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劉慈欣是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你怎麼看?

夸克兒愛自由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

很早就開始關注科幻世界雜誌了,當年算是中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湧現出了大劉、何夕等許多中國科幻作家。


說實話,大劉的文筆不算特別好,這一點也一直被人詬病,一些短篇也只是某個幻想世界的驚鴻一瞥,比如《流浪地球》,有些短篇只是探討國家之間有沒有不戰爭的可能,比如《光榮和夢想》。

但是大劉之所以能得雨果獎,成為科幻世界的標誌性作者,完全就是通過《三體》系列長篇小說,塑造了一個完全不同於西方殖民完地球接著殖民宇宙,或者是乾脆把地球上的故事搬運到宇宙中再來一次宏大的戰爭,比如《星球大戰》、《銀河英雄傳》,再或者就是通過想象力塑造出來各種奇形怪狀的外星人這樣的科幻小說,而是把大劉對於社會、對於地球、對於宇宙的思考代入到三體的宇宙世界中。


可以說大劉揭開了長期籠罩在西方溫情科幻之上的偽善面具,將宇宙中赤裸裸的“毀滅你,與你何干”暴露出來。

一個是苦苦在毀滅邊緣掙扎的三體人,突然發現了近在咫尺可以避免文明毀滅的殖民星球。一個是地球叛徒把地球的座標發給了三體人,導致地球科技被鎖死,只能靜靜等待四百年後命運的審判。

在這樣的背景下,三體星球誕生了面臨毀滅的故鄉,鎖死地球科技的質子、移民地球的宇宙艦隊。。。


地球誕生了叛徒組織,地球軍隊,面壁者,破壁人,思想鋼印,持劍者等多少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幻詞彙,四百年來湧現出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

這些幻想中的世界都在大劉筆下緩緩解開面紗,到了最後,地球軍夢幻般的艦隊在三體一顆水滴面前如同沙子一般不堪一擊。叛逃的人類四艘戰艦也陷入小小的黑暗森林猜忌鏈互相攻擊……

可以說大劉的故事裡這些猜疑鏈在社會中也或多或少真實存在,都是地球人的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是如此,更不要說面對完全不同的地外文明瞭。

更重要的是,不同於西方科幻劇中最後的閤家歡大結局。大劉在作品中,最後卻是以悲劇結束。正當人類和三體人達到恐怖平衡,貌似可以走向和平之時。沒想到這一切都被更高級別的文明歌者所觀察,高級文明通過一張二相箔,如同三體艦隊的水滴毀滅地球軍艦隊一般,輕而易舉的直接把整個太陽系毀滅,三體人和地球人統統game over。



可以說三體這樣的作品不但蘊含著對宇宙的認知,對社會、人性的思考,對完全顛覆了西方科幻小說裡的各種文明水平基本接近的種族之間,進行所謂的宇宙艦隊之間的對轟的宏大宇宙戰爭的概念。

而且三體小說不僅僅是在科幻圈有名。在社會中,猜疑鏈也多多少少存在於我們周圍的生活之中,國家之間。在科技界領域,近幾年最知名的一句話就是降維打擊

,比如傳統出租車公司的競爭對手往往是另一家出租車公司,沒想到互聯網公司通過大數據組建網絡叫車服務,直接對出租車公司造成降維打擊 。

這才是大劉被稱為中國科幻領軍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帶向世界的原因。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


以史為鑑


兩個乞丐在吃討來的紅薯,其中一個問另一個:“你說皇帝在吃什麼?”另一個說:“一定在吃肉!”

美國兩個編劇看著F15打下一架又一架敵國戰機,其中一個編劇問另一個:“你說外星人在用什麼武器?”另一個說:“一定是太空艦隊!”

《三體》是什麼?是一個乞丐第一次發揮出更大想象力,想象出皇帝在吃什麼?也許是錯的,但一定是最接近的。

《三體》的偉大在於:

1.建構了一個不同於其他太空文學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超過了西方的世界觀,而且這個世界觀實現的可能性又是如此之大。

2.第一次有可能真正說出了未來武器的可能性!

3.刻畫了非常深刻的人性!

《三體》不是把中國科幻提高的世界水平,而是把世界科幻提高了一個檔次。如同《山海經》等古代科幻著作中的會飛的人,水下的人,搬山等如今都已經實現。在三千年後,我們也許實現了今天的《三體》中的一切!


yyyysssswwww


6億年時間乘以平均每年全世界創造金額數量100萬億美金才合計600萬億億美金讓地球飛一天都不大夠喲!金額10美金推飛一噸重在天上飛一天24小時的超低價為浪飛地球去外星神劇計算!推飛地球60萬億億噸乘以10美金推飛一噸價又飛一天成本,為推飛地球去外星!

6億年時間存夠600萬億億美金只夠抬飛地球自重60萬億億噸一天燃料,流浪地球離開太陽系用啥子作燃料飛去外星空間2500多年的遠走高飛浪飛地球神幻影視劇作!地球起飛階段脫離太陽系用力更大成本……

600萬億億美金燃料只夠自重60萬億億噸地球只夠浪飛一天使用!

6億年不吃不喝的不計入消費計算,讓單個星體地球人類全世界平均每年掙100萬億美元以上,6億年時間存夠600萬億億美金燃料費去推動自重地球60萬億億噸只夠飛一天24小時!

浪飛地球100萬天2500多年,是數量100萬個乘以每天600萬億億美金開支還不準欠燃料帳的太空飛起懸吊吊的太懸了!

地球人又生產十萬億數量院士變形金剛乘以每個院士變形金剛10萬美金一年的勞動收益合計100億億美金!推動地球一天燃料費600萬億億美金除以10萬億個變形金剛平均合計一年100億億美元收入,是6萬年時間才湊足地球飛一天動力600萬億億美金燃料費!抬飛地球又飛2500多年100萬天乘以600萬億億美金合計6萬億個億億美金,又除以10萬個院士變形金剛平均一年100億億美金收入,是600億倍差距,也就是600億年的10萬億個院士變形金剛平均每年100億億美金收入合計:幹600億年燃料費準備推動自重60萬億億噸地球飛越2500多年去外星空間!

美國科幻片航母穿越N光年穿越劇成本計算,N秒時間N光年空間的時空穿越也是假理論;UFO航母N秒N光年穿越時光隧道肯定是幻想片吹牛不花錢!

數量10萬億院士變形金剛齊聲吼,抬飛地球飛向外星空間2500多年時間又合計總成本計劃:吹牛逼都沒打好草稿的幻想又空想的假大空計劃,拍成抬飛地球電影神劇成為21世紀玄幻片幻想片!

地球石頭有多少鈾礦價值能夠每天600萬億億美金燃料消耗N天!以及收集全球鈾礦又得多少年的收集成本,能夠推動60萬億億噸地球離開太陽圈子飛N天燃料都不夠!

美金600萬億億元除以地球村GDP每年平均100萬億美金好方便乘除計算:地球人民幹上6億年時間合計成本只夠地球飛一天去外星燃料,又不包括人類吃喝消費的成本又在外另行計算6億年人類養活自己成本!

美金600萬億億燃料能量推飛地球自重一天24小時成本除以數量100億地球人每一天人均6萬億美金成本分攤!

推動一噸天上飛一天24小時10美金收費的技術能讓地球人的噴氣式飛機能噴N秒?就以吹牛皮超低價10美金一天推一噸在天上飛24小時:自重60萬億億噸地球飛一天的1.2萬臺又單臺50億億噸的電影神劇每天燒600萬億億美金飛一天,以2500多年上百萬天時間去外星空間的吹牛不差錢玄幻片!

一天燃料費推動地球60萬億億噸是600萬億億美金!地球村鈾礦也不夠地球飛N天塞牙縫當零頭!地球才多少座核能發電用鈾礦的全球用量去推動地球60萬億億噸飛N天也才九牛一毛的不夠填牙縫!

推動地球一天燃料費600萬億億美金除以地球人數量100億人口方便乘除,每人6萬億美金只夠地球飛一天燃料分攤成本!每人6萬億美金除以300億美金的未來單艘100萬噸級UFO航母造價,可造數量200艘又單艘100萬噸級UFO航母來餵豬種紅苕開工廠使用!每人6萬億美金一天燃料費用來換造生產變形金剛又製造空天航母過上永生靈魂日子,活似活神仙的多安逸多巴實的中國重慶話標準!

地球人每人每天至少6萬億美金燃料費去抬飛地球不划算,太陽不爆炸,先製造潛艇酒店在陸地的地下城居住有電熱毯!各類技術電力發電使用,再研造飛船去N個星體又開礦發財,地球人100億數量人口每人6萬億美金只夠地球飛一天,不如每人一天燃料費6萬億美金讓讀者與觀眾安排未來N十種方案在變形金剛永生靈魂時代的萬千幸福計劃……

自稱有中科院顧問又有浪飛地球神劇又穿中國航天服裝在宣傳21世紀抬飛地球神劇,上百萬字書冊中國重慶陳紅雲思想上萬個地球作者:用N十個文段合計N萬字分析其抬飛地球不可行的成本巨大;抬飛地球2500多年去外星成本,可以換成飛船派常規邏輯開發N百萬顆星體開礦循環發財至N百億顆開礦星體循環發財,從一艘飛船上月亮就開始的啟動資金比抬飛地球少準備N萬億倍成本就可以執行!抬飛地球數量1.2萬臺又單臺50億億噸推力行星發動機,單臺50億億噸推力是5萬億倍的單臺推力太空發動機十萬噸級發動機總和;在目前單臺十萬噸級太空發動機也沒有,在21世紀躍升5萬億倍達到單臺推力太空發動機50億億噸推力得累死多少萬個科學家也難以辦到!

地球自轉在太陽系的力量大不大:敬畏人外有人又天外有天的學無止境!

又接N個下段!!


單身二百萬字上萬地球


這麼說也沒錯,《三體》的出現,說明在科幻文學中,國產科幻,尤其是國產硬科幻終於佔下了一個角落,嗯,問題題目裡這個單槍匹馬用的好,所以說劉慈欣個人的努力和成功,更大的是人家自己的事情,更得益於劉慈欣自己對科幻的熱情和堅持。


說中國科幻的話,我反倒覺得國內科幻創作環境不夠友好,文學土壤貧瘠,科幻文學土壤更是有沙漠化傾向。即使是已經出名的三體,我們也要看到他的銷量以及受眾,相對於我們國家的人口,只能欣慰的說,我們國內,還是有這麼些種子的,以後一定會長出參天大樹的……

國內的情況,大概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整體缺乏耐心讀書,更願意消費快餐式文化,對創作者來說,尤其是底層為成名的創作者來說,環境有多困難是不言而喻的,那些流於表面的所謂扶持,其實都是某個已經跟創作無關的群體把持著,跟真正的創作者已是兩個世界,跟沒名氣的底層創作者更是兩個位面,這還不是最難的,甚至不是創作者們所在意的,最難的是創作本身的艱難之外,還有茫茫多的人為添加的艱難,要在各種前置條件下創作,要有好多高壓線碰不得,而且這個碰不碰的尺度和範圍,還看不見摸不著。說實話,三體能出來,我都很驚奇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不意外 說實話劉慈欣能成功是因為他突破了以往中國硬科幻的框架 大膽幻想然後敢於剖析人性 但是我對三體還是不是特別感冒 這書雖然是近20年來看到的最好中國硬派科幻 但是我討厭這本書的原因也很簡單 就是因為程心 這個披著天使外衣的惡魔 人畜無害的人類劊子手 如果這角色是使我厭惡所存在的話那麼我收回前言 這確實是一本好書 竟能讓我如此厭惡一個人 用我的話總結程心就是一個任性自私不負責任的瑪麗蘇綠茶b 最諷刺的事邏輯和她剛好相對的存在 用了畢生精力卻抵不過這女人一次的大腦抽風 但是也是諷刺人類的命運也是再這樣的一個“愛心大使”的決定下結束了 彷彿就是一個笑話


沙海如是說


相比於三體的硬科幻,還是更喜歡,黃易倪匡的軟科幻,三體實在是,讀不下去,試過幾次,還是不行,智商堪憂啊...



小熊維尼


首先要指出的是,這個說法是極其誇張的。其最早的起源是源自復旦大學著名學者嚴鋒對劉慈欣作品的評價。在劉慈欣先生獲得雨果獎後,廣為流傳。事實上,科幻文學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形式,百年間,中國科幻文學發展的主題始終是科幻文學的“中國化”問題。

具體來說,自晚清傳入中國以來,科幻小說雖然曾經繁盛一時,但很快就淹沒於時代的洪流之中。而在此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社會長期處在社會資源短缺的狀態之中。科幻文學要在中國生根發芽就必須回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你有什麼用?”這也是科幻小說中國化(或稱“本土化”)的源點。而這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就是普及科學知識——儘管這在後來導致了中國科幻文學長期陷於“科普工具論”的困局。魯迅在1903年編譯的《月界旅行•辨言》中提出,要通過科幻小說,使民眾“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 但這種觀點在當時的影響極其有限,但後來卻幾乎成為了中國科幻文學的保命符。民國時期,作為中國科幻文學的先驅者,顧均正等人也力圖通過創作實踐,使科幻小說成為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但中國科幻文學真正生根發芽卻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作為向蘇聯學習的一部分,蘇聯科幻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被譯介到中國,經由中國作家的借鑑、吸收和再創新,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文類傳統,即中國科幻文學的雙重定位論述——從科學事業的角度來說,科幻文學從屬於科學文藝,是科學普及的重要手段;從文學事業的角度來說,科幻文學從屬於兒童文學,能夠激發青少年對於科技和未來的嚮往。這個傳統形成於“十七年時期”,因文革而中斷。到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後,歐美科幻文化(小說及影視)的湧入以及本土科幻作家在創作上“尋求突破”的內在需求,雙重定位論述在創作實踐的層面上被突破,但這種突破給這些新樣式的科幻小說及其創作者帶來的是來自體制內的責難與非議,最後甚至被上升到了意識形態的高度,加以批判。此後,中國科幻文學經歷了將近十年的沉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原本固化在體制中的資源得以釋放。中國科幻文學意外獲得了新的生長空間。於是,在直接或間接受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科幻熱潮影響的新一代中國科幻文學創作者們,在較少受到舊有體制和思維定式約束,同時積極借鑑和接受歐美日等國科幻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中國科幻文學史上有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跨世紀20年(1993年至2013年)。儘管帶有某種過渡性的色彩,但跨世紀20年對於中國科幻文學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時期。而這個時期最大的收穫就是出現了以王晉康、劉慈欣為代表的,將世界性的科幻文學主題與民族性的表達方式相融合,創造出的較為完善的科幻現實主義風格作品,階段性的完成了科幻小說的中國化(本土化)。

在劉慈欣以前,以鄭文光、童恩正為代表的老一代中國科幻作家已經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摸到了這個門檻。鄭文光在20世紀80年代創作出版的《戰神的後裔》已經可以說是達到了把中國文學樣式與科幻文學的世界性理念相融合境地。這可惜,這個進程被外力打斷了。而後來,劉慈欣的出現,成功的接續了這個傳統。客觀的說,劉慈欣能夠一躍成為世界頂級科幻作家。首先在於其自身過人稟賦和勤奮努力,這是第一位的,有目共睹,無需贅言。其次是,以《科幻世界》為核心培養的科幻文學的小環境的作用,讓科幻這株小苗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一座小小的“溫室”。再次,就是有劉宇昆這樣兼同中西的優秀翻譯者充當了中介和橋樑。更重要的是,整個中國崛起的大環境,讓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世界能見度大幅提升。當然,西方關注“少數族裔”的白左風潮及其反對者之間的博弈,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老劉talkshow


劉慈欣屬於中青年作者的代表,是看著《科幻世界》,受著薰陶並一路投稿走過來的。和他同時代的或比他大些的何夕、王晉康、韓松、阿來、柳文揚等都有相當不錯的作品。但苦於中國的市場狀況,過於“接地氣”的文化氛圍,以及缺少合適的翻譯等等,這些 優秀的作家沒有在國際媒體上亮過相或者獲過獎。

大劉《三體》系列在國際舞臺上的成功固然和自己深厚的底蘊、嚴謹的邏輯思維和瑰麗宏大的故事有關,但同樣重要的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前進,國際文化交往的頻繁,優秀國外合作者的介入以及上乘的翻譯質量都有關係。劉慈欣不僅作品出色,趕的時機也很準,加上小劉(劉宇坤)嚴謹而精彩的翻譯,才讓中國科幻被世界所知。所以這一切成績的取得並非其單槍匹馬。最應感謝的可能是這個百花齊放,歡迎多元文化的時代。

但《三體》確實是一個時代的開始,它讓世界瞭解了中國科幻,也讓中國的科幻作家和世界有了寶貴的交流,為無數後來者更自由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高維腦洞


你可以看下他寫的《三體》。

這不僅僅是一部科幻小說,已經把人類社會中的發展問題,還有物理科學發展的問題都講到了。也講到了人性。

還有小說中的三大法則。更是體現了強者與弱者間的競爭,為什麼互聯網大佬們都喜歡呢?也是因為互聯網中就是這樣你死我活的世界。那我們的世界不是也是這樣麼?

整體來講,大劉的這部小說的文學性不強,但他深入骨髓的思維邏輯,還有人物設定更加符合人性,在科幻上的奇特想象,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瞎說之道


三體不只是科幻那麼簡單,很多人以為科幻就是自己幻想的東西,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三體不是,它對社會,對人性的探討,是很多人根本沒法企及的,情節的發展絕對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你根本別想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尾,對宇宙文明的描寫更是腦洞大開,不看三體根本想不到會有這樣的畫面,這就是中國其他科幻小說達不到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