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戰爭史上,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孫武所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lanssrode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意思是不打仗就讓對方屈服。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沒有強大的武力後盾,純靠說教或詭詐是不行的,我軍名將林彪、劉伯承都曾做到過。

戰必勝,攻必取,這是我們評價名將的一個重要標準;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善之善者”的高境界。如果既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又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更具名將風範?

林彪施加壓力,迫使傅作義起義

1948年12月,林彪打完遼瀋戰役後,只休息了一個月,就指揮四野(當時還是東北野戰軍,為便於稱呼,以下均稱四野)入關,發起平津戰役。

傅作義統領60萬大軍,本來想頑強固守平津,和聶榮臻的華北野戰軍放手一搏,但林彪統帥四野百萬雄師挾解放東北全境之威,突然入關,與華北野戰軍會合,把國民黨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大城市,兵力和形勢上立刻取得絕對優勢,並把進攻重心放在傅作義所在的北平。

林彪雷霆萬鈞的行動讓躊躇滿志的傅作義如同洩了氣的皮球,一點自信都沒有了。

傅作義見抵抗無望,表示願意和談,醞釀起義,林彪為確保萬無一失,使用疑兵之計,一方面表示歡迎和談,另一方面故意態度含糊,向傅作義施加壓力。

傅作義也有些舉棋不定,一開始談判未能成功,傅作義於是密令陳長捷死守天津,以便進一步討價還價,但林彪看出了他的如意算盤,指揮四野30小時拿下天津,傅作義幻想破滅,只好宣佈接受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

以林彪的指揮水平和四野的雄厚實力,武力拿下北平不在話下,但林彪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下,縝密策劃,冷靜指揮,迫使傅作義起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和平津戰役勝利。

劉伯承寫勸降信,打動黃子華繳械

無獨有偶,劉伯承在同時期的淮海戰役中上演了一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戲。

1948年12月上旬,黃維兵團被華東野戰軍和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包圍在雙堆集附近,垂死掙扎,為儘快瓦解敵人,避免困獸猶鬥,我軍向敵人發起心理攻勢,其中第85軍23師被困在小王莊,也是我軍重點瓦解的對象。

這天,23師師長黃子華突然收到一封信,原來是劉伯承寫來的。

劉伯承是我軍著名儒將謀帥,一向能謀善斷,愛兵如子,他不願廣大將士做無謂犧牲,專門寫信給黃子華詳細分析當前形勢,指出對方四面受圍,身臨絕境,增援、突圍、抵抗都絕無希望,只有停止抵抗,繳械投降,才是正確選擇,可保個人和全體官兵生命安全。

信的最後,劉伯承再次強調:

國民黨反動派大勢已去,貴軍覆沒命運亦鑄定,汝等又何必為蔣介石一人效忠,與人民為敵到底?語云:“識時務者為俊傑”,望三思之。時機危迫,幸早作抉擇。

同一天,黃子華也接到昔日同僚好友、國民黨原110師師長廖運周親筆信——也是勸他棄暗投明,黃子華思忖再三,權衡利弊,終於下定決心,率部繳械投降。

劉伯承完全可以武力解決區區一個23師,但不費一槍一彈投降無疑是最佳結果,不但為全殲黃維兵團創造有利條件,也對被圍困的其他國民黨軍隊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基礎是戰,即我方戰之能勝,

擁有“戰必勝”的把握,才能真正通過勸解、爭取、施加壓力、感情攻勢等方式實現“屈人之兵”的目標。

如果不顧雙方實力對比,只想靠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或者詭詐之術欺騙敵人,是無法取得真正全面徹底勝利的,就如同美國若非有強大的武力後盾,怎麼能在世界各地大搞貿易戰、經濟制裁、文化滲透、和平演變呢?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我軍名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經典案例?歡迎留言補充!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毛主席初出茅廬的第一戰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1917年的時候,毛主席當時24歲,還是湖南一師的學生,之前僅有過半年的當兵經歷,這時候毛主席就遭遇人生第一次挑戰。在1917年11月,因為桂軍大敗湘軍,湘軍傅良佐出逃,而桂軍尚未進入長沙,所以長沙一時成了無政府狀態。這時候有一支湘軍潰軍接近長沙城南,而湖南一師就在附近。面對這幾千人的部隊,毛主席沒有絲毫慌張,他先調動了學校學生編成一支志願軍,然後尋求了警察的幫助,有十多個警察編入志願軍隊伍。

毛主席率領志願軍,佔據高地將潰軍包圍,警察們使用真槍實彈,而學生們則用鞭炮虛張聲勢,大家還一起喊:傅良佐已經逃跑了,你們大家繳槍不殺!結果呢,這群驚弓之鳥的湘軍還真以為被桂軍包圍了,完全不知道對面只有十多把槍幾百個人,所以根本沒有任何抵抗,馬上投降。之後毛主席帶領志願軍繳了他們的械,並且由長沙商會給每個士兵發補貼就地遣散。這是毛主席牛刀小試的第一戰,也是他波瀾壯闊軍事鬥爭的開始。


林屋公子


中國歷史上,世界歷史上,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家,當屬偉大領袖毛主席!


1,初出茅廬第一戰——湖南一師戰役。

軍閥混戰期間,長沙成為各軍閥拉鋸的戰場,尤其是長沙城邊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更是飽受戰火之苦。1917年,毛主席是一個學生幹部,面對3000北洋潰軍,隨時都能洗劫湖南一師,洗劫長沙。毛主席帶領200學生和幾個校警,連哄帶嚇讓3000北洋軍繳械投降。此戰中,毛主席一生是膽、勇闖敵營、震懾敵膽,有著一個傑出軍事家的膽略。

2,十年內戰中的多次軍閥起義。

十年內戰中,很多舊軍閥在毛主席政治宣傳的攻勢之下主動棄暗投明,投入了紅軍的懷抱。最典型的例子是董振堂等人領導的“寧都起義”。寧都起義中,26路軍作為被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軍。總指揮孫連仲和第二十七師師長高樹勳不在部隊的時機被果斷抓住。共產黨秘密黨員、參謀長趙博生爭取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參加起義,最終這隻部隊成為紅軍的一份子。在長征中擔任後衛任務,被稱為“紅軍的鐵鐵屁股”!

3,抗日戰爭中的“日本八路”。

抗日戰爭中,我黨我軍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做好俘虜工作,對日軍開展攻心戰。於是有很多日本軍人,在我黨的正義感召之下,加入了共產黨加入了八路軍和新四軍。這些日本人組成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與八路軍新四軍並肩作戰共同抗日,被老百姓親切的稱為“日本八路”。

這些日本八路,用音樂、傳單等方式爭取敵人投誠。有一個“日本八路”前田光繁一生勸降日本士兵近千人,後來還寫了一本《八路軍內日本兵》的回憶錄。這是毛主席“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生動的體現。

4,解放戰爭中的“高樹勳運動”。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對國軍中的非嫡系軍隊,也是百般刁難,試圖削弱。抗日戰爭後,蔣介石迫不及待發動內戰,遭到了有良心的愛國軍人的反對,高樹勳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高樹勳是曾參加臺兒莊大戰的英雄,他1947年在邯鄲起義。

我軍以高樹勳為典型,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激起了國民黨軍隊官兵的怠戰、罷戰、反戰情緒,促使大批官兵舉起反內戰義旗,自動放下武器,退出內戰,或掉轉槍口,幫助人民解放軍反擊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戰爭四年中,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接受改編、被我軍俘虜的達636萬人。(北京和平解放)


歷史知事


偉大領袖毛主席


坦然小牛乖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謀攻》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原意為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現多指不通過雙方軍隊的兵刃的交鋒,便能使敵軍屈服。

真正意義上的不戰而勝我舉三個例子。

一,管仲

桓公曰:“魯粱之於齊也,千榖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管子對曰:“魯粱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於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事而作綈矣。”桓公曰:“諾。”即為服於泰山之陽,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不賦於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紲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管子曰:“魯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粱通使。”公曰:“諾。”後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可以看到,齊桓公擔心魯國和梁國,於是管仲通過讓齊桓公帶頭穿魯國產的綈做的衣服,並通過商人高價收購綈製品,於是魯國看有利可圖,全國都開始生產綈製品。

過了幾年,管仲看到魯國已經全國以制綈為主,荒廢了農事,就對齊桓公說,可以了,請您帶頭穿普通的帛製衣服,號召齊國人不穿綈製品,然後跟魯國封閉道路,不讓交流。

於是魯國積壓了大量的綈製品賣不出去,而由於全民荒廢了農事,糧食一下子成為問題。

齊國這個時候用低價賣糧,一下子魯國和梁國人十家裡有六家都逃到了齊國,經過這事魯國和梁國一下子就臣服了齊國。

這個案例一般都是當做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經濟戰案例來講,雖然管仲早於孫子,但通過經濟戰使得魯梁屈服,可以說也是不戰而勝的經典案例了。

二,解放北平

解放軍經典的平津戰役,和平解放北平,可以說是近代歷史中政治、軍事、民心等多方面壓力下,不戰而勝的經典戰例。

大家可以搜索具體看看,這裡不做詳細展開了。

三,蘇東劇變


蘇聯解體事件可以說是影響如今世界格局的一顆“政治核彈”,美國正是通過政治,文化,民生,經濟,體制,外交,封鎖,競賽等等除了熱戰之外所有的對抗形式,最終打敗了蘇聯。

尼克松還寫過一本書就叫做《不戰而勝》,可以說是完美體現了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精髓。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1,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這事得從漢武帝說起。
一天。漢武帝聽說大宛有寶馬,於是派人帶上大量黃金和一尊金馬前往購買。大宛王毋寡貪戀漢朝使臣帶去的財物,又不想賣給漢朝寶馬,同時他認為漢朝離大宛遙遠沒有能力派大軍過來討伐,於是殺掉漢使,奪取了財物。

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有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且貳師馬,宛寶馬也。”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宛中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鬱成王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

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利領兵討伐,大宛貴族只得殺掉國王獻上寶馬。
征服大宛的戰爭雖然損失慘重,但卻向西域各國表明了漢朝對待敵人的態度和決心!


到了西漢中期,樓蘭國王與匈奴人親近,傅介子率兩名武士將其刺殺。面對周圍的樓蘭國貴族和侍衛,傅介子威脅他們: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漢朝大軍馬上就到了,誰要敢輕舉妄動,就滅掉你們的國家!)
因為有漢徵大宛的先例,這些人不敢輕舉妄動,懼怕遭到漢軍的報復!
結果,傅介子不但全身而退,還立了親近漢朝的樓蘭王子為新國王!


2,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如陽關!

大唐盛世又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年代,龍朔二年(即公元662年),九姓突厥聚眾十幾萬對抗唐朝,薛仁貴率大軍討伐,雙方在天山腳下列陣。草原人精於騎射,當時有數十名神射手出陣向唐軍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殺3人!
面對軍容嚴整的唐軍和神勇的名將,九姓突厥不敢抵抗,全部下馬投降。


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完!


歷史風暴


三大戰役中最大的是北平和平解放。這是典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不用一槍一彈,傅作人二十多萬部隊開出城外,接受人民解放軍和平改編。使得千年古都,文物古蹟得以保存,免遭戰火塗碳。


手機用戶50090501550


人類歷史上毛澤東獨佔鰲頭,無人出其左右,軍事家第一。


一分為三71571638


今年中印衝突就算。重兵壓境,阿三認慫撤兵。但中國繼續加大基建力度,現在連基地都修到洞朗了。

中國不會首先開槍的,但阿三也最好別開第一槍,開了第一槍後,以中國現在的實力,可不會打完了撤軍了事,不從對手身上撕塊肉下來,那是不會罷休的。


用戶名用戶名用戶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有條件的。一是通過運用計謀使敵人屈服。二是通過外交手段使敵人屈服。三是施以強大的軍事壓力使敵人屈服。

那麼,在戰爭史上哪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呢?哪些人作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呢?

通過計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三國演議》中諸葛亮用空城計迫使司馬疑不敢攻城,而且退卻數十里,就是通過使用計謀而使敵人屈服的典型戰例。馬稷街亭失守後,司馬疑率兵直指西城,此時西城空虛,只有一些老弱殘兵守城,形勢十分危機。面對來勢洶洶的司馬疑,諸葛亮十分鎮定,命人打開城門,佈置幾位老軍打掃街道,自己在城樓上焚香撫琴。司馬疑率軍來到城下,看到這般情形,心生疑惑,認為諸藹亮多謀,城內必有重兵埋伏,不敢貿然攻城,退軍數十里紮營。諸葛亮大擺空城計,迫使司馬疑撒退,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且不說諸葛亮擺空城計是否真有其事,但此計確實體現了用計退敵的作戰思想。諸葛亮充分利用司馬疑多疑的心理,收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948年,毛主席四封電文退敵,用計謀挫敗了蔣介石和傅作義偷襲石家莊,襲擊西柏坡的(陰謀)計劃。1948年秋,我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中取得了殲亂47萬的輝煌戰果。為了挽救危局,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派遣20萬大軍,偷襲石家莊,襲擊西柏坡,企圖癱瘓共產黨的指揮機關,扭轉戰埸上的被動局面。當時,我華北野戰軍主力均在包頭、大同、張家口附近作戰,能保衛黨中央的只有幾個連的兵力,石家莊實際上是座空城。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毛主席連發四封電文,直接指明蔣、傅偷襲部隊的具體番號,揭露“蔣、傅匪夢想偷襲石家莊”。表明人民解放軍對蔣、傅的偷襲陰謀以及軍事部暑、行軍路線瞭如指撐。表明蔣、傅偷襲石家莊的軍事意圖早已暴露,已無“偷襲”可言。蔣、傅只得被迫放棄偷襲計劃,命令部隊迅速反回北平。這是毛主席運用計謀迫使敵人屈服,不得不放棄偷襲計劃,退兵北平的光輝戰例,也是“上兵伐謀”的精典戰例。

通過外交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楚漢相爭時,齊王田廣和他的部隊沒有歸附漢王劉邦,酈食基主動清纓,出使齊國,說服齊王田廣歸順漢王。漢王劉邦同意酈食基去說服齊王田廣。酈食基對齊王田廣說,漢王從蜀漢出發,平定三秦,攻佔井陘,收服北魏、敖倉、白馬、太行、蜚狐等,天下險要盡歸漢王所有,漢王擊敗項羽以及其他諸侯勢力、替代暴秦登上天子寶座指日可待。你齊國此時歸順漢王,幫助漢王攻打項羽以及其他諸侯,將來漢王一定會對你論功行賞,保全齊國。如果不歸順漢王,齊國危亡就不遠了。田廣被說動了心,同意齊國七十多座城盡歸漢王,並撤下了各地的守軍,等待漢王的調遣。這是運用外交手段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戰例。

強大的軍事壓力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解放戰爭時期,迫使傅作義起義,北平和平解放就是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實現的。為了使北平這座古城免於戰火,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傅作義部隊,人民解放軍首先切斷了傅作義從海上撤退的通道。其次用武力迅速地解放了天津,讓傅作義感受到解放軍的強大。第三用重兵將傅作義的部隊圍困在北京城內。面對解放軍的巨大優勢,傅作義被迫宣佈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這是解放軍戰史上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成功的戰例之一。

在戰爭史上,政治家、軍事家要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目標,離不開計謀、外交手段的運用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離開這些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戰目標是不能實現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歷史上雖然有,但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