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 話說老臺東的聚福樓

“驅車試過即墨路,買醉須登聚福樓”。這是1926年鄭孝胥路過青島時,在聚福樓大宴同僚時心血來潮為“聚福樓”所題對聯。鄭孝胥何許人也?他是遜清遺老,大書法家,1926年路過青島時,已是溥內務府總理大臣,鄭自恃學貫中西,才高八斗,其字不輕易示人,他為當時中國“交通銀行”寫下四個字索銀四千兩,1915年刊印的初版《詞源》兩字,他收潤筆費五百兩銀子,為商務印書館要求其在題款時,應註明題於“民國某年”這下激怒了這位大清遺臣,他當場將墨寶付之一炬,講好的一萬兩白銀潤筆費也付之東流。

青島故事 話說老臺東的聚福樓


(鄭孝胥,福建閩縣人。武昌起義後,以清朝遺老身分隱居上海,拒不承認民國,後與日本人同流合汙。)

老闆高學曾視所題對聯為珍寶,將其懸掛於樓上八號大廳內,從此“聚福樓”名聲遠播,搖身一變成了青島港中餐老大。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島的一等酒店有十幾家。其中,中餐館九家,當時有“四大酒樓”,“五大飯莊”。這“四大酒樓”中,除“聚福樓”,還有“順興樓”、“春和樓”、“三盛樓”。

高學曾:來自烹飪之鄉福山,一開始是北京路“順興樓”的名廚,以烹製魚翅、海參、燕窩、紅燒加吉魚、椒油菠菜,奶湯菜花、西施舌等膠東口味菜餚。因他在“順興樓”經常接待清末寓居青島的達官貴人,與議政大臣劉延琛,大書法家王垿等交情甚好,1921年,在王垿的提議下,高學曾與福山老鄉吳子玉租用王垿在即墨路12號的房產開辦了“聚福樓”。

王垿:著名大書法家,為人清高,有“三不題”“拿錢買字的不題,權勢人物不題,與洋人有關的地方不題。”王垿來青島後捐款建”齊燕賓館”,他看好高學曾為人忠厚、老實,還炒得一手好菜,不僅為“聚福樓”題匾額,還為各個房間寫了對聯。

青島故事 話說老臺東的聚福樓


(王垿)

“聚福樓”三個字寓意“聚大福大貴於此樓”。聚福樓一開業,因為菜品佳生意就不錯,當時島城的名妓的代名詞叫“條子”,海關後“平康里”的名妓也分三六九等。不僅要色相好,還要能歌善舞,會說書唱戲。她們與達官貴人混得很熟,沒有他們批准“條子”是不能隨便“出臺”的。當時的聚福樓就成了“條子”最多的地方,跟班的包車,也你來我往,晝夜接送“條子”,生意紅火。

1926年,鄭孝胥於“聚福樓”大宴同僚,王垿在席問應眾人邀請,揮筆寫詩作賦時,鄭孝胥也心血來潮,一面品著美酒佳餚,一面由“條子”們研墨潤筆,為“聚福樓”寫出了“驅車試過即墨路,買醉須登聚福樓”這副名聯,其實,鄭孝胥的字遠不如王垿,但人們知道鄭的字輕易不示人和前邊收潤筆費的故事。一時間整個青島港就像炸了鍋一樣,連京華的鉅商富賈,也出好奇心常來觀瞻宴請,一時傳為佳話。

從此“聚福樓”的生意更加火爆,搖身一變成了青島港中餐老大。1942年,“聚福樓”因菸頭而引起火災,無奈遷至東鎮,作為“聚福樓”東記。當年又在即墨路將二層樓增修為三層,於是東、西兩號同時營業。


青島故事 話說老臺東的聚福樓



聚福樓是青島最先開辦青島海鮮菜系的酒樓,它將魯菜與青島時令海鮮相結合創出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它的“五大件”、“四冷拼”、“六熱炒”、“四飯菜”,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影響了青島中式餐館的酒席格局,為許多酒店競相效仿。其“五大件”為:高湯燕窩,紅燒魚翅,烤鴨清蒸八寶飯。另有西施舌,炸蝦段,餾蝦仁,通天海參、紅燒蟹黃,高湯乾貝和糖醋黃魚等大受消費者歡迎,其中西施舌是生產於沙子口一帶的一種貝類,俗稱“沙蛤蜊”烹製之後,味道異常鮮美,這是王垿,給起的一個豔名。

著名作家郁達夫和梁實秋在“順興樓”時都曾經嘗過這道菜,讚美有加,郁達夫寫下:“其殼長十五公分,作長橢圓形,水管特長而色白,常伸出殼外,其狀如舌,故名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

青島故事 話說老臺東的聚福樓


1949年後即墨路的西號停業,改作居民住宅,東號繼續經營,直到本世紀初,臺東三路步行街修建時“聚福樓”東號被拆除,現在的“聚福樓”在市南區滋陽路95號甲(近嘉祥路);臺西2路30號(聚福樓大酒店);李滄區下街附近、李滄區重慶中路905-27號還各有一處。

(作者:郝守傑系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