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與張三丰之間有什麼故事?

愛你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都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來特地告訴你,對我來說,現在你比年輕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顏。——杜拉斯《情人》

這可能是武當張真人在多少個不眠的夜晚想到的一個場景吧。

按說,張三丰和郭襄之間應該發生一點什麼才好,最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最好是喜結良緣才對我們的胃口。

只是,那樣的話,世間只是多了一對庸庸碌碌的模範俠侶,而少了兩個門派的奠基人。

那樣的話,對武林,對江湖,對整個宋元時期的政治格局,將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啊。

最主要的是,我們萬千的讀者將會失去欣賞更加波瀾壯闊的射鵰三部曲中“倚天屠龍”的畫面。

好在,郭二姑娘就是一個寧願為了一片樹葉而失去整片森林的世間奇女子。

她不在糾結於見或不見,反正閒著也是閒著,趁這功夫創立個峨眉派吧。

好在,張三丰也是生性豁達,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嘛!

擼起袖子加油幹,弄了個武當派。

所以,張三丰和郭襄之間,至始至終就是一對純潔的男女關係,除了那對鐵羅漢曾經測量過他們兩個的體溫。


田獲三狐


郭襄和張三丰之間的故事在金庸的小說中並沒有直白的披露。

但是呢,在字裡行間已經隱隱的透露出來了。

簡單的說,就是張三丰暗戀郭襄。

在懵懂少年張君寶情竇初開的時候碰到了郭襄,然後,就這麼暗戀了一輩子。

在《倚天屠龍記》的開篇有些描寫。

郭襄和張君寶第一次見面是在華山之巔,

第二次則是在三年後,是二十歲的郭襄上少林拜訪無色禪師,那時候的張君寶還是少林管書僧覺遠大師的徒弟。而後因為誤會,張君寶被認為是來少林寺偷師的。覺遠無奈大發神威帶著張君寶和郭襄逃跑了,因為覺遠沒有學過武功,空有無上內力,無法引導,導致手足俱損,最後在夢中口聳《九陽真經》圓寂。當時在場的張君寶、郭襄、無色禪師分別聽了悟出了少林九陽功、武當九陽功和峨眉九陽功。

在少室山分別後,張君寶再未見過郭襄。郭襄行走天下尋找楊過未果,在四十歲的時候大徹大悟出家為尼創下峨眉一派。張君寶也逐漸的變成了張三丰,創下了武當一脈。

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可以說張三丰對郭襄的感情是很純粹的了,我愛你,愛了一百年了。

(PS:我還是比較喜歡這個版本的郭襄)


悠然歲月


“華山絕頂”,楊過和眾人分別之際,覺遠大師闖入大家的視野,他手提一個少年在華山絕頂的懸崖絕壁上健步如飛,功力之深讓楊過等人都為之佩服!

楊過接著教了少年張君寶三招武功,擊敗尹克西,隨後楊過和小龍女與眾人分別,二人久別重逢,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時光。

郭襄眼裡只有大哥哥楊過,眼看著楊過的離開,郭襄獨自黯然神傷,眼淚卻要流了出來,她知道經此一別,下次相聚不知是何年何日,多年以後她才知道,華山之別竟然是一生之絕別

少年張君寶眼裡只有小姐姐,他不懂這個漂亮的小姐姐為何滿臉哀愁,為何如此神傷!多年以後,他才知道,原來她已然住進了他的心裡,長達一百年之久,就像楊過住進了她的心裡一樣

二人初見,就像卞之琳那首《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少室山下,郭襄騎著小毛驢,尋找楊過,卻沒有一絲線索,剛好碰到覺遠大師和張君寶,他好奇覺遠大師為何挑著大鐵桶水,追到少林寺!

面對崑崙三聖,覺遠大師與之一戰,化解少林寺的危機!而後,為了救郭襄和張君寶,覺遠大師耗幹精力,最終圓寂,而他圓寂之前朗誦《九陽真經》讓郭襄,張君寶和無色禪師大為受益,給他們內功打下基礎!

而後,張君寶無處可去,天涯無處可安身,郭襄看到張君寶前路迷茫,就讓他做個好男兒,像父親郭靖一樣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她推薦張君寶去襄陽找自己的父親,然後把一對“鐵羅漢”贈送給張三丰,而自己又騎著小毛驢隨處飄蕩!

郭襄眼中壓根就沒有張君寶的存在,崑崙三聖也好,張君寶也罷,都對這個小姑娘充滿了好感,只是她的心中早已被另一個人所佔領,再也容不下第二個男人

張君寶依依不捨的離開,獨自一人相襄陽方向去,而當他經過武當山時,他在武當山坐禪,最終大徹大悟,明白自己也可以頂天立地,自己也不用依附他人,於是他在武當山勤修苦練,武功大成以後開宗立派,這就是後來武林的翹楚“武當派”!

而郭襄離開少室山以後,依舊浪跡天涯,她尋找的東西始終沒有得到一絲消息,而經歷了襄陽城破的人生鉅變,她也看來很多,最終四十歲在峨眉派大徹大悟,看破紅塵,一生常伴青燈古佛!


張三丰一生都沒有忘記曾經贈送自己“鐵羅漢”的那個小姐姐,忘不了她的哀愁,忘不了她的黯然,忘不了她的施捨,這些都在張三丰心中埋藏,一年,十年,一百年……

只可惜,郭襄心中卻只有大哥哥楊過,可能他壓根都記不起曾經在華山對其痴痴相望的少年,可能她早已忘卻他們二人分別坐在覺遠大師鐵桶中的場景,可能她贈送“鐵羅漢”只是無心之舉………

郎有情,妾無意!

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隻能一輩子唏噓!愛情,本是兩相情願,只可惜,彼此心中都有人,只是都不是對方,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然而,錯誤的愛情卻成就了兩個影響深遠的門派,“武當派”和“峨眉派”!

誰曾想,愛情的悲劇造成這個結果,若能重新設定,我寧願看到二人成就一段完美的愛情,而不是留下兩個門派!


忠肝義膽嶽老三


那年在華山之巔,張君寶還只十二三歲的年紀,隨師父追尋盜經賊人,遇上了楊過、郭襄等一干人。

張君寶與尹克西相鬥,頭被打破了,郭襄為張君寶包紮傷口。少年人最難忘懷這種少年時期小姐姐的溫柔。正如周芷若在船上給少年張無忌餵飯,用手帕給他擦眼淚,張無忌就忘不了周芷若一般。郭襄給張君寶包紮傷口,張君寶是不會忘記的。


這樣的年紀,自然不懂得什麼情愛,那是一種天然的對美好的親近和懷想。不懂得情愛,只是喜歡和她一起玩,想親近她。


張君寶當時心中感激,卻忽然發現郭襄淚光瑩瑩,原來卻是楊過和小龍女帶著大雕離開了,楊過說「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只是大家都知道,這「他日江湖相逢」,卻是不知何年何月了。張君寶年紀還小,不明白眼前的溫柔小姐姐怎麼就哭了,不知說什麼才好。

三年後,張君寶也十六歲了。郭襄來到了少林。


郭襄是來打聽楊過下落的,但張君寶見了郭襄也很高興,張君寶甚至還不知道什麼叫「喜歡」,這是一種不知所起的情愫。


無色禪師送郭襄下山,張君寶遠遠在後面跟著,卻不敢靠近。郭襄發現了張君寶,就開玩笑說,張兄弟,你也來送客啊。張君寶被郭襄發現了,就臉上一紅,說了聲「是」。


送到山下,郭襄召喚青驢,書中言:

「張君寶頗為依依不捨,卻又沒甚麼話好說。」

這句話寫少年情愫,真是再精準不過了。


張君寶對於情愛之事,大概還很朦朧,就只是想和郭襄多待一會兒。但這一切,似乎又沒什麼理由。張君寶和郭襄說來也不過是萍水相逢,見過兩次面而已。郭襄下山,張君寶連相送都遠遠跟在後面,不敢上前,好像跟人家的交情還沒到那個地步。郭襄真要走了,張君寶捨不得,可也沒話好說。說什麼呢?這樣的身份,這樣的關係,說什麼都多餘,說什麼也都顯得唐突。


郭襄臨走時,把她的鐵羅漢送給了張君寶。這也讓張君寶有了個念想。想念郭襄姑娘的時候,就拿出鐵羅漢看一看。

後來覺遠圓寂,張君寶也不能再回少林,郭襄也要繼續她的尋找之路了。初經大變的張君寶沒了容身之處,顯得惶恐不安。師父死了,自己長年所在的少林寺也回不去了。這個十六歲少年一夜之間失去了家和親人。張君寶對郭襄說:

「郭姑娘,你到哪裡去?我又到哪裡去?」

郭襄讓張君寶去投奔她的父親郭靖,張君寶就去了。他那時實在是六神無主,不知怎麼辦。


快到襄陽的時候,張君寶聽了一對鄉下夫婦的對話,他改變主意了。

「這對鄉下夫婦尚能發奮圖強,我張君寶何必寄人籬下,瞧人眼色。」

就是在這一天,張君寶成長了。他沒有去投奔郭靖,而是獨自面對自己人生的困頓,自主的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張君寶成了張三丰,他變得從容、開闊。


後來的張三丰,自然明白當年郭襄在華山之巔為何落淚,也明白自己為何對郭襄依依不捨。張三丰平靜的理解這一切,從容的接受這一切。


張三丰接受他無法忘懷郭襄這件事,他接受他與郭襄不能有進一步的故事,他接受這一切無法改變的結果。他不會像一般少年人那樣,明知不可能也要閉著眼瘋狂一把,他不使那意氣。他也不會像一般少年人那樣,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問天問地,把自己封閉於痛苦之中。張三丰從容平靜的接受這一切。


這是一種更開闊,更豁達的態度。

當年那個明媚的少女,一直珍藏在張三丰的心裡,正如他一直珍藏著郭襄送給他的鐵羅漢。在舊版《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在武當讓張無忌當峨眉掌門,交給張無忌郭襄手書的峨眉秘籍書冊時,書中言:

「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孫虛白



關於張三丰與郭襄,金庸的幾本書並沒有重點提及二人的關聯,但還是有細心的書迷在其中發現了二人隱藏的秘密。關於張三丰與郭襄什麼關係,我們可以從《神鵰俠侶》尾篇和《倚天屠龍記》開篇隱晦一窺。這也是二人僅有的兩次會面。初次相遇,郭年方十六,正值如花妙齡;張亦只十三,應該情竇初開。書中雖未點明,但在與楊過分手之際有這樣一段∶“郭襄回過頭來,見張君寶頭上傷口中兀自流血,於是從懷中取出手帕,替他包紮。張君寶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謝,卻見郭襄眼中淚光瑩瑩,心下大是奇怪……”



在郭襄傷心的浪跡天涯之時,遇到了更加可憐的張君寶,郭襄本就是狹義心腸,便把自己的金絲鐲送與張君寶,讓他去找郭靖,免得到處流浪,並提醒他要小心自己的姐姐郭芙。   二次相遇兩人是在少林,那時已經是三年後。郭襄下山回過頭來,見身後站著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粗眉大眼,身材魁偉,臉上卻猶帶稚氣,正是三年前曾在華山之巔會過的張君寶。 郭襄笑道:“張兄弟,你也來送客下山嗎?”張君寶臉上一紅,應了一聲∶“是!”兩人告別時,郭襄道:“張兄弟,你也不必送我啦。”張君寶頗為依依不捨,卻又沒什麼話好說。郭襄將手中那對鐵鑄羅漢遞了給他,道:“這個給你。”張君寶一怔,不敢伸手去接,道:“這……這個……”郭襄道:“我說給你,你便收下了。” 張君寶道:“我……我……”郭襄將鐵羅漢塞在他手上,縱身一躍,上了驢背。這也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當然這些並不能說明張三丰一定對郭襄有意思,但是重要的在後面。《倚天屠龍記》中提及,已是百歲高齡的張三丰,這天聽聞少林派遭難,而武當派也是大敵壓境,他從身邊摸出一對鐵鑄的小小羅漢,交給弟子俞岱巖道:“這對鐵羅漢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俠贈送於我的。你日後送還給少林傳人。就盼從這對鐵羅漢身上,留傳少林派的一項絕藝!” 一對鐵羅漢竟然被張三丰珍藏百年,看來他對郭襄的這個物件是多麼珍重。如果說郭襄是“一見楊過誤終身”,那張三丰是“一見郭襄誤百年”了!


雪花影視資訊


在金庸先生的筆下,峨眉派和武當派非常有淵源,這中原武林的兩大著名門派,幾乎同時建立,又在同一時期發揚光大。


武當派的第一代,創派祖師是張三丰,峨眉派的第一代,創始人是郭襄。張三丰和郭襄就有說不盡的情緣,張三丰暗戀了郭襄,而郭襄心裡只有別人。



郭襄和張三丰的相識相遇,是在《神鵰俠侶》結尾和《倚天屠龍記》開始的時候。特別是在《倚天屠龍記》中,郭襄為張三丰打抱不平,不惜得罪少林寺,最終兩人共患難,在覺遠大師的幫助下,逃出了少林寺,郭襄的這一系列舉動,讓張三丰情根暗種。


但是張三丰也知道,郭襄是名滿天下的郭靖黃蓉的小女兒,自己只不過是少林寺的一個棄徒,無家可歸,自身都難保,根本配不上郭襄,更何況郭襄心裡一向只愛她的大哥哥楊過,所以張三丰一直都沒有向郭襄表白。但他一生都把對郭襄的這份情意裝在心裡,甚至在一百歲後,還時時想起那個聰慧可愛的少女郭襄。


詩文與小說


郭襄和張三丰,放眼所有新派武俠作品,也是當之無愧的上上人物。

如此人物,在黃易的筆下,自然是“惟能極於情,方能極於劍”,演出一幕幕悲歡離合與恩怨情仇。

然而在金庸老先生的筆下,對於愛情總有一種幻滅的描寫。

郭靖和黃蓉是金書第一神仙眷侶,也難免殉國於襄陽;

楊過和小龍女,一非完整、一非完璧,一在地上、一在地下,苦守著絕望的十六年之約;

韋小寶倒是娶了七位如花似玉的老婆,然而他的愛更多是性慾、而不是愛……

老先生太入世了,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自許,因此兒女情長在其筆下已淪為小道,通常的結局都是“東西永隔如參商”。於是小昭揚帆大海、徑赴波斯時,已只剩下:

狂風掠帆,猶帶嗚咽之聲。

此時他的筆觸是冷靜的,但也是絕情的。

老先生的絕情之處就在於,殘忍的擊碎那哪怕一絲一毫的花好月圓的可能,而將求而不得的餘情美放大至人生況味的地步。

此,即是所謂人生八苦;

亦即老爺子的高明之處。

換句話說,我們千萬次的想象郭襄和張三丰的天人風姿,彌補二人大團圓的結局,而實際上,每一次的想象和彌補,都是對老爺子近乎狡黠的人生智慧的輕視、乃至於無視。

縱觀二人人生的交集,也只有華山絕頂的初見;

少室山頂的二見;

以及那一對鐵羅漢。

而已。



王事情


那年郭襄18,張三丰16,那時郭女俠心中只裝得下一個楊過,第一次初遇,郭襄贈給少年張三丰一對鐵羅漢,誰曾想,這個鐵羅漢成就了張三丰,卻也誤了張三丰百年,死前還握著這鐵羅漢!所以啊,沒事就不要亂送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