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停滯了20年,德國為什麼還未趕超它?

未來阿東


那麼我們可以說日本的經濟停滯了,可是德國的經濟也停滯了,才會出現提問者所說的這種情況。日本經濟發展的第一筆啟動資金是朝鮮戰爭的訂貨,讓日本擺脫了戰爭後期那種情況,而之後十幾年的越南戰爭,又為日本取得了更大的市場,讓日本資本積累迅速的完成!實質上越戰以後,日本資本在全球的攻城略地都要拜託越南戰爭的巨大需求!美國長時間給日本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也為日本取得這樣的成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應該說德國沒有這樣的條件,美國當然也給德國很多的援助,但是像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這種訂貨,它是不存在的,所以日本的發展水平就比德國要高,而且後勁好像也足!這裡面實際上就是資本積累的問題,日本很幸運的攤上了兩次局部熱戰的強刺激!


帝國曆史觀察者


首先看看日本和德國兩國目前的經濟情況。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7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而德國經濟總量為3684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目前日本GDP仍然比德國高出11873億美元,幾乎相當於2017年墨西哥一年的經濟總量。

在筆者看來,說日本停滯了二十年是值得商榷的。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發展陷入持續低迷,至今為止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但是日本經濟大多數年份都是正增長,只是速度很低,相比九十年代之前的高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二十多年來日本有些年份經濟確實負增長,比如1998~1999年、2001~2003年、2008~2009年等,但是其餘年份,日本經濟還是處於增長狀態。比如近些年來日本經濟增速如下圖,雖然有增長,但速度還是比較低。

德國在過去這二十多年來經濟發展確實要比日本好,那德國為什麼還沒趕超日本呢?

在筆者看來,首先是日本由於之前就打下的良好基礎,其經濟實力在九十年代就已經比德國強太多了。比如在1995年,當年日本經濟總量就高達54548億美元,約佔美國的71%,更是兩倍以上於德國,所以德國經濟總量想超過日本並不容易。

其次,德國和日本都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們應該清楚,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一般不會很高,能達到3%以上增速的發達國家是很少見到的。雖然德國過去二十年來經濟增速要高於日本,但是由於日本之前就領先德國不少,所以德國仍然很難趕超日本。

最後,目前國際上的經濟排名一般都要換算成美元了排名,這樣就要受到匯率的影響。比如一個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匯率升值,那麼它以美元計算的GDP就更高,反之,則會變得低。下圖是日本和德國近些年來以美元匯率換算的GDP情況,由此可見,雖然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近些年來經濟處於正增長,但是換算成美元的GDP之後,有些年份其以美元匯率換算的GDP甚至是減少的。由此看來,匯率也是影響兩國以美元計價的GDP的一個重要因素。



錦繡中源


德國在經濟發達程度上是的確超過乃至甩開日本了。

雖然日本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而德國為第四大,但是這是從經濟總量上來說的。但這個事情不能光看經濟總量,得比較人均GDP。

  • 1998年,德國人均GDP是2.7萬美元,日本人均GDP為3.1萬美元,日本比德國富裕。
  • 2017年,德國購買力平價計的人均GDP(PPP)是49,814美元,而日本購買力平價計的人均GDP(PPP)為42,860美元。所以,從人均來看,日本已經不如德國富裕。

目前德國的人均GDP比日本高約7000美元,兩者差距其實已經不小了。照目前趨勢發展,日本不改變態勢的話,兩者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


當然,從經濟總量上來看,日本名義GDP為4.84萬億美元,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PPP)為5.42萬億美元;德國名義GDP為3.42萬億美元,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為4.13萬億美元。日本比德國大約多出一個西班牙的經濟總量

然而,德國人口8267萬,日本人口1.27億,日本人口也比德國人口剛好多出大約一個西班牙的人口。

此外,日本經濟停滯20年的說法也不完全準確,嚴格來說是增長緩慢,但並沒有失去增長。日本從1998年開始經濟增長失速,平均下來年均增長率還不到1%。而德國在這期間的年均增長率雖然比日本高,但平均也沒有超過2%。因此顯然不足以令其在20年內以多不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優勢,便多出一整個西班牙的經濟總量。因此德國的經濟總量沒有超過日本是很正常的。


建章看世界


原因很簡單,德國在經濟規模上根本不能跟日本做比較,兩者相差巨大。

2018年,德國面積35.6萬平方公里,人口8220萬,經濟總量約3.6萬億美金。日本面積37.7萬平方公里,人口12780萬,經濟總量約4.9萬億美金。

與1995年相比,德國人口幾乎沒有增長,僅僅從8120萬增加到8220萬,增加了100多萬,人均收入也從3萬美金增長到約4.3萬美金。

與1995年相比,日本人口也是增長緩慢,僅僅從12600萬增加到12780萬,增加了280萬,人均收入從當年的4.5萬美金下跌至3.9萬美金。

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雖然日本在最近20年經濟增長很是緩慢,但由於德國人口總量較日本相去甚遠,所以德國根本無力完成超越。


熬小魚123


日本經濟從上世紀90年代泡沫破裂之後,就陷入了低增長階段。這個期間,被人們稱之為“失落的20年”。

但即使20年萎靡不振,日本經濟總量依舊很龐大,僅次於美國與中國,是世界上第三經濟大國。2017年,日本GDP為4.34萬億美元。同樣的2017年,德國 GDP為3.59萬億美元。

1990年,德國GDP只有1.76萬億美元;1998年是是2.24萬億美元。從1998年算起,德國在過去20年GDP增加了3.59-2.24=1.35萬億美元。

而在1990年,日本的GDP是3.10萬億美元,幾乎是德國的一倍。1995年日本GDP更是達到5.34萬億美元,是德國的一倍還多。

簡單地說,20年前,日本的GDP是德國的一倍,而現在德國的GDP達到日本的差不多80%左右。所以德國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

而日本GDP現在還不如上世紀90年代,與日元貶值有直接相關,也與日本經濟增長陷入低迷有關。

同為發達國家,德國現在人均收入是27萬人民幣,日本只有23萬人民幣,可以說德國在人均上已經超過日本。而在經濟總量上,因為德國人口是8270萬,只有日本人口1.268億的三分之二,所以日本還是領先。

德國的國土面積是35.73萬平方公里;日本的國土面積是37.79萬平方公里,德國比日本小,還要看到,作為島國,日本的海洋麵積、海洋資源是非常大、非常豐富的。

其實,雖然在過去20年日本經濟增長乏力,但因為基礎好,所以現在日本依舊是全球很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國,人均收入依舊處於世界前列。


波士財經


借這個話題這裡我要強調一個誤區:停滯的不一定是差,增長的不一定就是好!舉個例子:小張自從當上藥監局局長以後,收入增長就停滯了,工資單上每月都是一萬左右,好幾年都是這樣,增長也是國家統一上調,幅度很小,小王在一傢俬營企業幹銷售,很辛苦,起早貪黑在外面跑,近一年來產品銷售比以往要好一些,底薪加提成比原來增長不少,原來毎月三千多,現在能拿將近五千,明年公司再擴大銷售,再加加班啥的月入六七千就會實現,按增長率來說增長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上面一個停滯了的,一個保持增長的,你要哪個?增長還得看是怎麼個增長法,是不是良性增長,是不是假增長真彭脹!美國經濟就不怎麼增長,通脹率也比較低,十幾年來食品價格沒怎麼變,我國經濟數據一直保持高增長,但你看看這十年物價是怎麼變化的⋯

請原諒我並沒有正面回答日本德國的比較


永遠的小馬哥123


因為德國和日本一起停滯了,德國曾經還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蘇聯呢,其實德國要比日本更先停滯。這個世界上誰的GDP規模接近了美國,美國就要對他的經濟進行收割,畢竟人家掌握貨幣霸權,於是德國就和日本同時在90年代被美國打斷了經濟發展。

德國經濟在默克爾的領導下,越來越融入歐盟體系,對外依賴程度提高,而歐盟經濟的不景氣也影響到了德國經濟發展。


一紙廣場協議,不但日本要籤,德國也得籤,不但日元要升值,德國馬克也要升值。日本和德國的產業非常類似,都是世界進入電氣化時代後,通過家電行業興起了製造業,同時熱衷於發展汽車等高端機械製造業,兩國的經濟同時在80年代進入高速增漲階段,也同時在90年代被打斷。

圖為西門子總部,西門子已經渡過了其發展的高速階段。


其實,家電行業並非是什麼高科技製造業,只是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時候,類似於電視、空調、冰箱一類的家電才屬於高端製造業,當時的電視多金貴呀,很多人還買不起呢,德國的西門子,日本的松下東芝都是藉機發展壯大。然而時過境遷,目前的高端電子產品已經轉為了智能手機等產品,變成了蘋果、三星、華為的天下,於是日本和德國的電子產業就發展不動了。

大眾汽車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依靠我國市場稱雄,然而現在也已經競爭不過日本車企了。


另外,德國經濟對外依賴度比較大,現在已經高度融入了歐盟體系,德國的企業,除了總部在德國,或者最終組裝線在德國外,其上游企業和零件加工企業遍佈整個歐洲,甚至在我國都有奧迪汽車的組裝廠,這樣的情況導致德國實體經濟大量外流,德國經濟發展趨於飽和。

圖為德國的高鐵ICE,他幾乎統治了歐洲市場。


可以這麼說,除非出現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科學技術和基礎科學出現重大轉折,就像是18世紀的工業革命那樣,否則,以德國這樣的經濟體量,想要再次取得騰飛真是難上加難了。可以說,現代世界對於綜合國力的需求越來越大,早已經不是一戰時期和二戰時期依靠強大的工業產能就能使小國變為強國的時代了。

而日本高鐵技術則要比德國更先進一些。


最後,德國經濟還有一個負擔,那就是德國的高福利社會,這個人盡皆知,政府加大了福利投入,自然就減少了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投資,這樣經濟發展就會逐步減速了,這也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得不面臨的困難。


海事先鋒


說白了,前面的坑挖的太深了,最高差距為2000年左右,為2.5倍

看這個問題,得看歷史,也得看數據說話,從圖上來看,德國與日本拉開差距是在1980年代開始;

那麼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東德和西德是1990年合併的,而那時候,東德是由蘇聯控制的,大家也都知道,1980年開始,蘇聯已經開始顯現出衰弱的苗頭:數據來自聯合國,1970年蘇聯人均gdp 1790美金,1975年 2700美金,1980年 3500美金,1985年3300美金,1989年2700美金。也就是說,經過了10年,蘇聯的人均GDP下降了30%左右;那麼同為蘇聯控制下的東德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這一點就非常明朗了,東德脫了後腿。在1976-1990年左右,日本的GDP增速一直處在德國的上方,處在中高速增長的範圍。

1990年後繼續擴大是因為什麼呢?東西德合併對德國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雙方之間還有一個磨合期,特別是意識形態的磨合,以及政治體制的磨合,各方利益的協調一致,也拖累了德國在合併初期的發展;而日本在這期間快速發展,沒有停過;

在1995年的最高峰時期,日本的GDP為同期德國的2.2倍左右;

在1995年後的全球經濟衰落中,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幸免。

但是在2000年之前,日本和德國的差距反而擴大了,日本是德國的2.5倍。從此開始了慢慢的追趕之路。

但是在2007-2012年之間,日本又發生了快速增長,而德國在這個階段卻陷入了停滯,雖然過後2012-2017年,日本經濟走勢下跌,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以股易金


普京說,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結果大家看到了,人們常說,日本被廣場協議坑了十年,結果大家看到了,現在又有人增加多十年變成二十年,又迷失了二十年,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更有“磚”家說安倍經濟學要崩潰了,但安倍變成日本任職最長的首相了!


金德3876060163


曰本有無限的海疆,科技一流,沒有汙染環境,在什麼地方發展地方的優勢,幾乎是沒有人沒就業,分配合理,又是亞洲氣候的勝出,貧富幾乎平等,德國的科技,工業勝曰本一籌,氣候極冷,農民是貧困的,失業慘重,一門勝出怎和曰本比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