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道教版古琴曲MV

心遊太玄

(視頻點擊 擴展鏈接 )

《道情》-白玉蟾祖師詞

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

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人間桃李花。

常世人間笑哈哈,周遊四海你為啥,

苦終受盡修正道,不染人間桃李花。

常世人間笑哈哈,爭名奪利你為啥,

不如回頭悟大道,無憂無慮神仙家。

清靜無為是吾家,不染凡塵道根扎,

訪求名師修正道,蟠桃會上赴龍華。

音樂療法作為藝術療法的一種,其在心理治療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那麼生理上呢?除了對牛彈琴的笑談,音樂與我們的身體會否發生某種奇妙反應?古人說,最好的作 曲家一定是善於調和五行的高手。因為在我們傳統醫學中,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可以調節五臟。宮商角徵羽,五音調和搭配,就成了一套養身大典。古代士大夫 階層“琴棋書畫”養身術中,琴排第一位,也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力量。

五音養身給你聽

據說在古代,真正好的中醫不用針灸或中藥,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

百病生於氣,止於音

古代的音樂和現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宮、商、羽。這五個音階分別被中國傳統哲學賦予了五行的屬性:木(角)、火(徵)、土(宮)、金(商)、水(羽)。這一點,恰恰被中醫利用了。

音樂可以深入人心,在中醫心理學中,音樂可以感染、調理情緒,進而影響身體。在聆聽中讓曲調、情志、髒氣共鳴互動,達到動盪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生理學上,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就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

“百病生於氣”!這個“氣”不僅是情緒,五臟的髒氣也包含其中。根據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結構不同,五臟在髒氣上的差異,配合不同的音樂,就可以使五音防病、養身。當然,我們並不是用某個音去調理某個臟器,而是運用五行原理,使它們相生、相剋,又相互制約,五音搭配組合,適當突出某一種音來調和身體。

用樂如用藥

在繁體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音樂與藥物、治療具有天然的聯繫。音樂可以舒體悅心,流通氣血,宣導經絡,與藥物治療一樣,對人體有調治的能力。

音樂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藥的各種特性。而且音樂需要炮製,同樣的樂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藥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

用音樂治療,也有正治、反治。讓情緒興奮者聽平和憂傷的樂曲,是最常用的方法,還可以使樂曲與情緒同步,幫聽者宣洩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以如泣如訴的樂曲帶走悲傷、以快節奏的音樂發洩過度興奮的情緒。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肺、肝、腎、心、脾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竅:鼻、目、耳、舌、口

中國音樂追求的清、靜、淡、遠的意境,與道醫學提倡順應自然“恬惔虛無”的法則出一轍。

琴五分鐘讓你瞭解古琴

古琴

古琴的設計是中國傳統宇宙觀、社會觀、價值觀的濃縮,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古琴的口傳心授和模糊記譜別於西方音樂體系。鼓琴者追求心超物外,詠歎人心靈深處的情感和沉浸於行雲流水的天籟之中,中國文化完美地含藏於這把精美的古琴之上。

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世上知音少,惺惺為我聽。不似幽蘭曲,悠然夢亦馨。所謂琴棋書畫,四藝兼備,文人所好矣。而文人好古琴,如痴人愛才女,求的是 “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德兼備。乃念宋徽宗之聽琴一圖,所以展古琴,坐松下,聽者入神,奏者雅心。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絃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相反,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嘆某些人對琴的無知。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兩大支柱。在中國眾多的音樂形式中,古琴應當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張入世哲學,儒家所提倡的音樂講究中正平和,不追求聲音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唐代薛易簡在《琴訣》中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自古,中國曆代文人皆講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每當文人抑鬱不得志之時,通常選擇由儒入道,將關注點從紛攘的外界拉回到豐富的內心,逍遙隱逸,寄情山水,親近廣闊的大自然。撫琴作為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令歷代文人雅士為之沈醉而解脫釋懷。這正如嵇康在《琴賦》當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古來文人士大夫為之一生追求。

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詩經》有歌者,“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鼓笙”;“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鼓鍾欽欽,鼓瑟鼓琴”;“琴瑟擊鼓,以御田祖”;“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十四宜彈 |

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

十四不彈 |

風雷陰雨,日月交蝕,在法司中,在市廛,對夷狄,對俗子,對商賈,酒醉後,夜事後, 毀形異服,腋氣臊臭,鼓動喧嚷,不盥手漱口。

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道醫音樂療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遊太玄》道教版MV

古琴琴譜存世共一百五十餘部,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如下:

..唯一現存的文字譜: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漢代最重要的琴譜琴書: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

..現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

..明代重要琴譜:《神奇秘譜》、《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統》、《太古遺音》、《風宣玄品》、《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

..清代重要琴譜:《大還閣琴譜》、《松風閣琴譜》、《德音堂琴譜》、《誠一堂琴譜》、《五知齋琴譜》、《春草堂琴譜》、《自遠堂琴譜》、《琴學入門》、《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枯木禪琴譜》、《琴學叢書》。

..民國及現代:《梅庵琴譜》、《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彙編》、《古琴曲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