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為什麼要入侵蘇聯?

滴血微笑


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的500多萬大軍對蘇聯發起了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取得優勢,蘇聯紅軍損失慘重。然而蘇聯最終還是支撐下來,而德軍卻從此逐步走向了滅亡。從事後的結果來看,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失誤。當時德國雖然在西線獲得了巨大的戰果,但是英國還在抵抗,海洋被英國海軍封鎖,空戰失利,海獅行動擱淺,地中海戰場的形勢也不樂觀。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依然發起了對蘇聯的進攻,並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其實結合當時的情形來看,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從希特勒的戰略考量以及當時德國的處境來分析。

一、奪取世界霸權

1871年普法戰爭,普魯士擊敗了法國,統一德國。德國從此成為歐洲新興強國,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從那一刻開始,德國就想稱霸世界。對德國來說,稱霸世界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發展海軍,奪取海外殖民地。這條路對於德國來說太過於艱難,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太好,波羅的海很容易被英法封鎖,後起的德國海軍很難挑戰英國。而且德國還面臨著來自法國和俄國兩大強國的陸地壓力。這種地緣上的劣勢迫使德國優先發展陸軍。

此外,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提出了大陸心臟說,認為誰控制東歐,誰就能控制亞歐大陸的心臟,誰統治亞歐大陸的心臟,誰就能主宰世界。希特勒及德國高層對這一學說非常認同。但是問題在於麥金德所提出的心臟具體是指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歐洲區域。除了波蘭,其他地方都在蘇聯控制之下。因此蘇聯是德國稱霸世界的頭號敵人,德國要想稱霸世界,就必須消滅蘇聯。

二、希特勒的種族主義理論

希特勒早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未來構想。他提出了所謂的大德意志計劃,要為德國人民爭取生存空間。而這個生存空間只能是東歐,因為西歐的英法等國是跟德意志民族一樣的“優秀種族”,而東歐的斯拉夫人則是“劣等民族”。東歐人必須為優秀種族騰出空間或者被優秀種族奴役。

基於這一理論,希特勒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規劃。第一步就是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吞併奧地利。這一步順利完成了。第二步是吞併波蘭,擊敗法國,將英國趕出歐洲大陸,然後消滅蘇聯。第三步則是在消滅蘇聯之後,整合大陸的力量,發展海軍,跟英美爭霸。進攻蘇聯之前,德國已經擊敗了法國,英軍也已經被趕出了歐洲大陸,那麼接下來的目的自然是要消滅蘇聯。

三、希特勒的幻想

希特勒一開始覺得英國會求和,在法國失敗之後,德國曾經向英國發出和談邀請,結果遭到了英國的拒絕。此後,希特勒就希望通過其他方式逼迫英國屈服。比如不列顛空戰,海獅計劃等等,但是這些計劃都失敗了。計劃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德國的海軍力量不夠,既不能打破英國海軍的封鎖,也沒有能力實施渡海登陸作戰。

不過海軍倒是提出了另外一個戰略構想,就是所謂的地中海戰略。這個戰略是借道西班牙攻擊直布羅陀,然後封鎖地中海,逼迫英國退出地中海。但是這一戰略構想難度很高,德國必須將維希法國、西班牙以及意大利整合到一起,利用維希法國以及意大利的海軍力量跟英國海軍作戰。這個可行性非常低,法國雖然敗了,但卻不可能成為將海軍讓給意大利,逼急了的話,法國還可能退到非洲殖民地,堅持作戰。而西班牙經歷了幾年內戰,根本沒有力量參戰,而且西班牙很容易遭到英國海空軍的打擊,但是德國海空軍卻沒有實力去保護西班牙。因此,希特勒覺得如果擊敗蘇聯,英國就會求和。

此外,蘇聯紅軍看起來非常弱,雖然規模很龐大,但是大清洗、蘇芬戰爭以及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紅軍的虛弱和弱點暴露無遺。希特勒和德國高層都認為蘇聯是很容易就能打敗的。

四、資源匱乏的緊迫性

德國缺乏很多工業原料,尤其是石油。德國對西歐各國的佔領,解決了大部分其他物資的問題,比如鐵礦、鋅礦等等,但是這些國家也缺乏石油。德國的石油來源地是羅馬尼亞,但是蘇聯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之後,羅馬尼亞的油田遭到威脅。這對德國來說,非常危。後來羅馬尼亞倒向了德國,允許德軍駐紮在產油區。不過對於數量龐大的德軍來說,羅馬尼亞的油田是遠遠不夠的,希特勒深知戰爭必將長期化,只有蘇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才能解決問題。

除了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德國還需要糧食。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戰敗,其中糧食問題就嚴重限制了德軍的戰鬥力。希特勒必須避免糧食短缺造成的危機,而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糧倉,德國如果佔領了烏克蘭,就可以解決糧食的問題,從長遠來說,也就可以跟英美長期征戰。

以上四點決定了納粹德國在沒能解決英國的時候就決定入侵蘇聯,從當時的形勢來說,這是必然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擋。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


迷蝶夢文史社


希特勒對蘇開戰的動機我就分為幾部分總體說下吧:

外因:

  1. 當時德國雖然佔領了法國,但是英國是打死不合德國議和,美國參戰其實只是時間問題。德國要如何才能保證自己已經獲得的既得利益,這是一個擺在希特勒面前的大問題。基於這一點,希特勒根據一戰期間德國形成的“生存空間論”,認為有必要對蘇開戰,並且通過一系列手段改變歐洲的人口構成然後獲得和英美長期對抗的資本。
  2. 而當時的歐美國家實際上是看不起蘇聯的,他們眼裡蘇聯還和1941年的蘇聯和1921年沒有區別,就是個農業國家,根本不堪一戰。

當然根據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知道,德國人發動了一場幾乎沒有勝算的戰爭,他們大大的低估了蘇聯,即使是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能夠獲勝,蘇軍仍然將佔有兵力優勢,除非德國能夠比蘇聯更早的研發出原子彈否則蘇德大戰德國斷無勝算。

這就不得不說斯大林很牛逼了。歷史上的俄羅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大規模的饑荒基本是10-15年爆發一次。一戰結束後沙俄工業,經濟,農業各方面幾乎是完全崩潰的。然後斯大林上臺後推行五年計劃和集體農莊,在推行集體農莊這個時蘇聯發生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饑荒,而到1941年的時候,蘇聯國力提高了數倍。

接下來說說內因:

  1. 希特勒從上臺到1945年戰敗自殺,實際上一直都在跟試圖推翻他的人賽跑。希特勒的統治基礎實際上是非常薄弱的。在普魯士軍官團眼裡,希特勒連德共都不如,早在1932年國防軍就已經有非常嚴肅且完善的關於如何清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計劃。如果希特勒不能在外交上為德國謀取領土與資源,希特勒很快就會被國防軍趕下臺。這就是為什麼希特勒會搞流氓外交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因為希特勒破壞了原先魏瑪共和國的政治鬥爭規則,國防軍對於納粹黨的清洗幾乎絕對會採取很鐵血的手段,納粹黨高層先由人能生還。

實際上,當張伯倫為波蘭提供無條件軍事保護的時候,希特勒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終於可以把普魯士軍官團推向戰場,他終於不用始終被這群說不定那天會對他動手的人所環繞了。而關於開戰,普魯士軍官團自然是很樂意的,他們又可以為子孫爭奪“生存空間”了。


貞觀防務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歐洲諸國各懷鬼胎,都心存自己的利益為先導,希特勒也是衡量再三才發動這場戰爭的。

德國入侵蘇聯的必然性:

納粹德國和蘇聯的紅色政權在意識形態上就是敵對的,而且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納粹的法西斯主義和蘇聯的布爾什維克主義都把對方看成是無法容忍的異類,這一戰對希特勒來說是遲早的事情。

這種政治敵對,唯有使用戰爭嚴厲打壓或者推翻,才可以達到希特勒第三帝國的目的。希特勒在大舉進攻西線時,越來越多的情報的表明,丘吉爾在努力爭取斯大林,有可能和英國結成同盟,而從背後直接進攻德國。希特勒認為,與其等到那個時候,還不如自己先動手。

更重要的是,德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在蘇聯手中,這樣看蘇聯眼色形事,實在是希特勒不能容忍的。

德國入侵蘇聯的必要性:

第一:隨著西線戰事的進行,德國對於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蘇聯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炭和礦石、高加索的石油、科拉半島的鎳和白俄羅斯的木材都成了希特勒覬覦已久的資源,儘快佔有這些資源是希特勒急需解決的事情。

第二:德國本身的戰爭潛力絕對處於下風,隨著戰爭的拖延,蘇美參戰是遲早的事,到時候德國將無法抗衡蘇美英三大國的聯合進攻。與其如此,不如先集中優勢兵力以閃擊的方式解決掉,這樣就能增加德國自身的戰爭資本。

第三:德國迅速解決掉蘇聯,也能讓遠東的日本牽制住美國,同時也能更好地支援日本。這樣美國就無法對抗德國了,英國就會孤立無援,將被迫放棄抵抗。假若希特勒這一想法能實現,那麼對蘇作戰就是一箭雙鵰的妙計,從而取代兩線作戰的險招。


歷史長流水


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歷史根源

德國由於在一戰中戰敗,其民族自尊心受到重創。於是,在德意志人中瀰漫著強烈的復仇情緒。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意志人這種狂熱的民族主義情愫,從而得到了德意志人的狂熱擁戴。進而逼宮老態龍鍾的興登堡,坐上了德國元首的寶座。德國一九三五年拍攝的記錄片《意志的勝利》就記錄了德意志人狂熱擁戴希特勒的歷史盛況。

‘’生存空間‘’說:

希特勒吞併歐洲挑戰蘇聯的歷史成因

德國入侵蘇聯的野心冰凍三尺、由來已久:早在希特勒一九二六代出版的《我的奮鬥》第二卷中即可找到源頭:‘’優秀的日耳曼民族必須獲得廣闊的生存空間,必須把骯髒的斯拉夫人(即蘇俄)從地球上抹去,我們才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此書從頭至尾充斥著

強烈的民族主義狂熱,以及對猶太人和對美英民主並蘇維埃國家的強烈仇恨。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德語)地區後,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蘇聯為了獲得戰略緩衝地帶,從而與德國簽訂了旨在秘密瓜分波蘭的所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入侵波蘭西部一週後,蘇聯即佔領了波蘭東部。希特勒從此胃口大開:一九四零年突破法國馬奇諾防線,乃至在貢比涅森林與法國政府簽訂了巴黎的城下之盟。躊躇滿志的希特勒留影埃菲爾鐵塔後,遂佔領了法蘭西的鄰國比利時、挪威、丹麥。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希特勒則以大轟炸和V-1導彈空襲倫敦來營造其進攻英國的戰爭氣氛,即煞有介事的以所謂‘’海獅行動‘’來迷惑蘇聯。

一九四零年的‘’海獅行動‘’迷惑了蘇聯

其實德國在一九四零年六月佔領法國後,希特勒即於七月在巴黎的一次軍事會議上宣佈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計劃: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爭取速戰速決,以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時間擊潰蘇聯

即先以閃電突襲的辦法殲滅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然後以坦克集群作為先導,在航空兵掩護下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腹地推進:北方集團軍群佔領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佔領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佔領烏克蘭(基輔)。為了穩住蘇聯暨掩蓋“巴巴羅薩”行動,德國又開始大造輿論,試圖讓蘇聯相信德國要實施“海獅行動”。德國先是製造假象:大量地印發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大量英語翻譯,並在法國加萊海灘沿岸集結大量的渡海船隻及登陸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假火箭,並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作戰演習,故意製造德軍進攻英國的假象。而與此同時,大批德軍機械摩托化部隊卻在悄悄向德波邊境的奧得河畔集結。為了進一步迷惑忽悠蘇聯,德國取消了往常對蘇聯的意識形態攻擊,而把攻擊矛頭轉向了英國。由於“海獅行動”成功地騙過了蘇聯,從而掩蓋了德國進攻蘇聯的作戰意圖。希特勒狂熱的種族意識,以及拓展‘’生存空間‘’的侵略擴張思維,從而構成了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原因。


Mrttlzz99


希特勒入侵蘇聯的邏輯其實和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邏輯如出一轍,都是認為在一個方向啃不動時,就必須另換一個方向再啃一次……



日本衝向強大的美國的邏輯是:在中國大陸已經沒有全部佔領逼降中國的可能了,加上戰略物資的匱乏,於是小日本就認為必須開闢太平洋戰場,佔領有著豐富石油等資源的東南亞地區。而這就必須首先解除太平洋上的最大威脅——美國,於是就先偷襲了珍珠港。

而德國一頭衝向強大的蘇聯的邏輯同樣如此:希特勒認為在已經無法進攻英國本土徹底打敗大英帝國的情況下,鑑於德國戰爭資源的逐漸枯竭,就必須轉頭向東進攻,必須打敗強大的蘇聯,然後糧食、石油都都不再是什麼問題了。



問題是,這兩個法西斯國家都犯了同樣一個邏輯錯誤,那就是你既然無法打敗一個相對弱小的中國和英國,那當然就更無法打敗強大的多美國和蘇聯了,這個道理並不太複雜。但法西斯的瘋狂和愚蠢似乎是命中註定的,如果把它們比作是兩隻餓狼的話,那麼就是說,在它們發現吃羊吃的很不順利的情況下,竟然一個轉身,撲向了比它們還要強大的兩隻老虎……服了油。

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叫做美國,一隻叫做蘇聯,真奇怪,真奇怪。


蛙眼看天下


要理解為什麼希特勒會有這麼“瘋狂”的舉動,我們必須首先意識到希特勒當時的情報和我們今天瞭解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希特勒他們是怎麼想的。

1. 蘇聯的工業化程度不高。二戰前確實如此,但德國人卻沒有意識到蘇聯在二戰過程中的蛻變。德國入侵蘇聯時,蘇聯擁有大約23000輛坦克,經濟現代化水平也較原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 蘇聯軍隊領導層經驗不足、實習薄弱。這一點確實是真的。斯大林在1939年之前的肅反運動中殺害了大約30000名蘇聯士兵。大批優秀將領和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被迫下臺。1939年,蘇聯在人力物力均佔優的情況上甚至不敵芬蘭!

3. 這次入侵是蘇聯始料未及的。1939年8月蘇德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沒有做好與德國開戰的準備。

4. 德意志軍隊所向披靡。法國淪陷速度之快舉世震驚。人們認為馬其諾防線無比堅固,德國的進攻根本不值一提。但儘管法國擁有十分精良的軍隊和裝備,還是在德國的閃電戰攻勢下潰不成軍。

5. 德軍可以在幾個月內結束蘇聯戰場的戰爭。因此,完全不必擔心冬季天氣和軍需補給的問題。

6. 根據蘇軍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做法,他們不可能會撤退。蘇聯不會放棄波羅的海諸國、莫斯科、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的領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是蘇聯重要城市,烏克蘭農業潛力巨大。因此,蘇聯肯定會投入到這些地區的戰鬥中。

所以,我們不妨從希特勒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德意志軍隊剛在六週內打敗了歐洲大陸實力最為強勁的法國。而蘇聯軍隊經驗不足、士氣低落、對德軍入侵缺乏必要準備。蘇聯還只有列寧格勒一個港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非工業化內陸國家。此外,蘇聯的農業和基礎設計建設也很薄弱。再者,德國的目的並不是吞併整個蘇聯,而是從蘇聯這裡攫取烏克蘭的部分農業資源、石油資源和工業勞動力。如果德國能攻陷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他們就能利用這一籌碼與蘇聯進行和平投降談判,然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抗英國上。

這樣看來,德國入侵蘇聯的舉動似乎也不是那麼瘋狂了。當然,希特勒和德國人的算盤打錯了——幾次失利過後,蘇聯抵抗時間之長大大超乎德國預料。這就意味著,德國要開始考慮冬季寒冷的天氣和軍需補給的問題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也沒有淪陷,反而造成了德軍大量人員傷亡。不僅如此,第二戰場的開闢給德國惹來了大麻煩,他們為入侵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小鴿子看世界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納粹德國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希特勒還要一意孤行,發動對蘇戰爭,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

首先,我們要談希特勒這個人。作為第三帝國的元首,希特勒獲得了無限的權力,無限權力對應著的是唯一責任,德國搞得好是希特勒的功勞,搞不好第一個倒黴的也是他,所以希特勒對蘇聯的態度非常重要。

在戰前,希特勒曾經講過他對蘇聯的真實看法。他認為,

未來世界將會有兩個國家崛起,一個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另一個就是東邊的鄰居蘇聯。當時貌似強大的大英帝國不在他的法眼裡,英國的殖民地分散在世界各地,要依靠強大的海軍才能維持,一旦英國失去海上霸主地位,其帝國不攻自破。而美國和蘇聯不一樣,他們有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連在一起的廣袤國土,發展潛力不可估量。只要大英帝國一完蛋,美國和蘇聯勢力必將衝向全世界。德國地處中歐,四戰之地,美國和蘇聯力量交匯點極有可能在德國,到時德國將變成美蘇的僕從。為了防止悲劇發生,納粹德國必須防範於未然,擊敗他們。

隨便說一句,希特勒這一論斷在二戰後得到了充分論證,德國一分為二成為冷戰的前沿陣地。

其次,我們要談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既然已經把蘇聯作為假想敵,為什麼還要和蘇聯修好?我想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集體安全需要。20世紀初,國際外交的主題是追求集體安全。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都喜歡通過一系列條約把大家綁在一起,抱團取暖。納粹德國和蘇聯恰是被主流大國拋棄的兩個孤兒,以英法為代表的主流勢力走的是民主政治道路,周圍還有像波蘭、比利時等一批小兄弟。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慘遭國際社會封殺;德國走的是第三條道路,既不左也不右,是納粹獨裁政權,不被認同。兩顆孤獨的心也想保證自己的安全,主管德國外交的裡賓特洛甫又是個容克貴族出身的舊官僚,對於集體安全有著執著追求。兩顆孤獨的心一碰撞,得了,咱們兩籤個互不侵犯條約吧。

蘇德相互利用。德國知道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必須避免一戰兩線作戰的悲劇,要集中兵力攻破一方。當時,西線的英法因為要保護自己小弟波蘭的緣故,與德國天生具有不可調和矛盾;東線蘇聯成了德國唯一選擇。而蘇聯害怕西方所有國家聯合起來打自己,採取了一種分而治之策略,無論英法還是德國誰跟自己籤互不侵犯條約都可以,只要這哥三不是一條心就可以了。

希特勒的煙霧彈。希特勒早就把蘇聯列為假想敵,早點打晚點打都要打,為何不麻痺下蘇聯?營造出一種兩國友好的氣氛,等到時機成熟發動突然襲擊,成功希望豈不是更大?

最後,我們還要談一談1941年的戰局。1940年,德軍開始大規模空襲英國,妄圖利用空軍迫使英國降服。為什麼是空軍不是海軍呢?因為德國海軍實在不是英國對手,無法獲得制海權發動登陸作戰,只能依靠空軍死馬當活馬醫了。但是德國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不列顛空戰持續了很久時間,英國毫無投降的跡象。在西線受挫情況下,希特勒只能將目光鎖定在東方,反正打蘇聯也用不著海軍,坦克開過去就可以了。

其實,之所以推遲攻打英國除了海軍實力不足的硬傷外,還含著希特勒個人想法。作為一名種族主義者,他認為,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優秀的種族,是日耳曼人的兄弟,有資格生存在地球上,只要英國屈服就可以了,沒必要趕盡殺絕。而蘇聯的斯拉夫人則不同,他們是低等民族,必須清除。這種想法在我們看來有點可笑,但希特勒就是這麼想的,他活在自己構建的世界裡,某種程度上已經失心瘋了。蘇軍在東線發動反攻後,希特勒還認為可以靠談判與英國兄弟議和,避免兩線作戰,原因很簡單:我們是種族兄弟。

這不是瘋了是什麼?


歷史風雲錄


斯大林在大清洗裡殺害和囚禁數百萬計的人民,再加上大量具備經驗的紅軍軍官和指揮官在大清洗(1935-1938)期間被斯大林殺害,三分之一的紅軍軍官和幾乎全部的高級將領都被處死或流放至西伯利亞,改以大批具備毫無作戰經驗的軍官替代。五名元帥就有三名被處決,三分之二的軍團和師指揮官也遭遇相同下場。總共加起來,被處決的紅軍領導人高達了30,000人。德國納粹不斷的宣傳蘇聯政權的殘暴,並且瞄準斯拉夫民族作為主要宣傳對象。斯大林的名聲使得納粹德國在發動這場戰爭上獲得了某些正當性,而且也讓希特勒對德軍的勝利有相當信心。

巴巴羅薩作戰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構思的。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曾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再開闢對蘇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德軍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希特勒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時間裡,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臺德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是暢通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爾克撤離,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但英國依靠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保存下來。在無法迫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決定將目標轉向東方。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希特勒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紅軍在1939-1940年間侵佔芬蘭未遂的冬季戰爭向全世界顯現了當時紅軍內部的腐化和戰鬥力低落。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敗,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因此不需準備冬季的配備,這在後來成為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40年的春季,德國戰爭機器的資源缺乏問題開始越來越嚴重,而德國與蘇聯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衝突也開始顯現,這使得侵略蘇聯成為希特勒唯一的未來途徑,儘管德軍將領們也曾跟希特勒說過,佔領整個俄羅斯西半部對於德國戰爭機器運作來說是利大於弊。

為了準備發起攻擊,希特勒將320萬人調遣至德蘇邊界,多次派遣偵察飛機潛入蘇聯領空勘查,同時也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到了1941年2月德軍已在羅馬尼亞-蘇聯邊界部曙了680,000人。即使進行了如此龐大的準備過程,蘇聯依然沒有預料到德軍的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這主要是因為斯大林堅信第三帝國不可能在《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內便發起攻擊,他也堅信德國會等到拿下英國後才會開闢新的戰場。儘管蘇聯情報部門已經多次發出戰爭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英國故意設計要讓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假情報。德國政府也助長了這種騙局,向斯大林透露德軍的調動只是為了遠離英國轟炸機的航程。德國甚至向蘇聯解釋他們故意要讓英國以為他們正準備進攻蘇聯,而事實上他們正在準備進攻蘇聯的軍隊和物資。因此,直到戰爭爆發前斯大林都沒有認真準備應付德軍的可能入侵。應該注意到的是,潛伏德國的共產主義間諜理查德·佐爾格在戰爭爆發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準確的進攻發起日期,但這項情報也沒有獲得重視。德國還在1941年4月發起了一連串佯裝進攻英國的作戰,假裝正在挪威聚集部隊。這些行動配合了大張旗鼓的海軍艦隻聚集、飛行勘測、和演習行動,並且還故意透露虛構的入侵計劃細節。

1941年初,德軍總兵力為330萬人(本土和外駐兵力),而1941年6月22日,集結在蘇聯邊境的德軍居然達到將近600萬人。

1941——1944年,總共有15個國家的軍隊參加入侵蘇聯的戰爭:意大利一共提供了80萬部隊(包括第八集團軍)、羅馬尼亞50多萬、西班牙5百人、匈牙利30多萬(一個軍的兵力)、芬蘭30萬左右、捷克斯洛伐克20萬、還有奧地利、保加利亞、盧森堡等國提供數十萬的兵力 。此外,德軍還繳獲了79個法國師(大約75萬人)、荷蘭25萬人、挪威10萬人、丹麥數千、比利時20多萬人、4萬英國人,希特勒逼迫他們去攻打蘇聯,誰不服從就拉去斃了。

巴巴羅薩作戰的結果對蘇聯和德國都同樣不利。雖然德國無法成功的拿下莫斯科,但他們在半年時間內便奪下了蘇聯西部的龐大領土,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以及一大片莫斯科西部的土地在內。這相當於50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以及7500萬的人民,事實上德國在之後的1.2年內又繼續奪取了250,000平方英哩的土地,一直要到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等戰役後才被擊退。在這些佔領區域裡,反抗德國統治的游擊隊迅速增長,而德國也毫不留情的加以鎮壓。德國也繼續堅守這些土地,在接下來的許多戰役裡雙方又蒙受了更多的損失。

蘇聯軍隊的總陣亡人數大約為870萬,而平民的死亡是2,000萬人。德軍陣亡430萬名和900,000名其他軸心國部隊,這個數字包括了在作戰中陣亡的人數以及遭蘇聯俘虜期間死去的人數在內。

直到1941年12月便有超過240萬的紅軍人員被德軍俘虜,德國對紅軍俘虜的處置使得到戰爭結束時總計數百萬會死於寒冷、飢餓、疾病等等。斯大林則將德國戰俘以及曾經被德國俘虜的蘇聯士兵都流放至勞動營。少數族群也都被流放至東部的集中營。例子包括:1941年9月有439,000名居住於窩瓦河的德裔人民(以及300,000名來自其他各地區的德裔人民)被集體驅逐至哈薩克;在1944年5月,182,000名克里米亞韃靼人被驅逐至烏茲別克斯坦;車臣人(393,000)和印古什人(91,000)也在1944年被徹底驅逐至哈薩克。


鐵男春秋


這是德國的既定國策,德國希望同意、日瓜分世界,德國要佔領從歐洲到西伯利亞的廣大的地區,同日本會師印度,必須進攻蘇聯。



德國在二戰之初就已經確定同英法,蘇聯開戰的方針,只是兩線作戰壓力比較大,德國先選擇同英法開戰,擊敗英法後,迅速進攻蘇聯。1,蘇聯也深知德國意圖,一直加緊備戰,只是沒想到,英法敗的那樣快,所以德國閃擊蘇聯,其實早晚都會發生,只是時間的問題。2,德國橫掃歐洲後,如果想繼續擴張,只能入侵蘇聯,歐洲西部已經是大海,只能向東方進攻。



納粹德國的核心目的就是建立一個以日耳曼民族的大帝國。1,蘇聯的斯拉夫民族是要被征服的,猶太民族要被消滅的,所以必須擊敗蘇聯。2,歐洲一直存在反對共產主義的情緒,二戰後,歐美與蘇聯對抗,也存在這種因素。所以德國一開始就十分恐懼共產主義,這也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原因。



總之,納粹為了擴張領土、反對蘇聯制度、宣揚德國的民族優越感,必須進攻蘇聯。


寰球視角


二戰三個陣營其實很有意思有點三國鼎立的味道,每個陣營都看另外兩個不順眼。

英美法等盟國覺得納粹和蘇聯都是集權國家,一個輸出納粹主義,一個輸出共產主義都是民主世界的敵人。所以二戰前期英法才會賣隊友(波蘭、捷克)希望納粹去打蘇聯來個禍水東引。

蘇聯看英美和納粹也不順眼,因為你們都是資本主義政權。我蘇維埃終有一天紅旗要插滿全世界,解放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這是意識形態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雙方的分歧幾乎無法調和。

而納粹德國二戰是宣揚種族主義的,他們覺得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他們的理論就是既然我們日耳曼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所以我們要更多的生存空間,而一些劣等民族就應該滅絕。

基於這種思想納粹德國展開了一系列暴行,從東方總計劃到萬湖會議德國有計劃地對其他民族開展了種族滅絕(猶太人、斯拉夫人)。

而蘇聯從民族構成來講都屬於斯拉夫人,在納粹德國的認知中就是要把土地(生存空間)從劣等民族手中奪過來。一邊要輸出革命,一邊要從“劣等民族”手中取得生存空間,蘇德兩國是意識形態上的最大敵人。

除了意識形態上的原因,還有就是當時希特勒判斷蘇聯不堪一擊。他覺得進攻蘇聯就像“在一棟老房子上踹一腳,房子就會塌了”。因為大清洗等原因蘇聯在二戰前期的戰鬥力確實很差,就拿蘇芬戰爭來說,整個國家只有700萬人,軍隊只有三十萬的芬蘭居然可以抗住蘇聯百萬大軍三個多月。而納粹德國只用了六個星期就打敗了歐洲傳統陸軍強國法國,自身傷亡只有十五萬。

所以納粹德國當時打蘇聯時連冬裝都沒準備,覺得六月開打冬季前戰爭就會結束了。而蘇聯在承受了衛國戰爭前期極其慘重的傷亡後並沒有倒下,反而越來越多的蘇聯人加入到了紅軍中與法西斯作戰,經過四年的廝殺紅旗終於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魔鬼希特勒也在國會大廈的地下室自殺,迎來了他的屈辱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