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雲
清朝是一個幾十萬滿人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這幾十萬人是清朝建立的根基,而在這幾十萬人的統治之下,清朝還有著數億漢人國民生活著。
幾十萬與數億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正因為這種本身人口的稀少,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時刻產生了一種危機感,生怕自己會被關內的漢人趕回他們的東北老家,所以他們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他們生怕一個行將踏錯,自己就會走上一個萬劫不復之地,因此在這種危機感以及各種應對措施下,就使得清朝很少出現各朝各代都經常有的昏君。
清朝每一個皇子小時候的學習生活都是非常艱苦的,他們除了要學習滿蒙漢三種文字語言之外,他們還要練習各種射箭、騎馬技藝的,在長大一些之後,更是要隨同皇帝一起參與各種圍獵。
而他們這麼做主要跟他們憶苦思甜的想法有關,為了時刻警醒著自己,他們還會用另一個方法來追憶他們的祖先。
清朝的胙肉以及皇帝賞賜的胙肉原因
在清朝每次有皇家祭禮的時候,他們都會殺一整頭豬,然後直接用開水把這整頭豬給煮得半熟。
在這整頭豬被煮的半熟之後,就會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這些豬切開成一片片肥瘦相間的肉,分給參與祭祀典禮的王公大臣、武將侍衛們 ,而這些肉被我們稱之為胙肉。
然後在沒有任何調味料的情況下,這些被賞賜到了半熟肉的人就必須得生生吃下這些肉。
而之所以只把肉煮得半熟、不給任何的調味料,則就跟我們上面所說到的憶苦思甜想法有關。
清朝的祖先女真人是在東北原始森林中生活的漁獵民族,在那種惡劣的生活環境下,他們想要獲取食物是非常困難的。
即便獲取到了食物,也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使得他們所吃到的食物經常是半生不熟的。
清朝皇帝為了更好地追憶他們祖先的艱難,因此才會經常在各種祭禮中向手下人賞賜這些胙肉。
豬肘子說法的不可靠性
接下來我們回到這個問題的本身,我覺得提問中所說到的現象在清朝是根本不可能會發生的。
這個提問有說到乾隆皇帝會在祭禮上給手下大臣們每人賜予一個豬肘子,而這些大臣們在獲得皇帝賞賜予的豬肘子後,並不會將其吃下,而是在出了皇宮後將其直接丟掉。這種說法其實是有著巨大漏洞的,首先,清朝皇帝不會給每一個大臣們都賜予豬肘子。
當時皇帝們賜予的是一頭豬的各個部位,有的人可能分到豬頭皮或者豬尾巴等其他的部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豬肘子。
而在朝廷的眾多大臣中,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麼大的運氣獲得皇帝賜予的肉。
當時能被皇帝賜予肉的人大多數是皇帝身邊最為信任的侍衛或者他最為看重的武將們,其他人則就是他的兒子或者他的兄弟們。
當時在朝廷的眾多文人大臣中,除了極少一部分非常受到皇帝看重的人之外,其他人是沒有資格獲得這些肉的。
還有就是根據正史的記載,這些胙肉是不可能會被人們帶出皇宮外的,他們在獲得皇帝賜予的胙肉後,必須得在皇宮內、在祭禮中吃完這些胙肉才行。
試問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誰敢冒著殺頭風險丟掉這些皇帝賞賜的肉?
關於乾隆皇帝的胙肉故事以及底下人的應對方法
在正史上有記載乾隆小時候直接吃下了雍正給他的一塊胙肉而受到了雍正皇帝看重的事情。
而在乾隆成為皇帝后,他曾經給自己的一個兒子賞賜過這些肉,不過他的兒子因為這些肉半生不熟、還沒有佐料的原因,所以拒絕了吃乾隆皇帝賜下的肉。
而當時因為他的這個舉動,乾隆皇帝發起了巨大的怒氣,說出自己都能吃得下,你一個皇子竟然不敢吃之類的話,以此來痛罵他的不孝。
雖然乾隆皇帝當時並沒有給他太大的處罰,但是在乾隆皇帝的心中,未來的皇帝之位必然沒有這個皇子的一席之地了。
根據以前某本美食書籍的記載,因為這些肉實在難入口而手下大臣們礙於皇帝在前又不得不吃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在吃這些肉的時候是很痛苦的。
正因為感受到了這些大臣們的痛苦,皇宮裡才有一些專門負責打點膳食的人想出了一個方法。
他們會將一種特殊的草紙放在醬油裡面浸泡上好幾天,在這些草紙被醬油完全浸透之後,如果這些大臣們提前有給過他們好處的話,那他們就會在給這些大臣們上肉的時候,給他們放上一些這樣的草紙,然後大臣們就可以將這些草紙中的醬油沾到肉上,直接將其吃下去了。所以說皇帝賞賜大臣們的並不只侷限於豬肘子,他們所賞賜的包含了豬的各個身體部位,這些被他們賞賜的肉被稱之為胙肉,是一種半生不熟、難以下口的肉,而清朝皇帝之所以賜予這些肉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想表達一個憶苦思甜的態度。
孤客生
其實這個說法裡面有個故事,是跟紀曉嵐有關的,大家聽聽,看我說的對不對。有一次乾隆皇帝就賞賜給了每一位大臣一個豬蹄子,當時這些大臣們出宮之後,基本上全部都將著上次的豬蹄給直接扔掉了,當然並不是扔到路邊的垃圾堆裡面,而是轉身就丟到了紀曉嵐的轎子裡面,紀曉嵐回家的時候坐著轎子一個人在轎子裡面就這樣看了一路的豬蹄子,剛到家之後直接撤僑子的地上全部都是豬骨頭,可想而知這些豬蹄子全部都被紀曉嵐一個人給吃掉了。從這樣一件事情上也能夠看出來紀曉嵐真的是特別的能吃肉,那麼對此肯定也會有很多人覺得非常奇怪,豬肘子豬蹄子這也算是一塊比較好的肉了,而且當時還是乾隆皇帝親自賞賜給來的,這怎麼說也算是一種榮耀吧,為什麼這些大臣會出宮之後就將這皇帝賞賜來的東西給全部丟掉了,其中這主要還是因為在乾隆年間,其實有很多的大臣們,他們自己已經是腐敗透頂,所以說每天的生活那頓頓都是於是因我這又肥又膩的豬肘子,看上去這些大臣們都覺得有些反胃,還有一些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清朝朝廷上所賞賜的這些豬肘子,的確是有些特別,這麼香油膩的豬蹄子除了紀曉嵐,其他人根本就沒人能夠吃得下去。
用戶15301526455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提到豬肘子,大家可能立馬就感到食指大動,垂涎欲滴。但是在清朝,一個皇帝賜予的豬肘子,卻會被官員們所嫌棄?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這之前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就是出自上面的文獻。
當年雍正奪得皇位,可謂是經歷了千辛萬苦。所以到了乾隆的時候,他不想讓這種事情再發生,因此想提前指認皇帝。於是在乾隆十歲的時候,他叫了一群皇子,給他們一人一份胙肉。然後讓他們所有人吃下去,可是隻有乾隆吃的時候面無表情,其他的幾個皇子都差點噁心的要吐。
這裡的胙肉就是我們的豬肘子,只是這裡的豬肘子都是生的。當時清朝已經建國一百多年,基本上皇子都是處於享福的狀態。這個時候雍正想來試驗他們一下,看他們有沒有忘記先輩的不容易。因此也正是乾隆吃的豬肘子,讓他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然後我們再說回大臣的事情,為何為何這麼大膽扔掉這些?首先皇帝賜予他們的豬肘子,肯定有他們十分不滿意的地方。否則他們也不至於冒著被皇帝發現甚至殺頭的危險,丟掉豬肘子吧?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難吃!
他們的做豬肘子的方法很直白,一開始會先殺一整頭豬,然後直接用開水把這整頭豬給煮得半生不熟,吃著一半可能還帶點血絲的那種,想想就反胃。在這整頭豬被燙的半熟之後,就會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這些豬切開成一片片肥瘦相間的肉,分給自己的大臣們。
然而像這樣的豬肘子,在清朝那大臣看來,都不像人吃的。人家高官大臣啥山珍海味沒吃過?這樣的豬肉自然是吃不慣的,當然只能丟掉啦。但是皇帝吃的比他們還好,難道皇帝也忍心吃得下去嗎?皇帝其實也吃不下去,但是必須得吃,因為這是清朝的一個傳統。
這個豬肘子在歷史記載,是有來頭的。清朝在那時候,是由滿人建立的。而清朝大多數都是漢族,是起碼幾億的漢人,而滿人就只有十幾萬。這數量上的巨大懸殊,讓人家當皇帝的肯定是沒有安全感。萬一皇帝一個不小心的舉措得罪了人家幾億的漢人,那還得了?這皇帝還做不做了?
所以有著上面的這種壓力存在,清朝很少出現各朝各代都經常有的昏君。清朝除了關外時期的太祖、太宗外,一共10位皇帝,除了咸豐、同治和兩位不掌權的皇帝稍弱一點外。我們發現剩下的也幾乎沒有什麼昏庸、荒嬉或是無心治國的皇帝,也沒有出現過宦官干政或是幾十年不上朝導致皇權旁落的情況。
清朝的皇子小時候生活都是很刻苦的,他們除了要學習滿、蒙、漢三種文字語言之外,他們還要練習各種射箭、騎馬技藝。吃這個豬肘子,就是為了讓他們時刻牢記自己祖先生活的艱辛,不忘初心。
清朝的祖先是生活在那種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他們想要得到食物是一件特別艱辛的事情。而就算費盡千幸萬苦得到了食物,也因為當時的條件艱苦,也沒辦法吃到什麼好吃的食物,他們所吃到的東西經常是半生不熟的,就像豬肘子差不多。
清朝皇帝為了更好地紀念他們祖先的艱難,所以就會經常在各種祭禮中向手下人賞賜這些豬肘子。而這時候,人家無辜的大臣又不知道你們這些皇帝為什麼這麼會玩,他們平時吃慣了那些美味佳餚,哪裡還能吃的下這些東西。
進一次皇宮,肚子就得遭一次罪,畢竟是皇帝賜予的豬肘子,是毒酒你都得謝恩,有誰敢違抗?所以這些大臣們表面上是笑臉相迎,吃的是不亦樂乎,其實早就已經叫苦不迭了。對於這些豬肉,能扔掉的自然再好不過。但是人家皇帝一高興了,就即興讓你當面吃幾個豬肘子,你敢不吃嗎?
天無絕人之路,就有人想出來了一個辦法。他們會將一種特殊的叫做糯米紙的,放在醬油裡面浸泡上好幾天,在這些糯米紙被醬油完全浸透之後,就可以直接放到食物上食用。
這個方法一時興起,每個人進宮時身上都得有這麼一些糯米紙。吃肉時就給他們的肉上放上一些這樣的草紙,然後大臣們就可以將這些草紙中的醬油沾到肉上,直接將其吃下去,也不用那麼痛苦了。
史之策
大兄弟,按照你的說法,乾隆分的應該不是什麼豬肘子,而是祭祀用的祚肉。祚肉是豬肉用白水煮熟,祭祀天地和先祖之後拿下來吃的。這種肉也不是什麼大臣都可以吃的,什麼位分就只能吃什麼部位的肉,比如豬後腿上的肉最好,是皇帝才能吃的,其餘好的是給阿哥王爺們的,而且這種肉一般是不允許蘸調料的,前一段時間的熱播劇《延禧攻略》中傅恆就是因為吃祚肉蘸鹽被宗人府抓了,蘸點鹽都這麼嚴重,更不用說你扔掉或者吐出來了,那是要砍頭的,再者,皇帝賞賜的東西就是S你也得吃完,別說這還是肉,所以電視劇中的情節看看就好了。
民間的滿人也都由吃祚肉的習俗,到家裡做客的人吃的越多,主人越高興,祚肉又叫“跳神肉”,這是一種滿族特有的料理,早在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相關記載,“割法雖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參、橫斜碎雜為佳,與聖人割不正不食一語截然相反。其豬身肉之名目甚多,滿洲跳神肉最妙”跟祚肉的做法類似,先用白水把豬肉煮熟,然後用小刀切成片狀,肥瘦相參是最好的,小刀一般都是客人自帶的,吃的時候當然也是不能蘸料的。
你說的那種蘸料的肉應該是祚肉的改良版蒜泥白肉,是祚肉的做法傳到四川之後,川人用蒜泥和各種佐料改良之後的做法,現在很多館子都有這道菜,味道妙不可言,沒有吃過的同學可以去嘗一嘗,或者直接做也可以,做法非常簡單,菜譜這裡就不羅嗦了。
大聖王陽明
紅雨天和大家來聊一聊乾隆皇帝分豬肘子的故事。大半夜的提到豬肘子,一陣餓意襲來,想起了每次餐桌上看到肘子,就特別的有食慾。其實這是流傳在野史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和當時大儒紀曉嵐分不開同時也是諷刺清朝吏治腐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豬肘子如此美食,百姓吃不上的東西,都成了官員嫌棄之物。
在很多野史中記載,紀曉嵐愛吃豬肉,愛吃豬肉到什麼地步呢?傳言紀曉嵐幾乎沒有吃過谷面只是偶爾吃上一兩口,米飯從來沒吃過,一頓飯要吃十盤豬肉,然後再加上上一壺茶。還有傳言說紀曉嵐八十歲了,仍然十分好色,日御數女早朝前,歸家後,午間,傍晚,睡前各一次,並且每天以肉為飯,不吃米麵,要吃十斤豬肉。這個故事就是根據紀曉嵐的這一愛好流傳出來的。
相傳乾隆皇帝也喜歡豬肉,他在一次大典上,命令多做祭祀的豬肘子,打算分給眾臣一同享用,共沐天恩。那麼大典的豬肘子是如何做成的呢?大典祭祀豬肉的做法,一般都是直接白水煮熟,沒有任何調料。所以大臣們對這種無味的豬肉十分嫌棄,不能接受。
但是這是皇上賞賜,必須謝恩,而且還是大典祭祀的重要之物,如果不接受就是對皇上,聖人和上天的大不敬。但是等到大典結束,大臣們就紛紛開始處理自己手中的豬肘子。有朋友可能要問,回去加點料不就可以繼續吃嗎?但是當時的大臣,基本都富的流油豬肉都是不上檔次的。比如我們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裡邊就很多這樣場面,范進中舉以後,區區進士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呢,滿桌佳餚,筷子從象牙,黃金,白銀,再到竹筷子各種形式,吃的是大蝦圓子,山珍海味。
那麼豬肉便扔給誰呢?扔到臭水溝,那不行,被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可是擔當不起。眾官員就想到了當時最愛吃豬肉的紀曉嵐,於是就把豬肘子都扔到了紀曉嵐的轎子中。據說紀曉嵐坐在轎子中從皇宮回到家裡面,轎子裡面的豬肘子就剩下一堆豬骨頭。其實這個故事也是當時清朝官員腐敗的映射,乾隆皇帝沒有好好繼承他父親用著整頓吏治的決心,尤其到後期成就不大還要好大喜功,自命十全老人。
紅雨說歷史
在古代皇帝賞賜的食物,一般的人是不敢吃的,除非當場非要你吃下去,不吃就說你違抗旨意拖出去斬了。事實上也沒人敢吃,話說伴君如伴虎那是有道理的。
而皇帝的心思你永遠是猜不透的,帝王的無情那也是出了名的,萬一他想要犧牲你,又不想明著動手殺你,就借一場酒宴在食物中下劇毒,而你剛好不防備吃了就徹底完蛋了。
也許有人會問,可以查放毒的人,但皇家的天下,你豈敢查皇上?那是找死。也許有人又問,可以辭官告老還鄉,我敢保證,如果皇帝想要你死,你就會立即死在回家的半路上。
所以普天之下非王土莫屬,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帝王家的人臣,儘自己的本份就可以了。
至於乾隆皇帝喜歡賞賜豬肘子給大臣們吃,而大臣們又不敢吃丟掉了,就可以說明乾隆皇帝是個狠角色,誰不順他的心,就連他賞賜的美味佳餚都不敢吃。另一個原因也說明不敢吃豬肘子的一些大臣,平時做了虧心事,怕皇帝秋後算帳。總之乾隆皇帝還算一個合格的皇帝,有一定政績擺在那兒,要不怎麼說康乾盛世呢。
小魚在殿堂
不好吃唄!
雖然說在古代吃肉對老百姓是一種奢侈的行為,為了一年的小豬仔,很可能是賣了換錢貼補家用,而不是殺來吃了,太奢侈太浪費,但就古代的皇親國戚大臣官老爺來說,吃肉還真不是什麼嬌生慣養的事情。(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因此,千萬不要以為乾隆皇帝賞賜給每個大臣是什麼了不得事情,能在那杵著接乾隆皇帝送過來的肉,本身就說明不是高官就是權貴,平日裡大魚大肉的吃著再正常不過。
乾隆皇帝賞的肘子很難吃嗎?人家吃的東西都是御膳房出來的,在御膳房做飯的人基本上都是,不說是天下最好的廚師,說他們是天下排前三,恐怕也沒人介意吧。
就是這麼一幫子人做出來的東西能有多難吃?恐怕他們發揮出三分的廚藝就已經可以滿足這麼一幫挑食的人了吧,但還真不是那麼回事,不是他們做不好,而是乾隆皇帝對肉的做法有特意安排。
怎麼做?水煮白切,不加佐料,不管是肉絲還是肘子,那麼大個肘子,不加點鹽花椒芫荽啥的,能咽得下去嘛,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大臣在接受了乾隆皇帝的賜肉以後,叩頭感恩,出門就扔的原因所在,沒法吃,不扔幹啥。
扔了不怕乾隆皇帝怪罪嗎?
肯定不能明著扔,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你扔你的我扔我的,誰也不說扔了,不扔那就是吃了唄,這就好比乾隆皇帝想了解點什麼情況一樣,底下的大臣眾口一致,還信誓旦旦,基本上也就是那麼個情況了,事實,真的不重要,會忽悠才是關鍵!
歷史三日談
你聽誰說扔了的,沒人敢扔,半生的,不太好吃,但我覺得味道還行,以前都是冬至拿回家,有一次我跟金華火腿放一起,味道不錯,但是吃不了,我攢過好幾個。其實這東西之所以會給大臣是有講究的。將上墳或敬天過後剩下的貢品分給人吃是福分。是先人或神仙對我們的疼愛,北方某些地區到現在還有這個風俗。一是圖個兆頭,二是以前物資少扔了可惜。其實聖上給的這些東西還是要的人多,主要的還真不是為了肘子,關鍵是乘肘子的盤子,天壇祭天用的盤子是專用的,祭天后要把肘子移到宮廷裡的盤子然後用食盒分給諸位,宮裡的物件再不起眼放民間也值大錢,都是內務府在江西景德鎮定製的,每年要花幾十萬兩銀子,所以都會專門留著,康熙爺和雍正爺都是過日子的主,他們給的盤子都很一般,嘉靖爺之後的幾個爺也都很一般,關鍵是乾隆爺,他老人家的盤子要比其他幾位聖上特別的多。他的盤子花裡胡哨的世間少有,有的時候一個盤子要上十幾種釉彩。這種品味就他有所以存世很少。當然還有更走運的,有一次幹活太監馬虎把一個祭天盤子直接放食盒裡了讓湖廣總督撿了大便宜,據說現在在美國華盛頓三環以內換了個獨棟,窗戶面對白宮。
手機用戶85494085613
這樣的故事很明顯只能是電視劇編的。在清中期不要說皇帝賜一塊難吃的肉了,就算賜的是毒酒,大臣依然要恭恭敬敬行禮謝恩,然後喝下去。
隨便扔掉御賜的東西,政敵捅上去就是一個“大不敬”的罪名,是要滅族的。歷史上的皇帝可沒電視劇裡那麼好說話。
皇帝御賜的食物,如果不要求當場吃掉,大臣們通常會攜帶回家,供在正堂中,召集全家人來行禮,然後每人一小塊分著吃,這叫“共沐皇恩”在難吃也要吞下去。
如果有大臣敢出宮門就扔掉御賜的食物,這時都不需要皇帝來治罪,自己家的族長就能將其活活打死,免得事發牽累家人。
雷老師說歷史
因為那時候沒有吃轉基因長大的方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