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懷念張國榮的時候,到底懷念的是什麼?

汐姐辣評


最初大家懷念的或許只是張國榮這個人,但到後來或許懷念的只是一種精神或者信仰。



首先,每年的四月一號一部分人在玩愚人節惡搞遊戲的時候總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懷念張國榮。小時候不懂為什麼張國榮去世後人們不但沒有慢慢淡忘他,反而有更多的人去接觸他了解他甚至是愛上他。後來接觸了張國榮的《我》,莫名地被張國榮的聲音吸引到。那種沉穩、柔軟,有磁性,甚至有些許的煙嗓子的感覺讓人沉迷於他的歌聲裡不能自拔。唱歌好聽或許很容易,但唱出故事卻並不簡單。

再者,張國榮是歌手張國榮,也是演員張國榮,而他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影視作品就是《霸王別姬》。從對外界的抵抗到對師兄小樓暗生情愫再到最後自刎在舞臺上,張國榮把程蝶衣演繹的活靈活現展現在觀眾面前。可能由於上帝造人時就安排下了男女才能繁衍後代,所以儘管隨著環境的改變,人的改變,同性和兩性的性別傾向漸漸浮出,但人們自始至終都很難接受除男女兩異性之外的其他性別取向。但畢竟誰都沒有錯,這也不是病,存在即合理。人總要學著去接受。
以上,說不清哥哥所留給我們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信仰,也道不明哥哥所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但哥哥的成就遠不止作為演員和歌手所留下的作品,也不止他身上所散發的迷人的魅力。可能正因為他美好且獨一無二,所以我們總難以忘懷。


哇哇樂娛樂


不請自來了。

今天是張國榮先生逝世15週年紀念日,首先在此表示筆者對他深切的悼念。

其實15年前我還不到10歲,並沒有對張國榮先生的逝世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到了如今,博覽群片,認知得多了,看著到這麼多年來,他所出演的影視劇列表,他所演唱的歌曲列表,才發現,他作為一個全能的藝人,真實地永久留在了香港娛樂業最輝煌的那個年代。



《倩女幽魂》、《家有喜事》、《英雄本色》、《縱橫四海》、《東成西就》、《東邪西毒》、《阿飛正傳》、《春光乍洩》、《金枝玉葉》,還有那部幾近代表華語電影最高成就的影史經典,《霸王別姬》……


在豆瓣上張國榮出演的電影8分以上的作品有近30部之多,可見觀眾們對張國榮先生還是很厚愛的。

當年娛樂圈有什麼風風雨雨在此就不再贅述,我也不想再比較張國榮和同期的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誰的藝術成就和口碑更好,畢竟逝人已逝,再做過多的評價都顯冗餘。



如今,經歷了十五年的光陰,張國榮先生確已遠去,他永遠留在了那個眾人皆認的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代,留在了那個我們印象中他最完美的年代,時間這個標誌著“殘酷”的大命題並沒有機會對他做再多的摧殘,雖然我們不捨得他的離開,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不能不說得上是一件幸事。

哥哥,人世太喧囂,願你在天國,一切安好。


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又是一年四月一日,感覺愚人節都快讓中國網民過成了“張國榮節”或者“男同節”了。

張國榮還活著的時候可能萬萬沒想到自己死後會被人當做一個“符合”來每年都出來“祭奠”一番。他本來想通過死遠離這個喧囂的塵世,遠離這些俗人的口水,沒想到死後更加不得安生。不知道張國榮如果地下有知是不是會後悔當初的舉動。

其實張國榮不是第一個越想躲避世俗反更被“世俗化”的偶像,之前還有黃家駒。黃家駒比張國榮整整早去世了十年,1993年的6月30日黃家駒離世,所以他成了70後們集體祭奠的“符號”。當年黃家駒本來也是想遠離這個汙濁不堪的商業音樂主導下的香港,想去尋找一個相對純淨的音樂環境,這才東渡日本尋求發展。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死亡恰恰是因為在日本參加了一個商業秀,真可謂造化弄人。更加可悲的是,那些被黃家駒認為是過度商業化的流行歌曲反而被後人當做了純真的“理想主義”和反叛的“搖滾精神”。

整個九十年代末期,每到6月30日這一天北京的音樂廣播全天都在播放懷念黃家駒的專輯,北京所有的校園都在“高唱我歌,走遍千里”。那時的氛圍和今天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從“黃家駒”換成了“張國榮”,主要懷念的人群從70後換成了80後。

對於黃家駒的懷念一直持續到這幫70後老得牙都掉光了唱不動了為止。然後這個時候隨著80後的長大,張國榮突然接過了黃家駒的班。

對於張國榮的離世,其實大多數70後印象並沒有這麼深刻。我記得2003年的北京,大家還都沉浸在對非典的恐懼中,我們一群人住在廣安門內的一個朋友家裡天天靠酒精的麻醉來虛度光陰。記得那是一個無聊的下午,我們一群人走在廣安門橋上的春風裡,這時一個有“GAY向”的朋友突然神秘的告訴我說:唉,你知道嗎,大米!張國榮跳樓自殺了。我對這個消息的反映並沒有他想象的這麼反常,我只是稍微回憶了一下張國榮這個人,“張國榮……自殺了?”

當年的張國榮雖然也算是天王巨星,但是遠沒有現在人們賦予他的光環耀眼奪目,畢竟那個年代港臺的天王巨星太多了。張國榮的風格無論是歌曲還是電影都不能算是太出眾,論唱歌幾乎所有人都以模仿張學友為榮,說到演戲港臺的巨星更是多的數不勝數。當然,也許當他公開了性取向之後在某些人心目中可能確實成了獨一無二的人。

這些80後為首的群體最終在網絡上把張國榮樹立成了一個“符號化”的偶像,大多數原因還是因為他的自殺,這種宿命太具有戲劇性了。也隨著中國電影的日漸商業化,《霸王別姬》也被影迷推上了“神壇”,從而更加“神化”了張國榮的身份。在這裡我不是貶低張國榮,我只是在描述張國榮在死前後不同的待遇,這個有點像《大話西遊》。

現在網上“迷戀”張國榮的粉絲大都沒有經歷過張國榮最輝煌的那個年代。這種“符號”化的過程只是網友一種“後現代表現主義”的內心在作祟,說到底還是為了與這個主流社會的價值觀進行“決裂”,顯示自己的獨特審美和與眾不同的身份。雖然張國榮的性取向在歐美國家幾乎已經成了主流價值觀了。

不信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種網絡製造的假象有多悲催。2017年《英雄本色》這部經典電影重新上映票房也不過3000多萬;而這一年他早期主演的電影《失業生》票房才610萬,這與網上鋪天蓋地的“懷念”氣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目前網絡上“懷念”張國榮的熱鬧氣氛基本都是以80後為主搞起來的,一些70後也順便跟著起了起鬨,倒是很多95後一臉蒙逼狀,但是又不好意思問“這人是誰?”

80後確實有點悲催,他們不像70後開始心安理得的補著鈣頤養天年了,又不想90後還拽著青春的小尾巴在死亡線上掙扎。

這些油膩大叔們、大嬸們嘴上說不願意,其實身體卻誠實得很,不信你看,當《頭號玩家》的廣場舞音樂一響起,80後們的集體懷舊狂歡就徹底拉開了帷幕。


大米有文化


隨著愚人節的到來,人們少了那種整蠱的氛圍,更多的是對張國榮的悼念。張國榮到底好在哪裡呢?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被人銘記?每當4月1日來臨時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當然也有不同的答案。

在香港曾經搞過一個“香港人最愛香港的理由”的一個投票競選。而排名第一的則是張國榮。如此高的讚譽,怕是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吧!自2003年張國榮仙逝後,至今已有15年了。

如果說在2003年4月1日,張國榮用生命開了一個玩笑,那麼在以後的日子裡,粉絲們也甘願受“愚弄”。小九雖然不是張國榮的鐵粉,但在這個時候也會聽聽他的歌,找出他的電影來看一看,《當愛已成往事》這首經典曲目,也是小九經常在KTV的必點曲目之一。

一提到張國榮,大家大概會想到的,就是他大膽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他的戲夢人生,他不瘋魔不成活。其實,人們懷念張國榮,也是藉此在懷念那個時代,那個美好的時代。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一共出演了56部電影,每一個角色都凝聚了他對角色的深情,正是這種對藝術的追求與尊重,《霸王別姬》中的所有京劇場面都是由他親自出演,他可以在導演都喊OK的時候將一個鏡頭拍30多遍,即使普通話不標準,臺詞卻從不卡殼,所以,才會有活生生的程蝶衣,讓人無法超越,所以才更讓人懷戀他對藝術的熱枕。

在哥哥去世後的一段時間,出現的“後榮現象”讓小九感受到了作為明星的這種影響力到如今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而他也一直在以身作則的告訴大家:做真實的自己,做不斷自我突破的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小九認為哥哥是一名敢於突破時代,影響時代的原因。

在2000年的巡演上,他著裝奇異,男扮女裝,雖然從如今的審美來看,他的表演形態、服裝道具、藝術理念、現場反響等各方面都代表著中國演唱會的最高水準。而在當年卻是飽受爭議……“當不成女人就扮女人”“長髮似貞子”等各類標題見諸報端。

如今15年過去了,當年的爭議和中傷早就被時間逐漸淹沒,如今的他卻顯得越發鮮活。張愛玲曾說人這一生中會死三次,腦死亡、葬禮以及被遺忘。我想,哥哥會一直活在大家心中,直至永久。


夢九娛樂



2003年非典很嚴重的時候,我早上起來買早點。那是個還是紙媒的時代。一份份報紙用特別醒目的標題報道:香港影星張國榮跳樓自殺身亡。因為是四月一日,所以當時看到的第一眼直到很久都沒相信這事是真的,一直以為是愚人節玩笑。

只有從八九十年代走過的人才能理解張國榮意味著什麼。那個娛樂爆發卻還沒有完全普及的時代。那時代每一個巨星的影響力都不是現在的明星鮮肉小花所能比擬的。那時候人們對明星的關注大多不是緋聞,而是他有什麼好的作品。以及她做了什麼。那時候的明星。是真的明星。張國榮就是所有明星中,最璀璨的幾顆之一。


關於張國榮的履歷就不說了。只說我們對張國榮的懷念,更多是對自己青春的緬懷。那個美好的時代。儘管物質有些匱乏,但精神層面大家很滿足。我們所有人都叫著張國榮哥哥,看著他的《霸王別姬》《倩女幽魂》《縱橫四海》《胭脂扣》…聽著《當愛已成往事》《風繼續吹》《我就是我》…那是一種快樂的成長。那時候的生活煩惱,在我們看著聽著偶像電影和歌聲的時候,彷彿煩惱離自己而去。

對張國榮的喜歡,就是簡單的喜歡,他好我們高興,他不好我們關心,但絕不會盲目的崇拜。大家只是單純的看著那個優雅的男子一顰一笑,漸漸的我們長大了。

直到哥哥離我們而去,而每年四月一日,從此讓我們少了一些惡搞,多了一絲牽掛,儘管這份牽掛可能隨著這一代人漸漸老去終究會逝去,但青春無悔,哥哥不老!

娛眼看娛樂,大同與不同!歡迎關注。歡迎吐槽!


娛眼看娛樂


我們懷念的,是他這個人。

也懷念的是張國榮短暫的一生中,所留下的影視作品。

他很幸運,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有生之年站在了“傳奇巨星”的位置。

也恰好,趕上了互聯網時代,他的很多作品和音樂都流傳了下來。

明明他是個1978年踏入娛樂圈的人,可他所演的戲,出過的專輯,放在今天也依然不過時。

我們懷念的,是他由內而外散發的真實感。

作為一個演員,哥哥的眼睛會說話,時而憂鬱、時而讓人心疼。

而這一雙明眸當中所蘊含的,也正是他演技的精髓。

不需要多少動作,僅僅一個眼神就足矣。

張國榮身上有一種憂鬱的氣質,來源於早期不合的家庭關係。

父母的爭吵,又有孤獨的童年,猶如無根的浮萍,孤獨而飄蕩。

直到他機緣巧合之下,走上了歌手之路,七年的沉澱才換來《Monica》這一首金曲。

名聲大噪,後來甚至打入了韓國市場,他展露的,是不同於八零年代時的前衛。

在熒屏中的他,是風度翩翩的寧採臣,也是《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更是《東邪西毒》中的歐陽鋒。

他的一生當中,都在做選擇,如何做得更好,如何磨鍊自己,如何選擇自己愛的人。

現在的很多明星,都很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是同性戀,但哥哥不一樣。

他的一生中有過三段重要的愛情,前兩段是和圈子當中的女子,最後一段卻是男子。

他不忌諱說出自己是雙性戀是事實,更將自己的一半的遺產給了那位唐先生。

他追逐愛,追逐超越時代的藝術,更是堅持自我。

與其我們可惜他因抑鬱症而去世。

倒不如說,是張國榮至今沒有人超越的成就,才會讓後世的人如此懷念他。

我們懷念的,始終是那個才華橫溢的男子,因為欣賞、因為喜歡。


獨狼映畫


不邀自來。

轉眼間,哥哥離開我們已經十五年了,他走的時候,我還不認識,從高中以後才慢慢走近菌菌的世界,今天,看到很多人在發文悼念哥哥。那麼,我們在懷念張國榮的時候,到底懷念的是什麼呢?今天菌菌就跟大家一起來聊一下,歡迎留言表達不同的意見哦!

一、懷念哥哥,因為他的作品。

認識他,是從作品開始的,從世間再無程蝶衣的《霸王別姬》;到沒有腳的鳥——《阿飛正傳》;一代書生寧採臣——《倩女幽魂》;轟轟烈烈卻又懦弱的十二少——《胭脂扣》;《英雄本色》張國榮。哪一個角色不是你熟悉的,哪一段關於哥哥的回憶是你不能忘懷的。

二、懷念哥哥,因為他的人品。

不知是多久,看了一篇文章,也是關於談人品的,大體內容忘記了,菌菌也沒有機會感受到哥哥的人品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跟哥哥合作過的演員,沒有不說他好的,不管是梅豔芳、王祖賢、還是梁朝偉。

三、懷念哥哥,因為他就是他。菌菌在一里面沒有提出來的,是《春光乍洩》,對,菌菌想說的就是這個,題材是什麼大家都知道,現在國外的彩虹旗慢慢升起來了,但是絕大多數地方還是藏在櫃子裡的,可想而知,十五年乃至更久之前,哥哥就公開,該承受多少呀!

以上均是菌菌的想法,那麼你懷念哥哥的是什麼呢?歡迎評論關注一波,麼麼噠~


影視小野菌


那麼大家懷念的到底是張國榮還是其他的什麼東西呢,根據以前的情況看來,懷念張國榮的大多是九零後,我們都知道今年是張國榮逝世15週年,要知道張國榮的電影在哪個年代我們九零後可能還看不懂,很多人都是近幾年才重溫他的電影,感覺和現在的電影有很大區別,其實不管是張國榮還是劉德華,周潤發,郭富城等影帝級演員在近年來都是非常受到大眾歡迎的,所以大家懷念的可能不只是張國榮,而是張國榮那個時代。

反觀現在媒體,張國榮可能只是他能蹭熱度的一種手段,因為不管是自媒體,還是主流媒體,觀眾的流量最重要,所以他們只是把張國榮作為一種營銷手段,所以在這天他們大肆宣傳懷念張國榮,因為出發點不同,他們為的是流量而不是真正走心的懷念,這也是很多人都反感在這天懷念張國榮的主要原因,其實如果真的是自己喜歡,懷念沒什麼,只是很多人都從原來的不認識,被媒體洗腦式宣傳,這就讓人不舒服了,所以大家還是理性對待,


二冰


的確,每年愚人節,對於中國人來說,貌似不單單是西方的古怪節日,也是香港巨星張國榮去世的紀念日。這種每年都要出現大面積的懷念、哀悼、歌頌、崇拜的氣氛,頭幾年出現倒是很正常,但是都十幾年了,還能保持熱度,對於一個流行明星來說,很是罕見,畢竟世界巨星李小龍的冥誕也沒有如此熱度。

所以張國榮能被歌迷影迷大範圍、長時間地懷念絕對是有些重要因素的。

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去世的早、而且突然。如果張國榮正常死亡,相信去懷念的人絕對不會如此多且痴迷,很多人懷念張國榮是因為他去世的時候顏值尚存,而且風華猶在,所以這就會造成一種可惜和嘆息,懷念的人不僅是在懷念張國榮,還在懷念那份“英年早逝”的惆悵感。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張國榮身份的獨特性,以及由於這個身份,和他死亡可能產生的關聯性。張國榮是同性戀,這個雖然早就不是新聞,但是在他去世之前,因為這個身份,也是讓他備受輿論的紛擾,有些人就認為,張國榮在後期因為承受不住這個身份帶來的輿論壓迫而自殺。

當然,以筆者來看,哥哥是個灑脫之人,應該不會受此羈絆。但是很多懷念他的人,就有懷念他那遺世獨立的身份印跡,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明星,要知道,大眾追逐明星,有時候會有攀比,自己追的星“逼格”高,當然會讓自己的虛榮可以滿足。換句話來說,懷念張國榮,也有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獨特性的嫌疑。


巴塞電影


當張國榮在世的時候,他的地位還在,影響力還在,但是人氣已經大不如前,參考現在的譚校長就知道了。但是他結束自己的生命後,突然就變成了世界上最最優秀的藝人,幾乎集所有的美德於一身,所有人都喊著哥哥,懷念哥哥,但是你要他們說出張國榮五首歌名,五部電影名,可能大部分人都說不出來。所以我也想知道,這些人矯情的喊著哥哥的時候,到底是在懷念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