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讀懂中國:製造業巨無霸

中國製造業有很多突出優勢,但也存在很多挑戰。本文通過梳理任正非領導的華為的發展軌跡給中國企業贏遍中國乃至全球提供四大要點作為依據和參考。

我們要探討的一個大趨勢便是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對西方觀察者而言,這可以說是最為熟知的一點。全世界早已習慣了 “中國製造”的商品,如鞋子、自行車、玩具等等。中國是“世界工廠”,有時也被稱為“生產內衣的地方”。

但這並不僅僅與製造有關。關鍵在於製造業規模——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得多的規模。

這就是投資學中的“規模經濟”。一旦你的規模遠遠超過競爭對手,就可以在研發、建廠、固定資產、市場推廣和其他方面比競爭對手投入更多。由於規模很大,市場領導者的地位很難被震撼。這也是被沃倫·巴菲特稱為“強者愈強”(survival of the fattest)的現象。如今中國製造業非同尋常的巨大規模實際上使得其競爭優勢越來越強。

1小時讀懂中國:製造業巨無霸


中國製造業巨無霸的幾個事實如下:

• 作為世界最大的製造國,中國製造業的附加值達到2.2萬億美元。過去30年,製造業規模增長了18倍。全球80%的空調、90%的個人電腦、75%的太陽能電池板、70%的手機和63%的鞋子產自中國。

• 製造業在中國GDP的比重高達40%,並且直接為1.3億人提供了工作崗位,這個數字在過去數十年一直保持相對平穩。

• 在每一個製造領域,都有為數眾多的中國企業展開激烈競爭。例如,中國目前建築材料廠超過3萬家,產品從瓷磚到木地板無不囊括。

• 中國的製造業有很多突出優勢,其中之一是傳統上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平均每小時工資2.1美元,僅為美國的15%,美國為每小時35美元(雖然這一點目前正在迅速改變)。另一個優勢是迅速膨脹的國內市場。例如每年汽車銷售量已經達到1500萬輛,超過了美國的1300萬輛。持續增加的工科人才也是一大優勢。其他優勢還包括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快速發展的供應商網絡。進而,這些優勢又可以像滾雪球一樣帶來更多優勢。

以上這些並不意味著中國的製造企業沒有遇到問題。實際上它們正疲於應對一大堆難題,例如複雜的全球供應鏈、挑剔的本土和全球客戶以及國際市場的波動性。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中國企業主要採取了兩類戰略:

• 積極從低技術含量的組裝向先進製造轉型。十年前,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屬於基本品類,如玩具和紡織品,現今,中國大部分出口產品可被歸類為技術類,包括手機、引擎系統、汽車等,可能很快還會出口飛機。出口商品直接附加值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20%提高到今天的50%。

• 第二個戰略是從高成本的東部沿海地區遷移到低成本的中西部地區。持續改善的基礎設施、不斷增長的當地市場、更廉價的勞動力以及穩定的教育投入,這些都吸引了那些成本敏感型企業投資於中西部。在大熊貓的故鄉西部城市成都,快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園區已經吸引了英特爾、AMD、惠普和很多跨國高科技企業進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纖通信產業)則受益於當地院校培養的大量理工科人才。這些舉措的效果有待觀察,但現狀值得關注。

任正非和華為的故事

1小時讀懂中國:製造業巨無霸


讓我們講一個故事,希望讀者會覺得很酷。

有一家中國公司把握住了製造業大趨勢,從而獲得巨大成功,它可能是時至今日最為國際化的中國企業。

由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的華為,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企業。華為生產移動網絡路由器、電話交換機、手持設備、Wi-Fi設備以及幾乎與電信業相關的所有產品。華為在全球140個國家開展業務,年營收達到780億美元(2018年數據)。這家公司擁有15萬名員工,在中國、美國、德國、瑞典、愛爾蘭、印度、俄羅斯和土耳其設有16個研發中心。2012年,華為實現了夙願:即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電信網絡設備製造業老大,當然排名可能取決於怎樣定義。

又一個從貧窮到鉅富的深圳故事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1944年出生於中國西南地區的貴州。他的故事在很多方面和上一章的王石很類似:都在同一時期出生,都來自西南部,都在改革開放前經歷了坎坷的20世紀70年代,最終都在一個對的時間來到深圳,成就了各自的財富神話。

任正非出生於教師家庭,父母都是都勻一中的教師。王石的家庭與解放軍素有淵源,任正非的家庭則與國民黨有些關係—— 他的父親曾在廣州的一家軍 隊器械廠做過會計。這段歷史後來給任正非帶來不少麻煩。

高中畢業後,任正非進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就讀。畢業後參軍從事軍事科技研發,並從這時起就展示出出色的技術能力。如果說王石本質上是商人,任正非則是工程師。據說他在部隊裡貢獻了很多技術創新,由於工作出色,他曾經被選中參加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

任正非在38歲時從部隊轉業,當時的大背景是部隊裁軍5萬人。中國此時剛剛開始歷史性的對外開放,任正非開過電子公司。與王石一樣,當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任正非會達到日後的成就。

這一決定性的時刻發生在1987年,43歲的任正非決定去深圳發展。他來到朝氣蓬勃的深圳,創辦了一家很小的電子公司,叫做華為。註冊資金約為5000美元。

與王石的萬科非常類似的是,華為是從做貿易起步的。華為的首份合同是代理中資控股的香港某公司的小型用戶交換機(PBX)。PBX是公司內部總機轉分機的設備,以很少的外部線路連接很多內線(所以不是公司裡所有的電話都能通過自己的線路呼叫外部)。

王石通過代理和做貿易賺到了進軍房地產業的第一筆資金,任正非的第一桶金則是用來加深對高科技產業的瞭解。他的目標是在外國競爭對手佔據壓倒性優勢的領域創建本土技術公司。因此任正非和下屬把賺的錢從各自的口袋裡拿出來投資給了公司,專注於研發電信設備。1993年,華為已經為中國市場開發出自身的用戶交換機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