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為什麼不阻止加盟共和國獨立,反倒積極支持他們脫離?

雲石君


從葉利欽在蘇聯解體前後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即使從法理上,俄羅斯也無法再用合理的手段重新整合那些加盟共和國。

在蘇共中央宣佈停止活動之前,葉利欽已經退出了蘇共,這就意味著在程序上葉利欽失去了取代戈爾巴喬夫的機會。

那時候,葉利欽也只能守好俄羅斯總統這個位置,畢竟這個位置是他自己競選得來的。

為了自己的利益,葉利欽只能不斷架空戈氏和蘇聯,不斷尋求俄羅斯聯邦的獨立性和獨立的合法性。

在這個基礎上,葉利欽也明裡暗裡在鼓勵其他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去獨立,大家一起幹,蘇聯解體的更快。

因此,既然葉利欽要維護自己的地位,就要維護俄羅斯獨立的合法性,那就得承認其他加盟共和國獨立的合法性,如果葉利欽想重新建立一個類似蘇聯的聯盟,以俄羅斯為中心,那在法律程序上也不可能了。

從歷史上來看,雖然俄羅斯在沙皇時期征服了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這種征服是不完整的,並沒有很好的消化吸收,內部離心力非常大,一旦時機成熟,這些地區就要掙脫俄羅斯的控制,謀求獨立。

沙俄從小小的莫斯科公國開始,通過幾百年的武裝征服,獲取了歐亞大陸的大片土地,不過由於氣候和地理的因素,俄羅斯幾百年來的社會、經濟等發展都比較落後,無法對被征服民族產生強大的向心力,沙俄對這些被征服地區,也主要以索取為主,而不懂得或者不關心如何去建設和發展他們。

即使到了蘇聯時期,蘇聯雖然在工業、軍事等方面實現了巨大進步,但在文化、民生等方面還是非常落後,聯盟內部對蘇聯抱怨是頗多的。

即使蘇聯有著廣袤的領土,但這麼多年,內部整合的並不好,大家缺乏在政治、文化、甚至國家層面上的認同感。

退一步說,以俄羅斯1990年代初獨立的實力,想要拉攏那些離去的兄弟國家也幾乎不可能。

首先是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這些都是隻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在文化上更趨向於西方,他們也是在沙俄時期和蘇聯時期兩次被強行併入的,無奈實力弱小隻能依附於強權,一旦蘇聯解體,他們率先選擇了向西方看齊,並一股腦地向西方交出了經濟、安全、軍事等利益,尋求他們的保護,這種強烈的慾望下,俄羅斯根本拉不住。

至於高加索和中亞的一些國家,俄羅斯倒不是太感興趣,這些國家大多數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和俄羅斯格格不入,即使在沙俄和蘇聯時期一起過了很多年的日子,但基本上和俄羅斯也是貌合神離,這些國家氣候惡劣,工農業開發條件有限,經濟普遍發展一般,把這些國家拉過來,可能就是俄羅斯永遠甩不掉的包袱,每年對這些國家的鉅額財政補貼遲早拖垮俄羅斯。

最終,俄羅斯也就拉了個比較親近的白俄羅斯搞了個俄白聯盟,至今還是俄羅斯可靠的盟友,至於烏克蘭,蘇聯解體後一度關係都還不錯,大家也比較親近,但最近一些年關係已然惡化。

總之啊,蘇聯分家後,俄羅斯是很痛苦的,當年沙皇積攢的家業一下子損失了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他最想要的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等經濟較好的國家拉不住,中亞、高加索的一些國家它也不感興趣,總之就剩了個俄羅斯自己獨立了。

最終,大家還不如好聚好散,一起分家各過各的吧!


雲中史記


在蘇聯,雖然首都在莫斯科,但各加盟共和國是平等的,俄羅斯無權管理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加盟共和國,蘇聯的名字的意思就是各個共和國聯合在一起。

而蘇聯憲法中規定了各加盟共和國有權獨立,這就是裝逼的後果,蘇聯或者說列寧太自信了,憲法裡竟然有這麼一條。

所以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都是蘇聯的成員國,可是在經濟上,只有俄羅斯和阿塞拜疆不需要蘇聯中央的補貼,其它加盟共和國都需要補貼,也就是俄羅斯和阿塞拜疆虧了,那個時候俄羅斯經濟很不好,沒辦法照顧其它加盟共和國,於是就著急讓他們獨立,這樣自己負擔就小了。

所以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解憂時間


蘇聯成立於1922年,解體於1991年,存在了69年,這個曾經與美國爭霸了40年的超級大國,最後卻從內部瓦解了,解體成15個國家。俄羅斯作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長期主導蘇聯的發展,作為蘇聯老大,俄羅斯本該維護蘇聯整體的統一,然而實際上卻是俄羅斯的臨門一腳,將蘇聯推向瞭解體的深淵。那麼,俄羅斯當時為何不希望蘇聯繼續存在,反而希望蘇聯解體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曾試圖通過改革挽救處於崩潰邊緣的蘇聯,但是由於改革過於激進,引發了社會混亂,最終導致改革失敗。按照戈爾巴喬夫後來自己總結的失敗原因:“一是改革起步太晚,等到他上臺啟動實質性改革,對積重難返的蘇聯模式來說為時已晚;二是急於求成,他推動的改革開始後,一系列措施的出臺引起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當時蘇聯社會並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

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以後,試圖通過給予加盟共和國更大的自主權,建立新的聯盟取代當時的蘇聯,但是這一做法受到當時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抵制。早在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就發表了《國家主權宣言》,宣佈俄羅斯聯邦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從俄羅斯的行為來看,這明顯是朝著獨立的方向發展。

對於是否保留蘇聯,戈爾巴喬夫發揚民主作風,1991年3月27日在全蘇聯進行了一次全民公投,結果76.4%的蘇聯公民贊同保留聯盟。但是,波羅的海三國以及亞美尼亞、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等國抵制了公投。然而戈爾巴喬夫並沒有利用公投帶來的輿論優勢抵制分裂勢力,反而讓葉利欽等支持分裂的蘇聯高官們在政治鬥爭中取得優勢,導致蘇聯局勢的急劇轉折。

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成員

1991年發生的“八一九事件”使蘇聯局勢更加惡化。蘇共以國防部長亞佐夫元帥、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多名強硬派高層領導,組建了緊急狀態安全委員會,發表了《告蘇聯人民書》,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克里米亞別墅中度假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以阻止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等人簽署給予各加盟共和國與自治共和國更大自主權的新同盟條約,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並終止戈爾巴喬夫所進行的經濟改革。不過這一政變遭到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抵制,並宣佈這一行為是違法的。

“八一九事件”註定是一場鬧劇,此後俄羅斯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禁止在俄羅斯境內一切活動,沒收蘇共所有財產歸國家所有,並逮捕了參與政變的領導人,並對國防部、內務部等要害部門進行清洗,使蘇共完全失去了執政黨的地位。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蘇聯基本上壽終正寢,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

那麼,作為蘇聯老大,俄羅斯為何要主導蘇聯的解體呢?銘蘇先生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美蘇爭霸,導致俄羅斯經濟狀況惡化。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蘇聯採取積極的攻勢,蘇聯通過同埃及、印度、伊拉克、越南、埃塞俄比亞等十二個國家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對其進行軍事和經濟援助。1979年,更是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連年的對外援助和用兵,令蘇聯的經濟狀況持續惡化,俄羅斯作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也是苦不堪言。如果蘇聯解體,俄羅斯獨立,那麼美國就不會像圍堵蘇聯一樣繼續圍堵俄羅斯了,俄羅斯也不用同美國爭霸了,自然可以減少對外援助和軍費開支,這有利於改善俄羅斯的經濟狀況。

第二、俄羅斯需要資助和補貼其他加盟共和國,負擔重,需要甩包袱。

俄羅斯作為蘇聯經濟的主體,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地區,而像中亞等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落後,為了維持這些地區的穩定,蘇聯採取了補貼落後民族地區的政策。而到後來,蘇聯經濟惡化,俄羅斯深受影響,自身經濟都有問題,談何再去補貼其他加盟共和國呢?所以,這時候俄羅斯支持蘇聯解體,其他加盟共和國獨立以後,俄羅斯也就沒有義務去補貼他們,甩掉了這些包袱好輕鬆上路。

第三、西方的分化和瓦解。

作為蘇美爭霸的一方,美國時刻都想消滅自己的對手蘇聯,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引發的混亂剛好給了美國可乘之機,美國於是跟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頻繁接觸,支持葉利欽。在這一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後形成的混亂局面將蘇聯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

綜上,蘇聯解體雖是其經濟模式的瓦解,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發揮了主導作用,正是在俄羅斯的大力推動下,這個存在了69年的超級大國最終壽終正寢,解體成15個國家。


銘蘇先生


自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到沙俄時代,再到蘇聯時代,俄羅斯對領土的擴張就從未停歇過,可以說俄羅斯是俄土如命的國家代表。可是,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領土從2200萬平方公里縮水至1700萬平方公里,失去了東歐、中亞大範圍的500萬平的廣袤土地,原蘇聯加盟國紛紛離他而去。這無疑是俄羅斯史上最大的潰敗。但,即使如此,俄羅斯這個前蘇聯遺產的繼承人,卻並沒有用強力去留住那些加盟國,卻是主動放棄了這一大片土地。

俄羅斯這樣非一貫作風的行為,葫蘆裡究竟賣得是什麼藥?

在冷戰時期,因意識形態的衝突,蘇聯遭到西方世界的極力打壓,另一方面,因蘇聯太過龐大的領土,地緣潛力實現大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對西方世界的威脅將更加嚴重,這是西方世界打壓蘇聯的最主要原因。在這樣的局勢下,蘇聯的外部環境十分惡劣,外部壓力促成了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領土被壓縮。

不過,這畢竟是外因,而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內因。

說起內因,不是一點兩點。在蘇聯解體時,原各加盟國內部爆發的聲勢浩大的民眾抗爭,脫俄的聲音很大。而蘇聯黨政組織的土崩瓦解,使得各加盟國的政治紐帶消失。而在美蘇長期對峙中,蘇聯的頹勢也越來越明顯,對其主體繼承者俄羅斯的影響也很大,軍隊實力雖依在,但經濟卻是一蹶不振,這多少會讓加盟國失去信心。在這樣僵而不死的狀態下,要麼加盟國夠決絕,狠心離去,要麼俄羅斯助推,促成加盟國的脫俄。不過,俄羅斯畢竟軍隊實力還在,如果,他要是有心挽留,來硬的就足以震懾加盟國們。由此來看,俄羅斯是促成加盟國脫俄多一點。

拿中亞五國來說,俄羅斯並沒有反對其脫俄,建立獨立政權,相反,俄羅斯還推動了中亞五國的獨立。這是因為蘇聯長期會提供給中亞五國剖豐的邊疆補貼,而在中亞地區,俄羅斯族裔佔據當地人口的相當大的比例,這就致使了中亞地區並沒有多想脫歐。而俄羅斯要繼續將中亞握在手裡,就不得不繼續支付鉅額補貼,不然激起民怨,內部將混亂不堪。

因此來看,俄羅斯是主動放棄這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那麼 ,讓俄羅斯主動放棄這500萬平方公里的最關鍵的內部因素又是什麼呢?

雲石君將從俄羅斯的地緣環境和國情進行分析。

眾所周知,深處亞歐大陸北部中央地區的俄羅斯,因緯度偏高,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就算地盤再大,卻也難以孕育出高質量文明。就算是在俄羅斯文明鼎盛之時的蘇聯時期,也是靠其龐大的體量來取勝,文明質量與西方世界不能相提並論。雖然,俄羅斯在軍事工業上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除此之外的物質文明均無突出表現。也就是說,俄羅斯文明質量先天不足,沒有足夠強大的文明向心力。

雖然,原東歐加盟共和國如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小國等,與俄羅斯的主體核心東歐平原,在地緣上關聯相對緊密,但同時也靠近文明程度大幅領先歐洲的文明圈,削弱了俄羅斯在地緣關係上的優勢。在俄羅斯文明及歐洲文明圈的共同影響及競爭中,這些東歐加盟共和國可以保持自己文明體系的獨立,免遭俄羅斯同化的風險。

而蘇聯時代,俄羅斯是憑藉自身龐大體量帶來的規模效應,地緣實力的變現,政治上實現對東歐加盟共和國的佔有,並非是靠俄羅斯文明的同化作用。這種政治征服的弊端很明顯,即並不能最大程度的收復民心。又因俄羅斯文明質量的不足,使得其難用經濟融合的方式,化解與這些國家的隔閡。

因受俄羅斯自身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得文明質量先天不足。而在歐洲文明圈強勢競爭之下,東歐前加盟共和國會將天秤自然的倒向經濟、文化層面更優的西方世界。這樣就導致了俄羅斯只能通過政治上的強硬手段來維繫對該地區的統治,在沒有經濟、文化支撐下,政治手段的強迫性就越發凸顯。隨著蘇聯的衰落,對這些地區的政治壓迫能力也急劇降低,外部還有歐洲文明圈的利誘,最終加大了東歐加盟共和國脫俄之心。

以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用武力鎮壓東歐的脫俄運動,繼續將其強留在版圖中。但是,這種武力鎮壓需要天文數字的開支,但俄羅斯的國力早已衰退不堪,如果他執意武力的話,那麼傷害的不僅僅是東歐國家,對自己的損害也是極其嚴重。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對於當時的俄羅斯是極其不明智的。

蘇聯解體時,俄羅斯國家危機嚴重,落後的文明質量暫不論,連現有的工業體系也處在崩潰的邊緣。俄羅斯想要再度崛起,必須要對國家全方位的調整和改造。再說這個過程中,俄羅斯必將消耗掉巨資,不是一年兩年,是一個漫長的時間。再則,艱難的外部環境當前,俄羅斯還要分散出一大部分力量去應對西方國家的威脅。形勢對俄羅斯來言並不樂觀,若是不能崛起,俄羅斯也會面臨繼蘇聯解體後,二次崩盤的風險。

這種局勢下,俄羅斯若靠暴力鎮壓,而強留東歐共和國,付出的物力及時間成本都會嚴重拖垮俄羅斯的。而在經濟體系業崩盤的窘迫之下,根本沒有多餘的物力去估計東歐邊緣板塊,就算投入進去,成效也不會大,因其根本沒有力挽狂瀾的經濟實力,沒有多少能阻擋東歐加盟國融進西方的力量。這對俄羅斯而言,性價比超低,是一筆很不合算的買賣。甚至,這種做法,是在拿俄羅斯的國運開玩笑,將自己放到萬劫不復的位置。

認清國家現狀,俄羅斯採取了收縮戰略,最後決定,保住東歐本部和北亞,放棄東歐邊緣地區和中亞。

東歐本部猶如俄羅斯的命根子,是國家的根本,保住它是理所當然的事。

至於北亞,雖然開發程度低,但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有良好的發展潛力,是俄羅斯希望的所在。再加上在極端寒苦的北亞,人口規模不大,多是工業時代後遷入的俄羅斯族,原住民人口很少,這樣,用於維持地區穩定的花費相對少。保北亞,投入低,收益高,發展潛力更高。

雖說,東歐加盟共和國本身地緣實力不錯,但因處在俄羅斯和西方世界的夾縫之處,有很強的離心力,維持該地區的穩定成本會很高。在俄羅斯自身實力嚴重下滑時,強留該地區只會投入更多,而收益卻和投入成反比,強留的後果只會讓俄羅斯陷入到更大的泥沼之中。既然如此,還不如舍掉。

中亞地區,前文已分析過,此處不再贅述。 總之,就算中亞暫無脫俄之意,但俄羅斯也得從自身國情出發,不可能挪用過多的資原去養中亞。

蘇聯在俄羅斯自身衰落和外部的強壓之下,最終走向了崩潰和分裂。而蘇聯解體後,在分家過程中,俄羅斯以自身國情出發,並未趁一時之勇,而是理智果敢的推動東歐邊遠地區和中亞地區的脫俄行動,便被動為主動,為自己的長遠發展爭取最大的利益。

但即便東歐國家及中亞脫離,俄羅斯也沒能避免其政治經濟體系的大崩潰。自蘇聯解體至今,俄羅斯仍然無法完全從巨大的傷痛中走出來。為了恢復國力,俄羅斯拿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最具代表的便是,在政治上,俄羅斯走上了西式的民主化道路,經濟上,採取了休克療法。

那麼,俄羅斯究竟為什麼要向西式民主靠攏?休克療法能挽救俄羅斯崩潰的經濟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90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納尼?挽留?葉利欽本來就是來分裂蘇聯的,你見過哪個二哈不拆家而去做護家小天使的?

1991年12月25日,在西方聖誕節到來之際,蘇聯送給全世界一個大禮,那就是蘇維埃的轟然崩塌。

蘇聯的解體標誌著二戰後兩極格局的結束,從此以後超級大國只有美國一家。

一般而言,但凡國家分裂,勢必要導致實力的減弱,增加了自己被傷害的風險。那麼明知如此,為什麼在解體時蘇聯主體俄羅斯不選擇挽留其他加盟國,而是積極的將其他國家推出去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甩鍋才能發展

蘇聯之所以解體,是因為龐大的聯盟已經難以維持。

在這個坑爹的聯盟裡,俄羅斯真的是受夠了。

在1922年列寧締造蘇聯之時,列寧的設想是原沙俄境內的所有民族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然後以自願的形式加入蘇維埃大家庭。

本質上蘇聯是一個聯盟式的國家,既然大家都是抱團取暖合夥過日子,所以無論國土面積大小,相互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但是俄羅斯是最吃虧的,因為根據列寧的設想,原沙俄境內的所有民族都在積極的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很多民族早已經被歸入俄羅斯的大家庭,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列寧的設想一出,很多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在事實上就已經造成了俄羅斯的分裂。

比如中亞五國,原本就是俄羅斯在19世紀向中亞擴張的結果。列寧的民族政策一出,這些地區的主體民族,如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等,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雖然他們最後加入了蘇維埃大家庭,成為蘇聯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卻是硬生生的從俄羅斯國土上剝離下來的,所以在蘇聯建立之初,俄羅斯無疑是最吃虧的。

另外,俄羅斯和烏克蘭也是沙俄時代俄羅斯強行吞併進來的小夥伴,此時俄羅斯也不得不接受兩個小夥伴和自己平起平坐的現實。

列寧去世後,雖然斯大林一改列寧時期的做法,推行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將俄羅斯的權益放在蘇維埃的首位,降低其他加盟國的實際地位。但是此舉遭到了其他加盟國的強烈反對,為了照顧其他加盟國的情緒,斯大林之後的繼任者,比如赫魯曉夫不得不壓制俄羅斯。

之所以說俄羅斯在蘇聯中最吃虧,就是因為俄羅斯的體量相比於其他加盟國而言實在太大。在2200多萬的蘇聯國土中,俄羅斯就佔據了1700多萬平方公里,這比其他加盟國的總和還要多好幾倍。

但是由於理論上俄羅斯和其他加盟國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蘇聯最高權力機關,俄羅斯雖然人口最多,國土最大,理應享受最大話語權。但是為了照顧其他加盟國,俄羅斯不得不自降身份,和其他加盟國享受同樣的權利,這種壓制的做法讓俄羅斯一直以來都非常不滿。

而最坑爹的遠不止這些,在蘇聯的諸多加盟國中,歐洲部分的加盟國普遍比較富裕,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國。但是東部地區的加盟國就相當落後了,比如說中亞五國。

而為了蘇維埃大家庭的協調發展,蘇聯每年需要向這些貧困地區進行大量撥款。而俄羅斯作為聯盟中最大的存在,一直以來都承擔著納稅大戶的角色,這種持續不斷的輸血,讓俄羅斯感覺不堪重負,特別是進入80年代,整個蘇聯的經濟形勢停滯甚至急轉直下時,俄羅斯更是叫苦不迭。

既然合夥過太受罪,那還是分開過好了!

2、分裂才能漂白

蘇聯的最終解體,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功不可沒。

作為蘇聯的最後一任執政者,戈爾巴喬夫在上任初期還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但是很明顯,戈爾巴喬夫的努力用錯了方向。其缺乏可行性的政治改革一經開始,就很難停下,而且在這樣的改革下,蘇聯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各加盟國的自主性。

在列寧締造蘇聯時,曾經將自願加入或退出蘇維埃聯盟作為蘇聯成立的重要條件。

但是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對列寧的方案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不但推行大俄羅斯主義政策,還不斷壓制其他加盟國,使這些加盟國在政治地位上逐漸等同於美國的州或者我國的省。

雖然在1936年蘇聯憲法中重新確認了列寧的自願加入和退出聯盟的條款,但是在實際操作性上,這些自願大多數成為了非自願。

應該說斯大林的做法在當時的情況下,特別是西方國家對蘇聯不斷進行圍堵,這種做法有利於增強蘇聯內部的凝聚力,使得蘇聯能夠一致對外。

但是這種捆綁從一開始就是不人道的,所以即使各加盟國團結在俄羅斯的旗幟下,他們的內心也是非常不爽的。

而戈爾巴喬夫認為,將這種弊端扭轉過來,蘇聯或許能夠獲得一線生機。不過由於戈爾巴喬夫的做法太過激進,使得蘇聯各加盟國的自主性一旦出現了一絲反彈,便一發不可收拾。

緊接著各加盟國開始組建自己的國家機器,葉利欽逐漸攫取了俄羅斯的最高領導權。

作為深受西方世界影響的人物,葉利欽一直在不斷的加強自身的力量,而這種加強意味著戈爾巴喬夫逐漸被架空。

一直以來,葉利欽不僅是西方安插在蘇聯內部的內線,而且也是蘇聯內部統治階級的代言人。這些人利用自己的特權在蘇聯強取豪奪,聚斂了大量的財富,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服務的蘇聯不復存在,這樣他們就能以新政權的開國元勳而繼續享受。

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要徹底肢解蘇聯。

果然在蘇聯解體後,這些特權階層紛紛搖身一變,成為俄羅斯的新寡頭。

所以說蘇聯的解體,首先是內部的崩塌。等到“八一九事件爆發,戈爾巴喬夫也沒有抓住最後保留蘇聯的機會。

於是在葉利欽的牽頭下,蘇聯終於全面崩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前蘇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真正的獨立強硬派其實只有波羅的海三國,因為他們被吞併前本來就是獨立主權國家。蘇聯最富有最強的三個共和國是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至於中亞五國,高加索諸國除了阿塞拜疆有石油比較富裕,基本都是吃救濟拖後腿的角色。通常一個國家的主體民族都會堅決維護統一,歷史上只有馬來西亞驅逐新加坡,俄羅斯支持蘇聯解體為特例。這主要是蘇聯錯誤的少數民族優待政策造成的,俄羅斯作為主體民族只佔蘇聯人口的一半,也是素質最高的人群,但是所謂的少數民族優待事實上成了歧視俄羅斯人,上學工作吃虧,還要掏錢救濟別人,對老百姓來說,早就受夠了,因此當前蘇聯經濟整體陷入困境的時候,俄羅斯老百姓當然希望拋棄負擔,想當然的認為從此就有好日子過,於是葉利欽獲得支持,沒有俄羅斯的蘇聯還叫蘇聯麼?假如俄羅斯不答應,除了波羅的海三國,誰也脫離不了。歷史終將證明,各族平等才是王道,共同奮鬥才能和諧共處,優待換不來忠誠,一味救濟只會培養懶漢。。。


瘋語者007


俄羅斯才懶得去管其他國家呢,在蘇聯解體時俄羅斯跑的比誰都快!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其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由15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組成。當然蘇聯的聯邦制是噱頭大於實際,蘇聯中央政府對於各加盟共和國的控制和中央集權制國家沒什麼區別,這與米帝的聯邦制是有本質區別的。

(蘇聯的15個加盟共各國,其中最大的就是俄羅斯)

由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很強,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蘇聯發生解體的可能性真的很小,幾乎沒有分裂的可能。但事實教育我們,即便是再小的可能性也是有可能的,1991年蘇聯就解體了,一個帝國頃刻灰飛煙滅。

蘇聯的解體離不開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而受到和平演變影響最大的就是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的整個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正是在俄羅斯的策劃下蘇聯才over的。

可能有人會非常疑惑,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體,是蘇聯的締造者,怎會親手葬送自己的國家呢?但實際上蘇聯就是俄羅斯親手“送走”的。俄羅斯謀求獨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不滿於當時的經濟現狀。

蘇聯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光裡過的是非常慘淡的,國內經濟瀕臨崩潰,計劃經濟體制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市場所有生活物資都非常缺乏,老百姓買個麵包都需要排隊,這使得國民對於蘇聯政府越來越不滿,而惡劣的經濟環境又進一步加劇了民族矛盾。

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蘇聯政府始終沒能很妥善的協調個民族間的利益。在斯大林執政時期,蘇共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就是武力鎮壓和火車流放,這使得很多民族對於中央政府積怨已久。

在斯大林死後,他的繼任者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很多政策進行批判,也為很多少數民族進行平反。此後蘇聯中央對於邊疆少數民族頗為優待,在經濟上予以扶植。但有些加盟共和國的經濟實在太過落後,需要經濟發達的加盟共和國對其進行補貼,之其中俄羅斯就是最大的冤大頭。俄羅斯每年都要向中亞五國進行財政轉移支付,而這種支援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在經濟情況較好的時期俄羅斯強且對此抱怨不大,但是到80年代以後,伴隨著蘇聯整體經濟的下滑,俄羅斯自己也是入不敷出。但蘇聯中央依舊每年從俄羅斯財政中拿走大筆“血汗錢”去救助其他經濟更差的地區,這就讓俄羅斯越發的不能忍受了。

到了80年代中期,俄羅斯主張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俄羅斯的許多主張是蘇共中央所完全不能接受的,於是俄羅斯分離主義漸漸抬頭。

而此時俄羅斯又出現了一個強力人物——葉利欽。在改革蘇聯體制無果的情況下,葉利欽開始謀求俄羅斯獨立。

(葉利欽正在面對人群進行演講)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為了挽回民心,1990年3月27日戈爾巴喬夫在全國進行了全民公投,決定是否保留蘇聯。雖然這次公投遭到了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六個共和國的抵制,但俄羅斯還是參與了其中的。

最終公投的結果是76.4%的投票者贊同保留聯盟,至於這次公投的真實性我們暫且不論,但無論結果如何,這次公投還是沒有阻止蘇聯走向解體。

(戈爾巴喬夫,他面對葉利欽實在太過軟弱了,最後沒能阻止蘇聯走向滅亡)

在公投後不到三個月,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佈俄羅斯在其境內擁有絕對主權,這一天後來被俄羅斯定為

獨立日。俄羅斯因此成為蘇聯境內第二個宣佈獨立的國家,僅比排名第一的立陶宛晚了3個月。

要知道,除了俄羅斯和立陶宛之外,其他的13個加盟共和國都是在1991年才宣佈獨立的,只有這哥倆在1990年就迫不及待的宣佈獨立了。由此可見當時的俄羅斯高層人物是普遍支持獨立的,這其中也不乏勾心鬥角的權力之爭。畢竟如果俄羅斯獨立,那麼很多官員的職位將立即平地升級,從地方官員直接躍升為國家中央政府官員,這個變化可是許多追名逐利者夢寐以求的。而且屆時俄羅斯也將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大量的國有資產會被出售,而一些當權者就可以用極地的價格將這些國有資產佔為己有。

可不管究竟是何種原因,俄羅斯在宣佈獨立後就徹底將蘇聯送上了不歸路。

1991年12月8日在葉利欽的牽頭下,他和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以及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在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森林簽訂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宣佈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以取代蘇聯。到12月21日,除波羅的海三國和格魯吉亞外的其他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議定書》。

眼見大勢已去,1991年12月25日19時40分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職務。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舉行最後一次會議,並進行象徵性的舉手表決,宣佈蘇聯在法律意義上正式停止存在。


千佛山車神


歷史就這樣開了俄羅斯人的玩笑。本來俄羅斯就是蘇聯之主,偏偏出了個糊塗蟲戈爾巴喬夫,受美國盅惑,全盤西化,把國家搞得一塌糊塗。又出了個梟雄葉利欽,在美國支持下,一心與中央和共產黨對著幹,打著反特權反腐敗的旗幟,矇蔽了俄羅斯人民,被選上了沒有兵權和外交權的俄羅斯總統。同樣,波羅的海三國在美西各國顏色革命鼓搗下鬧獨立。那就按美國主子的意圖辦吧…葉利欽靠著美國背後撐腰和通訊聯絡,調動兵力逮捕了中央領導成員(總統被中央政治局領導成員成立的救國委員會軟禁)。軍隊本來包圍了葉利欽總統府,可國防部長亞佐夫不服從政治局指示,不下命令,強大的軍隊眼睜睜地看著葉利欽帶著區區幾兵得逞。葉利欽對美國感激涕凌,言聽計從,立即宣佈共產黨非法,夥同主要加盟共和國‘’總統‘’開會,宣佈蘇聯解體,各加盟共和國獨立。而美國賄賂葉的女兒女婿,陷入貪腐深淵。最後,反腐敗者成了最大的貪腐王,國家被廉價出賣,所謂聯邦也被搞得差一點四分五裂,經濟崩潰。今天,我們來談這個故事,並非為他人傷心落淚,實在是對我們更有‘’血淋淋‘’的教育意義。首先,國家領導核心不能出問題,對敵鬥爭不能鬆懈,外交辭令可以是一些冠名堂皇的話,國家戰略和方針馬虎不得,憲法中的‘’自治‘’和國家主權及其統一原則一定要明確,不能給不良之人有機可乘。其次,人民要愛國,不要被美國派回國的披著形形色色外衣的人員的白花花的幾毛和甜密密的幾句搞昏了頭!


任有新2


縱觀俄羅斯歷史就是一個領土的擴張的歷史,1991年蘇聯解體時領土面積已達2200萬平方公里,但解體時俄羅斯這個前蘇聯遺產的繼承人,並沒有用強力去留住那些加盟國,丟棄了東歐、中亞大範圍的500萬平的廣袤土地,俄羅斯這樣非一貫作風的行為,葫蘆裡究竟賣得是什麼藥?

1、葉利欽是地方領導人,僅是莫斯科市委書記,蘇共內部根本就沒有影響力,因為戈爾巴喬夫才代表中央,想取代戈爾巴喬夫一點可能都沒有,就算論資排輩也排不到他。如果維護蘇聯統一,那就等於承認自己奪權無理。

2、各共和國認為是蘇聯的存在制約了自己的發展,抑制了自己的發展自由、措施和理想。如獨立馬上會成為西方國家一員,分享西方紅利,西方也會像美國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經濟一樣去幫助他們,他們就會變得跟西方國家一樣,繁榮、富強,讓他們立即飛黃騰達。


3、各加盟共和國領導人都想自己掌權擔任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成為創造歷史的人。他們都以為只要走向獨立、自由,他們的權力得到了鞏固,他們成了國家的奠基者和最高領導人。


4、蘇聯長期給給中亞五國提供大量邊疆補貼,如俄羅斯要繼續將中亞握在手裡,就不得不繼續支付鉅額補貼,不然激起民怨,內部將混亂不堪。葉利欽本身覺得俄羅斯養活了整個蘇聯而憤憤不平。既然如此還不如擺脫它們,任由其獨立去。在那個時候,俄羅斯人就是把烏克蘭和中亞幾國看成寄生蟲!

5在冷戰時期,因意識形態的衝突,蘇聯遭到西方世界的極力打壓的原因之一就是因蘇聯太過龐大的領土,地緣潛力實現大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對西方世界的威脅將更加嚴重,西方各國哪能會讓一個巨大的俄羅斯存在。


6、以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用武力鎮壓東歐的脫俄運動,繼續將其強留在版圖中。但這種武力鎮壓需要天文數字的開支,但俄羅斯的國力早已衰退不堪,對自己的損害也是極其嚴重。


7、蘇聯解體時俄羅斯國家危機嚴重,想要再度崛起,必須要對國家全方位的調整和改造,俄羅斯必將消耗掉巨資,同時俄羅斯還要分散出一大部分力量去應對西方國家的威脅。若是不能崛起,俄羅斯也會面臨繼蘇聯解體後,二次崩盤的風險。

8、葉立欽本人在觀念上不贊成社會主義制度,主張倒向西方,分裂蘇聯也是西方國家的意願!


認清國家現狀,俄羅斯採取了收縮戰略,保住東歐本部和北亞,放棄東歐邊緣地區和中亞對俄羅斯也算一個明智的決擇。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觀點,請點贊和轉發。如有更高見解,請評論區留言!


美麗青春您真痘


可以用“事發突然,自顧不暇”來解釋。



前蘇聯崩塌雖有前兆,但畢竟還是十分突然,而且是以流產的軍事政變形式觸發。在危機中,以葉利欽為首,幾個加盟共和國總統秘密開會,架空末代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發表政治聲明,宣佈蘇聯解體,並在不久後成立獨聯體,作為蘇聯解體後的過度聯盟。

當時,俄羅斯的版圖完整都受到威脅,外高加索地區幾個加盟國已然開始鬧獨立。葉利欽正硬著頭皮籌備第一次車臣戰爭,已經自顧不暇,所以對於其它加盟共和國尋求獨立既是不得已,也是在甩包袱。


當時葉利欽還很自信,認為嶄新的俄羅斯在美國為首的西方“朋友”幫助下,一定可以快速擺脫危機,並在獨聯體內部長期佔領支配性地位,通過自身強大的吸引力,再度恢復昔日的輝煌。但他完全估計錯了,來自西方的政治和經濟打擊不斷,而且逐步升級,愈演愈烈。俄羅斯從此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它的各加盟國兄弟也開始習慣關上門過小日子,不願意再搭理這位昔日大哥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