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客家古村 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鶴湖新居

鶴湖新居位於深圳最大的行政區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羅瑞合居民小組,為廣東梅州興寧客家人羅瑞鳳於清朝乾隆年間興建,歷經羅家三代人數十年的努力而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鶴湖新居總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圍屋(不包括月池、禾坪)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全國現存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客家建築藝術的結晶"。它集中了廣東各地客家圍屋的精華,是深港地區城堡式圍樓的典型代表。

該圍屋坐西南朝東北,原為依山面水,地勢前低後高,取"步步高昇"之意。它由內外兩圍環套而成,內呈方形,外呈梯形,內外圍各有四角樓一望樓,倒座東北面三開門,中心為府第式三堂兩橫,前有禾坪、月池。圍屋內有300多間居室,最多可容納一千餘人。鶴湖新居集生產、生活、防禦等多種功能於一體,龍崗羅氏家族曾在此聚族而居近200年。

深圳客家古村 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鶴湖新居

深圳客家古村 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鶴湖新居

重新修繕

鶴湖新居以三合土夯築為主,卵石、青磚砌築為輔,還有大量木構件用於承重及裝飾,用料紮實,做工精細,主體結構一直保存較好。然而畢竟經歷了兩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圍屋內許多房屋坍塌,斷牆殘瓦隨處可見,許多木構件也遭到損壞,僅有祠堂和倒座的部分房屋相對完好,可以用作展廳,供遊客參觀,其餘大部分地方因安全問題而拉起警戒線禁止遊客進入。

龍崗街道歷來重視對鶴湖新居的保護工作,早在1996年就將鶴湖新居闢為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將保護工作納入當地政府工作之中。2002年該圍屋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市、區、街道三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組織文物保護、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專業隊伍對圍屋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經過多次專家論證,最終確定了保護與修繕方案。一期修繕工程於2010年開始施工,以《文物法》"不改變文物原狀"的規定為指導思想 ,遵從保存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四保存"維修原則,精心組織施工,至今年7月底,該工程已基本完工。

目前鶴湖新居修繕工程範圍內的房屋整體得到加固維修,大部分房間已經排險。修繕後的鶴湖新居牆固路平、巷道井然,綠樹掩映、鳥語花香,重現了昔日恢弘古樸的氣概。

深圳客家古村 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鶴湖新居

深圳客家古村 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鶴湖新居

深圳客家古村 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鶴湖新居

田園詩畫

鶴湖新居所位於的羅瑞合居民小組,是龍崗中心區域的城中村,其周圍高低不等

、風格不一的私宅,與文物景觀極不協調。並且這裡基礎設施不完善,城市管理相對滯後,環境髒亂差一直是景區周邊的頑疾。針對這些問題,龍崗街道逐個剖析,從根本上予以整治。至今年8月初,周邊環境得到了顯著提升,與圍屋風貌更加協調。

鶴湖新居正門前有月池,原為活水,後因常年無人治理而成死水一潭。在治理過程中,工程隊疏通月池的入水及出水口,基本恢復了原有的整潔面貌。

針對周邊的不協調建築,博物館配合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了立面改造,

深圳客家古村 被譽為“客家建築的活化石”—鶴湖新居

使之從外部顏色上與圍屋接近,增強了與景區的協調性。另外,治理過程中還規劃了停車場,改善原來因亂停車而破壞圍屋外觀的現象,初步完成了月池廣場周邊環境的提升工程。

周邊環境綠化是整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現在月池前的空地種有木瓜、細葉榕及草坪,景觀周圍遍植綠竹,一派田園詩意。青翠綠竹、參天古榕映襯著灰黃的老圍屋,古樸中透出生機,莊重處閃現靈動。

(注:所謂客家人,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也就是“不是土著,是從外地來的人”,即當年為了逃避歷代中原戰亂,集體從北方南下。經過多次遷徙,最後才遷到嶺南“作客”。)

交通:位於深圳市龍崗區羅瑞合村,緊鄰惠深公路。357、358、367、365、380、863等

喜歡的朋友們請給個贊點一下 關注,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