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道士和和尚打坐時,他們腦子裡在想些什麼?他們是如何做到什麼都不想的呢?

一位汽車維修員


真正修心和修佛的人,打坐參禪的時候,內心什麼都不會去想。因為修心和參禪講究的是靜,不管你大腦裡想的是家國社稷,還是人生苦短,都是雜念。都應該被摒除。



修心,就是要忍住自己內心的慾望,參禪修的是天地至理。在修心參禪的時候,內心都是無比寧靜的。

殊不知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看法,且本人並不是相關領域人士,所以大家看看就好,勿要信以為真。

真實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大家要自行體會。


永墮凡塵


這個問題問得很生疏,題主可能對打坐沒有實際體驗。現在用幾句話淺談一下打坐的內訣。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永嘉禪師

打坐不是壓念不起,那是做功夫的邪路,如果強迫自己什麼都不想,這樣以為就是定,果報會很嚴重,來世入豬胎有份,甚至變成金石土木的無情物。

打坐是萬緣放下,把那些三姑六婆的執著計較統統不再理會,所謂外不著凡聖。外境拋開,就是空寂了,但人這時又清醒著,念頭會一茬茬冒出來,怎麼辦呢?

保持覺察,做一個旁觀者,念頭一起就看見,一看見它就沒了,旋起旋看,旋看旋滅,既不隨念頭跑,就不會落入妄想顛倒,這就是空寂,但同時清明不失,不落入無記,不是什麼也不知道,這就是惺惺著。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妙不可言。

久之,看到一念不生的境地,身心世界消失,只有寂寂然一片靈明,所謂一顆圓明遍十方。明明瞭了(非空),而又寂寂然了無一念(非有),此非空非有,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之現量心,非當人的無相真心是什麼?

移用於日常生活,動靜不易,千萬人中我獨步,如入無人之境,打成一片,自然神清氣爽,身心愉快,不被煩惱所縛,是名解脫。如此節節升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冷中原


打坐中,會想什麼?能不能做到什麼都不想?會不會睡著?這是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的問題,今天就來說一說了。

傳統文化中,相信大家也讀到過一句話,《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雖然不是參禪打坐,但有共通之理。

打坐,就是止,讓自己的身體行為先停止下來不動。不動的狀態就是定,真定下來時,身心世界是寧靜的,人會感覺安詳。安詳的狀態之下,人是不會急躁的,那麼就會思考問題了,這時候就比較格外清晰,這就是所謂的慮。當思慮過之後,就會得,得什麼?正確理智做事之後的所得啊,就是收穫嘛。

至於會想什麼?一般有專業的竅門,這是觀吧,也是練習專注。這個過程會比較艱難,因為我們人的心,時時刻刻在心猿意馬。打坐的時候所浮現出來的一些想法,甚至是我們平時所沒覺察到的。這個過程過去之後,才會有無我的狀態,那就會到了一個什麼都不想的境界。

至於坐著坐著會不會睡著?當然會,很多打坐的人都睡著過,包括我在內,我打坐,也瞌睡過,也可以形容為昏沉吧。這些都是自然狀態,都是會經歷過的啦。

關於打坐的種種問題,因為提問題的朋友也就提了這麼幾個,所以我也只針對問題給予回覆,大概就這樣吧。喜歡我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有需要交流也可以交流,我是命理師陳一宏,祝福大家。


命理師陳一宏


學佛有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排除掉那些因為非信仰原因出家的情況,大部分出家人至少都有強烈的出離心。出離心越強烈,就對可能帶來煩惱的行為越排斥,那麼就可以逐漸的壓制一般的慾望。當然在一開始只能是壓制,而且也不能保證就能一下子壓制的住。隨著修行的深入,逐漸的修行本身所帶來的法喜和禪定之樂本身會逐漸增加和強大起來,這些東西又進一步的減少了對慾望的希求。

同時,修行本身也會改變人的生理狀況,對一些慾望的生理壓力也會逐漸降低。修行也改變了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原有的慾望的認識也會逐漸改變。綜上所述,一個不斷進步的修行者,會逐漸的擺脫原有慾望不能滿足的困擾和壓力。但是不能否認,不是所有修行人都能不斷進步的,人類本有的慾望經常會大於修行人對於煩惱的排斥,也就是所說的道心不足。

修行的動力不足,不能夠進步,那麼就很可能還是成為了慾望的俘虜,這種現象非常多



伴我語錄


超出你的想象力!



能量加持


一念斷萬念

傳授功法

宇靈異能功

(快速開發人體治病的特異功能)

“宇靈異能功”,超脫門派 教派侷限,跨越內氣修練過程,一步達到“天人合一”的高層次。本功能彙集宇宙大自然萬物之靈氣,用特殊的方法調來宇宙太空中的特異能量,為受功者“開穴灌頂”,使人體小宇宙中“靈”的潛能快速與宇宙中的靈氣 高能量 信息接通。因此被受功者立即得功,得功率100%,很快為自己和他人調理疾病,且有效果。只要得功者按照老師的指點 發揮功能 就可證明自己得功了,至今無一例外。實踐證明:習練本功利人利己 實屬難得的上乘功法。

本功法另一個特點是:不練內氣 治病時意到則能量到,故治病時消耗體能少,治病越多,功力就越長。學到本功法者自然打通全身經絡。

通過修煉本功法,可隨意調來高能量的功能~秘傳練靈大法。本功法可快速激發人體治病功能,為他人調理疾病越多,所得功能就能越好的發揮,進而達到“悟道”的境界。


三罡道醫天醫道


這個問題其實很大。只能嘗試回答一下,從道門來說,修道的功夫無非是性和命兩個種。所以打坐的時候既有自然的入靜的(無為法)也就是題主說的什麼都不想,也有行呼吸,吐納,導引,守竅,觀想,的(有為法)用什麼法看入的什麼流派也看個人根基如何,目的也都是為了,清靜自然,積精累氣,練氣存神,形神俱妙這些而已。前面也說了,性命兩個大類,所以達到入靜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性功是一個人的心性修為,屬於一個人磨練和領悟的事情,難以去整理表述,只能說,通過心性修為而能達到入靜入定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一個人有大機緣和大苦大悟達到心死神活,破妄的境界才可以。難度是比較高的,成的人不多,但是這種狀態確實是真實存在的。而命功來達到的話,也有許多法門了。中心的思想還是在於積精累氣,練氣存神。精氣神滿。自然能入靜甚至入定,全在於修道者的積累。功夫到了,自然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了。神清氣爽,普通人之所以覺得腦袋裡念頭永遠止不下來主要還是因為精氣神這三者是不足的。所以覺得難,其實不過是積累而已,以上所言都以實踐過的。


自在的愛12448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一旦有了信念以後力量是無窮的



文博傢俬


這個問題是大部分外行人關心的一個直觀問題,如果要理解還是需要親自實證,不過在此之前,我也可以略作解說。

首先,眾生可以修道,是因為心道同源:覺與觀。萬物因觀而起,而起者亦即心念,“想”是心念之一種,也就是一種觀。

在初入坐時,應當熄滅雜念,雜念熄滅之後並非進入昏覺的混沌,反而靈覺炯炯,更加清明。但我也說了,“想”只是觀之一種,這樣的表面念頭熄滅之後,便能覺知到更深的念,你會發現身體的控制和演化方向都是念,而且都可以熄滅,總之,應當放空一切。但這並不是目的,應當空中生有,才不會落偏。但若無放空而死守某部位,不合道度,易生偏差。

在前期階段,在上述狀態中,因心覺合於丹田而能與氣合,進而能進入更深的“空”之狀態,在某一時刻,便能現出“先天一炁”,這個很重要,採而結丹,繼續後續修行。

整個修行的目的就是達到“心住一境,合道而行”,也就是心之“覺觀”本性合道。所以,上述採先天一炁結丹只是輔助修行,但這個輔助是極大的,若沒有這一步,即使人能修行千年也難以成功,更何況人只有區區幾十年壽命。但因為這樣的方法,讓我們在幾十年內就可以成功。

所謂性命雙修,都很簡單,不要繞路。道家不像佛家那樣修性,其實在修命中已修性;佛家不像道家那樣說修命,其實在打坐修行中已修命。凡是大成就者,必是性命雙休。若是根性不足,則只能與唸經等修性修法相應,那是真應了那一句“修性不修命,修行第一病”。無法與上乘心法相應,只是往世的證業不足,那隻能等來世繼續修行。

這裡提兩個問題供網友思考:1、平時很多朋友把一些現象歸結到潛意識,那要看潛到什麼程度,若是潛到與大道本源同體,出現一些現象不是自然而然的嗎?2、人死後,心會不會滅。心若不滅,是不是和擁有身體一樣的意識?首先說記憶,絕大部分記憶都會留在身體(即大腦)裡,失去身體,會失去大部分記憶,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記憶會記住。其次,可控性,失去身體之後並不會像擁有身體一樣這樣思考,失去身體之後,對於心中心念幾乎不可控,佛家的形容是“猶如一葉扁舟行在狂風巨浪的大海上”,那時心中無論如何苦都是沒有辦法的。這就是為何要在生前修行的原因。即使今生不能得道,能修出境界,在以後身後也能自主。


玄一RealOne


有人會說是心中有佛。

佛是什麼?其實真不想去聽那些連自己都不明白,甚至是聽來的冠冕堂皇的答案。佛是安寧,是心有所依,是內心最想祥和的因子讓你在紛擾塵世無焦無燥,能夠遵從內心,找到真正的心靈快意。


現在比較流行佛性生活,比如瑜伽,茗茶焚香。

其實,當一個人和尚也好,道士也好,或者一個普通人也好。當你經歷過太多太多的人生苦短情長,紛擾悲歡,或許你更渴望安安靜靜的,不言也不語,甚至都不用睜著眼睛,空蕩的只有呼吸真實的存在,你是放鬆的那一刻你不必去憂,無須去煩。可能那一刻心中無五天,才更是心中有佛吧?

又或者你並沒有經歷,體驗太多的世間誘惑,你追求裡的生活,就是安安靜靜,內心平靜安寧的生活,當你坐在那裡,你能感受到所有美好,你會以一種悅然的心去回憶,去暢享美好。那是一中平淡如水,無關物質的美好。可能此刻,心中美好希冀,便是佛在心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