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天到晚只有上課、作業、考試,孩子的生活,就沒了遠方

當一天到晚只有上課、作業、考試,孩子的生活,就沒了遠方

遇到一位準“岳父”

在快餐店等孩子放學,我見到了特別有趣的一幕。

旁邊一桌三個人,一對高中生小情侶和女孩爸爸。爸爸態度挺溫和,要求他們一週只見一面,以免影響高考,兩個孩子默默聽著。

接著爸爸又問女孩:“你為什麼把手機定位關了?”

女孩很乾脆地回答:“怕你找到我呀。你再幹涉我就離家出走。你別摻和了行嗎?”

爸爸並沒有生氣,反倒把桌上的兩個漢堡往男孩兒面前推了推:“這兩個都是你的,你多吃點。”

作為一位高中生和一位初中生的老爸,我得承認,我費好大勁兒,才忍住了沒笑出聲來。回家講給孩子媽和兩個孩子聽,一家人哈哈大笑。

其實,我真的挺欣賞這位爸爸,因為他非常非常努力地,在為孩子保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個人生活的平衡。對父母來說,這並不容易,但很重要。

當一天到晚只有上課、作業、考試,孩子的生活,就沒了遠方

幸福的孩子,需要三重高質量生活

孩子的學習成績當然重要,但眼前的成績和未來的中考、高考結果,並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成長是一種經歷,而孩子的成長經歷,是由三部分生活構成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個人生活。

我一直認為,從孩子出生,到18歲上大學離家,這18年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個人生活的每一天、每一部分的高質量,對孩子的成長都不可或缺,是這三重生活的全部,讓他成為一個獨立的、幸福成長的孩子,未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有幸福生活能力的成人。

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孩子享受到這三重高品質的生活,這比每天只盯著孩子的成績,陪寫作業陪到累壞、氣病,要有意義得多。

當一天到晚只有上課、作業、考試,孩子的生活,就沒了遠方

高質量的學校生活,才能帶來學業的成就

因為寫家庭教育文章,我接觸過很多父母,發現大家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或者更直接點說,是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本人並不太關注成績,對孩子上學,我更關心的是孩子學校生活的質量。

我的邏輯是,孩子有高質量的學校生活,他上學的這個過程,對他的成長才真正有意義,學習成績,不過是高質量學校生活的一個顯性成果,但不是唯一的成果。

那麼我認為的高質量學校生活是什麼呢?有這幾個方面:

一是孩子的學校學習有助於發展他真正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現在能幫他在學業上有良好表現,未來能支持他終身學習。

二是孩子能通過高度投入、參與學校生活,繼續發展合作能力,現在是和老師、同學合作,未來這種合作能力會幫他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

三是學校生活能給孩子心理和情感的滋養,幫助他更喜歡自己、更熱愛生活、對他人和世界都抱有善意,並樂於未來為社會和他人做些有益的工作。

孩子能否享受到高質量的學校生活,既與學校的教育理念相關,也與爸爸媽媽關於學校教育的理念相關。

如果父母或者學校認為,孩子在學校要做的只有上課、作業、考試這三件事,而與能力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毫無關係,那麼孩子的學校經歷,恐怕只能把他變成既不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習,也不具備真正的學習能力的“學習機器”。

當一天到晚只有上課、作業、考試,孩子的生活,就沒了遠方

高質量的家庭生活,是孩子成長的基石

我說我挺欣賞前面說的那位老爸,並不是因為他在孩子高考前,盡心盡力、認真負責地“干涉”青春孩子的所謂“早戀”,而是因為面對很多父母認為會影響學習的中學生校園戀情,他沒有把自己變成一位憤怒的、不講理的“家長”,而是堅持用合作的、協商的、溫和的方式,去幫助女兒。

這就涉及到了孩子成長經歷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家庭生活。

我一直認為,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中最基礎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成人,而家庭教育,又是通過高質量的家庭生活實現的,如果爸媽的工作變成只是督促孩子學習,孩子回家變成只有吃飯、睡覺、寫作業,那家的功能、父母的功能,就都變了。

孩子家庭生活的質量,並不是由多好多好物質條件決定的,真正的質量,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品質

,包括家裡能有輕鬆愉悅的氛圍、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持續順暢的交流、雙方有彼此尊重的、良好的合作,同時爸媽也儘自己做能,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包括觀念的分享,也包括常識的薰陶。

我們家有兩事特別堅持。

一件事是一家人吃飯。我家孩子媽媽喜歡做飯,孩子也喜歡吃媽媽做的飯,餐桌時光是大家都特別放鬆、特別愉悅的時光。

還有一件事是一家人聊天。我們家特別喜歡一起聊天,餐桌上聊,放學回家的車上聊,旅行路上也聊,聊的話題特別廣泛,孩子們看的書,我們自己看的書,他們喜歡的電影、遊戲,最新的新聞事件,甚至還有八卦話題。聊天的時候,大家會各抒己見,討論得特別熱烈。

這樣的家庭生活,對我們和孩子都是一種滋養。——父母可以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也可以安心地享受父母的肯定和支持,從家庭生活中汲取能量。

家庭生活,對孩子是支持而不是消耗,這對孩子很重要。

當一天到晚只有上課、作業、考試,孩子的生活,就沒了遠方

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讓孩子成長為他自己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和父母一樣,也需要“個人生活”,其中就包括像前面講的那個小男生和小女生一樣,喜歡別人和被別人喜歡。

這並不是說,我主張初中生或者高中生都去談個小戀愛,只是說,校園戀情對部分心理相對成熟的孩子來說,是個人生活很自然的組成部分,不值得大驚小怪。

這也是我欣賞開頭說的那位爸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沒有用父母的權威,把孩子的個人生活碾壓到連渣渣都不剩,對於普遍焦慮的中國父母來說,這就很難得了。

當然,孩子的個人生活遠不止於此,我認為,孩子高質量的個人生活,包括下面這幾個方面:

第一,對自己的事,有相當程度的決定權和選擇權,我叫它“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閱讀、自主學習、自主情感。

在我們家,關於孩子的很多事,都不是由爸爸媽媽決定的,而是和兩個孩子各自充分討論之後才決定的。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會和孩子一起分析到底要不要做這個選擇,為什做,為什麼不做,做了這個選擇,你可能需要放棄什麼,你會面臨哪些新挑戰。同時也明確跟他們說:最後的決定,由你們自己來做。

當然,這並不是為了告訴孩子,你自己選的,後悔了可別怪爸媽。而是希望孩子從小就明白:你有選擇的權利,同時也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培養,能幫助孩子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負責任的成人。

當一天到晚只有上課、作業、考試,孩子的生活,就沒了遠方

第二,有獨立構建他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自由。

這可能是讓很多父母感到恐懼的部分,因為如果孩子太有想法,或者有什麼想法是爸爸媽媽不知道的,大人就會覺得孩子孩子的成長過程“失控”了。

比如,最簡單的,孩子的閱讀。很多孩子的閱讀,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進行的,讀什麼書,由父母決定,怎麼讀,由父母引導,讀到什麼,由父母把控,如果孩子從這本書裡理解到什麼與父母的期待不同的東西,大人還會糾正他,“你理解得不對”。

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他同時失去的,其實是精神上的獨立,這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很可怕的事。

我們兩個孩子都很愛閱讀,但是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們要讀的書,都由自己選,怎麼讀、讀到什麼,都是他自己的事,我們不會干涉。當然,我們會和孩子做很多討論,但這種討論,是彼此平等的觀點分享,而不是試圖引導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或者通過這些討論灌輸給他們什麼東西。

孩子在學校選擇什麼興趣班、興趣社團、參加什麼活動、選什麼課程,也自己決定。他們都玩遊戲,我們約定玩遊戲時間、遊戲內容、遊戲夥伴的安全界限、金錢上的安全界限,但玩什麼遊戲,不做具體干涉。

我覺得,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要組成部分,兩個孩子通過這些自由選擇的活動和內容,都慢慢建立起了他們各自獨立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且讓人欣慰的是,孩子越有獨立而豐富的精神生活,他會越理性,而不是越“叛逆”“失控”。

第三,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無論是孩子的自主,還是構建他自己的精神生活,都需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做基本的保證,孩子的生活被大人安排的活動和上課、作業、考試全部填滿,一點自由時間都沒有,其實也就等於沒有個人生活了。


現在的狀況是,很多孩子的個人生活,都是被壓榨到連渣都不剩,同時被壓榨的,還有他的家庭生活——作業焦慮、考試焦慮、升學焦慮、課外班的洪流,讓很多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失去了“一起過好每一天”的從容;而孩子個人生活質量的降低、家庭生活質量的降低,又進而影響到孩子學校生活的質量——為這一切買單的,最終就是孩子的成長和幸福。

這個代價,是不是有點太大?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