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航空母艦被擊沉,航母上已經起飛的飛機會怎麼樣?

黃宏明10




如果沒有多餘航母,那就找就近的陸地機場,當然必須是自己能夠掌控的陸地機場――要麼是自己的海外基地,要麼是盟友的機場。如果沒有就近的陸地機場,那就趕緊組織加油機進行空中加油,飛到更遠的己方陸地機場。如果連加油機都等不及,那就棄機跳傘,由水面艦艇、潛艇等救援兵力撈上來。總之一句話,活人不能讓尿憋死。



現在一般只有一兩艘航母的國家,在戰時不會派航母勞師遠征去打那些很強的對手,都是打弱小對手,這樣就不用擔心航母被擊沉的事情。法國、俄羅斯都是這樣使用航母。即便是美國海軍,也是如此。



對於實力明顯超過自己的強敵,航母編隊還是要能在岸基航空兵支援範圍之內進行作戰,不能跑的太遠。如果實力不夠,貿然進行海上決戰,損失會很大。這是海洋作戰特點,與血性無關。(S)


聯合防務


這個問題還用得著回答?飛機飛行需要油料,油料補給靠返場航空母艦加註,航空母艦被擊沉了,放出去的艦載機沒地兒補充燃料了,要麼趕快飛到陸地機場去,飛不到陸地機場就只能墜海咯。比如講,中途島海戰時,日本聯合艦隊的四艘航空母艦被擊沉後,艦上攜帶的全部艦載機由於找不到機場降落,要麼燃料耗盡後跳傘,要麼直接在海面上迫降,事實上全部損失掉了。

因此,在現代海戰中,航空母艦部署的位置與一旦戰損後的備降手段就十分重要。以美國海軍這種具有全球行動能力的海軍而言,其主要的預設戰場諸如北歐、地中海、阿拉伯海/波斯灣、西太平洋(包括東海、南海)都有大量的陸基機場可供使用,航空母艦在以上區域遂行作戰任務時往往會考慮到飛到陸地機場上備降的因素,作為航空母艦一旦戰損(包括但不限於被擊沉擊傷,也有可能是由於其它自損因素喪失航空作業能力)後艦載機的備份著陸點;而中、俄這種地區主導型海軍力量,由於在大多數海區並沒有陸基機場存在,因此航空母艦在實戰使用中往往會盡量選擇在接近己方海岸地區活動,在有兩艘及以上航母時還可能會選擇雙航母戰鬥群出動以作為一艘戰損後靠另一艘進行備份。

此外,根據軍武菌聽到的某不靠譜的消息,我軍下一代兩棲攻擊艦有可能會安裝先進的電磁攔阻裝置甚至電磁彈射裝置,在未來的海上戰役構想中,我國海軍打算在西太平洋作戰時將兩棲攻擊艦部署在航母戰鬥群後方海區,作為航母與陸基機場之間的連接點,一旦發生航空母艦戰損的情況,艦載機完成攻擊後可以轉移到兩棲攻擊艦上,由兩棲攻擊艦彈射起飛轉移到陸基機場以保存實力,這也是一種較新的解決辦法吧。


軍武次位面


二戰時期,確實有過這樣的經歷,艦載機從航空母艦上梯次起飛,前去執行戰鬥和轟炸等重大軍事行動,待執行完空中打擊任務後,返航途中,卻再也找不到原先起飛的航空母艦了。

原來,供己方艦載機起降的航空母艦,在艦載機執行重大軍事任務期間,遭到多波次敵方空中力量打擊,任憑已方護航艦艇猛烈的艦炮射擊,還是被敵方航空兵投擲的重型反艦魚雷和高爆航空炸彈給炸沉了。

導致己方起飛的艦載機,再也回不到原先的航空母艦上了,艦載機飛行員徹底悲劇了,在茫茫大海中,就是找不到航空母艦的身影,燃料耗盡而墜海。


倘若航空母艦被擊沉,那麼已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作戰飛機,只能找友軍航空母艦備降,終對有條最好的出路,上佳的選擇。

但倘若只有一艘航空母艦,則艦載機重新降落的希望就不存在了,岸邊距離近燃料夠的前提下,飛行員會選擇飛往岸邊飛,或許能找到一個迫降的地方,如果艦載機能到達的話。

即使不能迫降,最起碼飛行員能安全跳傘,留存下寶貴的飛行員,比什麼都重要,艦載機就沒辦法了,最終只能墜毀。

如果岸邊很遠,艦載機無法飛到岸邊,那麼艦載機飛行員只能選擇在護航艦艇邊挑傘,這樣起碼自身安全基本上有了保障,至於艦載機麼,就不要了,讓其自行墜海吧。

倘若己方護航艦艇也沒有,那飛行員只能待在艦載機內,漫無目的地飛行,最終燃料耗盡而墜海,當然,前提是飛行員一定能成功跳傘,跳傘落在海面,等待己方來營救了,飛行員會發出定位信息,引導己方搜救官兵前來。

在海中跳傘的飛行員,其危險是相當高的,運氣好的話,會被過往船隻救起,書中常有這麼的描寫,但那也只是小說創作而言,現實當中,那有那麼巧的。


運氣很好的話,會被己方搜救隊成功營救,那就謝天謝地了,可能更多的飛行員,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最終不幸遇難,沉入大海深處,作出了一個軍人的犧牲。

個人愛寫無參考答案,全憑大腦天馬行空的文章,能熟練架馭文字,方顯示英雄本色,所以選擇“國平軍史”不會有錯。


國平軍史


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象徵,而艦載機是航空母艦的主要作戰武器 。不管是大型還是小型航母,艦上都會有數架艦載戰鬥機。有人就好奇了,如果航母被擊沉,那航母上已經起飛的飛機會怎麼樣?

就現代來說,其實不用擔心航母被擊沉。因為襲擊航母 那就等同於全面宣戰。而且,現代化航母抗打擊能力非常強,擊沉可沒那麼簡單。

不過,要真有被擊沉的情況,在沉船之前,航母上的通訊兵會向陸地軍事基地請求救援,由基地全程指導。

等待救援

如果遇到失去聯絡,這時飛行員只能自己尋找降落地點 。現在艦載機的航程都在1000公里以上,能返回本國最好如果不能,那就只能高空高速飛行等待救援。

求助

其次,飛行員也可以向盟友求助,降落在盟友航母或盟國機場。這樣既能保證自身安全,也能保住飛機 。

跳傘

如果很不幸,在燃油耗完之前,還沒有找到合適降落的地方, 那麼飛行員只能奮力一搏,棄機跳傘了。至於生還幾率,得看老天的眷顧。

當然,還有一種辦法,那就是聯絡敵方,請求迫降,相當於投降。不過,想讓他們投降?不存在的 !要知道,艦載機飛行員都是國家選拔訓練出來的鋼鐵軍人!

話說回來,現代海軍作戰,通常都會採用雙航母作戰群,這樣就算其中一架航母出了事故,還能有應對預案。

在遼寧艦之後,我們首艘國產002型航母已經在建造中,預計能2019年服役。以後,我們也是擁有雙航母戰鬥群的國家了。


愛問愛答


航母被稱為“移動的國土”、“海上機場”,因為她提供了讓戰機可以在遠離國土的天空作戰的機會,讓飛機即使在大洋深處也有可以停降的平臺,但是,假如在戰爭中航母被擊沉了,那麼從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怎麼辦呢?畢竟作戰以後,飛機上的燃油肯定所剩不多了,能在空中再飛多久都說不定!

其實此時飛行員也沒什麼選擇了,只能選最近的允許迫降的地方降落,比如附近海域的己方航母或者是離自己最近的陸上機場,如果在遠洋作戰,那麼就不用想著飛回陸地機場了,畢竟就算滿油都不一定能飛回去,只能看附近還有沒有己方的其他航母,然後看能不能在燃油耗盡之前在航母上迫降,否則,就只能拋棄戰機,自己跳傘,然後等待救援,只不過在荒無人煙的大洋深處跳傘,能不能撐到救援的到來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靠近陸地的海域作戰,這樣的話,即使在附近海域沒有己方的航母,還能往陸地上最近的機場飛,當然,要選擇己方的機場或者是盟友的,即使是敵國的機場最近,也不能飛去那裡,飛過去要麼被打下來,要麼降落後成為俘虜,然後飛機被拉去拆解仿製!

其實在二戰時期,小日本就就遇過這樣的事情,艦載機出去作戰,然後回來發現航母沒了或者找不到航母,比如在中途島海戰中,小日本的的“飛龍號”航空母艦就接收了很多其他航母的飛行員,還有很多飛行員是直接在海上跳傘迫降了,然後等待救援;然後是珊瑚海海戰中,小日本的飛行員在找不到航母降落以後竟然誤以為美軍的航母是自己的,然後想在那降落,結果就被打成了篩子!


哨兵ZH




硯田劍影


在現代戰爭局勢瞬息萬變,就算是被艦隊重重防護的航空母艦,也難逃被擊沉的命運。


那麼如果航空母艦被擊沉,艦載機該怎麼辦呢?

第一個,前往陸地機場降落,只可惜航母的戰鬥一般發生在海洋上,也沒什麼陸地機場之類的,所以第一條pass掉

第二個,總有航母沒被擊沉吧?在沒被擊沉的航母上降落,(這條對於只有一個航母的獨苗不適用)沒有航母的話兩棲攻擊艦和直升機航母也行。


第三個,在儘可能靠近己方單位的方向降落,這個屬於放棄治療但是儘可能增加獲救幾率的一個選項。

對於垂直起降戰鬥機,還有第四個選項。那就是隨便找條什麼東西,先降落下去。管他是貨船集裝箱船還是石油鑽井平臺的?只要不是lng貨船就行了。反正如果只降落不起飛的話,什麼東西都能幹。(無非就是貨船變形唄)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要不跳傘墜海,要不飛回陸地降落,只有這兩種情況可以選擇,當然還有一種就是如果附近有可以降落的本國或者盟國航母具備降落條件的話也是可以降落的,不過這種情況不常見。



航母做為一個特混編隊中的旗艦存在,整個航母編隊所構成的防空圈可以說是嚴絲合縫,無論是空中,水面,水下都有相對應的防護措施。所以一般航母編隊很難被攻進破擊。

對付航母編隊無非兩種辦法,反航母彈道導彈和水下攻擊方式最可靠,彈道導彈一要裝藥量大,二要採用特殊彈頭設計,要能夠穿透航母甲板在航母內部爆炸,這樣才能徹底擊沉航母;

第二個是水下攻擊,首先航母的特混編隊中,有五到六艘護航艦艇,這些艦艇都裝備有大量的防空導彈,從近、中、遠程都有,而且速度也都超過了4馬赫以上,所以如果反艦導彈的速度沒有達到高超音速是很難突防的。而水下的防護就比較薄弱了,一般一個航母編隊只有一艘核潛艇,水面艦艇的反潛水平也只停留在直升機和反潛導彈上,如果遇到敵方大規模靜默攻擊是很難避免的,再加之現在的航母都已經取消了艦載反潛機的編制,沒有了固定翼反潛整個航母編隊的反潛實力勢必要縮水,所以採用水下狼群靜默伏擊是攻擊航母編隊最合適的方法了,當然攻擊航母編隊必須採用提前佈設雷區和狼群戰術才能有效的保證攻擊最大化。

一般情況下航母艦載機在外出執行任務後,返航時發現航母編隊已經被擊沉,要麼通過衛星導航看看附近有沒有盟國的航母編隊存在,再通過聯合指揮部的協調降落在其他航母上(當然這個盟國航母要具備降落重型艦載機的能力,否則就算有也是白搭,強行降落對對方和自己而言無異於自殺式攻擊)。

還有就是如果離陸地比較近且機載燃油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選擇降落在陸地上,一般可以選擇民用機場或者具備起降條件的高速公路都是可以的。前提是陸地不屬於敵方的情況下可以選擇這種降落方式。否則就是傘兵天生就是被包圍的命。

如果以上兩種情況都不合適,陸地距離太遠,且機載燃油已經不足以飛抵陸地,不能降落在陸地上。此時又處於公海上,附近都沒有可以備降的條件時,就只能棄機跳傘了,總不能和艦載機共生死吧。


魑魅涅槃


這種情況只有無線電,衛星通訊等能救你了,如果像美國的航母被擊沉,剛好艦載戰機在外執行任務。



應該在艦母沉沒的過程中(這麼個大傢伙被擊中也不會說沉一下就沉下去了),這時候艦母上的通迅兵肯定通過無線電最後向附近的所有美軍基地或在外執行任務的飛機(空中肯定有預警機)報告,發出警告。只要把消息送出去了。


指揮部接到消息第一時間肯定做出救援措施,派加油機空中支援,空中預警機也會指揮艦載機選擇附近機場就近降落,(這些機場包括同盟國的機場,自己海外軍事基地的機場,也可以通過飛機上的無線電國際頻道告知機場塔臺情況,要降落在他們的機場)都可以。保命要緊。

現在通迅這麼發達,一個航母戰鬥群出故事,都應該作出了很多預案,出了事就能有條有理的應對。每架航母都有一個戰區司令部來領導,在你被擊中那一刻陸地上的戰區司令部就知道了(通過空中偵察機,海上偵察船等手段)一級一級聯動。再說一個航母打擊群,包括很艦船(驅逐艦,巡洋艦,潛艇等),都附近保護航母。如果航母被擊中它們都會知道。




關注我。 歡迎評論 點贊 後續更多分享


牛頭馬面兩鬼


圖為美國航母被擊沉

航母第一次作為海戰主力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而一直髮展到今天,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一旦航母被擊沉,那麼航母上已經起飛的航母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在二戰中和現代海戰中的答案是不同的,而造成不同兩種結果的原因,還在於世界海軍格局的轉變。

在二戰中,航母編隊往往是成集團性出發的,如美軍的太平洋艦隊,往往會有三艘航母以及數艘護航航母一同作戰,如果戰事激烈,航母被擊沉,那麼艦載機的高戰損比,剩餘航母的艦載機必定不能滿編迴歸,因此,如果少數航母被擊沉,該艘航母上的艦載機可以在戰鬥強度減弱後再別的航母和護航航母上降落,而如果航母戰鬥群被大部殲滅,那麼按當時的艦載機載油量,飛機只能選擇在海上迫降了。

圖為被擊沉的大黃蜂號

而到了現代,擁有航母的都是世界軍事強國,基本不存在航母被擊沉的問題,如果航母被擊沉,艦載噴氣機也能通過經濟航速,在本國海外軍事基地或直接飛回本國空軍基地,中國艦載機則直接飛回各沿海基地,法國、俄羅斯可直接飛回本土,而美國則可以降落遍佈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

因此,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艦載機在己方起飛航母被擊沉的狀況下,只要不是艦隊大部被殲滅,依然擁有很大的生存幾率,通過對己方控制中心調度,以最低油耗飛往本國或者盟國軍事基地,都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運氣不佳,就只能在海上迫降了。

圖為飛行中的F6F“地獄貓”艦載戰鬥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