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做的最有趣的農活是什麼?

小雪美食


小時候做過的農活有很多,插過秧苗,割過小麥,種花生,拔花生,掰玉米,挖野菜等等,但是我覺得最有趣的要屬拔紅薯了,說說挖紅薯的樂趣吧!小時候年紀小不懂事,看什麼都很好奇,記得每年夏天的時候,媽媽就會剪紅薯根插在整理好的土地裡,到了秋天果實成熟了就可以收穫了。那是候小就不明白,為什麼一小節根插在土地裡就可以長出果實?直到長大了學了一些知識才明白。秋天到了,果實成熟了,我們一家人就會挑著籮筐拉著板車去地裡挖紅薯,爸爸負責挖媽媽負責撿,我們姐妹三個就會在旁邊邊玩邊幫忙。雖然我們力氣小,但還是在紅薯地裡折騰,每當挖了一個大紅薯就會在那裡嚷嚷,那種高興勁猶如撿了幾塊錢,等幾個籮筐裝滿了爸爸就會用扁擔挑起來放在大板車上推回家,然後回來繼續挖,就這樣連續挖個兩三天,雖然我們幫不上多大的忙,但是一家人一起勞動還是挺有趣的。這些紅薯我們只吃一點點,剩下的全部拿來餵豬了,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養的都有豬。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做過這種農活,小便覺得這是最有趣的農活!



小雪美食


其實做農村的農活真的沒有多少有趣的,大多又累又髒。小時候做得最多的就是插秧、曬穀、割草、放牛等等,如果非要從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農活那就是放牛,而且是在整個暑假的放牛。



暑假裡,天矇矇亮就要起床,把家裡那頭大水牛趕出牛棚,那牛早就醒了等得不耐煩了,把牛棚碰得噼啪作響,聽到開門的聲音就歡快的“哞哞”只叫。把牛兒牽出門到在院壩裡時,他就不停地蹦跳著、歡叫著,這時只要伸出手在它牛頭上撓撓癢,牛兒便安靜了下來。這時同村的小夥伴也都牽出各家的牛,一同向家門口的小河邊走去。

小時候的農村不像現在這樣到處荒著地,那時家鄉的河兩邊都種著莊稼,主要是種小麥。而我們放暑假時小麥已經收過了,又要等到冬季時才會重新翻挖種下一季小麥。所以在這期間的時間段,河兩邊就只能長草了。河邊潮溼,給了草瘋長的條件,儘管有這麼多的牛天天在這裡吃草,只要一個晚上,草兒又長出新芽。



畢竟牛兒太多,我們要放很長的路牛兒才能吃得飽。我們把韁繩綰在牛角上,讓牛兒按著自己喜歡的路線自由的吃草。而我們一起的小夥伴則聚在一起下到河裡去摸螃蟹小魚去了。一直要到牛兒癟癟的肚子變得鼓鼓囊囊,吃草也漫不經心了,只想到和別的牛打架,就知道它們已經吃飽了,我們也該打道回府了。這時太陽已經高高掛在天上了,夏天的高溫又慢慢襲來。



我們一個暑假就這樣天天度過了,到開學時,我們身上總有一股隱隱約約的牛糞味,洗都洗不掉。不過我們在學校都不會在意,因為大家身上都帶有在家勞動時留下的味道,現在想來也算是童年的味道吧😊!


MK傑森坦


小時候,責任田裡的農活基本上都是靠人力去完成。大人們整天忙得暈頭轉向的時候,孩子們也就閒不著了。尤其在麥假,秋假時,一家人老老少少都要出汗出力。我記得幹過最有趣的農活就是:幫牲口,壓鐵耙,接花碗兒。



幫牲口

幫牲口。顧名思義,就是幫著牲口行腳力。一般是小孩子牽著韁繩走在前面,指引著牲口要走的路程。這樣大人就能夠順順當當的拉著重物到地裡。不用在不停歇的吆喝著:“得兒駕”!“喔”!“籲……”,“左,右”。要不然老費勁了。尤其是男孩最喜歡幹這個。因為,可以不必照顧鬧人的小弟弟小妹妹,也不會被催著幹這個那個了。空車轉回時,晃晃悠悠的坐在上面可愜意了。



壓耙

一般,農村在收完秋作物以後,就要開始犁地耙地了。準備著種小麥。在耙地的時候,都要在耙上壓上重物,這樣能夠耙得深,上虛下實,對莊稼有好處。每到放假的時候,孩子們都爭著蹲在耙上面。用幾匹牲口拉著,在鬆軟的土地裡轉著圈耙地。膽大的還敢站起來,做各種搞怪的動作。儼然把那裡當成了自己的舞臺。那種滿足,那種自得,和肆意揮灑的豪情是現在的孩子無法想象和體會的。



接花碗兒

記不清哪一年了。我們當地的農民們剛學會了小拱棚營養缽育棉花苗。可以節省種子,大幅度提高產量。但是需要提前在苗床裡用植缽器(一種製作土杯的簡易器械)一個一個的弄好下種的圓柱體土缽。一般是大人手持植缽器挖土,然後使勁在地上頓一下,用腳一蹬,把土缽打下來,下面有人用手接著,碼放整齊。

小孩子沒有見過這種新鮮事物,好奇的不得了。一個個爭著接。還有人起了個通俗易懂又響亮的名字“接花碗兒”。更有手疾眼快的熊孩子同時接兩個人的。那種沉著冷靜,不慌不忙的勁頭,儼然一個老練的小大人。



那些小時候幹過的農活,現在早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仔細品味起來,還是覺得很有趣。畢竟,那個年代的農村孩子的童年是貧窮的。但是也不缺少勞動時的快樂體驗。就是那些單調枯燥的勞動場景,也變成了歲月的涓涓細流,從心底的昨日流到今天。

我是今夕月映。堅守一種信念,堅持一份純真。歡迎共敘農業,農村,農民的話題。


今夕月映


不像現在的孩子有很多的娛樂項目,大鄉小時候家裡有電視的都不多,除了跟小夥伴們一塊玩耍,就是幫家裡乾點農活了,其中最有趣的農活要數那種可以一邊玩一邊乾的活了,例如割草。

過去農村家家都會喂一些牛或豬,孩子們一到放了學就開始“抓緊時間”寫作業,因為寫完作業就可以到田野裡割草、玩耍去了。邀上幾個小夥伴揹著袋子或竹筐,拿著鐮刀就出發了。

田野裡是自由的、開放的、有趣的,可以一起逮蟲子、爬樹、摘野果子,小夥伴們就地取材可以種各種各樣的遊戲,例如有種牛筋草,摘下它的種子穗,從中間扯開,來“預測”一下明天是晴天還是陰天,如果沒有扯到底,說明是陰天,如果完美地分開,說明是晴天。“牛筋草看天氣”這種小遊戲,您也玩過嗎?

看著太陽就要落山了,小夥伴們就會加快進度割草了,拉拉秧、牛筋草等什麼草多就割什麼草。還有的“混子”會偷偷的拿夥伴筐裡的草來充數,就這樣小夥伴們嬉笑著追逐著,揹著草回家了。

大鄉,民俗文化愛好者,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農村,歡迎大家評論、關注!

大鄉


小時候做的最有趣的農活當然是種花生和收花生了。俗話說:“穀雨前後,種瓜種豆”。穀雨剛過,下了一場透雨。天一放晴,父親就把去年冬天用小麥換的花生種子拿出來。正好星期天我也在家。父親背上花生種子,拿了一把鋤頭,我掂了一個搪瓷臉盆向地裡走去。



這是一塊種了多年紅薯的地。父親從去年就開始準備改茬種花生。因為是第一年種花生,沒有經驗。去年冬天收罷紅薯之後,父親把積攢的農家肥撒到地裡,然後把地深耕一遍,又耙的平平整整,讓地歇了一個冬天。花生種子是用三斤小麥換一斤換的,個個籽粒飽滿,沒有一顆細小乾癟的。到了地邊,父親放下鋤頭,把花生種子倒了半洗臉盆讓我端著,然後拿過鋤頭鋤一個坑兒,讓我放二到三顆花生,隔十幾釐米,再鋤一個坑兒,把土直接帶到第一個坑裡蓋住花生,用腳一踩。就這樣,父親鋤坑兒,我往坑兒裡丟花生,一邊丟一邊吃。那時也是第一次吃花生,吃著格外香。我記得一壟種兩行,壟距50釐米,小行距40釐米,株距15釐米左右。種了一上午才種完。雖然很累,但聽父親說長大後一棵能結許多,心裡便有了許多想象,累並快樂著。



鋤草、澆水、施肥。在父親的精心管理下,轉眼到了農曆八月。接連幾天的秋雨很讓父親發愁。眼看花生成熟,再不收就要爛地裡了。一年的希望也將成為泡影。中秋節也過的索然無味。好在天終於放晴了。三天之後,全家出動去收穫記憶中第一次種的花生。地很鬆軟,父親抓起一棵花生秧一拔,我和哥哥、媽媽全看呆了――齊刷刷個個飽滿的花生掛滿了花生秧。我聽見父親長吁了一口氣,緊鎖的愁眉舒展開來。緊接著,象勞動競賽一樣,都鉚足了勁兒,半天功夫就拔完了。



害怕再下雨,拔完的花生在地裡曬了一箇中午後,天黑之前全部裝到架子車上拉到家堆放到院子裡。晚飯時,奶奶煮了一盆香噴噴的花生,那是我小時候吃過的最好的食物,現在還依稀聞到當年煮花生的味道。


只想淨淨地讀一本好書


小時候做的最有趣的農活是什麼?

我是民工札記南八,我在農村生活二十多年。要說小時候做過的最有趣的農活,在我的記憶裡主要有以下幾個。

1、割草。夏天放學後或者暑假,村裡的幾個孩子都拿著長籃子或者畚箕,尿素袋子到田裡去割草。這時候,我們往往會朝人家的小瓜地裡走,偷偷摘人家一兩個小瓜吃。或者是在人家的紅薯地裡,扒兩個紅薯,點好柴禾,把紅薯先燒上,然後去割草,等草割好,紅薯也熟了。

2、剝玉米。玉米收割的時候不像收小麥,需要很快,很及時。玉米收到家裡後,往往都的堆在院子裡。然後家裡老小齊上陣,大家一起剝玉米。剝玉米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是剝玉米的時候,爺爺奶奶往往會在燈下給我們講故事聽。我在剝玉米的時候沒少聽爺爺奶奶講故事。

3、拔花生。說起拔花生,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小時候嘴饞,天天盼望著花生什麼時候熟。等花生一熟,全家一起到地裡拔花生。那花生拔起來,疙瘩連蛋的,一個個看起來很舒服。摘下來幾個,剝開殼放嘴裡,嚼起來比曬乾的還有味道。


以上就是我感覺有趣的農活,雖然普通,但卻一直在我的腦海裡。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樣有著美好的記憶,歡迎留言討論。


民工札記


作為一個農村娃兒,小時候還真幹過不少農活,割麥子、拔草、捉棉鈴蟲、起場、曬糧食、掰玉米…要說最有趣兒的,就是掰玉米了。幹活之餘,還能吃甜棒、燒玉米、穀米,那可是真正的農味兒,鄉間最自然的味道。


1、吃甜棒兒

甜棒兒,就是那種甜的玉米秸。在北方農村,玉米快成熟的季節,農村孩子們最愛去地裡找甜棒兒吃。

還沒成熟就把玉米秸稈給折斷吃甜棒兒,是要被訓斥的,說不定吃掉的,是一個大棒子(玉米穗)。不過掰玉米的時候那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吃了。玉米都成熟了嗎,吃甜棒是不影響玉米產量的


甜棒兒一般都是那種鮮嫩的玉米秸稈,細、長,老了就不好吃了。玉米成熟時,田間總有那麼一兩棵雜株,授粉不好,長得細細的,高高的,結兩三個小棒子,沒幾個玉米粒。

跟父母在地裡掰棒子時,總能找到這樣的“甜棒”,那是對幹活孩子的一種犒勞。啃甘蔗一樣的啃著,那味道,一輩子也忘不了。


2、燒玉米

早些年農村老家收玉米,都是先把植株刨掉,整齊擺在那裡,然後把玉米穗掰下來,運回家,最後收玉米秸。

小時候隨父母去刨玉米,父母在前面刨,我們在後面掰,幹得累了,也就不聽話起來。父親為了哄我們,就給我們燒玉米棒子吃。

那可是就地取材,鎬頭刨個坑兒當做灶,樹枝把玉米棒子串起來架在上面,柴火就是玉米秸稈了,父親愛抽菸,打火機一點兒,等著吃棒子吧。


吃穀米

“穀米”就是玉米的穗上或者秸稈上長得那些瘤狀物,外面是白色,裡面是一包包的黑粉。味道有些甜。

“穀米”其實玉米的瘤黑粉病,是一種真菌病害,常為害玉米果穗、葉、稈、真是天花等部位,長得瘤子大小不一。密度大玉米田容易染病,發病嚴重了損失還不少呢。

“穀米”又稱烏米、黑膽、灰包、烏黴,農村各種叫法,也各種吃法,炒著吃,涼拌,做湯的都有。據說這穀米有益氣養陰、補氣安神的功效,故而人們還送了它個文雅名兒——玉米黑松露。


我小時候一般都是直接就吃的,嘴上一團黑,很野蠻的吃法。不過一般也就是嘗一下就是了,就是農村孩子圖個新鮮,怎麼可能當飯吃呢。

有人會問不是說農活兒嗎,怎麼提到的都是吃。其實農村的活兒,幹起來都是比較累比較苦的,要說樂趣,多半是附在這些農活之上的一些吃吃玩玩的小事兒,串聯著那段美妙又單純的時光。


漫行草木間


幹農活有趣?來來來,題主你過來一下,我保證不打懵你……

在普法君小時候,農業生產還沒有實現機械化,麥子要一刀刀割、玉米要一個個掰、雜草要一點點鋤……

因為那時候家裡將近10畝地,每年農忙的時候都是最悲劇的時候,通宵達旦搶收莊稼的滋味兒真心不好受,人累的跟狗子似的……



如果非要說一件有意思的農活,那就是抓豆蟲。

豆蟲這貨長得跟手指頭一般粗細,通身綠色,細細的尾巴豎的老高,為此我們還有“豆蟲尾巴豎旗杆”來形容不知好歹的人。

豆蟲平時趴在豆葉上慢條斯理的,你要是抓住它的話,它會冷不丁腦袋一擺“啪”的一下腦袋甩你一下,不注意還嚇一跳呢。

別說,這貨脾氣不小。

正因為它有這甩腦袋打人的習慣,就我們無聊的農活增加了幾分樂趣 沒事時我們就跑豆子地裡,抓幾根豆蟲逗著玩,看它腦袋甩的“啪啪”響,我們笑得不亦樂乎。

等豆蟲累趴了之後,我們就找個螞蟻窩,直接把它丟給螞蟻,螞蟻平時是四處找事物的,只要有一隻螞蟻發現豆蟲,它湊上去聞聞味道,用觸角觸碰一下豆蟲身體,分析一下:

“耶,這大蟲子可以吃……”



於是這隻螞蟻轉身往窩裡跑,半路遇到一個小夥伴後,兩隻螞蟻碰碰觸角,好像在交流點啥,完事了那個小夥伴飛一般跑向豆蟲那裡,發現食物的螞蟻繼續往窩裡跑找勞力。

小夥伴找到豆蟲後,也是觸角碰碰,然後就開咬……

前面那隻螞蟻進窩後馬上會帶一群螞蟻運輸隊來,一堆小傢伙齊心協力的搬運這條“大肉糰子”。

現在想想,這是純粹閒著無聊找樂子,但農活確實沒啥好玩的,太特麼累了……

不過,如今的農業產業都已經實現機械化生產,農民兄弟徹底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模式下解放出來。

曾經乾的那些農活經歷,也成了一種兒時的回憶。


普了次法


小時候做的最有趣的農活是什麼?相樓上提出的問題,我以為就不存在。特別在七八十年代,農村收麥收秋這些農作物莊稼,基本是不讓小孩到場的。雖然那時候窮,是按工分吃飯的,你去了也用不上,只是在那裡搗亂。



在那個年代,每年打下的小麥按人頭每人一年分的不到百十斤。自然都知道小麥的價質。等上一塊地收割完後,小麥拉出地塊。大人也下工了,隊長宣佈放荒啦。整個地裡都是拾麥子的。當然小孩都是提個竹籃子在路邊樹下等著。那時簡窮都是跑到珍所,偷個打過水的吊針瓶,裝上涼水懟得糖精。喝不啥得喝,等父母下工了一塊喝。在那個年代也算是最高級的飯料。


地裡放荒後,在也檢不到麥穗啦。我們都會拿個小條掃,跟著老年老婆們掃車壓過去的土麥。一天能掃個二三斤。到晚上母親會對你有獎勵給你。也就是把拍的玉米餅子。給你加點鹽再抹上點油讓你吃。那個時間,這樣的生活也是最好的待遇。我們那裡叫油夾,父母們希望你明天繼續去掃土麥


要說小時候幹農活,不到一定年齡段,在生產隊你就站不住低分,幹了也是白乾。隊長怕出事,跟本就不讓你幹,上那幹農話。平時放學了,不是拾柴火,就是割草餵羊。在不然就是到地裡捉螞蚱串起來帶回家,做完飯後燒燒吃。


農村農民萬歲


收麥子,割麥子,喂牛,割草,拾柴火,趕雞攆鴨等不好玩。我個人認為最好玩的就是壓水。

就是這樣的。

壓下去,抬上來就會出水。

冬暖夏涼的地下水乾淨的沒有雜質,小時候最喜歡壓水,把腳伸到出水的地方,涼涼的感覺讓人貪戀。

而且渴了就直接喝,甘甜的味道獨一無二。

洗衣服要壓水,做飯要壓水。小孩子做這些輕而易舉,又不耽誤玩水。😂

只可惜現在打井50米,水都有很多沉沙。一點也不乾淨。

再後來,壓井就被淘汰了,變成了電機。只是一停電,就會再次用起壓井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