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當年可以罵民國政府?

長順樂士


魯迅一直堅守人格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嫉惡如仇,痛恨封建制度那一套思想和規則,當年像鬥士一樣,對看不慣的人和事,都給予了無情地抨擊。但魯迅的抨擊,並不是空穴來風,基本是就事論事,只不過有些情況被魯迅放大了。

魯迅對封建社會下的古代名人大罵特罵,只因為魯迅覺得他們的所作所為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



比如,魯迅罵成吉思汗,說他是“殺人不眨眼的災星”。事實上,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向外擴張,掠奪城池時,確實製造了不少慘案,屠殺了許多人,毀滅了許多城池。

魯迅評價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開朝皇帝時,同樣毫不客氣,大力批評他們的過錯。

當然,魯迅罵得最多的還是文壇上的同行。胡適,林語堂,鄭振鐸,田漢梁實秋,馬演初,胞弟周作人等文化界名人,都被他罵過。



其主要原因是,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發起者,倡導以進步思想重新審視文學的功能,以及教育的意義,他推行用白話文寫作,在教育上,要丟棄封建舊思想,接受西方自由博愛的精神。而許多知識分子並不認同魯迅的觀點,所以,就引發了各種爭端和筆仗。

從魯迅對孔子從崇拜到反對的態度,就能看出魯迅思想的變化。



在民國時期,政府倡導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允許不同意見的知識分子暢所欲言。因此,魯迅雖然口無遮攔,盛氣凌人,但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麻煩,相反,由於他的率真耿直,他還迎得了不少尊重,就連他的“敵人”也很尊敬他。

其實,魯迅是聰明人,對民國政府並沒有過多的口誅筆伐。

畢竟,他每月拿著民國政府350大洋的超高工資,這些薪水可是一般工人或醫師6年的收入,抱著為自己的飯碗和高品質生活來考慮的角度,他沒有必要為自己引火燒身。



但是,民國時期猶如亂世,各個軍閥雄據一方,產生了許多政權,有不同政權就有不同政見。並且各軍閥之間經常混戰,我打你,你打他,他打我。

混戰帶來了許多暴行和流血事件,如“三一八慘案”就是典型。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魯迅就強烈抨擊過製造慘案的始作俑者——段祺瑞北洋政府,這個政府跟民國政府不是一回事。他因此也受到了北洋政府特務分子的威脅,甚至暗殺。

對國民政府在對外政策上的懦弱,魯迅還是批評過的,但也僅限於此。


鴻鵠迎罡


第一流的知識分子是第二個政府。想魯迅當年,如此痛罵國民黨,持續揭露國民政府的殘暴,意在動搖甚至推倒其統治,匕首投槍之猛、影響力之大、追隨者之眾、背後力量之強,說彼時的上海虹口區景雲裡周宅是“第二政府”,也許不算太誇張吧。

但是,魯迅姿態如此決裂、思想如此“危險”,國民政府卻始終對他無可奈何,不僅沒有暗殺之,甚至有時還予以優容,讓他安然病死家中,似乎顯得很寬宏大量,甚至很慈悲為懷。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因為魯迅自1930年以後,因為中外各方勢力的角逐,已然不僅僅只是一名自由撰稿人,而是一位“箭垛”式人物,關於他生平與思想狀況的記述,早已黃河水一般越攪越渾,我們如今要“正本清源”,基本已經不可能。

所以,本愚免為其難,為魯迅何以可痛罵國民政府而安然無恙,作幾點基本推斷吧。因詳論會顯得文字巨多,在這裡不得已也只能捨棄很多證明史料,改用我自己籠統的敘述,祈讀此的朋友們諒之。


1,國民政府的鬆散與投鼠忌器


一種很強大的聲音認為,魯迅之所以可以撕心裂肺罵國家、批政府而安然無恙,是因為當時的國民政府政治開明,以及權力鬆散之故。

我個人不否認這樣的看法,只是覺得將原因解釋的未免過於簡單。稍知現代史即知,國民政府也是暴力起家,造反建國,暗殺成癖,對待政治及文化異見分子並不見得比此前任何專制政府更加仁慈。

國民黨與國民政府有一大本黑賬,就是他的暗殺歷史。被國民政府處理掉的“異已”人物, 比較著名的,就有這一名單:德壽、鐵良、鳳山、陶成章、湯化龍、唐紹儀、張敬堯、鄧鏗、曾仲鳴,張嘯林、楊傑、楊虎城、廖仲愷、楊杏佛、史量才、李公樸、聞一多等。

國民政府實在並非一個吃素的政府。他對左翼力量的剿殺也一直不遺餘力,典型的就是所謂的“左聯五烈士”與“龍華二十四烈士”的死。這些人不過都是“左聯盟主”的“手下”,尚且要喋血賠命,國民政府獨獨會放過頭子魯迅?

魯迅沒有遭遇到同等待遇的暗殺,後來如楊奎松等先生推測:一,他在當時的名氣太大了,關涉到國際觀感與各方勢力,這樣的人物國民政府也投鼠忌器,不好下手;二,魯迅生前咒天罵地,但並非蠢驢,不會輕易自陷死地,所以他也不會公然去罵段祺瑞、蔣介石這樣一些首腦,取的是指桑罵槐式的策略,國民政府自感沒有傷及“核心”,也沒必要太過理會他。


2,作為光復會、同盟會及民國政府“老革命資格”的魯迅


魯迅不僅只是“文學家”而已,他還有“老革命家”的一面。他能全身而退,他的這一身份,即便不能說是關鍵因素,至少也是一層有利的保護色。

魯迅是老同盟會參與者、光復會的老資格。雖然周作人說他不是”會員\


劉愚愚


就是因為民國政府太包容太民主了才被匪鑽了空子,被匪煽動不明真相群眾給推翻了


草帽一夥17


錯!

魯迅敢罵國民黨?拉倒吧!

不是倭國扶植的法西斯蔣介石開明,而是清朝自1901年開放黨禁,言論自由後,開始形成的自由政治空氣,凡是國人,只要能舞文弄墨都可自由言論,自已組織政黨,自由度達到歷史最高峰。

正因為有這樣的提前,才會有袁世凱執政時,政治黨派幾百,各省縣地方準政治諮議機構幾千,統統無忌言論國是。

要說,這是件人人可以平等為國諫言,為民爭權大好事。

實際上相反,這是個無憲法、無章程、無禁區、濫自由的無政府社會。

袁世凱的民主民國,猶如一個繁華熱鬧城市,沒有交通規則,沒有紅綠燈,沒有交通警查,沒左行右行,沒有禁停禁鳴禁拐彎標誌,擠滿各種大小不同、新舊不同車型、車上又無拐彎指示燈、去往目的不同,開往方向不同,司機技術級別不同,沒有駕照規定,大家都開著車,滿大街無拘無束亂行亂碰,,,,,,,

在這種社會秩序下,一個國家,想不亡,都不可能!

而且,還有一個專門從事恐怖搗亂破壞開足馬力,橫衝直撞,帶著鬼子到處碾壓的國民黨,能維持嗎??

魯迅,就是在這環境下紅起來的。

北洋政府被國民黨挾洋消滅前,那些亂撞的人,都投國民黨陣營了。

剩下個魯迅也投國民黨了,剛去就被白色恐怖包圍了,自已退出了,嘟嘟囔囔孤孤伶伶一個人發聲,被一群漢奸文人包圍著圍攻,對蔣介石的恐怖政權根本影響不了什麼,只用一個對魯迅通輯令,說明魯迅是他們敵人,既可隨時抓,又可閉著眼不抓,魯迅正是悶死在這恐怖氣分中。



因為民國政府是一個相對開明、寬容、民主的政府,雖然有軍閥割據,但是對知識分子還是很尊重的。比如張作霖在東北期間,每逢過年他都要脫下戎裝,帶著禮物,穿上長袍馬褂到東北大學拜訪教授老師們,並說自己是個大老粗,全仗著你們培養學生啦。這些老師們的薪水都比當時的北京大學教授還要高。還有韓復榘主政山東時期,任用梁簌溟主管教育,從來也沒有拖欠過教育經費。再有劉文典大罵蔣介石是軍閥,老蔣也沒有把劉文典如何。魯迅就更不用說了,9.18後,就因為張學良沒有抵抗小日本,就把國民政府罵了個狗血噴頭。


敖包相回


中華民國是反動派,是我們的敵人,凡事與我們自然相反。

我們對西方思想侵略,受西方思想資助影響的組織或個人深惡痛絕。對不尊重領袖的人深惡痛絕。

中華民國主要對受蘇聯思想影響的深惡痛絕。至於踢領導一腳,罵幾句領導,無所謂。

可見中華民國腐朽到了何種地步,人怎麼能不愛國?不愛國的人只應該有兩種結局,要麼閉嘴,要麼在牢裡。


你丫多談事實少講意識


文人最滋潤的年代,一個是民國一個是春秋

魯迅當年痛罵國民黨,各種揭露國民黨政府的殘暴。是很讓人敬佩的,一般人是不敢的,即使明白也不敢這麼明目張膽的罵。但是魯迅卻並沒有因此受到什麼傷害,而且影響很是廣泛,追隨他的人很多,可以見出他背後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當然了當時的政府也確實是比較開明的,對待知識分子存在特殊的尊重和寬容。 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看一下:

1、魯迅所處的那個年代,屬於社會比較動盪時期。從辛亥革命到北洋軍閥,到各種地方政治勢力割據,還沒形成中央高度集權。可以說當時是中國最混亂時期,地方軍閥各自為政,各自有自己的小地盤。

國民政府忙於統一,收拾地方軍閥,忙於混戰,如1929年開始,老蔣與閻錫山、馮玉祥等之間的軍閥混戰等,罵的再厲害。也不如統一對這個政府來說影響重大,人家並沒有這個時間和經歷去處理這樣的事。

2、民國是中國最開放的時代之一。縱觀中國古今,民國時期完全是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最開明的時代之一。名人可以隨便罵政府,在古時候是死一百次也不夠的。但在民國時期,只要不太過分,只要不指名道姓罵蔣介石,就可以被包容。

這個跟當時寬鬆的政治環境有關,也跟當時還沒有形成高度中央集權有關。更是跟當時國外思潮進入中國,處於思想思想跌宕、百家爭鳴時期有關。那時候各類思想流行,整個社會環境是寬容的,文化方面更是很活躍,很多思想都能被接受。

3、魯迅名氣很大,影響很大。國民黨要抓人,對於這一點是必須有所顧忌的。雖然國民黨也把宋慶齡、魯迅、楊杏佛作為暗殺對象,最終對魯迅和宋慶齡是並沒有實施的,他的謾罵雖然影響很大很不好,但是並沒有針對謀個人謾罵,可以得到寬恕。


4、魯迅自己有強大的靠山和保護力量。 縱觀魯迅的一生認識的人,雖然形形色色,但不乏掌握大權的地方軍閥、國民黨元老,以及其他派系的大佬們。要是處死他,牽扯的人和勢力太多了,甚至會造成混亂,付出的代價屬實有點大。加上魯迅是浙江人,也是蔣介石的老鄉,難免不心生情愫。

5、魯迅罵政府是有自己的特點 他也不是和潑婦罵人一樣亂罵。他針對的是政府的各種不好的行為,並不是針對具體的什麼什麼領導。他罵的都是真實存在的黑暗現象,不是出於自己沒有根據的不喜歡。也正是這一點,為他自己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根本的保障。這也是魯迅很聰明的一點。

而且作為光復會、同盟會及民國政府“老革命資格”的魯迅,不僅只是“文學家”而已,他還有“老革命家”的一面。他能全身而退,他的這一身份,即便不能說是關鍵因素,至少也是一層有利的保護色。


最後是罵人有技巧。魯迅雖然罵政府,但罵的有技巧,且都是罵的有道理。是針對某一時期出現的突發事件而開罵,罵的有禮有節、有道理,讓人信服。這也正是他受到人們尊敬和保護的原因。

他一生頑強地鬥爭,與國民黨鬥、與國民政府鬥、與權力鬥、與愚民鬥,幾乎與所有人所有勢力反著來。最終沒有被社會排斥,沒有得到傷害,相反得到的是人們更多的尊重。這一切憑的不是僥倖,更不應該是噶種勢力的寬容,而是他自己精明的策略,自己給自己的保護其實才是最有力的。


史之策


三民主義才是符合中國建設


商道國際


民國時期還是比較民主的,不然新華日報還有很多私人報刋怎麼能存在,這些報刋都可批評國民黨及政府的。魯迅可以罵國民政府就很自然了。


手機用戶91625345937


自小讀魯迅作品,斷斷續續把魯迅的作品都讀過了,包括詩歌、書信。逐漸在腦海裡,形成了一個豐滿的魯迅影象。其文其人,有若干優秀的特質特點,但也有時代的侷限和弱點。

在那個半殖半封,洋人橫行,軍閥混戰,豎子禍國,民不聊生,革命力量萌發壯大的時代。魯迅以其人格魅力,樹起一面新文化的旗幟。這一功勳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殺或沾汙的!只有邪惡腐朽的歹徒,才會躲在陰暗的角落裡,含沙射影,幹些不可告人的勾當。

首先,魯迅的思想感情是傾向於人民的,但對民眾的愚昧又無可奈何。“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八個字充分說明了魯迅所不能擺脫的矛盾境況。

至於如何使人民免於不幸和愚昧,魯迅除了以文章“醫愚“之外,確實沒有更好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這個任務太大太沉重,絕非少數人和短期內能夠完成。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幸的人,雖然人數已經銳減。網絡上愚氓也多,只不過已不是目不識丁的文盲,但其思想水平和能力,依然好糊弄,好欺騙,依然愚得慘不忍睹。人民如果缺失了先進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引導以及凝聚力,便只能是一盤散沙的愚氓。

徹底改變中國和中國人悲慘命運的,是中國共產黨人,以及教育團結起來的千萬民眾,並且實現了站起在世界東方的偉業。魯迅是同情革命的,也寄予希望。但他本人並沒有積極投身於這一偉大的歷史洪流之中。或許他對當時的社會上層,還抱有希望。或許端人碗,服人管,不可能做出太出格的事端來。

魯迅罵過當時的政府嗎?或許罵了。如其詩云:“大家去謁陵,強盜裝正經。靜默三分鐘,各自想拳經”。這算罵政府嗎?即使算罵了,又能如何?政府首腦大員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不予理睬,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這種無效無能的結果,魯迅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魯迅寫道:駱賓王的討武曌檄:入宮見嫉,掩袖工讒,娥眉偏能惑主。恐怕是很用了一番心思的。然而武則天看了,也只不過莞爾一笑,反而挺欣賞其文筆。

魯迅並沒有指名道姓地怒斥政府首腦,充其量也就是藉著烈士的追悼會,灑幾滴清淚,做篇悼文而已。比聞一多、李公樸,差得不是一點點遠。

李公樸、聞一多是死在特務的槍口下的。魯迅則沒有,正如魯迅自己所說:“對朋友可以裸體,上戰場必須穿甲冑”。魯迅有“防身的本領“。這本領是什麼呢?以文筆作武器的人,“罵人”須把握分寸,得讓人忍有可忍,絕不可踩了紅線,逼其下定痛下殺手的決心。這大概就是魯迅的侷限性和弱點吧!

郭沫若卻不識虎威,梳倒毛,剮逆鱗。1927年3月30日,公開發表《試看今日之蔣介石》。蔣總司令立刻開除了郭沫若的國民黨黨籍,並通緝捉拿法辦。幸虧小郭子跑得快,不僅躲過了4.12大屠殺,還跑到南昌參加8.1起義。

魯迅是一個赫然的歷史文化存在,不可單以文學論之,其思想文化成為一座豐碑,永垂史冊。從前至今,而今往後,定不乏借魯迅之名,挑動是非,惑亂人心者。然亦定不能得逞。蓋大道若天地,大勢如雷霆,螳臂當車,蚍蜉撼樹。何懼何憂之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