分析,有以下2個原因。

1: 有些農村人打工掙了錢,在城裡買房紮了根。

這類人雖然有的戶口還在農村,但是,他們很少回來了。如果父母健在,過年時可能還回來幾天看望老人。父母去世了的,三五年都難得回農村了。

2: 讀完書,在城裡有了工作,把父母全部都接到城裡安家的。

有些小孩子,上完大學,在城裡有了好工作,安了家,把父母全都接到城裡去享福了。

以上兩種人,出去了,多半是不會回衣村來生活了,只是偶爾回農村來辦點事,或者小住幾日便又返回城裡了。


李茗說鄉村


這個是實情,現在農村除了過年,村落里人真的很少很少 ,除了老人和留守的兒童 ,強壯年越來越少,


過去農村半個紅白喜事,街坊鄰居頭好幾天都過來幫忙,人多好乾活,也很大家在一起,也很熱鬧,現在不同了,由於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現在辦個紅白事連幫忙的都不好找。從而衍生了有人專門從事這一行當的事,專業負責紅白事的料理,從買菜、買肉、做菜、上菜等等一條龍的服務 ,歸根結底,最後錢上湊齊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原來都是鄰居們一起幫忙做的事,現在農村留守的青壯年一個紅白喜事還真的湊攏不了做一場所需的人了。




家裡如果有老人的話,逢年過節外出的會回來和家人團聚團聚過大年。要是沒有老人親戚的,真的就連過年也不回來了。有甚發展的好的,在縣城、市裡買房落戶。把老人都接了過去,老家、農村、只是成了籍貫而已,除非老家親戚有個婚喪嫁娶回去一趟,平時的話 ,回去的機會真的少之又少了。



現在生活節奏很快,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待慣了一個快節奏的生活,回到農村的慢節奏,大都會很不適應。慢慢的也要遠離了 ,都是為了生活 ,每個人都為好的生活去努力,不管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棒奔霸



現在農村人越來越少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考學外出。現在大學擴招,有許多的農村學生通過上學在城市就業,脫離了農村。使農村人口減少。

第二,進城落戶。現在的孩子,結婚就必須要有城市裡的房子。為了讓孩子傳宗接代,好多農民都勒緊褲腰帶,為孩子們湊首付,在城市購房安家。如果在城裡沒房子,基本上都被剩在家裡了。有的偏遠山區甚至幾年沒有往村子裡娶過媳婦。有房子的在市裡結婚,沒房子的在村裡打光棍。

第三,農民工出外打拼的多。農民種地沒有什麼收入,只得進城去打工。有的打工把老婆孩子都接了過去,租了房子,共同務工。為了省路費,一年也難得回一兩次家,顯得村裡人少了。

現在的農村,基本上都是些老弱病殘的人在家裡侯著,其他的人基本都走出去了。尤其是到了冬天,有些老人也去城裡取暖過冬了,村裡人就更少的可憐了。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的回答:對的,他們出去了就不回來了。現在全國大部分農村都這樣,尤其是貧困山村,有許多村只剩下幾戶人,還是老弱病殘。

農村的這種進城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年輕人,大部分年輕人爭相在城裡買房,搬出農村,擠進城市。所以,村裡面現在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種地全靠這些中老年人,農村振興的重擔落在這些中老年人身上。

二是有錢人,村裡面的有錢人都在城裡買了房,他們舉家遷往城市,過上城裡人的生活。這些人搬到城裡後,基本上就不回來了。

三是生意人,這些人因為在城裡做生意,有的開飯店,有的買衣服,有的在城裡打工。所以,他們在城裡買了房,就不需要也不願意回農村了。


條山石說故事


剛過完年,農村青年就急匆匆和家人告別,連正月十五都來不及過就出外打工。本來冷清的山村,因為在外打工的青年人歸來顯得熱鬧些,現在青年又要出門打工了,家裡就剩下上了年齡的老人在家和正在上學孩子們,孩子們的父母都去城市打工了,自己孩子上學只好依託給這些上了年齡的父母照看。村子顯得孤寂。村子裡人很少,沒有一點生氣。

別看小看現在農村人在城市打工,如果兩口子在城市打工有十年時間以上,加上他們省吃儉用,就能買一套中等價位七十到八十平米房在城市生存下來,還不算有開飯館的小老闆,做生意的,買菜的,他們都在城市掙到了錢,漸漸地融入了城市生活,回到農村感覺沒有城市方便快捷,就決定在城市生活,買了房的,為了生活方便,連父母,孩子都接去了。因此,現在農村人越來越少了。


綠葉精神


為什麼現在的農村人越來越少了?做為首席樓盤戶型分析師,我認為根源還是城鎮化建設的需要以及希望讓家人過的更好,理由如下:

一,大城市的人要結婚生子,買車買房,孩子要喝進口奶粉上好學校,平常買個手機八千一萬,農村人就不需要了?

以前的口號是:賺一萬有一萬的活法,賺一千有一千的活法,究其原因,無非是大部分農村人除了種地,沒有其他出路。

可到了現在,進城打工?送外賣?送快遞?當保安?賣早點?農村人進城打工不說多,三五千一個月肯定有吧?

於是都不用猶豫,第一批人或是進城或是外出打工了,帶來什麼變化都不用我多說,於是第二批,第三批……反正日子是越來越紅火了。至於那些沒出去的,孩子的學費怕都得借,沒出息指的是誰大家心裡都清楚。

二,在外面苦點累點,一對夫妻一年攢個五萬八萬不算多,在村裡,你就算累死,攢個三萬也是奇蹟,孰優孰劣?

於是對於中年人:為了孩子,為了面子,為了票子,又有誰敢回那個連路燈都還沒有的村子?

於是對於青年:為了找對象,為了父母家人,為了博一把,為了看看這精彩的世界,為了下一代,又有誰願意回那個連WiFi叫什麼都不知道的村子?

這都是被生活逼的啊!

以上分析小夥伴們覺得如何?如果不是沒辦法活下去,老百姓願意遠離鄉土寄人籬下麼?歡迎留言探討,更多獨立觀點,請關注首席樓盤戶型分析師!


首席樓盤戶型分析師


是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農民進城打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城裡買了房子,沒有買房的農民長期在外打工,三五年回老家一回,家中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兒童,還有一部分年青人在縣城裡買了房子,準備結婚用,我有個朋友是河北保定人,16歲就來北京打工,奮鬥了20年,在燕郊買了一套樓房,而且把老婆孩子的戶口都遷了過來,據他講,在他們村裡,全家在北京打工的家庭至少佔村裡的一半人,他說他兄弟姐妹5個,家家都在北京居住,可是他們在老家農村還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宅基地,這是經濟發展中的一種必然現象,是歷史的產物,總之落葉歸根,最終他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